基于“互联网+”学校教育形态的变化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guog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学校常规的教学形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人才培养的需求,“互联网+”新形态的教育变化正在改加速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引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重构,在教育不断改革的形势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于是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催生了学校教育形态的转变,诸多行业也提倡并应用互联网络技术,学校教学也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诞生了“混合式教学”,在这新的教学形态、 教育形态、组织形态和思维方式下,教学过程从教师的“教”转变为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学生的“学”。
  关键词:互联网+ ;教学;教育形态
  1  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是教育与互联网融合的产物,最早起源于国外教育机构,使学生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在学习方式上具有灵活、多样、新颖,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尤其是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线上学习,加速了混合式教学的步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结合线上、线下学习,真正实现教学变革。这是疫情带给我们的在教学上的挑战,市西中学早于疫情爆发前就尝试了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云平台技术进行融合教学的探讨,疫情提供了我们线上教学付诸实践的机遇,同时也是检验我们前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成果的一次机会。通过三个月的线上教学,真正实现了停课不停学而且保证了混合式教学的高水平,课堂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教学质量不下降。
  2  混合式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混合式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学习方式灵活性、空间的多样性,促进了教学的非程序化发展,基于这一背景下的教学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与教学方法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教师重新思考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的内在关系,积极转变教学模式。
  2.1  教师需提升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及教学目标具有多维性,需要教师重构学习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课前教师在云台上备课,制作微课、视屏、PPT等或者以Word文档推送课前预习单或任务单,通过计算机统计分析准确把握学情,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信息支撑。课中依据大数据统计结果又针对性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在课堂互动中推送课堂练习、教学资源,在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规定好学习时间,及时统计学习成果,在线指导教学,所有这些都有赖于教师提升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
  2.2  教师由重视“教”转为强调“学”
  线上教学由于少了学校和教师的约束,学习自主性、自律强的学生成绩上升,出现好上更好,反之,对自己约束不严、自主性差的学生成绩反而下降,使得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互联网的教学更多的是单向交流,缺少监督与互动不足是线上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由于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积极配合教师,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益,除了教师强化以学为中心教学观念外,还需家长积极配合与监督。
  2.3  教师更应重视思维导图的应用
  由于线上教学相对于线下,在知识点上是“碎片化”的,为了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构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记忆和回顾,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成知识体系,可以是对每一章内容也可以是对每一节的内容,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更好地掌握每一章节的内容和知识构建体系及内在关联,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促进对知识的更深理解。同时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发散思维将加深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内在关联,更好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3  家校协同配合,共育走向常态
  借助云平台,教师不仅方便地布置作业,发布信息,还可以对某一主题开展讨论,师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针对某一问题相互探讨与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可以正向评价,相互点赞,孩子的点滴进步、成长轨迹可以借助平台以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分享,家长对孩子的情况更加了解,根据平台数据显示结果,及时督促学生学习课堂预习内容,时时获得学生课堂预习效果。这种互动反馈,针对性更强,辅导效率更加高效从而实现家校共育共同体构建[ 1 ]。
  4  成效与反思
  (1)在大数据、云计算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我校漫思实验室建立起来了,为理科教师教学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备课、课堂管理、课外辅导、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课前下发的任务单,制作的微视频、PPT等课件上传到云端提前学习,课上通过大数据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有针对性讨论、答疑、拓展和迁移应用。在课上就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一题多解、多题归一的解题指导或是对某一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构过程深入研究。在教学过程环节,也可以改变传统的点名和提问方式,而且通过相应的软件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现场的提问及每位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数据统计,既可以提高课堂提问的覆盖面,又能够及时准确反馈现场学习状态[ 2 ] 。
  (2)“互联网+”家校共育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表现行为同时也必须时刻了解学生在家的活动情况,我校实施的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是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施策,同时对部分家长增强“家校共育”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共育,打造教育新生态。相信有了新的教育理念,持久不懈地坚持下去,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 春.基于“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新样态学校建设[J].现代教学,2020(1):29-31.
  [2] 时伟,李欢.数字时代教师教学技术素养的反思与改进[J].课 程·教材·教法,2017(11):96-100.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国家越来越重视在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主要针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与实践进行相关分析,以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更快更好地实现。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实践  物理是一门对于实践要求很高的探究教学课程,要想学好物理,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既是教师传授物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探究物理的重要方法
当前教师们对教师研训颇有微词,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研训的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低下,难以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遭遇的棘手问题,难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香港教育改革过程中U-S协作促进了学校内外能动者联动的制度创新,4 P模式简明扼要、富有操作性.借鉴该模式,历时5年的徐州市中学生物学教师实验技能研训项目,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已经产生了较好的实践效应.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个人品格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德育工作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前提和根本.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德育提供了更加直观、更加有效的教育契机.在浮雕、面点、贝雕、金工、烹饪等专业,教师通过学习分享、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德育教学,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中,民族音乐比较重要.近年来,由于文化的多元化,流行音乐较为盛行,导致许多年轻人淡化了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在高中学科中,音乐是一门容易被忽视的学科,而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对民族音乐的教学又少之又少,使大部分高中学生对民族音乐缺少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要以高中音乐教学目标为依据,改善教学方式,融入流行元素,展示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摘 要:利用课堂上所学的高中物理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去开发和研究新的物理课外实验,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同时,使学生们的观察水平、动手本领、探究技能、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培养。  关键词:创客教育;课外实验;能力培养  创客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养成,是一种提倡实践创新的教育方式。鉴于创客教育下的高中物理课外实验特别关注“实践创新”,重点是倡导以学生的爱好兴趣为基础,实际
音乐课程作为落实美育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落实.为探索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特点的音乐美育体系,教师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情感教学背景下初中音乐课程落实美育的有效途径,梳理初中音乐美育内容,分析音乐课程渗透美育的必要性与潜在问题,深度解析音乐文化背景,唤醒学生的美育意识,构建主题情景,营造美育氛围,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让学生亲身感悟美育内涵,从而落实中学音乐美育工作,优化音乐课程美育体系.
教师专业化亟须教师培训专业化,教师培训便成了一个不断设计和持续改进的过程.利用互联网将教师培训“真实场景”和“网络场域”融合,创建真实学习情境,卷入主体参与,成为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品质的关键.整个培训过程在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真实场景、真实场域、真实情境中进行,教师的参与看得见、思考看得见、成果看得见、改变看得见……并推动教师长久、持续学习.
在语文群体阅读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属于学科教学的自然选择.教师应注意研究劳动内容的渗透角度,探寻劳动内容教学的对接点,组织劳动内容实践活动,以助力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围绕群文阅读提炼劳动议题,建立劳动教育渗透起点;精选群文阅读劳动议题内容,顺利完成劳动教育对接;矫正群文阅读议题方向,提升劳动教育的效率和品质;升级群文阅读议题层级,巩固劳动教育成果.劳动教育与群文阅读议题设计的多点对接,为教学研究带来了契机,也为群文阅读和劳动教育对接提供了更多选择.
劳动教育渗透历史学科教学研究,能够为历史学科教学带来更多的教学支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离不开情境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媒体投放、实物展示、对接生活、结合乡土的方式来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果.为构建劳动教育历史学科渗透研究体系,教师可以对历史学科教学的劳动情境设计方式、组织程序、应用效果展开深入研究,推动课堂教学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更多的契合点.在教学研究时,教师可以从教材内涵发掘、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讲义设计等角度展开探索,找到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实践的切入点.在对方法传授和活动组织进行分析时,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实践需要,结合学生的劳动认知基础,借助更多的教辅方法来传递劳动信息、投放劳动任务、对接劳动生活、传授劳动方法,形成劳动教育渗透契机,为学生提供劳动体验的机会,让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