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探寻生命的意义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914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我们常常会思考活着的意义,为名?为利?抑或是为情义?余华却告诉我们:“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一句话推荐】
  在迷茫时找到活着的方向,在绝望时看到活着的希望。
  【作家作品】
  先锋作家余华
  《活着》的作者余华虽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但他的作品却享誉世界。1960年出生的他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工作。1983年余华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
  1987年余华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短篇小说,从此他便以一种先锋派的姿态进入当代文坛并开始他引人注目的文学创作生涯。在20世纪80年代,余华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
  1992年,余华出版了他的经典长篇小说《活着》,三年后,他创作了《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长篇小说使余华被广大读者熟知,也是这两部小说,显示了他文学观和写作观的一次渐变——从先锋派抽身而出。余华用最朴素的写实手法为当代中国文学奉献了最美的两个经典文学形象,他用诚实的手法写作,他删繁就简,他返璞归真,用批评家张清华先生的话来说,余华深谙“文学的减法”。
  《许三观卖血记》之后,余华很久没有再写小说。但他依然在写作,他的随笔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当你读《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那本小册子时,你会感受到余华的才气和洞察力,从而对他产生更大的期待。
  余华曾获众多国内外奖项,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8年获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18年《活着》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阅读指径】
  聆听福贵讲述自己的故事
  侯沛林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大三时,我是含着泪读完《活着》这本书的。而今重读此书,我虽仍会对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心生悲悯,但与大学初读此书时对他的极度同情却大不相同,因为我从福贵苦难的一生中更多地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乐观,同时也读懂了生命的淡然。
  《活着》的艺术感染力,一部分来自作者巧妙地选取了第一人称叙述的角度——由主人公福贵讲述自己的生活。这让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仿佛身临其境,聆听眼前的老人在向我们娓娓道说人生之幸与不幸,真实、亲切又令人唏嘘感慨。
  聆听福贵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形象鲜活的福贵。福贵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因此在他的叙述中没有他人的看法,而这恰恰可以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自己的理解读懂福贵这一鲜活的形象。譬如福贵对自己过往的那段浪荡生活的回忆,若以第三人称来叙述,可以想见,读者会看到作者对主人公那段“我年轻时吃喝嫖赌,什么浪荡的事都干过”的生活的无情批判。但是由福贵自己讲述时,我们作为倾听者却能感受到他对那段浪荡生活的深刻反省,不然他也不会得出“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这样深刻的人生总结。作为读者,能获得这种走进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主人公自我叙述带来的极强感染力。
  聆听福贵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会感慨命途多舛、世事难料。对福贵来说,他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有许多的快乐和幸福。但在读者看来,福贵的一生,是充满了不幸的一生,是值得同情和怜悯的一生。由地主阔少爷到败光全部家当成为一穷二白的人,他气死了自己的父亲;进城给母亲抓药时被抓了壮丁,差点成了战争的炮灰;从战场上死里逃生后回到家中却发现母亲已经病死,女儿凤霞因病致聋致哑;后来,女儿凤霞倒是嫁了好人家,却又在生苦根时难产而死;妻子患上了有钱也治不好的软骨病,在凤霞死后不久病死;儿子有庆在给县长夫人献血时死去;女婿二喜在出工时不幸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也因吃豆子而撑死;最后只留下一头老牛陪着他……听福贵讲述他少年时荒诞放浪的生活,讲述他九死一生的经历,讲述他的至亲一个个地死去,讲述他与老牛孤苦相依,真让人唏嘘不止、感慨不已。青年福贵败光了生来的“福贵”,命运却又给了他另一份“福贵”:他有一个疼爱自己的母亲,有一个贤惠的妻子,有一双懂事的儿女。家珍从娘家带着有庆回来时,他说:“家珍一回来,这个家就全了。”浪荡子得到贤妻的原谅,福贵心里定然是愧疚而幸福的;他从九死一生的战场回到自己家中时,心想“我总算回到了家里,看到家珍和一双儿女都活得好好的,我的心放下了”“随便怎么说,我都回到家里了” 。此刻,他历经的苦难倍增了家人重聚时的欢乐和幸福。他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庆在城里运动会上给自己长脸时,“当时那个高兴啊,是说不出来的高兴”,凤霞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风风光光地嫁给了二喜,“后来过了好多年,村里别的姑娘出嫁时,他们都还会说凤霞出嫁时最气派” 。这些时刻,福贵心里定是满满的得意和幸福。这些平凡的快乐与幸福,让人觉得特别的真实。正如他母亲常对他说的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福贵的一生,令人感慨,也令人深思,这种感慨和深思是倾听的收获,也是心灵交流的结果。
  聆听福贵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会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福贵用土地改革时龙二被枪毙的事为我们阐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福贵用他那穿插在其苦难一生之中的快乐与幸福,告诉我们快乐和幸福多么平凡而质朴。福贵又用他自己经历的苦难的一生,向我们展示生命的坚韧,告诉我们绝望的不存在。
  聆听完福贵的讲述,也许我们会觉得作者的笔触太过残忍,让一个人去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然而福贵对生命的淡然或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也许就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概述吧。   【情感解读】
  苦难中的温情
  苏瑶芝
  阅读余华的《活着》,百般滋味在心头。福贵年轻时的放浪妄为令人切齿;中年时在与命运顽强的抗争中目睹亲人一个个离去,令人心酸;年老时一无所有,最终与一头羸弱的老牛相依为命,又令人悲悯。福贵的人生浸透苦难,然而也不乏幸福,这些短暂的幸福和快乐冲淡了悲伤,使读者面对书中接连不断的悲剧,依旧有读下去的勇气。
  余华将深重的苦难聚焦在一个家庭的同时,也在娓娓叙述这个家庭细微而又珍贵的温情故事。而这个家庭的温情首先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理解和包容。
  福贵的苦难人生是从他沉迷赌博进而败光家产开始的,然而“爹”没有打死这个败家子,反而把家里的田地和房子全部抵押出去给他還债。老父亲被儿子气死后,老丈人把怀着身孕的家珍接回了娘家。为了养活家人,之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福贵少爷成了佃农,天天脸朝黄土背朝天。“娘”很心疼儿子,跟着下地干活,即使干不了,也要坐在田埂上陪着。父母的包容使得一个从前只知好吃懒做、吃喝嫖赌的浪荡子幡然醒悟,从此老老实实地靠劳作孝顺母亲、养育妻儿。
  家珍操持家务,为子女缝制衣服,为凤霞的婚事操心。福贵为有庆跑步得了第一名而高兴,并给孩子买了一只羊。夫妻俩为帮凤霞准备嫁妆把家里的鸡羊都卖了,福贵三天两头去城里看凤霞,回村后和家珍说起凤霞婚后的生活连饭都忘了煮,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凤霞过得好。而凤霞体谅父母,福贵在田间劳作时,“小小的凤霞是天天坐在田埂上陪我,她采了很多花放在腿边,一朵一朵举起来问我叫什么花”;凤霞“从砖瓦的房屋搬到茅屋里去住,她照样高高兴兴,吃起粗粮来也不往外吐”。因为生活艰难,福贵把凤霞送人,可当凤霞偷偷跑回来,福贵背着凤霞就往回走,凤霞的小胳膊勾住他的脖子时,他便不忍心再把她送回去。凤霞在家忙里忙外,照顾父母和弟弟,嫁到了城里,不到十天,就拉着二喜回来看父母了。有庆心疼母亲做的鞋,光着脚跑路上学。生活中的这些小温情熨帖着那些苦难的岁月,有了它们,生活仿佛也没有那么艰难了。
  这个家庭的温情还表现在夫妻之间的宽容与扶持上。作为城里小姐的家珍嫁给福贵,没过过一天的舒心日子,但是在福贵一贫如洗之后,她并没有嫌弃他,反而带着儿子回到了福贵身边,和福贵一起干粗活。每当“家珍听到我让她去歇一下,就高兴地笑起来”“她整天累得喘不过气来,还总是笑盈盈的”,福贵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娶了家珍。他浪子回头之后,对家珍是真的好,家珍不能下地,身体活动不了,福贵“就在黄昏的时候背着她到村里去走走”。还有二喜和凤霞,他们相互喜欢,为了凤霞,二喜结婚时举了一大笔债,风风光光地接走了自己的新娘。凤霞婚后把自己的小家整理得井井有条,对自己的丈夫真心实意。二喜对凤霞更是疼爱有加,天黑自己先喂饱蚊子,使它们不再咬人才让凤霞进去睡。即便她死后,也念念不忘。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可我们分明在他们的脸上看到了满足的笑影。
  还有凤霞对弟弟无微不至的关爱,弟弟有庆为姐姐不被送走坚决不愿上学;二喜在凤霞死后依旧将福贵视为父亲热心扶持;而外孙苦根,也像他的母亲一样,小小年纪便懂得心疼福贵,为福贵分忧,祖孙之间充溢着温暖。
  还有友情。老全、春生、福贵三人在前线的相互依赖,生死以共。春生决定上吊寻死,来找福贵,即便儿子有庆是因为春生妻子而死,但福贵和家珍仍然对春生说,你要活着。那个把福贵从小背到大,要饭也要回来看望福贵的长根,死前叮嘱儿子把旧绸衣送给福贵的王喜,他们都在那暗淡的时代给福贵带来了温暖,甚至在羊和有庆之间,老牛和福贵之间,我们也能感受到脉脉的温情。
  有人说,书中最直击人心的悲剧,便是将这些温情从福贵的人生中一一以惨烈的方式抽离,留下福贵孤身一人。可我说,正是有了这些温情的存在,才让福贵在漫漫黑暗中能够看到点点光芒,感受到人生无奈的同时也增强了承受苦难的能力。即使无人相伴,他也能努力“活着”。
  【读后有感】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北部湾高中 龙雨欣
  对于“活着”这个书名,初见时觉得迷惑,阅完书再看,便觉百感交集。
  福贵的一生,确有许多令人嗟叹的事。很多人为他的人生感到悲伤,悲他不幸的命运,悲他老来只有一头老牛、一把锄头陪伴。福贵的命运真是如此悲情,如此凄凉吗?不然,至少在我看来,他拥有过很多幸福。他有一个痴痴等他浪子回头的妻子,有一个活泼伶俐的儿子与一个美丽懂事的女儿;他体验过家财万贯、挥金如土的生活,也经历过战争的惨烈与无情,最终也在平淡的生活中细嚼生命的温暖与幸福。
  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都归了“零”,少年时的金山银山早已被挥霍殆尽,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妻、女、儿、孙、女婿,也一个个离他远去,终于只剩了他一个人与一头老牛,如浮萍,无依无靠,也如黑夜中独自前行的旅人。
  但在我看来,正是他的“无”成就了他的“全”。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他遇见了许多人,经历了世事沧桑;他体会过温暖,也享受过幸福。而这些填入他的心,随着身体的苍老而慢慢发酵,于是,他的精神变得充实而沉静。他晚年的生活,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此时,他所享受的也许是每晚的夕阳,也许是和陌生人的一次长谈,他所期待的也许是死后变成一抔黄土,和他生前所爱的人在一起。
  这样的结局有些惨淡悲凉,但同时又有一种沉思与回味。许多人穷极一生地努力,最终所得来的也不过如此。
  假如上帝给我们机会设计一个幸运者的人生,也许我们很多人会做这样的设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层的家庭——太富有会忘了拼搏,太贫穷会受到束缚;还要让自己长得漂亮,天赋异禀,寻到一个可以相守一生的伴侣,顺顺坦坦地过一辈子。可是,我们不能假装看不到,在这样看似完美的人生面前笼罩着的那一大片黑暗——那无穷无尽的心灵的空虚。当一个人幸福到极点,当他所有的渴望都能轻而易举地拥有了之后,他还能感受到幸福吗?没有了欲望,他用什么来对付剩下人生的空白呢?   人生如黑色一般厚重,又如黑夜一般捉摸不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而我们只能坚强地走着,乐观地活着,活出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活着的理由
  防城港市北部湾高中 廖浩宇
  舍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书名叫《活着》。为什么取这么奇怪的书名?它讲述了什么故事?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原来,这是一个故事里的故事。是“我”听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讲述的他自己的故事。福贵原是一个地主家的阔少爷,因为沉迷赌博而败光了家产,从此开始了苦难的一生。这一生,他亲历至亲一个个先于自己死去,却坚强地活着。我想支撑福贵活着的理由起码应该有两个:一个是他对亲人的牵挂,一个是他对生活的希望。
  先说他对亲人的牵挂。当好端端的一个家如砸破了的瓦罐似的四分五裂时,福贵想到“再不能像从前那样过日子了,我得养活我娘和凤霞”,这是他对家人的牵挂。当他被抓了壮丁,在战场上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一遍遍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家珍”,这是他对家人的牵挂。当他在战场上想到自己活不到中午时,他说“一个来月在枪炮里混下来后,我倒不怎么怕死,只是觉得自己死得不明不白实在冤,我娘和家珍都不知道我死在何处” 。这也是他对家人的牵挂。福贵的儿子有庆、女儿凤霞相继死去,他尝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凤霞死后不久,家珍也死了,福贵想“家珍死后,我就只有二喜和苦根了”。小说的末尾,老人对那头名叫“福贵”的牛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畝,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他跟老牛提到的都是自己已故的至亲之人,他在对亲人的怀念中孤独地活着。
  他活着的理由,是对生活充满希望。败光家产之后的福贵,在父亲被自己气死之后终于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但是他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他从龙二那里租了五亩田,虽说佃农的生活着实让他过得又苦又累,但是他心里却觉得很踏实,用他的话说就是“我想着我们徐家也算是有一只小鸡了,照我这么干下去,过不了几年小鸡就会变成鹅,徐家总有一天会重新发起来的”。土改之后,福贵分到了五亩地,占了福贵家地产成为地主的龙二却被毙了,福贵慨叹:“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想我的后半截该会越来越好了。”从他的慨叹中可以看出他对未来的憧憬。福贵的家人相继死去,尤其是家珍死后,“我就只有二喜和苦根了”,一语道尽了他的悲痛,却又流露出他对生活存有的希冀。苦根死后第二年,福贵攒够了买牛的钱,从屠夫手里买回了一头将要被宰杀的老牛。他把这头老牛看作自己家里的成员,继续和这头老牛耕耘着晚年的生活……我想如果没有了对生活的希望,福贵是活不下去的。他的难兄难弟,后来成为县长的春生,在“文革”时期就是因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才选择了轻生。
  阅尽福贵的一生,我忽然想起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或许这里所说的“苟且”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苦难,而“诗和远方”就是我们在经历苦难时应该看到的希望吧。所以我常想,人之所以不惧夜的黑暗,是因为心中常怀希望之光,心怀希望,就不会绝望。
其他文献
【麻烦】  1970年4月11日,美国发射“阿波罗13号”进行第三次载人登月任务。在即将登月前,飞船服务舱发生爆炸,造成水、氧气外泄。  全世界数以万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聚集在一起,为挽救“阿波罗13号”上的三名宇航员努力。  最终,三名宇航员驾驶登月舱返回地球,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的奇迹。  爆炸发生时,宇航员一句:“休斯敦,我们有麻煩了(Houston,we've had a problem)”成
期刊
这两天,记者听到了一个新段子:在杭州读书,你以为买个好的学区房,选一个好的班级就够了吗?远远不够!你还要给自己的孩子挑选一个好的座位!记者进校调查发现,很多学霸并不坐在网传的“学霸座位区”,反而坐在最后一排。  学霸沒有坐在传说中的“黄金座位”, 反而坐在最后一排, 这样的情景似乎有悖于公众的认知。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老师安排座位主要是综合考虑孩子的身高、视力、性别等。有些学霸比较高,就只能委屈一
期刊
2019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高度评价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在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上建立的卓越功勋,深切勉励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对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斗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宇宙浩瀚,星汉灿烂。从陆地到太空,这是探索,更是长征。犹记得六年前,在北京航天飞行测控中心,习近平总书
期刊
2019年2月18日晚,“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该盛典评选出了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些人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但他们却用一颗炽热真诚的心,感动着我们,温暖着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让我们在英雄的故事中书写自己的传奇。  1 学者风范钟扬、程开甲  >>>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  颁奖
期刊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又是一年清明至,由于时间或空间等原因,部分逝者亲属不能到场祭扫,于是“代客扫墓”应运而生。南京近郊的雨花台功德园推出的微信“直播代扫”,引发关注。  “代客扫墓”的创意,究竟是失了祭祀的初心,还是结合时代特点对传统的延续和创新?人们观点不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代客扫墓,扫不出亲情  (重
期刊
剪纸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早在唐代,剪纸技艺便已经臻于成熟,宋代及以后,剪纸的种类、用途、花样等都更加丰富。明清时期更是趋于鼎盛,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并与各地风俗文化产生了较强的关联,如西北地区剪纸较为朴实、大气,而江南地区则偏于灵秀、细腻。  从我们如今最熟悉的窗花,到婚庆时必备的喜字花,再到彩灯、服饰、祈福活动中广泛运用的剪纸技艺,剪纸既是传统女性必备的女红手艺,也一直承载着民间的
期刊
[编者按]  温儒敏教授说,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围剿套题,所以不要放弃记叙文。怎样用中国的语言讲好中国人的故事,来表现中国精神,述说中国人的情感,同时更具时代感与思辨性,这应是新高考作文改革倡导的方向。——陈捷     2018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
期刊
议论文的“职责”是说理,说理深刻、透彻,能使文章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而要做到说理深刻、透彻,论证方法必不可少,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议论文论证方法。   引证法:引得准,引后析,引能证  所谓引证法,指的是一种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俗语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由于我们引用的是世所公认的思想结晶,所以,有效运用引证法能够彰显文章的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理力度。而要做到有效运
期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祭祖,自古有之,而“代客扫墓”的横空出世,(以“横空出世”点出震惊与费解,选词之精准,可见一斑)让本该充满仪式感的祭祀活动,沦为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对比“仪式感”与“闹剧”,用“沦为”表达观点,选词精当、考究,值得借鉴)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纷纷呈现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趋势。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新兴事物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极大地方便了人们
期刊
请以“让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叙事性文章,注意:叙事要有波澜,感受要真切。  今年春天里的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想到市政府办点事情,于是在离家不远的一个站点等待着公交车。许久,一辆公交车停靠在站点旁。车刚停稳,人们便蜂拥而上。我也随着人流涌进车厢里,然后找个空隙站在那里,不再挪动。(车厢内.人满为患)  车门正要关上,一个女高音传进来:“哎,等等。师傅,麻烦你等一下!”接着,一个穿着邋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