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蓄蕴藉是古典诗词的一大美学特色。清代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含蓄性具体到作品中则体现为表达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等特征。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被各种影像图片资料所包围,从电影、电视、广告到动画、漫画、海报,各种形式的图像渗透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很多学生对一些传统经典诗词的理解也大多来源于改编的影像资源,能够捧卷阅读的少之又少。因此,古典诗词这种含蓄的特性对于习惯了在快餐式读图时代中进行直观性阅读的学生来说,就显得晦涩难懂了,至于要品味其中所蕴含意境的深幽朦胧、语言的精妙幽微等美学特征就更加困难了。因此,要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古典诗词之美,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非常有必要让诗歌的审美教育从快餐式读图向传统阅读方式回归。
一、重美读,感受音韵节奏之美
现代诗人郭小川说:“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是最强的。”诗词的音乐美首先体现在节奏、押韵和平仄上,它们就象一串流动的音符,为古典诗词奏出美妙的旋律。所以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美读,去体会其音乐美,培养审美情趣。
如近体诗中的“五言”在音节上的节奏多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在音节上的节奏多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这种节奏本身就形成了一种音乐之美。此外,汉语的语音富有表情性,能传达出一种微妙的情味。比如,b、p等声母的发音动作滞塞,带着压抑感。韵母中,含有a、o、e的有较多的热烈、饱满的意味,含有i、u、ü的则含有较多的冷寂、阴柔的意味。另外,汉语声调的平仄也具有潜在的审美意味。唐代释神珙引《元和韵谱》中的话说:“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也就是说,四声调的轻重高低强弱升降也能配合感情的表达。如岳飞的《满江红》一词中,韵脚为入声韵,显得“直而促”,正有利于岳飞豪迈与压抑之情的抒发。
二、重想象,欣赏意象意境之美
黑格尔说:“最基本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诗歌在运用文字表现意象意境的过程中,主要借助于创造性想象,它创造出来的意象意境具有很强的间接性和跳跃性。故在诗歌教学中应注重驱遣学生的想象,通过想象对诗歌进行“补充”“转换”“再创造”,将诗歌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甚至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内容补充完整,达到如晋代陆机所说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审美境界。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幅画在头脑中描绘出来:当诗人在酒醒的傍晚,凝望着天边的一弯残月,面对着岸上在凉风的吹拂中轻轻摇动着的、如同情人不舍地挥动着手臂的杨柳的时候,诗人在想着什么?可曾叹息?可曾流泪?当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构建诗词中的情景,通过语言进行再次描绘的时候,就是他们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三、重思考,参悟哲理意蕴之美
朱熹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它里面的骨髓方好。”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玩味,发幽探微,对作品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进行品味鉴赏,达到唐代司空图所说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呈现出对客观事物必然性的瞬间感悟和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的高级美感。这个阶段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是审美过程的一次飞跃。
不朽的作品往往达到了哲思的层次。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蕴含着的世事多变、好景不常的内在悲情是一种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厌倦官场是非、别求安乐栖居的闲淡是一种美,“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落拓之中依然不失狂傲之心的自信是一种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看尽历史湮埋一切功过是非后的慨叹和旷达又是一种美。正是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中的“意味”使作品蕴味深远,品味不尽,让人获得美的感悟。
四、重比较,领略不同风格之美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审美的过程亦是如此。在对单首作品有了较为充分的掌握的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审美材料——不同风格的诗词、尤其是外在相似而内在实不相同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才能使其对作品零散的、片面的认识,上升为比较深刻的、全面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发现美、感悟美,并使感性上升到理性,得到对一般规律的理解,亦即所谓的“悟道”。
如同样写离别,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是飘然脱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已,无涯若比邻”却能豁达释然。同样描写音乐,《琵琶行》体现的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在音乐表现上,它用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来比喻、描写。而《李凭箜篌引》却继承了楚辞和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因而音乐表现中多用想像和夸張。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更能直观地领略不同风格之美。
五、重写作,实现创造之美
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鉴赏美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把对诗歌的鉴赏所得到的感悟写出来,这就是创造。写作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对鉴赏的升华。教学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尝试着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调动火热的审美激情,通过写作而真实、独特地表达对古典诗词之美的理解。美的创造由此开始,创造美的快乐也由此萌芽。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诗词进行续写、扩写、改写等等。如把《氓》改编成小说,把《孔雀东南飞》改编成剧本并演出,把《客至》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把《蜀道难》改写成写景抒情的散文等。改写使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与发挥,使改写作品的美转变为更为深广的内涵,从而使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达到最高境界。
总之,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要善于引导学生重视诵读、想象、思考、比较和写作等传统的诗词学习方法,深入挖掘文本的审美内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愉悦。要引导学生在发现美、品味美的基础上创造美,从而使学生从快餐式读图的不良影响中跳出来,更好地陶冶其情操,增添其文化积淀。
一、重美读,感受音韵节奏之美
现代诗人郭小川说:“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是最强的。”诗词的音乐美首先体现在节奏、押韵和平仄上,它们就象一串流动的音符,为古典诗词奏出美妙的旋律。所以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美读,去体会其音乐美,培养审美情趣。
如近体诗中的“五言”在音节上的节奏多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在音节上的节奏多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这种节奏本身就形成了一种音乐之美。此外,汉语的语音富有表情性,能传达出一种微妙的情味。比如,b、p等声母的发音动作滞塞,带着压抑感。韵母中,含有a、o、e的有较多的热烈、饱满的意味,含有i、u、ü的则含有较多的冷寂、阴柔的意味。另外,汉语声调的平仄也具有潜在的审美意味。唐代释神珙引《元和韵谱》中的话说:“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也就是说,四声调的轻重高低强弱升降也能配合感情的表达。如岳飞的《满江红》一词中,韵脚为入声韵,显得“直而促”,正有利于岳飞豪迈与压抑之情的抒发。
二、重想象,欣赏意象意境之美
黑格尔说:“最基本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诗歌在运用文字表现意象意境的过程中,主要借助于创造性想象,它创造出来的意象意境具有很强的间接性和跳跃性。故在诗歌教学中应注重驱遣学生的想象,通过想象对诗歌进行“补充”“转换”“再创造”,将诗歌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甚至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内容补充完整,达到如晋代陆机所说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审美境界。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幅画在头脑中描绘出来:当诗人在酒醒的傍晚,凝望着天边的一弯残月,面对着岸上在凉风的吹拂中轻轻摇动着的、如同情人不舍地挥动着手臂的杨柳的时候,诗人在想着什么?可曾叹息?可曾流泪?当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构建诗词中的情景,通过语言进行再次描绘的时候,就是他们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三、重思考,参悟哲理意蕴之美
朱熹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它里面的骨髓方好。”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玩味,发幽探微,对作品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进行品味鉴赏,达到唐代司空图所说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呈现出对客观事物必然性的瞬间感悟和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的高级美感。这个阶段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是审美过程的一次飞跃。
不朽的作品往往达到了哲思的层次。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蕴含着的世事多变、好景不常的内在悲情是一种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厌倦官场是非、别求安乐栖居的闲淡是一种美,“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落拓之中依然不失狂傲之心的自信是一种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看尽历史湮埋一切功过是非后的慨叹和旷达又是一种美。正是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中的“意味”使作品蕴味深远,品味不尽,让人获得美的感悟。
四、重比较,领略不同风格之美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审美的过程亦是如此。在对单首作品有了较为充分的掌握的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审美材料——不同风格的诗词、尤其是外在相似而内在实不相同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才能使其对作品零散的、片面的认识,上升为比较深刻的、全面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发现美、感悟美,并使感性上升到理性,得到对一般规律的理解,亦即所谓的“悟道”。
如同样写离别,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是飘然脱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已,无涯若比邻”却能豁达释然。同样描写音乐,《琵琶行》体现的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在音乐表现上,它用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来比喻、描写。而《李凭箜篌引》却继承了楚辞和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因而音乐表现中多用想像和夸張。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更能直观地领略不同风格之美。
五、重写作,实现创造之美
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鉴赏美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把对诗歌的鉴赏所得到的感悟写出来,这就是创造。写作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对鉴赏的升华。教学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尝试着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调动火热的审美激情,通过写作而真实、独特地表达对古典诗词之美的理解。美的创造由此开始,创造美的快乐也由此萌芽。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诗词进行续写、扩写、改写等等。如把《氓》改编成小说,把《孔雀东南飞》改编成剧本并演出,把《客至》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把《蜀道难》改写成写景抒情的散文等。改写使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与发挥,使改写作品的美转变为更为深广的内涵,从而使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达到最高境界。
总之,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要善于引导学生重视诵读、想象、思考、比较和写作等传统的诗词学习方法,深入挖掘文本的审美内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愉悦。要引导学生在发现美、品味美的基础上创造美,从而使学生从快餐式读图的不良影响中跳出来,更好地陶冶其情操,增添其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