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人的独立文化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的餐厅、超市、书店、药店里,或者公司以及政府部门,随处可见五六十岁甚至六七十岁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子女为什么对父母的辛苦视而不见呢?他们这个岁数应该安享晚年了,不该再为生计而奔波。然而,大多数人似乎并没有不愉快的表情,倒是怡然自得。
  国内常常有媒体用同情的口吻,报道那些残疾老人独自居住的问题。来美国,你才会深深体会到美国人的独立精神,独立和自由是他们最珍惜并为之奋斗的。其实很多人的子女也愿意照顾他们,是他们自己不接受。他们不愿失去独立,认为失去了独立就失去了尊严。有些中国人以富裕为面子,美国人则是以自立为傲。
  美国老人这样追求独立,追求自立,除了独立文化的熏陶外,还因为政府有很多帮助老人的计划和福利。比如残疾人退休金比普通人高,他们还能免费领取轮椅、按摩设备等。很多老人能申请福利医疗机构的免费上门服务。
  了解了美国人的独立文化,如果你在美国乘公交或地铁,看到身边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时,就知道完全没有必要让座了。即使要让,也得先问问人家的意见。因为对他们而言,你让座意味着你认为他们已经很老了,不能自立了。如果你是女性,老人是男性,让座就更为不妥了。在美国几乎任何场合都是女性优先,而不是老人优先。
  在爬山或者其他活动中,遇见老人也不要主动前去搀扶。美国每个人都是想给别人留下独立、仍然有用的印象的。过马路的老太太拄着拐杖一走一顿,一个中年男子上去搀着老太太的胳膊准备帮她过马路,可是老太太却敲敲拐杖以示谢绝。
  总之,在美国对待老人最得体的方法,就是忽略他们的年纪,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
其他文献
谁的老公谁做主  英国的婆媳关系也很微妙,针尖对麦芒的情况并不少见。只是英国婆媳相处时,大多会掌握一些原则,这让大家避免了很多尴尬,也消除了不少烦恼。  通常情况下,英国的婆媳之间不常走动,甚至连婆婆和儿子之间也会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用我邻居曼森太太的话说,“这样对大家都好”。  曼森太太这样说是有原因的。据说在她的儿子大卫度完蜜月回家的第二天,她曾兴致勃勃地去看望一对新人,结果仅仅因为一句话,就
期刊
英国女子安内特·毛德是一位全职家庭主妇。从23岁结婚开始,她大半辈子的精力都花在相夫教子上。孰料在55岁生日前,她患上了乳腺癌晚期。  生命最后的时光,丈夫一直陪在她的身边,与她聊着年轻时恋爱的场景。两个孩子特地请了长假,为母亲端屎端尿,尽着子女的孝心。尽管亲人们期盼奇迹的发生,但毛德的生命力依旧一点点被病魔蚕食。  她明白自己的时日已经不多,对这个世界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她对医生说,不要再
期刊
春花娘受了儿媳妇的气,哭哭啼啼地给春花打电话,说要搬到她那儿住。春花愣了一愣:“我先回去想想办法。”  春花把这事跟丈夫说了。丈夫小冯一听就瞪大了眼睛:“娘来了住哪儿?咱家就这么两间屋,爹还住在这里,总不能把咱们分开吧?”春花在他脑门上戳了一指头:“你这木头脑袋,怎么那么不开窍……”  小冯听了媳妇的话,开始四处活动,托人给他爹介绍老伴儿,条件就一个:能让老冯过去安家。媒人问小冯能不能改改这条件,
期刊
这天,张教授在中医堂看病,一个老中医给他开了个药方,字迹很潦草。张教授问老中医都开了哪些药,老中医说:“您先到一楼付款拿了药,自然就知道了。”  这是什么态度?张教授不高兴了:催着我付钱拿药,我还偏偏不干了。想起女婿就开了一个大药房,张教授决定去女婿那儿抓药。  可女婿拿着药方看了半天,直摇头:“这字也太潦草了,谁能看懂啊?”张教授一听,脸一板,自己可是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呀,又是专攻草书研究的,还有
期刊
萨姆·科恩先生意外去世,丢下了体弱多病的妻子苏菲和三个年幼的孩子.还好,他给苏菲和孩子留下了100万美元的遗产.然而,萨姆的遗嘱执行人、也是萨姆最好的朋友斯图·施瓦茨律
期刊
我得去钓鱼  一对结婚15年的夫妻遭遇感情危机,前去咨询心理专家。专家问他们哪出了问题,妻子便开始没完没了数落丈夫的不是。  终于,专家站起身,绕过桌子向那位妻子走去,狂热地和她拥抱、亲吻。做妻子的顿时哑口无言,目瞪口呆。  专家转头对做丈夫的说:“这就是你妻子需要的东西,每周至少三次,你能做到吗?”  丈夫考虑了一会儿,答道:“呃,星期一和星期三我倒是可以开车送她来,但是星期五我得钓鱼。”  别
期刊
真是健忘  玛丽安和韦伯是一对恩爱的老年夫妇。  一天清晨,玛丽安对韦伯说:“亲爱的,我有点饿了,我想在床上吃些东西。”  “你想吃什么呢?”丈夫面带笑容地问。  “我想吃巧克力冰激凌。”妻子说。  “好吧,我这就去拿。”丈夫爽快地答应了。  “等一下,韦伯,”妻子请求道,“最好在巧克力上放一些奶油。你肯定你记住了吗?要不然你就写在纸上吧。”  “放心吧,我记住了。”丈夫肯定地说。  韦伯刚起身下
期刊
我曾经对马英九先生做了一次两个小时的专访。一番你来我往的交锋之后,我们战成平手。我改变策略,改走亲切、家常路线。我问了他当年怎么追夫人周美青的往事。  马先生告诉我,周美青是他妹妹北一女中的同学。他们坠人情网是因为出国留学前一次郊游露营时,两个人在帐篷中聊到深夜。  马英九先生告诉我:“那个晚上的谈话,我完全被她折服。那次的谈话,我发现她是一个非常有想法、有看法、有智慧、有内涵的女人,从此开始追求
期刊
几个人在一起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换一个灯泡要几个人?大家都觉得,要是让电工来换,只需一个人,只是每当灯泡坏了的时候,总是找不到电工。  小赵说:“要是让评论家来换,那就要两个人,一个换灯泡,另一个则在旁边指手画脚地批评他。”  小钱说:“要是让诗人来换,那就要四个人,一个咒骂黑暗,一个点亮蜡烛,一个缅怀光明,一个换灯泡,当然,还不一定能完成。”  小孙说:“要是让警察来换,需要五个人,一个负责封锁、
期刊
养老,学问很多。活得老,不如活得好。顶级的老是要“成功老化”。“成功老化”的概念从1950年诞生,一扫老年的负面形象,一开始只注重身体健康,到1980年时,开始重视高等的心理需求和社会贡献。  美国老人要的是维持健康,持续参与活动,并继续为社会作贡献,为建立更强大的国家而努力,绝非只是要自己老年过得好而已。身体健康只是基础,心理也要健康。  非营利组织梅肯研究中心定义的美式“成功老化”是: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