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促思 激发学生思维灵性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gong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以疑促思,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性。下面以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谈谈思考。
  选文以记述蔺相如的事迹为主,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典型故事,成功凸显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其中,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使一个在紧要关头不畏强暴、有勇有谋、为国解忧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正如太史公所言,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随时准备牺牲自己,这样一个高义之士,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然而,如果抛开司马迁史家笔法、直书信史的写作意图,蔺相如献璧、骗璧、归璧这一系列的行为,对于有效解决秦赵两国矛盾实属下策。因为,完璧归赵的事件发生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其时,秦国虽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但尚未达到鼎盛,秦王从统一大业出发,不会在此时因一璧之故而绝秦赵之欢,破坏整个大局。所以,仔细揣摩,完璧之所以能够归赵,的确有些侥幸的成分。
  为促进学生思考,达成深度阅读,我选择了一个小切口,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当时的斗争形势下,蔺相如让从者把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的做法妥当吗?下面是课堂辩论实录:
  生1:蔺相如见机行事,先发制人,保住和氏璧,全身而退,正可谓“智勇冠当代,棱威章台颠”。
  生2:蔺相如对当时的形势妄加揣测,铤而走险。对秦王出尔反尔,不计后果。他眼中只有那块和氏璧,罔顾赵国安危,轻率无礼。因此,完璧归赵,纯属偶然。
  生3:蔺相如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秦国以十五城易璧肯定有诈。何以见得呢?其一,秦王答应划给赵国城池时态度极其不严肃。其二,这十五座城又不是“空城计”里的空城,那城里有人、有物、有民心,怎么会为一块石头做出给付十五座城这样的傻事呢?
  生4:我不同意这种说法。秦王以十五城易璧不一定是欺诈赵国,他可能是真的喜欢这块宝玉,现在不是也有人为收藏到心爱的物件可以倾家荡产吗?
  生5:是的,即使秦王从本意上有欺诈之意,那蔺相如完璧归赵也纯属偶然,你在人家的地盘上,只要人家严密封锁下榻的宾馆,对代表团的一举一动秘密盯梢,他的计划就会落空了。
  生6:我觉得秦王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很大度。蔺相如两次欺骗了秦王,如若不是秦王有超乎常人的度量,一个小小的蔺相如哪里会是他的对手!
  生7:秦王的大度恰恰表明他可能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来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正因为蔺相如识破了秦的阴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变被动为主动,这不正说明蔺相如有眼光、有勇气、顾大局吗?至于赵王,不在咱们的讨论范畴。
  生8:赵王怎么能不在范畴里呢?设想,如果秦王派使者到赵国去苛责廉颇戏弄秦王的小人行为,你是赵王的话,该如何了断?恐怕除了道歉谢罪,把和氏璧乖乖给人家,甚至赔款割地外,就没有别的招数了吧。到那时,恐怕蔺相如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生9:不管怎么说,蔺相如兑现了他对赵王的承诺,作为一个草根儿,他宁可与璧俱碎,宁可就汤镬而死,最终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应该说,这个问题让学生依据作品中人物所在的社会环境、人物性格特点做合理的分析,充分发挥想像,见仁见智,不仅激活了学生表现的欲望,更把学生阅读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敢于否定,得出新的见解。
  因此,这个环节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有疑,才敢于发表自己与教材、教师、权威的不同见解。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对事物的认知不满足于表象,更要区分本质上的不同。学生从司马迁的生死观和士节观来衡量蔺相如,他无疑是个不畏强敌的英雄,但如果以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动来考量,他的做法的确不够缜密妥当。
  这次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有意识地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把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性,让阅读活动更有意思,有意义。
  编辑 汪倩
其他文献
跟其他常规兑换式评价一样,我的积分评价也是建立在细化各种规范之上的,比如,我把每个单元所需掌握的内容提前进行系统划分,以每日任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任务难度系数,以此赚到不同等级的积分。同样,每天的作业,每个单元的单元测试,都可以赚得相应的学习积分。至于积分如何兑换使用,起初的时候我喜欢用各种小奖品和一些类似免做卡的小卡片吸引学生,后来发现,这些方法好像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并不太大。我想
学校管理工作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工作,是一所学校稳定与发展的基石。有了良好的学校管理体制的运行,有了高效的领导力与执行力,就能带动一所学校的快速发展,实现新的能动性跨越。这种跨越我们可以称为:学校管理的“魔方”效应。  我们在这里讲的“魔方”效应,主要指由于恰当的管理艺术而实现将纷乱的学校秩序还原的能力,并将学校导向稳定、和谐、创新与发展的轨道上来。对于学校的管理层而言,“魔方”效应也体现了科学发展
高度重视督导工作 充分发挥督导职能  北京市宣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定期听取督导室工作汇报,提出加强督导工作的具体意见,每年审阅督导报告并作详细批复。区人大领导在参加重大督导活动和每年的教育执法检查中,对督导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区教工委、教委关心支持督导工作,两委领导经常参加督导活动,积极采纳督导室的建议。各相关科室和直属单位积极配合督导室,完成各项督导评价。    组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但近百年来,中国教育在“落后”“挨打”的情况下更注重引进“他山之石”,因而导致中国文化匮乏,这一尴尬的局面被人称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对此,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如何真正在中学教育中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试结合学校开发的“华夏文明”系列课程加以
经历过几年工作的洗礼,经历过无数的困惑,在这个春天我重新捧起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思想工作漫谈》。读着这本书,仿佛是在聆听一位睿智的邻家大哥在娓娓道出语文的秘密、做班主任的乐趣、专业成长的通道……没有拗口的专业术语,没有令人费解的舶来词,用那么简单甚至土得掉渣的文字讲述着看似平凡却极为不平凡的故事,让人时而莞尔一笑,时而肃然起敬,沉浸于他的大智慧之中。     深厚的专业功底铺就鲜活的专业成长之路  
哲学是教育学的立论基础,教育实践是教育实践者教育哲学思想的表达。因此,一所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处处折射出办学者教育哲学的思想光芒。然而,在现代教育不断完善发展的今天,由于过度的教育行政化、机械的教育技术化和浮躁的教育功利化,造成很多学校越来越看不出办学者的教育哲学思想,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模式化的千校一面。学校似乎成为灌输知识的人力资源加工厂,课堂似乎成为教师的工作车间,学生似乎成为这个工厂的加工成品,
如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科学知识解决问题?我们设计了以“鸡蛋沉浮”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主要过程和内容如下。  任务一:查阅资料并实际观察,认识鸡蛋的结构。如图所示:鸡蛋从外到里分别是卵壳、卵白、气室和卵黄。  任务二:利用托盘天平、量筒、细线、水、烧杯和溢水杯,测量生鸡蛋的密度。  生鸡蛋的密度大约是1.02g/cm3左右。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鸡蛋直径大于量筒的内径
(一)  在小学五年级时的一节体育课上,很多同学都坐在地上,不去参加运动。我也顺势坐了下去。体育老师很生气地看着我,远远的,大声叫我的名字。我说:“他们都是坐着的。”老师严厉地喝道:“你怎么没看见那些站着的!”并将手中的篮球用力向我扔过来,我本能地伸出手接住了飞驰而来的球。簇新的球面,无情地擦破了我掌上的皮肤。  课后,同学们说,想不到,老师对你可真狠。  多年以后,我懂得了那份灼痛中的师爱。  
德育价值是各学科教学任务所固有的,而非从外向内的渗透。  以往提到的学科德育渗透等是站在学校德育的角度来研究学科的德育,它把学科仅仅看作是德育的一条途径,注重把德育的要求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其中,关注渗透的科学性、自然性和有效性。但对“渗透”的不同理解容易使教师的认识走向误区,把学科教学应有的育人功能看作额外负担,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抛开学科教学内容盲目讲德育”“贴标签式的说德育”“模式化拔高为了德育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良好的教师团队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推进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稳步向前,而且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能较好地培养并激发教师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教师自我要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形成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氛围。  “生活教人、文化育人”的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