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文字自身所具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之产生与作者类似的情感体验。也能够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在脑海中浮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甚至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分析艺术形象。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想象在中学生的阅读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利用想象来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借助想象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阅读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中学生阅读的重难点是文言文阅读,有的学生甚至“谈文言文色变”,对文言阅读有一种恐惧心理。原因有二:一是文言词汇与现代汉语区别太大,难以分辨;二是文言文所记载的历史故事离现实生活太久远,缺乏吸引力。
针对这种现象,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图画、音乐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历史情境,借助想象,激发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阅读教学中,想象秦晋围赵的紧急局势,想象烛之武出场时的情境,想象烛之武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的精彩辩论。在想象的过程中,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文中的角色。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对历史故事有了兴趣,就会去斟酌字句,思考文言语句的深刻内涵,体味古老故事中所折射出来的人类智慧和精神的闪光点。
二、开拓思路,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阅读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联系起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丰富他们的思想。
《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的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学生在阅读之初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对自然和生命有什么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呢?这时,便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生动形象的描绘,在头脑中唤出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并按作者的描绘进行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使学生如临其境。通过想象,学生在理解了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同时,也理解了史铁生的人生观和生死观,从而深入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念。
三、突破局限,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由于审美趣味、生活经历和性格气质的不同,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对文学形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合理的想象,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文学形象的再创造中,体验创造所带来的独特感受。
例如,《项链》的结尾仅仅点出玛蒂尔德为之付出十年的青春和汗水的项链是假的,并未写出玛蒂尔德的反应。作者巧妙地留下了艺术的空白,给读者以遐想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让学生大胆想象,表达出自己对作品及文学形象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有的学生填补的结尾是:玛蒂尔德淡然处之,因为十年的磨难已炼就了她一颗从容面对生活的心。有的学生填补的结尾是: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精神崩溃了,她觉得自己的苦和累是不值得的,因为她从前的幻想全部断送在一个赝品身上。有的学生说:玛蒂尔德得到了朋友的补偿——那串真项链,但她看也没看一眼。
四、融入情境,引起心灵的共鸣
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同样的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引导,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并且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这便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在诗歌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读者可以融入作品所创造的诗情幻化的境界,感受到诗歌纯美的意境,从而领会诗人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和境界。如,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清新明澈的自然画面,把读者引入无边的遐想。教学中可以借助画面的再现,音乐的烘托,创设具体的场景,使学生开拓思路。把图画美与音乐美、文学美结合起来,融入此情此景,学生自然能够领悟诗中所表达的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以及渴望融入自然的愿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想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借助想象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阅读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中学生阅读的重难点是文言文阅读,有的学生甚至“谈文言文色变”,对文言阅读有一种恐惧心理。原因有二:一是文言词汇与现代汉语区别太大,难以分辨;二是文言文所记载的历史故事离现实生活太久远,缺乏吸引力。
针对这种现象,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图画、音乐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历史情境,借助想象,激发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阅读教学中,想象秦晋围赵的紧急局势,想象烛之武出场时的情境,想象烛之武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的精彩辩论。在想象的过程中,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文中的角色。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对历史故事有了兴趣,就会去斟酌字句,思考文言语句的深刻内涵,体味古老故事中所折射出来的人类智慧和精神的闪光点。
二、开拓思路,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阅读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联系起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丰富他们的思想。
《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的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学生在阅读之初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对自然和生命有什么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呢?这时,便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生动形象的描绘,在头脑中唤出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并按作者的描绘进行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使学生如临其境。通过想象,学生在理解了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同时,也理解了史铁生的人生观和生死观,从而深入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念。
三、突破局限,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由于审美趣味、生活经历和性格气质的不同,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对文学形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合理的想象,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文学形象的再创造中,体验创造所带来的独特感受。
例如,《项链》的结尾仅仅点出玛蒂尔德为之付出十年的青春和汗水的项链是假的,并未写出玛蒂尔德的反应。作者巧妙地留下了艺术的空白,给读者以遐想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让学生大胆想象,表达出自己对作品及文学形象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有的学生填补的结尾是:玛蒂尔德淡然处之,因为十年的磨难已炼就了她一颗从容面对生活的心。有的学生填补的结尾是: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精神崩溃了,她觉得自己的苦和累是不值得的,因为她从前的幻想全部断送在一个赝品身上。有的学生说:玛蒂尔德得到了朋友的补偿——那串真项链,但她看也没看一眼。
四、融入情境,引起心灵的共鸣
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同样的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引导,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并且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这便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在诗歌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读者可以融入作品所创造的诗情幻化的境界,感受到诗歌纯美的意境,从而领会诗人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和境界。如,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清新明澈的自然画面,把读者引入无边的遐想。教学中可以借助画面的再现,音乐的烘托,创设具体的场景,使学生开拓思路。把图画美与音乐美、文学美结合起来,融入此情此景,学生自然能够领悟诗中所表达的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以及渴望融入自然的愿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想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