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y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文字自身所具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之产生与作者类似的情感体验。也能够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在脑海中浮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甚至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分析艺术形象。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想象在中学生的阅读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利用想象来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借助想象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阅读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中学生阅读的重难点是文言文阅读,有的学生甚至“谈文言文色变”,对文言阅读有一种恐惧心理。原因有二:一是文言词汇与现代汉语区别太大,难以分辨;二是文言文所记载的历史故事离现实生活太久远,缺乏吸引力。
  针对这种现象,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图画、音乐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历史情境,借助想象,激发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阅读教学中,想象秦晋围赵的紧急局势,想象烛之武出场时的情境,想象烛之武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的精彩辩论。在想象的过程中,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文中的角色。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对历史故事有了兴趣,就会去斟酌字句,思考文言语句的深刻内涵,体味古老故事中所折射出来的人类智慧和精神的闪光点。
  二、开拓思路,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阅读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联系起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丰富他们的思想。
  《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的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学生在阅读之初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对自然和生命有什么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呢?这时,便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生动形象的描绘,在头脑中唤出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并按作者的描绘进行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使学生如临其境。通过想象,学生在理解了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同时,也理解了史铁生的人生观和生死观,从而深入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念。
  三、突破局限,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由于审美趣味、生活经历和性格气质的不同,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对文学形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合理的想象,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文学形象的再创造中,体验创造所带来的独特感受。
  例如,《项链》的结尾仅仅点出玛蒂尔德为之付出十年的青春和汗水的项链是假的,并未写出玛蒂尔德的反应。作者巧妙地留下了艺术的空白,给读者以遐想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让学生大胆想象,表达出自己对作品及文学形象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有的学生填补的结尾是:玛蒂尔德淡然处之,因为十年的磨难已炼就了她一颗从容面对生活的心。有的学生填补的结尾是: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精神崩溃了,她觉得自己的苦和累是不值得的,因为她从前的幻想全部断送在一个赝品身上。有的学生说:玛蒂尔德得到了朋友的补偿——那串真项链,但她看也没看一眼。
  四、融入情境,引起心灵的共鸣
  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同样的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引导,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并且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这便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在诗歌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读者可以融入作品所创造的诗情幻化的境界,感受到诗歌纯美的意境,从而领会诗人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和境界。如,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清新明澈的自然画面,把读者引入无边的遐想。教学中可以借助画面的再现,音乐的烘托,创设具体的场景,使学生开拓思路。把图画美与音乐美、文学美结合起来,融入此情此景,学生自然能够领悟诗中所表达的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以及渴望融入自然的愿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想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他文献
正如法国十九世纪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所说:“不去考察作家而要判断他的作品,是很困难的。我愿意说:‘有其树,必有其果。’”作家往往将对生活的观察或人生经验付诸笔端,汇集成文字。尤其是那些苦痛的、令人记忆深刻的过往或思考,更容易被作家采撷下来,有的直接记录下来,有的很隐晦地藏匿于自己所描画的人物、情节里。结合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发展路程,品读《铸剑》,不难看出作品中的隐性作者。《铸剑》虽为故事新编,但
期刊
2004年,我参加教学工作刚刚两年,担任高二四班、十七班的语文课。  开学不到两个月,已写过三次作文,其中出现一篇“上乘之作”。评讲课上,我稍加修改就很满意地把作文在全班念了,但教室始终乱哄哄的,安静不下来,更远远没有达到范文应有的引人注目、令人肃然起敬的效果。我心觉不妙,莫非剽窃之作?果然,一位“大胆”的学生不顾其他学生的劝阻,将一本《小小说选刊》摊在了我的讲桌上:相同的题目,相同的情节,甚至语
期刊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类题型包括:内容概括题、传主主要事迹和成功原因归纳整合题、探究题等。分值分别是5分、6分、6分、8分,共计25分。这个阅读题从分值上看,在整个试卷所占的比重可以说相当的大。那么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老师学生都必须正视它,并要想办法解决困难,答出水平,考出成绩。  一、内容概括题  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本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  解决要领:内容形式重诠释,特色作用善判断,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写作教学中,明确指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论的机会。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一些尝试,把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融进写作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作文,大部分学生除了畏难情绪,根本无兴趣可谈。怎样让沉闷的作文课堂生动起来?怎样让沉默的学生在作文课堂活动起来?在一次命题作文《美好的相遇》的课堂
期刊
锦瑟中最难解的是中间两联,就是因为难解,所以才有万千的魅力引人入胜。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前句中的“迷”可以理解为迷惑、迷惘、沉迷、迷恋、迷离、迷魂、迷失、迷醉等许多符合诗歌意境的意思,而“晓梦”和“迷蝴蝶”之间既可以是承接关系,又可以是因果关系。故而,光把“迷”解释成“迷惑”就可以感悟为:庄周在早晨做梦,然后被一只梦中的蝴蝶所迷惑(这样强调的是“被迷惑”的过程);也可
期刊
从2007年开始,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考查内容、命题原则与往年有了许多不同之处。其中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考纲明确规定:“《教学大纲》中推荐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即《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子夜》《围城》《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匹克威克外传》《欧也妮·葛朗台》《复活》列入考试范围。”(现为七部,删减《围城》《堂吉诃德》《匹克威克外传》)这一重大变革,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师、家长、学生的
期刊
小时候,母亲对我说:人争一口气!  上学时,孟子对我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如今,社会上多的是歪风邪气,痞气匪气,缺少的是浩然正气,骨气志气。  因此,编辑这一“气篇”,以正视听。  谈正气——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亚圣的话在我们心中久久回荡。那么,什么才是浩然之气呢,怎样的浩然之气才能铸就一个完美的人格呢,我以为,那就是正气。  正气,是为人之根本。  遥望茫茫人世,几千年来,在
期刊
经过小学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及记叙文、议论文等基本文体的写作训练,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写鉴赏文章的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从现阶段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已经自觉地在以周记的形式写鉴赏文章,且有一定的思考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导高中生写鉴赏性、评论性的文章。  从社会教育看,随着电子媒体的空前发展,文学以快餐的形式迅速普及和推广。现在的学生,从小就会背很多古诗词,很多名家散
期刊
英雄,是杰出人物的称号,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追慕英雄,崇拜英雄,是无数人的心灵所往。英雄多以他们过人的才能和卓越的成就,华丽、高大地定格在世人心中。当英雄末路,泪撒乌江,就格外让人扼腕叹息。  项羽无愧“英雄”的称号,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的代表人物。从家庭背景看,他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战功赫赫,项羽出身贵族;从个人魅力而言,他力能扛鼎,不怒自威,人神皆惧;从为人品质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正逐渐被认可、推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走向形式主义。最明显的就是时下公开课上虚假的小组学习现象。时下好多公开课,不管有没有必要,都是“小组内讨论讨论”。学生似乎真的解放了手脚,他们成了课堂的主角;而教师要么升为“导演”,要么沦为“看客”。这种情况下的小组学习,学生是被动的、应景式的,实际已经背离了小组学习的要义。  什么导致了这种形式主义、虚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