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088-02
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一个要求:小学生阅读速度达每3分钟300字以上。初中生达到每分钟500字以上,高中生达到每分钟600字以上。提高阅读水平,培养阅读能力,已成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快速阅读,可以使学生涉猎面更广,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之中学习写作的技巧,掌握写作的方法,积累写作的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快速阅读,通过阅读提高写作水平呢?
一、培养学生读写兴趣
一是激发学生读写兴趣。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培养写作兴趣、降低写作难度入手,让学生不受文体、篇幅的限制,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在教学上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引导,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可以设置情境,启发想象;可以激发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写的冲动;还可以引导观察,发现生活情趣,引起学生写的热情和愿望。写的时候,不要有写法上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不受形式的束缚,重在把心中所想、所感及时的写下来,让学生感到写就是倾吐,是件高兴的事情。
二是经常练笔,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制情境,寻找写的契入点,让学生有兴趣写、乐于写,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内容。“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当作日常要求,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记在日记本中。
三是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教学中的交流评价主要体现在:写前交流中,互相启发思路;习作后的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交流写法,加深对自己习作的认识;讲评作文中,互相激励,提高习作水平。习作的交流评价重在鼓励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始终以乐观和愉悦的心情来写作文。
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如果学生仅仅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懂得如何去读,如何学会技巧,学以致用,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时,就要我们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更要“会读书”,如:
选读法。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查阅、摘录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或阅读能延伸教学内容的作品、文章、书籍。
思读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能唤起注意、启迪思维,而课后提示的思考题又是文章的重点,带着课后的问题读书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是我们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
精读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精心地阅读,仔细地品味,从作者的篇章结构,思想情感中,体会到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适用于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
浏览法。对所读的课文不是逐字逐句读下去,而是快速地掠视全文,了解内容大略,寻找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思想。这种阅读方法,往往是用在独立阅读课文中。
跳读法。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或简略的内容跳过去。教学生明确哪些作品、书籍要重点读,读时要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批注。哪类作品可略读、可浏览,提醒学生不要面面俱到。再如:圈点批画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对那些名言警句,精彩的词、句子、段落可作批注,写评语。
三、教师跟进指导,使阅读快速、高效,促进写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正说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没有大量的阅读,不可能写出好文章。要大量阅读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学生除了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外再去大量阅读,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们还要快速高效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足量的阅读。要做到快速高效就必须有教师的跟进指导。教师将不同内容的有价值的好书不定期地介绍给学生,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读的好书、好文章。阅读的同时,教师随时指导,号召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丰富语言积淀、储备。背好词佳句,熟背一定量的例文,这样作品中的精华部分可以内化为学生的文化底蕴。此外,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各种写作的“范型”,心中有类型,手中有范文,这样学生就会文行笔随,挥洒自如。
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语文课堂中没有“读”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有“写”更是没有活力的课堂。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更应有妙笔生花的创作。为此,每节课前我们用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自我汇报、自我展示读过的美文片段、成语故事、名言警句、每日新闻、古文诗词等。授课过程中我们提出要精讲多练,削枝强干,讲练结合,把练笔实实在在落实在课堂中,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找准课文中能体现对学生作文训练的训练点,结合文章体现读写结合切磨点的精彩片断,进行小练笔、片断训练、口头作文训练……(续写、仿写、改写……)“精讲重点、尝试练笔、再读再写、循环提高”这种读写准确而巧妙的结合,使课堂上既完成读的任务,又完成一定量写的任务,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自习课上教师将作文的具体要求布置给学生,由于课堂上学生作文主体框架已形成,此刻再拿起笔二次完善作文就感到轻而易举,即使是学困生也知道从何下笔,不再头痛,减轻了负担,同时二次推敲激发了学生为写出好文章需再阅读的愿望、兴趣。
五、创设条件,加强课外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一些读写结合活动。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例如,读书征文比赛,读书演讲比赛,现场作文比赛,诗文诵读比赛等等,既是促进读书活动,也是对读书效果的鉴定。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思想受到熏陶,读写水平得以提高。
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真正做到“读好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小学生阅读为标准。
5、利用儿童读物,培养阅读习惯。我每月都收到一些刊物,其中就有《读读写写》、《少年时代》、《故事大王》、《快速作文》这样有影响的刊物。一学期下来,有上百本。积攒多了,我就在班级里开了“阅读角”。当初之所以做这件事,一是,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珍藏的。刊物只有多人次的阅读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二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阅读空间,很多学生都把目光盯到网络上。我从他们嘴里听到的大都是一些流行的网络语,或是某个网游里的术语。作为老师,尤其是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有义务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偏爱。基于这点,我就把刊物分给了学生,而且还给他们规定了阅读任务。
眼下,学生的精力几乎都投入到学习中,家长的目光几乎都盯在学习成绩上,从小学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有利于学习,也有利于教学。如果能及时填补学生阅读空白,定会有意外收获。
我是老师,在语文教学上有着充分的自由,因此,我每周都开一节阅读课。每次阅读课我都精心准备。首先选好阅读材料。在这方面我有三个原则,一有故事性,能够吸引每个学生。二是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事情,让学生有种亲切感。三是能启迪学生心灵,陶冶情操。选好阅读材料后,再选几个朗诵好的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给大家听。我能从他们一脸专注、思考的神情,或是会声一笑中,感受到他们已被故事深深吸引了。读过之后,大家还要发表感想。我的要求很简单,不需要说得多深刻、多全面,只要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真心的想法,就可以。这时候学生发言是最积极的。
于是,每周我又拿出两个早自习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学生捧着一本本刊物,读得津津有味,说来也怪,原本闹哄哄的课堂变得异常的安静。
我们班上阅读课、早自习阅读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渐渐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学期坚持下来,学生收获非常多,对学生的写作和语文教学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
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一个要求:小学生阅读速度达每3分钟300字以上。初中生达到每分钟500字以上,高中生达到每分钟600字以上。提高阅读水平,培养阅读能力,已成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快速阅读,可以使学生涉猎面更广,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之中学习写作的技巧,掌握写作的方法,积累写作的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快速阅读,通过阅读提高写作水平呢?
一、培养学生读写兴趣
一是激发学生读写兴趣。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培养写作兴趣、降低写作难度入手,让学生不受文体、篇幅的限制,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在教学上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引导,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可以设置情境,启发想象;可以激发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写的冲动;还可以引导观察,发现生活情趣,引起学生写的热情和愿望。写的时候,不要有写法上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不受形式的束缚,重在把心中所想、所感及时的写下来,让学生感到写就是倾吐,是件高兴的事情。
二是经常练笔,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制情境,寻找写的契入点,让学生有兴趣写、乐于写,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内容。“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当作日常要求,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记在日记本中。
三是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教学中的交流评价主要体现在:写前交流中,互相启发思路;习作后的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交流写法,加深对自己习作的认识;讲评作文中,互相激励,提高习作水平。习作的交流评价重在鼓励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始终以乐观和愉悦的心情来写作文。
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如果学生仅仅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懂得如何去读,如何学会技巧,学以致用,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时,就要我们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更要“会读书”,如:
选读法。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查阅、摘录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或阅读能延伸教学内容的作品、文章、书籍。
思读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能唤起注意、启迪思维,而课后提示的思考题又是文章的重点,带着课后的问题读书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是我们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
精读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精心地阅读,仔细地品味,从作者的篇章结构,思想情感中,体会到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适用于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
浏览法。对所读的课文不是逐字逐句读下去,而是快速地掠视全文,了解内容大略,寻找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思想。这种阅读方法,往往是用在独立阅读课文中。
跳读法。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或简略的内容跳过去。教学生明确哪些作品、书籍要重点读,读时要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批注。哪类作品可略读、可浏览,提醒学生不要面面俱到。再如:圈点批画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对那些名言警句,精彩的词、句子、段落可作批注,写评语。
三、教师跟进指导,使阅读快速、高效,促进写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正说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没有大量的阅读,不可能写出好文章。要大量阅读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学生除了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外再去大量阅读,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们还要快速高效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足量的阅读。要做到快速高效就必须有教师的跟进指导。教师将不同内容的有价值的好书不定期地介绍给学生,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读的好书、好文章。阅读的同时,教师随时指导,号召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丰富语言积淀、储备。背好词佳句,熟背一定量的例文,这样作品中的精华部分可以内化为学生的文化底蕴。此外,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各种写作的“范型”,心中有类型,手中有范文,这样学生就会文行笔随,挥洒自如。
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语文课堂中没有“读”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有“写”更是没有活力的课堂。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更应有妙笔生花的创作。为此,每节课前我们用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自我汇报、自我展示读过的美文片段、成语故事、名言警句、每日新闻、古文诗词等。授课过程中我们提出要精讲多练,削枝强干,讲练结合,把练笔实实在在落实在课堂中,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找准课文中能体现对学生作文训练的训练点,结合文章体现读写结合切磨点的精彩片断,进行小练笔、片断训练、口头作文训练……(续写、仿写、改写……)“精讲重点、尝试练笔、再读再写、循环提高”这种读写准确而巧妙的结合,使课堂上既完成读的任务,又完成一定量写的任务,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自习课上教师将作文的具体要求布置给学生,由于课堂上学生作文主体框架已形成,此刻再拿起笔二次完善作文就感到轻而易举,即使是学困生也知道从何下笔,不再头痛,减轻了负担,同时二次推敲激发了学生为写出好文章需再阅读的愿望、兴趣。
五、创设条件,加强课外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一些读写结合活动。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例如,读书征文比赛,读书演讲比赛,现场作文比赛,诗文诵读比赛等等,既是促进读书活动,也是对读书效果的鉴定。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思想受到熏陶,读写水平得以提高。
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真正做到“读好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小学生阅读为标准。
5、利用儿童读物,培养阅读习惯。我每月都收到一些刊物,其中就有《读读写写》、《少年时代》、《故事大王》、《快速作文》这样有影响的刊物。一学期下来,有上百本。积攒多了,我就在班级里开了“阅读角”。当初之所以做这件事,一是,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珍藏的。刊物只有多人次的阅读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二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阅读空间,很多学生都把目光盯到网络上。我从他们嘴里听到的大都是一些流行的网络语,或是某个网游里的术语。作为老师,尤其是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有义务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偏爱。基于这点,我就把刊物分给了学生,而且还给他们规定了阅读任务。
眼下,学生的精力几乎都投入到学习中,家长的目光几乎都盯在学习成绩上,从小学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有利于学习,也有利于教学。如果能及时填补学生阅读空白,定会有意外收获。
我是老师,在语文教学上有着充分的自由,因此,我每周都开一节阅读课。每次阅读课我都精心准备。首先选好阅读材料。在这方面我有三个原则,一有故事性,能够吸引每个学生。二是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事情,让学生有种亲切感。三是能启迪学生心灵,陶冶情操。选好阅读材料后,再选几个朗诵好的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给大家听。我能从他们一脸专注、思考的神情,或是会声一笑中,感受到他们已被故事深深吸引了。读过之后,大家还要发表感想。我的要求很简单,不需要说得多深刻、多全面,只要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真心的想法,就可以。这时候学生发言是最积极的。
于是,每周我又拿出两个早自习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学生捧着一本本刊物,读得津津有味,说来也怪,原本闹哄哄的课堂变得异常的安静。
我们班上阅读课、早自习阅读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渐渐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学期坚持下来,学生收获非常多,对学生的写作和语文教学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