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风险研究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ch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及其与呼吸道感染、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108例CHF老年患者。将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为CHF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对照组54例为CHF患者,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并统计营养治疗率及心功能分级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轻度营养风险、中度营养风险和重度营养风险患者分别为17例(31.5%)、8(14.8%)例和6(11.1%),共计31例(57.4%),其中营养不足9例(16.7%);对照组分别为12例(22.2%)、4例(7.4%)和3例(5.6%),共计19例(35.2%),其中营养不足3例(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95,P<0.05)。108例CHF患者中50例存在营养风险,其中接受营养治疗者4例(8.0%),肠外营养1例,鼻饲肠内营养3例。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级与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呈正相关,即心功能差者营养风险相对高(r=0.45,P<0.01)。

结论

老年CHF尤其是心功能差或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较高,且营养治疗率低,应常规行营养风险筛查,及早进行合理的营养干预。

其他文献
肌少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下降,伴有骨骼肌力量和(或)功能下降的老年综合征,可发展为衰弱症,并增加跌倒、失能和死亡的风险。除慢病管控以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合理的营养干预,联合规律运动是肌少症的重要防治手段。近年来观察到,补充β-羟基-β-甲基丁酸(β-hydroxy-β-methylbutyrate,HMB),一种被广泛用于健身者或者运动员的亮氨酸代谢产物,对于肌少症具有预防与治疗作用
淡漠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最常见的神经精神症状之一,对患者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尚没有针对淡漠的特效药物治疗,因此非药物干预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音乐疗法、怀旧疗法、多感官刺激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理疗法等对淡漠症状均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国内外专门针对淡漠症状而开展干预性研究的报道依然很少,非药物干预的方法应进一步系统规范化,并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疗法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机械通气患者谵妄发生率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ICU的85例老年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谵妄管理,干预组在常规谵妄管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运动疗法。结果干预组谵妄发生率为16.28%,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3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02.12±25.1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中甲状腺功能紊乱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房的住院患者1 973例,对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472例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的检查结果及其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1)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及亚甲减的检出率为48.5%,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χ2=30.63,P<0.0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检出率仅为1.9
目的探讨餐后低血压(PPH)发生的机制,并为阿卡波糖治疗PPH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病情平稳的年龄>80岁的PPH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43例,数字抽签随机分为为阿卡波糖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监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空腹至餐后2 h的血压、血糖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结果(1)阿卡波糖组与对照组比较,减弱了PPH患者餐后收缩压的降幅〔(22.3±6.9)mmHg比(30.7±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添加ω-3脂肪酸(ω-3PUFA)的营养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2例,按照随机数字编码法分为治疗组23例与对照组19例,患者入院24 h内给予留置胃管,治疗组给予添加ω-3PUFA的免疫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给予自制的匀浆膳。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第1、7、14、21 d测定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
目的观察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治疗老年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74例老年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单纯放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顺铂+紫杉醇方案化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存率和转移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4%,3年生存率为86.5%,骨髓抑制发生率73.0%,胃肠道反应发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强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级预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2009年时仍存活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人群进行观测,包括糖尿病患者395例、非糖尿病对照者209例,常规进行体格及实验室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测斑块形成的部位及数量。结果颈动脉斑块形成以球部发生率最高(57.5%);糖尿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4.4%比47.4%),尤以多发斑块为著(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