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美育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同时也存在诸多误区。
如何突破“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固化思维,重新定位学校美育的价值与内涵?如何提升教师的美育意识与审美素养?如何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一线中小学校长,围绕“走出美育误区,推动学校美育升级”的主题共同探讨学校美育发展新方向。
如何重新认识学校美育的价值与内涵
刘菲菲:王国维先生1906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德、智、体、美并称“四育”,赋予美育以“促进国民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之新精神”的重要地位。新的时代倡导“五育”并举共融,研究美育的内涵与形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美育,充分发挥各种美育形态的作用,才可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审美文化素养。
形态一:诉诸感性。审美活动在根本上是直接依赖主体的主观感受的。审美对象及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想象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打动人的心灵,从而引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目的。桂花坪小学“与美好在一起”系列活动已经开展了148期,该活动由“三个一”组成:“每周一书”为低、中、高年级推送书目,引导孩子经由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每周一画”精选国画、油画、版画等世界名画,启迪学生在线条与色彩交织的画卷里畅游;“每周一曲”既有耳熟能详的通俗曲目,也有高山流水的经典佳作,每周的个性化铃声响彻校园,可谓余音绕梁。
形态二:潜移默化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师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对性情的陶冶和情感的净化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不断地熏陶和浸染下,学生可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改变,却会发生微小的变化,渐渐形成一种心理结构,持久地影响精神生活。
形态三:主观能动。美育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功利心,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小小井盖设计师”艺术节创意活动中,孩子们将井盖装饰成绿色的环保地球、两个相邻的圆形井盖勾连成一部自行车、食堂门口的井盖被画成香喷喷的荷包蛋……在孩子们拥有畅快的审美体验之后,其被掩藏的美育潜能便被能动地开发出来。
郑东:张家口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二中”)是一所艺术高中,学生以美术、音乐等基础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并需要掌握一定的绘画、演唱、演奏技巧。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艺术教育不等同于美育。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是培养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教育。学校美育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激发艺术生的审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美育的效果才会好。激发学生兴趣,关键是教师要把美育的因素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或语言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我们定期组织美术生到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院校参观美展,用名家作品激发学生创作兴趣;音乐教师要把音乐知识趣味化、形象化,让学生“说起来”“唱起来”“跳起来”,增加学生信心,提升学习动力;体育教师通过一些游戏竞赛,激发学生好奇心、主动性。同时,教师要给艺术生多讲一些伟大艺术家的成长故事,激励他们向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学习,用艺术成就人生。
提升艺术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艺术的无限魅力。学校有“梦之声”合唱团、“梦之星”管乐团、“美术名师活动室”以及“课本剧社”等社团。学生既是演员,也是导演、编剧;既是个体又是团体;既独立展现也需团队配合。在表演中张扬个性,在剧情中升华审美能力。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和“校钟铭”的诵读,学生都会激情飞扬。这些教学实践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自然美的能力,美术生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去野外写生。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去思考、去描绘,每次都会有上乘的作品呈现,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大大提升。
如何提升教师的美育意识与审美素养?
黄宏欣:教师是实施美育课程的主体,其美育意识与审美素养对实施美育课程尤为重要。勒流富安初级中学通过“三个意识”和“三个提升”来提升教师的美育意识与审美素养。
三个意识
第一是纠偏意识。不少教师认为美育是美术教师的事,或者是班主任的事,跟他们没有关系。美育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是不能落实的,所以纠正教师的认识偏差是提升教师美育意识和审美素养的第一步。
第二是整体意识。有不少教师认为,美育教育应该是单独的一块,甚至是“高大上”的一块,为美育而美育,把美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分割开来,与德、智、体、劳等分割开来,这不是真正的美育。真正的美育,可以并应该体现在日常和教育教学中,与德、智、体、劳紧密相连,成为五育并举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三是融合意识。五育融合是一个大趋势,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教师要提升审美意识必须要有融合意识,让美育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发生:数学教师随手画出一个圆,这是美;语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首诗,这是美;美术教师带领大家欣赏一幅名画,这是美;英语教师和学生们来一段即兴的英文抒情歌曲,这也是美……
三个提升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带着使命意识,带着融合渗透意识,积极践行美育教学,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一节课,让美育无处不在、让美育时刻发生。
二是在专业阅读中提升。著名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坚持长期阅读,教师的气质自然与众不同,美育素养和美育能力的提升必定与日俱增。 三是在自然熏陶中提升。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师不能只是躲在书斋教书,也不应囿于学校的小圈子教书,要经常背上行囊,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自然熏陶中,舒展身心;在自然的浸润中,提升美感;在自然的抚慰中,愉悦灵魂。
潘向英:教师作为学校美育的实施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首先必须是美的使者。因此,推崇师德美、业务美,倡导师生遇见更美的自己,已经成为温州市艺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学校一方面通过学习引导、监督考核,使教师“美在思想、美在言行、美在情操”;另一方面,通过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校本教研为基础,狠抓教师教学核心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张红果:教师自主发展是引领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学校抓实美育教师的自主发展培训,提高美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感化力。鼓励各学科教师将美育元素渗透到学科课堂中,例如:语文课堂坚持培养学生写字习惯,提炼出写好字“三步法”,把写好字与做好人统一到语文教学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运用美学知识,介绍中西艺术作品表现技法及其特点,提高英语综合素养。
如何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美育课程?
石继烈:学校美育课程的设置,既要具有“高选择性”(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开展丰富的美育通识教育),又要具有层次性和“高未来性”(课程层次升级,满足特长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特长—专业—职业)。为了更好地开展大美育,听音湖实验中学成立了专门的美育指导中心,统筹规划了“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渗透全程、培育全人(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三全美育”体系,通过四个层次将美育下沉到课堂,引导学生理解美、发现美、欣赏美,进而能够在生活中体现美、创造美。
学科融合课程(以对联鉴赏为例)。第一层面:阅读文本,理解什么是对联的是“真”“善”“美”;第二层面:结合阅读,发现我们身边对联的美并举行分享会;第三层面:把身边的人和事变成自己的文字,书写、张贴、阅读、表达(诵读),学会欣赏美;第四层面:通过社团展示、对联创作、优秀对联评选等活动,创造美。
研学课程(以红色研学为例)。第一层面:理解美。通过了解烈士生平和壮烈事迹,回到历史现场(故事、视频、情景表演等)。第二层面:发现美。前往烈士陵园、战争博物馆等场地,缅怀烈士。第三层面:欣赏美。回归生活和现实,欣赏为时代付出、不畏牺牲的担当有为精神,欣赏身边的人和事。第四层面:创造美。思考当下我们可以做什么。
活动课程(以校园文艺演出为例)。第一层面:理解美。通过欣赏各类晚会演出的视频,感受舞台的美要如何呈现。第二层面:发现美。学生归纳校园文艺演出与娱乐演出的差异,对比发现校园文艺演出的一些具体要求。第三层面:欣赏美。学校通过举办学生十大歌手比赛、专业生才艺展示、节日庆典等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欣赏美。第四层面:创造美。演出的全过程都可以体现学生对美的理解,如:言谈美、服饰美、体型美、健康美等。
应淑雪:永康古山镇古山小学(以下简称“古山小学”)将美育融合到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并在生活实践中渗透美学价值,促进学生养成健康而富有审美情趣的价值观。
立足基础性课堂主阵地。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古山小学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开足开齐各门课程。
一是强化学科融合,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二是加强艺术教育,努力营造民主、积极、合作的现代教研组文化,教研组每学期都有明确的研究主题,“研训一体”开展校本研修。引导艺术课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和学生学习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设计适合学生学习进阶的学习方案,并在课中因材施教,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校将艺术课堂表现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现在“乐考科目”“最美学生”和“崇正少年”的评选条件中,这一评价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艺术学科的学习兴趣。
依托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古山小学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了包含“崇德、崇智、崇体、崇艺、崇技”五个模块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根据课程建设方案和师资特点,围绕“崇艺”模块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说唱、永康鼓词、彩蝶迎春、书法、剪纸、五金文化等艺术教育资源,有机融入拓展性课程,开设了合唱、舞蹈、古筝、琵琶、书法、版画、纸艺等校本拓展性课程。学校每周安排一个下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课走班。另外,学校强化课堂管理与学生学习评价,定期举办学习成果展,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张红果:东港中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东港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秉承“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从本校实际出发,确立了“以美育人,培根铸魂,立德樹人”的美育理念,通过以下方式全面开展美育实践——
开展美育专题活动,推进美术、体育项目率先发展。实施美育要指向全体学生的提升,也要依托社团凸显学生个性,实现学生兴趣与特长、成长与成才的双翼效应。学校在美育实践中,率先抓好版画、花样跳绳、健美操、口风琴 专题活动的开展,并成立相应社团,根据学生水平分梯次培养。
开发美术、体育课程,推进美育全面发展。“确保每个学生掌握一项技能”是东港中学美育的宗旨。学校发挥潜在的资源优势,架构校本课程支撑学校美育特色建设。美育校本课程分为全员必修课程和社团精修课程,跨越5大门类,涵盖26门课程。学校自编并修订了5大类校本教材,使美育实现课程化发展。
倡导科学评价,保障美育健康发展。学校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和激励功能,逐步建立美育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学生发展活动评价:坚持过程与结果结合、师生互动的评价方式。二是特色课程等级评价:学校采取等级证书的形式将美育特色课程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级考评不受年级限定,这种尊重学生个性的评价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三是班级管理星级评价:学校 “学生会”讨论制定星级评价方案,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潘向英:温州市艺术学校以“博文弘艺、立德树人”为校训,积极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立足特色,凸显美育,以美育人,坚持“尚美教育,教育尚美”,努力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提升师生的美学趣味和审美境界。
基于课程认识学校美育内涵。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人们习惯将应试教育与美育对立起来,陷入顾此失彼的二元对立处境中。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建构了涵盖家国情怀、个人志趣、文化基础、艺术特长、实践创新、美好生活、身心健康、公民素养八大领域的“尚美”课程体系,让“美”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尚美”课程体系按照“美”字展开——“家国情怀”课程和“个人志趣”课程立于“美”字的顶端,引领学生发展的方向,教育学生将个人志趣和家国情怀相结合,培养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家国大我”的发展自觉和人生境界。“文化基础”课程和“艺术特长”课程是践行学校“博文弘艺”发展理念的核心课程,是学校特色定位的课程体现。学校注重知行结合,通过“实践创新”课程,引导学生将文化所学和艺术所悟进行实践和创新,实现高阶学习,提升核心素养。在课程方案中,学校提示学生要成为自己人生的“王者”,必须有一个“大写的人”作为支撑。人的一撇一捺分别是“身心健康”和“公民素养”——身心健康是实现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和谐,公民素养则强调与他人社群的融合连接。“美好生活”课程使“人”成“大”,让学生懂得管理、经营自己的生活,筑牢基础,成就美丽人生。
陈周民:在“让每一个生命阳光绽放”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华严小学始终着力构建美育体系,力争让每个学生学会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学校通过一体两翼的课程设置,让“美”扎根。
国家基础类课程美育渗透为“主体”。学校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美育途径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如:语文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让学生在想象中体悟意境美和表達美;数学课渗透构图美、简洁美、严谨美等,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思维方式的巧妙,培养数学美感和情怀。
艺术类专业课程美育渗透为“左翼”。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全艺术学科课程并确保开足课时。艺术学科教师每周二上午进行组内教研、行政蹲组,促进研讨活动有计划、有内容开展。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师徒同课异构等活动。鼓励艺术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促进专业教学。
校本课程美育渗透为“右翼”。依托学校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创造条件增设舞蹈、戏剧、书法、美术创意画、剪纸、手工编织、川剧、意大利语、拉丁舞、种植等40多门拓展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选择与需要,让学生立体而有个性地发展。每周二、三、四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学校实行“走班制”上课,学生每学年选学一门美育课程,这样既能让孩子们受到艺术的熏陶,又能感受到本土文化和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魅力,还能滋养学生人文情怀,生发学生向美之心,促进学生个性绽放。
另外,学校还统筹整合社会美育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大力开展川剧、仿青铜课程、七彩课堂等特色课程,并特邀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四川电视台校园民俗文化大使担任川剧指导教师。
如何突破“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固化思维,重新定位学校美育的价值与内涵?如何提升教师的美育意识与审美素养?如何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一线中小学校长,围绕“走出美育误区,推动学校美育升级”的主题共同探讨学校美育发展新方向。
如何重新认识学校美育的价值与内涵
刘菲菲:王国维先生1906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德、智、体、美并称“四育”,赋予美育以“促进国民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之新精神”的重要地位。新的时代倡导“五育”并举共融,研究美育的内涵与形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美育,充分发挥各种美育形态的作用,才可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审美文化素养。
形态一:诉诸感性。审美活动在根本上是直接依赖主体的主观感受的。审美对象及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想象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打动人的心灵,从而引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目的。桂花坪小学“与美好在一起”系列活动已经开展了148期,该活动由“三个一”组成:“每周一书”为低、中、高年级推送书目,引导孩子经由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每周一画”精选国画、油画、版画等世界名画,启迪学生在线条与色彩交织的画卷里畅游;“每周一曲”既有耳熟能详的通俗曲目,也有高山流水的经典佳作,每周的个性化铃声响彻校园,可谓余音绕梁。
形态二:潜移默化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师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对性情的陶冶和情感的净化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不断地熏陶和浸染下,学生可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改变,却会发生微小的变化,渐渐形成一种心理结构,持久地影响精神生活。
形态三:主观能动。美育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功利心,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小小井盖设计师”艺术节创意活动中,孩子们将井盖装饰成绿色的环保地球、两个相邻的圆形井盖勾连成一部自行车、食堂门口的井盖被画成香喷喷的荷包蛋……在孩子们拥有畅快的审美体验之后,其被掩藏的美育潜能便被能动地开发出来。
郑东:张家口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二中”)是一所艺术高中,学生以美术、音乐等基础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并需要掌握一定的绘画、演唱、演奏技巧。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艺术教育不等同于美育。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是培养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教育。学校美育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激发艺术生的审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美育的效果才会好。激发学生兴趣,关键是教师要把美育的因素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或语言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我们定期组织美术生到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院校参观美展,用名家作品激发学生创作兴趣;音乐教师要把音乐知识趣味化、形象化,让学生“说起来”“唱起来”“跳起来”,增加学生信心,提升学习动力;体育教师通过一些游戏竞赛,激发学生好奇心、主动性。同时,教师要给艺术生多讲一些伟大艺术家的成长故事,激励他们向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学习,用艺术成就人生。
提升艺术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艺术的无限魅力。学校有“梦之声”合唱团、“梦之星”管乐团、“美术名师活动室”以及“课本剧社”等社团。学生既是演员,也是导演、编剧;既是个体又是团体;既独立展现也需团队配合。在表演中张扬个性,在剧情中升华审美能力。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和“校钟铭”的诵读,学生都会激情飞扬。这些教学实践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自然美的能力,美术生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去野外写生。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去思考、去描绘,每次都会有上乘的作品呈现,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大大提升。
如何提升教师的美育意识与审美素养?
黄宏欣:教师是实施美育课程的主体,其美育意识与审美素养对实施美育课程尤为重要。勒流富安初级中学通过“三个意识”和“三个提升”来提升教师的美育意识与审美素养。
三个意识
第一是纠偏意识。不少教师认为美育是美术教师的事,或者是班主任的事,跟他们没有关系。美育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是不能落实的,所以纠正教师的认识偏差是提升教师美育意识和审美素养的第一步。
第二是整体意识。有不少教师认为,美育教育应该是单独的一块,甚至是“高大上”的一块,为美育而美育,把美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分割开来,与德、智、体、劳等分割开来,这不是真正的美育。真正的美育,可以并应该体现在日常和教育教学中,与德、智、体、劳紧密相连,成为五育并举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三是融合意识。五育融合是一个大趋势,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教师要提升审美意识必须要有融合意识,让美育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发生:数学教师随手画出一个圆,这是美;语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首诗,这是美;美术教师带领大家欣赏一幅名画,这是美;英语教师和学生们来一段即兴的英文抒情歌曲,这也是美……
三个提升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带着使命意识,带着融合渗透意识,积极践行美育教学,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一节课,让美育无处不在、让美育时刻发生。
二是在专业阅读中提升。著名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坚持长期阅读,教师的气质自然与众不同,美育素养和美育能力的提升必定与日俱增。 三是在自然熏陶中提升。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师不能只是躲在书斋教书,也不应囿于学校的小圈子教书,要经常背上行囊,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自然熏陶中,舒展身心;在自然的浸润中,提升美感;在自然的抚慰中,愉悦灵魂。
潘向英:教师作为学校美育的实施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首先必须是美的使者。因此,推崇师德美、业务美,倡导师生遇见更美的自己,已经成为温州市艺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学校一方面通过学习引导、监督考核,使教师“美在思想、美在言行、美在情操”;另一方面,通过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校本教研为基础,狠抓教师教学核心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张红果:教师自主发展是引领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学校抓实美育教师的自主发展培训,提高美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感化力。鼓励各学科教师将美育元素渗透到学科课堂中,例如:语文课堂坚持培养学生写字习惯,提炼出写好字“三步法”,把写好字与做好人统一到语文教学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运用美学知识,介绍中西艺术作品表现技法及其特点,提高英语综合素养。
如何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美育课程?
石继烈:学校美育课程的设置,既要具有“高选择性”(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开展丰富的美育通识教育),又要具有层次性和“高未来性”(课程层次升级,满足特长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特长—专业—职业)。为了更好地开展大美育,听音湖实验中学成立了专门的美育指导中心,统筹规划了“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渗透全程、培育全人(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三全美育”体系,通过四个层次将美育下沉到课堂,引导学生理解美、发现美、欣赏美,进而能够在生活中体现美、创造美。
学科融合课程(以对联鉴赏为例)。第一层面:阅读文本,理解什么是对联的是“真”“善”“美”;第二层面:结合阅读,发现我们身边对联的美并举行分享会;第三层面:把身边的人和事变成自己的文字,书写、张贴、阅读、表达(诵读),学会欣赏美;第四层面:通过社团展示、对联创作、优秀对联评选等活动,创造美。
研学课程(以红色研学为例)。第一层面:理解美。通过了解烈士生平和壮烈事迹,回到历史现场(故事、视频、情景表演等)。第二层面:发现美。前往烈士陵园、战争博物馆等场地,缅怀烈士。第三层面:欣赏美。回归生活和现实,欣赏为时代付出、不畏牺牲的担当有为精神,欣赏身边的人和事。第四层面:创造美。思考当下我们可以做什么。
活动课程(以校园文艺演出为例)。第一层面:理解美。通过欣赏各类晚会演出的视频,感受舞台的美要如何呈现。第二层面:发现美。学生归纳校园文艺演出与娱乐演出的差异,对比发现校园文艺演出的一些具体要求。第三层面:欣赏美。学校通过举办学生十大歌手比赛、专业生才艺展示、节日庆典等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欣赏美。第四层面:创造美。演出的全过程都可以体现学生对美的理解,如:言谈美、服饰美、体型美、健康美等。
应淑雪:永康古山镇古山小学(以下简称“古山小学”)将美育融合到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并在生活实践中渗透美学价值,促进学生养成健康而富有审美情趣的价值观。
立足基础性课堂主阵地。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古山小学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开足开齐各门课程。
一是强化学科融合,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二是加强艺术教育,努力营造民主、积极、合作的现代教研组文化,教研组每学期都有明确的研究主题,“研训一体”开展校本研修。引导艺术课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和学生学习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设计适合学生学习进阶的学习方案,并在课中因材施教,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校将艺术课堂表现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现在“乐考科目”“最美学生”和“崇正少年”的评选条件中,这一评价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艺术学科的学习兴趣。
依托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古山小学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了包含“崇德、崇智、崇体、崇艺、崇技”五个模块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根据课程建设方案和师资特点,围绕“崇艺”模块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说唱、永康鼓词、彩蝶迎春、书法、剪纸、五金文化等艺术教育资源,有机融入拓展性课程,开设了合唱、舞蹈、古筝、琵琶、书法、版画、纸艺等校本拓展性课程。学校每周安排一个下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课走班。另外,学校强化课堂管理与学生学习评价,定期举办学习成果展,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张红果:东港中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东港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秉承“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从本校实际出发,确立了“以美育人,培根铸魂,立德樹人”的美育理念,通过以下方式全面开展美育实践——
开展美育专题活动,推进美术、体育项目率先发展。实施美育要指向全体学生的提升,也要依托社团凸显学生个性,实现学生兴趣与特长、成长与成才的双翼效应。学校在美育实践中,率先抓好版画、花样跳绳、健美操、口风琴 专题活动的开展,并成立相应社团,根据学生水平分梯次培养。
开发美术、体育课程,推进美育全面发展。“确保每个学生掌握一项技能”是东港中学美育的宗旨。学校发挥潜在的资源优势,架构校本课程支撑学校美育特色建设。美育校本课程分为全员必修课程和社团精修课程,跨越5大门类,涵盖26门课程。学校自编并修订了5大类校本教材,使美育实现课程化发展。
倡导科学评价,保障美育健康发展。学校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和激励功能,逐步建立美育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学生发展活动评价:坚持过程与结果结合、师生互动的评价方式。二是特色课程等级评价:学校采取等级证书的形式将美育特色课程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级考评不受年级限定,这种尊重学生个性的评价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三是班级管理星级评价:学校 “学生会”讨论制定星级评价方案,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潘向英:温州市艺术学校以“博文弘艺、立德树人”为校训,积极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立足特色,凸显美育,以美育人,坚持“尚美教育,教育尚美”,努力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提升师生的美学趣味和审美境界。
基于课程认识学校美育内涵。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人们习惯将应试教育与美育对立起来,陷入顾此失彼的二元对立处境中。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建构了涵盖家国情怀、个人志趣、文化基础、艺术特长、实践创新、美好生活、身心健康、公民素养八大领域的“尚美”课程体系,让“美”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尚美”课程体系按照“美”字展开——“家国情怀”课程和“个人志趣”课程立于“美”字的顶端,引领学生发展的方向,教育学生将个人志趣和家国情怀相结合,培养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家国大我”的发展自觉和人生境界。“文化基础”课程和“艺术特长”课程是践行学校“博文弘艺”发展理念的核心课程,是学校特色定位的课程体现。学校注重知行结合,通过“实践创新”课程,引导学生将文化所学和艺术所悟进行实践和创新,实现高阶学习,提升核心素养。在课程方案中,学校提示学生要成为自己人生的“王者”,必须有一个“大写的人”作为支撑。人的一撇一捺分别是“身心健康”和“公民素养”——身心健康是实现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和谐,公民素养则强调与他人社群的融合连接。“美好生活”课程使“人”成“大”,让学生懂得管理、经营自己的生活,筑牢基础,成就美丽人生。
陈周民:在“让每一个生命阳光绽放”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华严小学始终着力构建美育体系,力争让每个学生学会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学校通过一体两翼的课程设置,让“美”扎根。
国家基础类课程美育渗透为“主体”。学校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美育途径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如:语文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让学生在想象中体悟意境美和表達美;数学课渗透构图美、简洁美、严谨美等,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思维方式的巧妙,培养数学美感和情怀。
艺术类专业课程美育渗透为“左翼”。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全艺术学科课程并确保开足课时。艺术学科教师每周二上午进行组内教研、行政蹲组,促进研讨活动有计划、有内容开展。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师徒同课异构等活动。鼓励艺术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促进专业教学。
校本课程美育渗透为“右翼”。依托学校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创造条件增设舞蹈、戏剧、书法、美术创意画、剪纸、手工编织、川剧、意大利语、拉丁舞、种植等40多门拓展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选择与需要,让学生立体而有个性地发展。每周二、三、四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学校实行“走班制”上课,学生每学年选学一门美育课程,这样既能让孩子们受到艺术的熏陶,又能感受到本土文化和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魅力,还能滋养学生人文情怀,生发学生向美之心,促进学生个性绽放。
另外,学校还统筹整合社会美育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大力开展川剧、仿青铜课程、七彩课堂等特色课程,并特邀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四川电视台校园民俗文化大使担任川剧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