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线结构中的“绿树”与“棺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nghui_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梁衡的散文名篇《青山不老》以意象来结构全文,精心营造了“绿树”与“棺材”这两个意象,两个意象在文中交错呈现,以“回线缝纫”的方式编织在一起,独具匠心地表达了对绿树、生命与棺材、死亡的辩证关系的思考,是对平凡生命的大颂扬。
  关键词:梁衡 《青山不老》 意象 生命 死亡
  《青山不老》是梁衡于1990年出版的《没有新闻的角落》中的一篇散文,后被收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进而为大众所熟知。该散文在形式上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塑造了植树十五年,将生命化为青山的造林英雄高富的光辉形象。與梁衡一贯提倡“大事、大情、大理”的政治散文不同,《青山不老》将注意力聚焦在小人物身上,试图透过小人物的伟大壮举来叩问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青山不老》是一篇哲理性与艺术性交融的典范之作,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文章立意与结构方式上。《青山不老》着意描述“绿树”与“棺材”这两个意象,两个意象在文中交错呈现,以“回线缝纫”的方式编织在一起,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一、意象的确定与象征关系的构建
  梁衡曾说:“诗歌要押韵,是为好记好吟诵;小说要有故事,是为好读;散文要有意象,是为让人回味。动笔之前,诗人要找韵,小说家先找故事,散文家先找意象。”通览《青山不老》,我们不难发现整篇文章中反复呈现的中心意象为“棺材”与“绿树”,而且两个意象与文中的颜色描写及其象征含义形成了对应关系。棺材被埋入黄土所代表的死亡,青绿树木所代表的生命,在文中被反复表述。那么,文章重在书写“死亡”还是“生命”呢?这从相关语词出现的频率可以得到答案。
  由图不难看出作者对树木的强调多于棺材,对绿色和青色的描绘多于毫无生机的土黄色,对生命意识以及生存意义的礼赞多过死亡所代表的终结和消逝。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树木、生命与棺材、死亡之间关系的理解:“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他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死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文中,生命在与死亡对抗中胜出,永恒在与消逝争斗中获胜,由此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存价值与存在意义的终极叩问,而这一切都基于“棺材”与“树木”这两个意象的交错呈现。
  二、意象“回线缝制”的篇章结构
  所谓“回线缝制”,即缝纫中的倒回针法,指缝纫时往前一针后再倒回,然后再前进,再倒回,如此往复向前缝制的方法。梁衡在《青山不老》中就熟练运用了倒回针法来结构文章。
  文章的第一针下在“棺材”上。作者在首段抛砖引玉,借用历史上庞德“抬棺明志”的典故来引出话题,并迅速话锋一转,将读者的视线自然过渡到本文主人公的故事上来,这时作者还不忘卖关子,称之为“无名老者”,通过强调其气概盖过庞德来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这一段唯一出现的意象只有棺材,而在庞德那里棺材代表了视死如归,不是你死便是我亡。按照传统,棺材代表了死亡,而对老者而言,棺材却意味着对自然与生命的挚爱。
  然而接下来的第二针,作者并没直接扎在主人公的伟大事迹上,没有讲他在视死如归上是如何赛过庞德的,而是笔锋一转,描写起了主人公家的院子,而这时出现的意象便是“绿树”。作者的描写视角是从屋内望向屋外,然后再回到屋内的,显得相当有层次。在表现此地的绿色如波时,还不忘再起一段强调此地的恶劣环境,并引述县志上的资料作为旁证。通过差距极大的对比,不难看出绿树成林在此地的艰难与可贵,而作者将这巨大的成就归结到“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身上,这无疑引发了读者极大的好奇心。在这里,作者为读者至少制造了两个有待解决的疑问:其一,“棺材”所代表的主人公如何在视死如归的气概上赛过庞德;其二,一个瘦小老头如何能够在条件无比恶劣的环境中建立一个绿洲。
  为回答此前留下的疑问,作者将第三针又扎向了“棺材”。在第四自然段,“棺材”一词竟密集地出现了四次,文中写道:“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候的归宿。”这一段的“棺材”意象与首段庞德的“棺材”形成了密切的呼应关系,这里不仅有词语的重复,还有视死如归精神的雷同。而老者如何能在险恶之地种出一片绿洲,作者用一连串的数据和旁人的讲述进行了证实。喜好用数据说话,是梁衡散文的一大特点,除了本文,《武侯祠前的沉思》《九华山悟佛》《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诸多名篇中均有所呈现。为表现老者植树造林的丰功伟绩,作者采用了旁人讲述的方式,借村主任之口道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此处的精妙在于,既具有数据带来的震撼力,又具有旁证带来的信服感。而这一切的伟大成就,都在于老者如庞德一般“抬棺明志”日复一日的种树,直到爬不动为止。第四针,作者又将关注焦点放置在“绿树”上。第五、六自然段同样是以“树”为主题,作者的安排却依旧极富层次感。第五段是老者在屋里数着窗外的树木同“我”聊天,而第六段则是在屋里说完话,“我”在老人的陪同下来到沟里实地观察树木,空间发生了改变,树的主题却并未更改。透过“我”亲眼见到树木勇敢顶住山洪的汹涌而保住了黄土,肯定了树木与恶劣自然环境抗衡的顽强,同时也肯定了老者不停种树与死亡抗争的生命存在,这里树木与老者的生命在叙述中达到了交融合一。
  在看完树之后,作者的第五针又回到了“棺材”上,与第一、三针进行密切呼应。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这一句既与文章开头庞德的故事首尾呼应,又承接了第四段老者棺材的由来。此时作者还以周恩来和华罗庚的例子与老者相类比,突出老者通过将自己的生命注入种树的事业当中,并以此超越生死的界线,获得永恒生命的可贵与伟大。此时,老人的生命无疑已经超越了给自己备下的那口象征死亡的“棺材”。随着访谈结束,文章到了收尾的时候了,这时候却没有第六针,作者只是简洁凝练地打了一个结。如果没有这个结,这篇散文可能更接近记事散文或哲理散文,但最后简洁的一句“老人姓高,名富”,与第五针卒章显志的段落在体量上形成了极不协调的对比,进而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结束全文的最后一句话上来。这一句既解开了此前无名老者的身份,也意味着他的名字应当被我们铭记。
  总而言之,通览全文,作者以“棺材——绿树——棺材——绿树——棺材”这样的回线缝纫方式来结构全篇,棺材与绿树,死与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博弈与转换,并以此波浪般地向前推进,且与整个采访过程形成了无缝衔接,表达了对平凡生命的大颂扬。文章的表意在两种极具张力的对立意象的不断转换中向前推进,这无疑是作者结构文章的过人之处。
  三、结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大国,关于古典诗境的打造早就有一套“意象——意境——情感”的结构范式。以意象来安排文章结构的妙处在于思想、情感的形象化与具体化,它使复杂难解的思维活动得到简洁、清晰、有力的呈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一条思想上由低到高的通道。梁衡的《青山不老》成功地借鉴了古典诗歌的造境方法和一唱三叹、重章叠唱的结构方式,具体操作时采用“绿树”与“棺材”两种意象来结构全文,使得文章在艺术上极具形式美感,又具有思想深度。故而,《青山不老》一文无疑是作者散文创作中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典范之作。
其他文献
摘 要:《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品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我”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的过程,虽然青春已经流逝,但是“我”依然不放弃理想,坚持为理想而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从北方的河流中得到了很多指导,河流的涌动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整部作品中,始终诠释着青春的灼熱和昂扬,在奔腾不息的河流中呈现出生命的张扬和灵魂的搏击,给人留下非常大的震撼力。  关键词:《北方的河》 主题 青春 理
人到中年,爱上了旗袍。  一下子网购了四件旗袍。我给每一件旗袍都取了个有意思的名字。有一件青绿的底色上有片片草黄色的叶子,叶间开着一朵朵或一簇簇鲜红的和暗红的蔷薇花,像是走进了一个偌大的蔷薇园中。这件旗袍透着成熟内敛的韵味,它有个好听而特别的名字,叫“沉香”。有一件是淡淡的灰色麻布料,上面有许许多多深蓝色和浅紫色的蝴蝶在翩翩飞舞,色调深浅相间,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就像真的置身于花间,身边有无数蝴蝶在
摘要:通过分析五感设计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设计思维,研究五感设计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创意表现形式。利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结合五感设计的隐喻性,阐述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同时从用户体验、设计中的服务意识论述五感设计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关键词:五感设计 平面广告设计 人性化  一、五感设计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一)现状分析 五感设计通过感官器官感受外界刺激,使人产生各种感
摘 要:《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不仅仅是一部喜剧,也是一部谋略剧。它巧妙地化用中国古代“金蝉脱壳”“无中生有”等策略,而这些策略之下又有着深刻的隐喻。但剧中“猎人赫恩”的故事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策略的一部分,又是莎士比亚隐喻中的高潮部分,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金蝉脱壳 无中生有 隐喻 “猎人赫恩”故事  一、引言  目前对《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解读,大都集中在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剧本做简单阐述
摘 要:郝杰新作《美姐》借助“铁蛋的情歌”,展现了那片具有朴素力量的乡土。在这片乡土上,有着民众喜爱的传统二人台舞蹈,亦有着因时代变迁而带来的歌舞表演,这里的一切都传达着当地人群的生存密码。  关键词:《美姐》 舞蹈 乡土  郝杰的力作《美姐》以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的创作态度讲述了铁蛋个人成长史的故事。影片中穿插多处舞蹈,尤其是二人台舞蹈。作者借助舞蹈方式去表现人们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感情、
摘 要:刚踏仕途,人生初展的苏轼,在给弟弟的答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以“雪泥鸿爪”的精妙比喻诠释了自己对人生的体悟,暗合了作者内心潜藏的一种宗教情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无需常驻不流,固守一隅,何必痴心凝结,执着一物,这就为他日后沉沉浮浮的旷达人生打下了精神的底色!  关键词:雪泥鸿爪 常驻 执着 无住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
摘 要:《当你老了》是叶芝的传世名作,对影射了诗人一生挚爱情感的这首诗,历来好评如潮。然而,人们更多地关注了其朝圣般爱情的瑰丽,却忽视了光华之下爱而不得的单恋者的复杂情感。本文试图揭开备受褒扬的情感之下的另一重意蕴。  关键词:挚爱 镜照 痴恋者 矛盾 潜伏  一、诗人挚爱情感的艺术镜照  在被誉为“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叶芝的众多传世名作中,他早年创作的《当你老了》是最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诗传
摘 要:关于穆旦的爱情组诗《诗八首》的主题,一直存在颇多争议。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将此诗释为一篇爱情的启示录,也是一首生命的赞美诗。笔者则认为,《诗八首》演绎的是一场由“我”的孤独开始也在“我”的孤独中结束的爱情悲剧,而导演这场悲剧的正是人类的理智。  关键词:《诗八首》 孤独 理智 悲剧  现代诗人穆旦创作于1942年的爱情组诗《诗八首》是他的代表诗作之一。同中国古代许多“无题”一类的爱情诗一样,
摘要: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目前教学的基本任务。所以,在小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師不仅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语文集文学内涵与常识于一体,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荟萃了名人文学的精髓,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认知,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本文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对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为小学语文教
【摘要】在核心素养教育大背景下,积极地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与发展,这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塑造有积极的作用,所以针对综合素养发展目标对教育教学进行规划,有突出的现实价值。在目前的社会大背景下,小学生的教育实践必须关注德育,因为其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有突出的现实价值,所以本文就德育助推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指导实践教学工作进步。  【关键词】德育;综合素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