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恩铭的家书写些啥

来源 :旅游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qtq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亲情


  自从1917年年方16的邓恩铭离开贵州荔波县到山东求学,就没有回过家乡,诚如他离开荔波时给同学的留言“南雁北飞,去不思归”。在家信中,邓恩铭对家人表现出无限的牵挂。在每一封信末,他都会询问每个家人的情况,如1917年10月14日致父母亲信 “六弟近来如何?来训亦未及提及。若四叔情况及寿同毛弟均未尝言及。三叔如何?亦未接获亲示,至于大姐好否?”一口气问及六弟、四叔、寿、毛弟、三叔和大姐六个人的情况。1920年9月14日致父母信,询问三姨妈、何舅爷、三叔、陈姐夫、大姐、小弟等的情况:“以上的事情男挂念得很。父亲有暇,详详细细的写给男知道,免得男天天想哩!”除了想,邓恩铭还有很多关爱家人的实际行动,在几封信中,他托北京的朋友给家人寄狗皮膏和上清丸,还托人给母亲买阿胶,并嘱咐母亲要好好保养身体。山东博物馆藏邓恩铭家书,其中一封据推测可能写于1920年,信中劝父母善待祖母,对祖母和母亲的生活给予妥善安排。另一封大约为1924年在山东益都(今青州)写给父亲的信,谈到了他到叔父家过中秋节时得悉在柳州的四叔遇害,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匪徒凶手的莫大愤慨,以及对亲人的不幸遇难表示深切的哀悼。信末请求父亲接祖母到城里来住,并规劝母亲善待祖母。邓恩铭也很体谅父母,对于自己在山东的情况,托姑丈在回老家时只“择佳者道之”,以免父母挂念自己。
邓恩铭的家信

重教育


  邓恩铭的家信中,最关心的是弟妹的教育问题。邓恩铭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姐姐,下面四个弟妹。几乎在每封信中,邓恩铭都叮嘱求学阶段的弟妹们要努力学习,1925 年9月20日致弟弟信中说“你们都不小了,千万莫要太过于贪玩,要发奋用功,我不久即给你们寄有趣味的书,以后来信要自说自写,不要请老人帮助,因为常了就会使你们养成依赖的习惯。”他也常给弟妹寄学习用书。
  邓恩铭第三次被捕,在狱中也一直记挂着弟弟们的学习。当时,他的父亲已去世,家中欠有外债,但是无论家境多少困难,他都叮嘱弟弟们不要辍学。他在狱中给家人写信:“小弟、年弟、六弟都应照常读书,千万勿辍。”

爱艺术


  邓恩铭为水族,出生在荔波县水浦,祖母是水族地区受人敬重的远近闻名的山歌手。邓恩铭也多才多艺,有文章介绍说邓恩铭1921年赴上海代表济南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會,以及1922年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时,邓恩铭均吹笛演奏中国传统曲目。
  邓恩铭还曾致力于民谣的搜集。1922年,北京大学收集各地歌谣,准备出一本全国歌谣集,写信让父亲帮助搜集荔波的民谣 ,并告诉父亲采集的方法。“一,办一两桌酒席,约请本城年纪高的老太太们(黄婆吴大奶等), 只要能唱歌就请,不管亲戚不亲戚。再请一位抄写。二,买一些花生、糕、果子之类,请各家的小孩子来,问他们能唱什么歌,就唱,也写下来。”邓恩铭也曾自己创作民谣,比如“来燕早起去上学,简简单单吃馍馍,一个铜板不乱花,过普普通通生活。”这是为劝二叔的养女节俭而作。

倡平等


  邓恩铭认为,人是平等的:“世界上的人,无论那一种那一族,彼此都是一样的人。富贵贫贱等等也没有不一样的。”更进一步,邓恩铭并曾考察山东女子的教育情况,于1921 年1月15日亲自撰写《济南女校的概况》一文,主张妇女解放。这一主张在家书中体现在,邓恩铭建议父母把妹妹三菊送到省城贵阳女子师范去读书。“此刻比从前不一样了,男女都是一样,男子能做官做议员等等,现在女子都能做了,总而言之,叫做男女平权。”他也曾动员堂弟媳滕尧珍到济南黑虎泉职业学校学习技术。
  由于长期从事革命事业,邓恩铭“不是东奔西跑,就是作囚坐牢,以致绝少写信。”从仅存的十几封家书中,我们看到一个对家人有无限眷恋的邓恩铭。他终将小家之爱推及对人间世人的大爱并为之献身,1931年4月5日,邓恩铭等22位山东中共早期共产党人,高呼口号,英勇就义。(本文参照1990年中共荔波县委党史征集研究委员会柏文熙、黄长和编《邓恩铭遗作选》)
  家书一(1920年,时间为作者推断)
  父母亲大人膝下:
  八月三日由省汇款百元,计到荔时父亲已来邕矣。家庭变故不知将来成何现象,今接父亲手谕,拟明春再来,正合男理想,至于接祖太一层,更不足道矣。男虽入学校二年,三舅虽已考取,若月内无变动,固善,否则男与三舅一同南返,亦意中事也。能否,尚不敢必幸,勿为外人道而讥笑也。黑货决不可再做,危险万分,少失即(得)成千古恨。在自己资本尚不可,况借人之资本乎?发财在命,幸莫作意外之想,而受不测之祸也。家间生理太苦,不可再作,寄去之款可分一半给母亲,馀一半交与三叔,俾母亲得支持家务,父亲在外则无忧矣。然广西旱路危险,希特别保重为祷。至于祖太须常常奉养,万不可再如前时矣。三菊、小印仍须照常上学,是盼。一本书不能寄家,那有钱乱花,可叹。
  肃复敬请慈安,并祝阖家清吉。
  男恩明,谨
  家书二(1924年阴历八月十六日,公历1925年9月13日,时间为作者推断)
  父亲:
  我昨天回来此地过中秋节,本想来团聚快乐,那晓得刚进门,李婶即送来印弟从柳州寄来一信,惊悉我那和平老实的四叔被匪害了!呵!四叔!八年前一见竟成了最后一次,此后永远不得相见了!呵!苍天!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呵!父亲!你七日来信何以不告诉我呢?我实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对家庭最灰心的是遇事不告诉我们,如今遭这样的事竟一字不提,唉!叫我如何不灰心丧气呢?唉!我的可怜的四叔!魂如有灵?当来入梦!
  父亲!我们最不满意你的是你不把祖母和四(叔)四娘以及弟弟妹妹们接到城里来,致遭不测!幸亏祖母平安无恙,设若不幸,那时怎样对得住老人。唉!
  母亲!你要性子放和平些,你孝顺祖母,将来你的儿媳也一定孝顺你呀!
  唉!我的可怜的四叔!
  恩 明
  八月十六日在益都
其他文献
Adoration,1897年格特魯德 · 卡塞比尔(Gertrude K?sebier,1852-1934 年)美国很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也是近代从事摄影的女摄影师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一员。她最出名的是对母性的细致描写,同时她也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摄影分离派”(Photo-Secession) 的创始人之一。她极力推广摄影艺术,希望摄影可以成为女性选择的一门职业,从而使得女性摄影师得到更多的尊重。  
期刊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系统和成熟的阐述。“共产党宣言”译名最早来自日语,是“共产主义者宣言”的意思,后在1904年11月13日日本《周刊·平民报》上,首次被译成“《共产党宣言》”。在20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节译本最早刊印于1908年1月3日上海《天义报》(第15、16、17期合刊)。  诞生于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至今已有173年。173
期刊
老济南两座火车站,曾并立20年rn1908年,由中国清政府出资建设的津浦铁路正式开工,而且包括济南在内的北段建设,聘请的是德国方面的铁路工程人员,中德共用的大型济南火车站呼
期刊
禅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禅宗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禅修茶道”传承古老而优秀的中华茶道艺术精髓,2016年入选第四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近年来,江苏省在抓好大江大河流域治理、中小河流区域治理的同时,更加注重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建设,将此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十三五”以来,江苏省以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和中小河流重点县项目为抓手,逐步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每年投入资金20亿元以上,其中:省财政每年安排5.3亿元支持市县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治理,累计疏浚
期刊
在群山连绵的鲁中腹地,有一座秀美的山城--博山。这里古称颜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一座“精雕细琢”“琉光璃彩”的魅力山城。在群山连绵的鲁中腹地,有一座秀美的山城--博山。这里古称颜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一座“精雕细琢”“琉光璃彩”的魅力山城。博山的文明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齐鲁两国的分界线。
“鸡油黄”艺术几百年来,在偶然与必然之间,在大巧与大拙之间,在大雅和大俗之间,记载着博山的炎凉变迁,记载着齐鲁文人的风花雪月,记载着博山人的勤劳与智慧,记载着艺术家们传奇而动人的故事。  “鸡油黄”之所以被称为名贵色料,一个原因是其作为琉璃中的极品,需添加黄金等昂贵材料,配方复杂,且制作工艺极其考究,千锤百炼,成功率极低,琉璃工匠中有“十缸九不成”之说。另一个原因是,“鸡油黄”经历了曲折多舛的命运
期刊
那今日淄博的陶艺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就跟着笔者走进博山桢寅堂一探究竟。  创建于2009 年的淄博桢寅堂,位于中国陶瓷琉璃之乡——山东博山,是一所集陶艺生产、设计、培训、研学、加盟等一体的综合陶艺文化实践基地。说到桢寅堂,那必须得讲讲它的创始人——张道勇。从业十余年的张道勇,是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陶瓷系,师从于远宏、李志宏等教授,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一君的入室弟子。张道勇,虽年纪轻
期刊
“珍珠瑪瑙翠,琥珀琉璃街。”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琉璃、金银、玉翠、陶瓷、青铜)之首。  世界琉璃看中国,中国琉璃看博山。作为中国琉璃发祥地,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琉璃炉遗址在这里被发现,全国最早也是唯一的炉神庙在这里诞生,中国古代第一部琉璃专著在这里著就,中国第一家琉璃博物馆在这里建成……众多“第一”使博山琉璃天下闻名。一代代琉璃大师、工匠们长期的不懈探索,研制出了红、黄、白、蓝、绿等颜色繁多的色
期刊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一日看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胡适《希望》  「三面环山展画景,一条绿水奏琴音;山明水秀清幽境,陶我天真童心。」 现代著名诗人汪静之曾在《忆故乡》中这样描写家乡上庄。千年古镇上庄,地处安徽绩溪的西陲,是徽商故里和徽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之一,秀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文化巨匠胡适、徽墨大师胡开文、中国第一位女农学博士曹诚英、现代著名诗人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