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人的文化素养、情感、人格和教养的综合表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涉及语文学科定义时,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强调“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作文教学如果一味追求语言华美、结构精巧、技巧娴熟,而轻视传统文化的积淀,忽视人文精神的关怀,这种技巧训练做出的文章无疑都缺乏丰厚的底蕴和隽永的思想,单薄而又贫瘠。如何提升人文素养以促进作文创新教学呢?
一、注重感悟、张扬个性
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特长,张扬个性,培养创造力。培养学生写作个性,首先要发现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进而给予肯定及大力扶持。要积极鼓励学生表现具有个性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重视学生观察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无论学生是构思巧妙,还是想象丰富;是思维深刻,还是语言富有文采;是技法高超,还是语言有个性,总之,只要有独特的个性,就应积极鼓励。
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这种教学固然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但其实质是一种“假”体验,是教师强加的体验,以致对文本缺乏亲身深入感悟、领会,使得阅读中获得的人文体验游离于作文之外,导致二者的脱节。
注重感悟,要善于利用教材,突出教材的导引作用。长期以来,语文课仅仅是语言文字课,忽视了语文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其实教材所选的作品涉及到多方面的精神,有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对自我追求、对人性的认识,有对真善美执著的追求……因而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从精神培育的特点出发,注重感悟,通过心灵的体味、精神上的熏陶,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如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不应当通过空洞的说教来进行。依托《最后一课》和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可以在小弗朗士的后悔和文天祥“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人文感动,进而转化为自觉主动的思想行为以指导作文实践。
二、加强历练、注重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而教材中获得的感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转化为主动行为。要让学生学会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也可运用到其他方面,即解决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问题。
注重体验,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下,站在特定的角色角度去体验和思考生活,从而获得不同的人文体验。如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在面临母亲和儿子的矛盾时,你会怎么样处理呢?是否也会像文中的“我”一样,爱幼先尊老,共同谱写一曲家庭和乐的颂歌呢?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父亲的爱是在丧母、赋闲等特定的情况下体现出来的,尤其是月台送别的场面,给人以深深的震撼。老子云: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言。父辈行胜于言,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文中父亲简短的四句话情深意切,读来令人潸然泪下。由此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我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样表达父爱的,我又将怎样来回报这份爱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选材拟题训练、材料选角训练、话题评说训练等。
注重体验,还要扩展到社会生活中。有个企业在招工时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回去帮母亲洗脚。企业此举是想让应聘者通过洗脚这样一个细节来认真审视母亲。也许我们在不经意间忽视了母亲的存在,也许我们只习惯了从母亲处获得而忘记了回馈,也许我们觉得母亲永远年轻而回避了母亲正在老去的残酷现实。而这样的体验,显然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付诸作文实践,提升文章的立意。
三、注重实践、释放心灵
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可见,教材与生活中的感悟体验毕竟是假想的,只有去亲身实践,才能使之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有新意的作文话题,可以给学生带来新异的刺激,从而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在高涨的情绪中作文思路会更宽广,情绪的宣泄更为畅达,写出的作文也较为出色。
写作不单是一种技能,它要融入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中学生是为了生活而学语文。写作生活化是突出训练主体地位的一种重要途径。写作离不开生活,可以说,培育生命、培养健康人格是写作活动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注重实践,要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境进行合理改写,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拓展,同时也在作文训练中提升人文素养。如讲完张继的《枫桥夜泊》之后,学生都被文中那浓浓的愁绪给感染了。于是,我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了改写任务,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可以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这样的作文尝试对学生来说是很新鲜的,写作热情被完全激发出来了。结果,学生所写的作文大多妙句迭出,情理并茂。我鼓励学生加以修改,并推荐到校文社发表。同时,将事先准备好的台湾散文家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主旨,从而获得更充分的人文体验,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健全人格。
注重实践,还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我所在地区很注重冬至这个节气,按照传统,冬至的前一天晚上要准备丰盛的晚餐,晚餐后还要分发大红桔子,以示大吉大利。冬至的早晨家家户户要搓汤圆,用花生或芝麻做馅,或是裹在外面,喻新的一年圆满。为此,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去搜集有关冬至的资料,如节日的由来、不同地区的风俗等。并在搜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撰写一份小报告,深入挖掘节日背后的人文精神内涵,如团结和睦的家族理念与民族精神等,从而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认同,提升了人文素养。
四、注重评价、激发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希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巨大动力。”教师对作文的评价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因此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经常赞扬和鼓励学生,应该是循循善诱,一步一步让学生走向成功,多用启发式,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深化主题思想,提升人文素养。
教师在作文评价中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拓展思路,从日常生活,从自我、个性,从率直的思想,从真善美出发,把作文中的条条框框和思想禁锢打破,把作文的主题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狭小范围扩展到亲情、爱心、个性、自我、自由民主、生活化、平民化、精神物质、率直纯朴、求真求善求美、忧患意识、实事求是等丰富广阔的空间上来。
2.鼓励写真话,抒真情。
长期以来,公众的社会思想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解放,但在基础教育的教学中思想解放却远远落后于时代,这也是造成学生写作空洞无物、无病呻吟、虚假、套话空话多的原因之一。因而要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实感,就要求老师和学生解放思想,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因此,在作文评价中要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体验,让作文中闪耀着理性主义和人文素养的光芒。
总之,提升人文素养不仅能促进作文教学,而且与新课改理念下的“大语文观”相吻合。“大语文”是绝不局限于课本的语文,凡是有语言文字运用的地方,都是语文,都能成为学习、运用语言的机会。而加强人文素养恰恰是随时随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作文的创新,迎来语文教学新的春天。
一、注重感悟、张扬个性
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特长,张扬个性,培养创造力。培养学生写作个性,首先要发现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进而给予肯定及大力扶持。要积极鼓励学生表现具有个性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重视学生观察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无论学生是构思巧妙,还是想象丰富;是思维深刻,还是语言富有文采;是技法高超,还是语言有个性,总之,只要有独特的个性,就应积极鼓励。
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这种教学固然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但其实质是一种“假”体验,是教师强加的体验,以致对文本缺乏亲身深入感悟、领会,使得阅读中获得的人文体验游离于作文之外,导致二者的脱节。
注重感悟,要善于利用教材,突出教材的导引作用。长期以来,语文课仅仅是语言文字课,忽视了语文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其实教材所选的作品涉及到多方面的精神,有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对自我追求、对人性的认识,有对真善美执著的追求……因而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从精神培育的特点出发,注重感悟,通过心灵的体味、精神上的熏陶,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如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不应当通过空洞的说教来进行。依托《最后一课》和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可以在小弗朗士的后悔和文天祥“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人文感动,进而转化为自觉主动的思想行为以指导作文实践。
二、加强历练、注重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而教材中获得的感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转化为主动行为。要让学生学会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也可运用到其他方面,即解决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问题。
注重体验,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下,站在特定的角色角度去体验和思考生活,从而获得不同的人文体验。如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在面临母亲和儿子的矛盾时,你会怎么样处理呢?是否也会像文中的“我”一样,爱幼先尊老,共同谱写一曲家庭和乐的颂歌呢?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父亲的爱是在丧母、赋闲等特定的情况下体现出来的,尤其是月台送别的场面,给人以深深的震撼。老子云: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言。父辈行胜于言,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文中父亲简短的四句话情深意切,读来令人潸然泪下。由此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我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样表达父爱的,我又将怎样来回报这份爱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选材拟题训练、材料选角训练、话题评说训练等。
注重体验,还要扩展到社会生活中。有个企业在招工时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回去帮母亲洗脚。企业此举是想让应聘者通过洗脚这样一个细节来认真审视母亲。也许我们在不经意间忽视了母亲的存在,也许我们只习惯了从母亲处获得而忘记了回馈,也许我们觉得母亲永远年轻而回避了母亲正在老去的残酷现实。而这样的体验,显然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付诸作文实践,提升文章的立意。
三、注重实践、释放心灵
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可见,教材与生活中的感悟体验毕竟是假想的,只有去亲身实践,才能使之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有新意的作文话题,可以给学生带来新异的刺激,从而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在高涨的情绪中作文思路会更宽广,情绪的宣泄更为畅达,写出的作文也较为出色。
写作不单是一种技能,它要融入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中学生是为了生活而学语文。写作生活化是突出训练主体地位的一种重要途径。写作离不开生活,可以说,培育生命、培养健康人格是写作活动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注重实践,要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境进行合理改写,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拓展,同时也在作文训练中提升人文素养。如讲完张继的《枫桥夜泊》之后,学生都被文中那浓浓的愁绪给感染了。于是,我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了改写任务,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可以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这样的作文尝试对学生来说是很新鲜的,写作热情被完全激发出来了。结果,学生所写的作文大多妙句迭出,情理并茂。我鼓励学生加以修改,并推荐到校文社发表。同时,将事先准备好的台湾散文家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主旨,从而获得更充分的人文体验,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健全人格。
注重实践,还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我所在地区很注重冬至这个节气,按照传统,冬至的前一天晚上要准备丰盛的晚餐,晚餐后还要分发大红桔子,以示大吉大利。冬至的早晨家家户户要搓汤圆,用花生或芝麻做馅,或是裹在外面,喻新的一年圆满。为此,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去搜集有关冬至的资料,如节日的由来、不同地区的风俗等。并在搜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撰写一份小报告,深入挖掘节日背后的人文精神内涵,如团结和睦的家族理念与民族精神等,从而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认同,提升了人文素养。
四、注重评价、激发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希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巨大动力。”教师对作文的评价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因此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经常赞扬和鼓励学生,应该是循循善诱,一步一步让学生走向成功,多用启发式,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深化主题思想,提升人文素养。
教师在作文评价中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拓展思路,从日常生活,从自我、个性,从率直的思想,从真善美出发,把作文中的条条框框和思想禁锢打破,把作文的主题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狭小范围扩展到亲情、爱心、个性、自我、自由民主、生活化、平民化、精神物质、率直纯朴、求真求善求美、忧患意识、实事求是等丰富广阔的空间上来。
2.鼓励写真话,抒真情。
长期以来,公众的社会思想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解放,但在基础教育的教学中思想解放却远远落后于时代,这也是造成学生写作空洞无物、无病呻吟、虚假、套话空话多的原因之一。因而要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实感,就要求老师和学生解放思想,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因此,在作文评价中要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体验,让作文中闪耀着理性主义和人文素养的光芒。
总之,提升人文素养不仅能促进作文教学,而且与新课改理念下的“大语文观”相吻合。“大语文”是绝不局限于课本的语文,凡是有语言文字运用的地方,都是语文,都能成为学习、运用语言的机会。而加强人文素养恰恰是随时随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作文的创新,迎来语文教学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