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马铃薯

来源 :新作文·教育故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3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五年级的一堂科学课。课前我准备了一些小马铃薯和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浓盐水。课堂上,我信心十足地對孩子们说: “老师手上有一个马铃薯,请同学们猜一下,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同学们都说是沉。我把马铃薯放入清水中,果然是沉的。接着我又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又故作神秘地说: “老师施展了一些魔法,能让马铃薯在这个杯中浮起来。”我心想:同学们看到马铃薯由沉变浮一定会觉得很惊奇,这样我就可以顺势引导大家去探索马铃薯变浮的原因。当我把马铃薯放入盐水中,出现的结果却令我措手不及:马铃薯居然稳稳地沉在了烧杯的底部!
  失败的实验引发学生们的议论: “咦?怎么没变呀,不是和原来一样是沉的吗?”我也有些紧张,赶快把马铃薯从水中捞出来,仔细一看找到原因了——原来这个马铃薯不是我课前做实验用的那个。我以为一个马铃薯能浮起来,其他的也一定能浮起来。这可怎么办呢?于是我赶快把课前实验过的那个马铃薯找出来,重新做一遍,马铃薯终于浮在了盐水上面。课堂出现的意外使学生兴趣大增,我决定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我顺势提问: “在同一个杯子里,马铃薯为什么会有的沉有的浮呢?”
  我把两个马铃薯发绐同学们轮流观察。经过大家仔细观察后发现,两个马铃薯大小差不多,只是一个比较新鲜重一些,一个存放时间久了,外皮有些皱了,重量也轻了些。
  一个同学回答: “新鲜的马铃薯水分多,重一些,所以容易沉,不新鲜的水分少,重量轻,所以容易浮。”
  另一个同学说: “我们上节课学过,大小一样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最后经过大家的讨论,终于找到了答案。在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我又引导大家共同探讨了马铃薯在盐水中上浮的原因。
  经过这个小意外,我深刻地体会到科学课堂是一个变幻多端的小世界。小学科学课是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常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往往超出了课前预案的设计。这时我们不能只图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尽管这些“小意外”的发生或许打乱我们的教学节奏,但也给我们增添了许多不期而至的收获,而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
其他文献
本期,许多小作者分享了自己姓氏的故事,引起了小编们的兴趣,这不,他们已经在编辑部讨论起来了。其中几位稀有姓氏的拥有者更是被大家追着问这问那,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姓氏的特别之处吧!  初次见面,经常会有人问我:“你是少数民族吗?你这个姓读什么?你老家是哪儿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好奇三连问呢?都是因为我的姓太少见了——“拓”,你身边有人姓这个姓吗?“百度百科”说全国大概有12万人姓“拓”,我就是其中之一哦
期刊
我家门口有一棵橘树。橘树的叶子绿绿的,树干细细的。小小的树上挂满了橘子,美丽极了。  橘子有黃的,有绿的,有黄绿的。我选了一只最大的最黄的摘下来吃,刚开始剥,橘子皮的汁水就喷到了我的鼻子里,香香的,却很刺鼻。我撕下一瓣橘子塞进嘴里,橘子甜甜的,还夹着一丝丝的酸味,吃起来味道真不错。  妈妈问我:“这棵橘树累不累呀?小小的身体挂了那么多的橘子。”我仔细地数了数,真的,有的枝头挂了七八个,有的枝头挂了
期刊
致总司令(即本人):  发现餐桌阵地有一伙杨梅正在活动,请速派兵迎战!  侦察兵:眼睛  时间:2020年9月20日下午1时29分  发现妈妈买回一大篮杨梅后,我立刻向桌子进发,摆出攻击姿势(准备吃了),敌军(杨梅)也摆出“梅海阵”,严阵以待。  “梅海阵”派遣最小、最紫的杨梅打头阵对付我,我也毫不客气地派出先锋官——右手,使出了“鹰爪功”将其擒走,然后一口就把“先锋梅”歼灭了。紧接着“敌梅”开始
期刊
导语:  母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在我们的母语里,蕴藏着无穷的知识、智慧和美好的情感,能给每一个中国人以灵魂深处的滋养。而在为人生打底的儿童时期,好的母语教育,就更有着重大的使命。  我们的世界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母语教育该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又该做些什么呢?  我以为,母语教育应该让孩子具备作为一个未来公民所必备的听说读写能力,运用母语的能力,他们要在母语教育过程中得到很好的文学教
期刊
快放假了,巴蜀律动学堂里关于“寒假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周”的课程研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寒假生活研讨,自然链接到“春节”这个我国民间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也自然带出对巴蜀节假日序列课程再实践的研究,同时还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各种理解及对其新时期传承与发扬的讨论,比如对热衷于全面灌输《三字经》等信条的“简单、走样国学”的诟病等。最后大家价值共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再实践中,强调“君子志于道”,我们需要找
期刊
第三节课结束,我兴高采烈地回到办公室,正准备阅卷。可谁知一到办公室,李老师就盯着我问: “刚才是不是你们班的孩子来过?”“咦?没有啊,课间孩子们在和我一起跳绳啊!谁都没来。”“大课间呢?” “容我仔细想想!”正当我疑惑之际,这才看到李老师的办公桌上一沓的湿卷子,桌子上也满是墨迹,凳子也湿了一半。  我放好书本,坐在椅子上回忆了一下,貌似语文课代表在课间来帮我拿过篮子(装资料用的)。我赶紧把两个课代
期刊
2016年9月,我新接到一个班—一二年级(1)班。小朋友们萌萌的,很可爱,当我问他们: “有会背《三字经》的吗?”许多小手都举起来了,随后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背给我听,我一个一个地抚摸他们的头顶,表示赞赏。随后,我打开电脑,播放《三字经》的吟诵音频。  当吟诵的旋律撒播在教室各处时,小朋友顿时安静下来,这新鲜的声音淌过每个人的心间,很快,开始有了三三两两的声音和着音频,吟诵《三字经》了。他们吟得像模
期刊
新学期开学前,学校对即将入学的新生进行全员家访。一天家访结束后,我听到一位老师分享到:  我今天遇到特别的一家人,家长特别宠爱孩子,我们在和爸爸谈话的时候,孩子一直来捣乱。他爸爸迁就他,不说他,后来那个孩子还一直打他爸爸,爸爸也任由他打。聊到教育理念的时候,孩子爸爸自信地说: “我们家从不教孩子规矩,他想怎样就怎样,规矩都是到学校里学的。”  他觉得他儿子做什么都是对的。可我看来,孩子特别没规矩,
期刊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除了九曲回旋的万里长城,精雕细刻的青铜玉器,还有那数不尽的古籍经典,以及隐藏在那些泛黄的书页中,一个个动人的传说和祖先的真知。  以古籍树立中华传统美德,为了让孩子们真正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一年级小朋友们刚刚步入校园时,我就在每天的晨读中安排孩子们听《三字经》的录音朗诵。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资料,孩子们深深地被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折服,深深爱上《三字经》所传
期刊
今年春节,因为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新型冠状病毒来捣乱,我们只能宅在家里,眼看着开学的日子就要到了,疫情还是不减,我们也只能继续等待。  铺天盖地的信息传递着“停课不停学”的消息。可我不明白,怎么才能“不停学”呢?莫非老师变成孙悟空,变出七十二个课堂,分到每个同学的家里?没几天,我们见到了真章,老师们想了个好办法——在网上上课,也就是我们说的“网课”。经过一次次连线测试,“钉钉”网课开启。每天早上,我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