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性质为什么被“异化”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3696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数的性质”教学片段。(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片段1]
  黑板上整齐地列出两组算式:
  0.3元=0.30元
  0.1米=0.10米=0.100米
  师: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每组小数的大小是一样的。
  生2:从左往右看,小数部分多了一个“0”。
  师:增加的“0”在小数部分的什么部位?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2:应该是小数末尾增加了一个“0”。
  师:那么,从右往左看呢?
  ……
  师生共同小结,概括小数的性质。
  [片段2]
  练习:下面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1.80 0.250 0.060 17.000
  学生顺利地把1.80、0.250改写成1.8、0.25,容易出错的0.060也准确地改写成了0.06,没有出现错写成0.6的。看来学生对小数性质中的“末尾”一词界定准确,理解到位。
  但是,17.000在许多学生的笔下被改写成了17.00,对此我们都感到意外,同时也很纳闷:为什么不直接改写成17呢?
  在教师的追问与引导下,学生终于把17.000改写成17,但那是一步一步完成的:17.000→17.00→17.0→17。
  反思:先听一听学生是怎么说的: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我把17.000改写成17.00。哦,原来小数的性质中“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在学生们的理解中被异化成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一个’0”。为什么性质的内涵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呢?我们重新审视教学过程,终于找到了其中的缘由。
  1.观察材料的不当刺激。教材中提供的材料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强刺激: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增加“一个”0;从右往左看,小数末尾减少“一个”0。这些感知在学生的脑海中悄悄地烙下了“一个0”的印迹。
  2.性质概括时无意“滑过”。在引导学生概括小数的性质时,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小数末尾”与“小数后面”的区分之上,忽略了学生的片面感知与理解,以致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不能准确理解性质。
  3.性质概括之后缺少一个举例验证的环节。教师如果及时加上一个举例验证的环节,也许能够起到及时矫正的作用。
  启示:上述教学片段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1.要提供给学生“有结构的材料”。具体说,材料中既要有共性,便于把握共同特征,利于归纳概括;也要注意变式,有利于深入把握内涵,界定外延,不至于得出片面的结论。
  2.教师的“教”要借鉴以往的经验,但又不能囿于经验,跌入经验的泥沼。要及时把握课堂动态,发现存在问题,采取矫正措施,及时解决课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3.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自己的教学敏感。教师只要仔细倾听、及时判断,通过一些适当的手段,如追问、举例等等,把暴露出来的错误作为一种资源很好地利用,从而完成概念、法则等的准确阐释与运用,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作者单位
  江苏省高邮市天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向学生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新视角之一,是进行有效教学的突破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效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领悟蕴含于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加以
期刊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思想感情的“镜子”。不同的学生个体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他们所反映出来的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自身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呢?  1.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教师应把学生看成
期刊
“各位同学,别忘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别忘了回家要向长辈问好,别忘了……”诸如此类的提醒,是小学教师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总是担心孩子们忘记了教师所交代的事情,忘记了平时要求掌握的知识,忘记了积累的经验……而我们在提醒学生这样“别忘了”或那样“别忘了”时,是否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有没有忘记了什么?  老师,当我们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时,自己却操着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当我们要求学生写字要规范时,自己批改作业
期刊
近日,中国物理学会举办学术会议,中科院院士杨福家在演讲中谈到,评价一个国家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尺”之一,就是看这个国家的小学生是否学得轻松愉快,大学生是否学得紧张勤奋。这样的“标尺”,听起来新鲜,细细一想,颇具深意。  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身心发展逐渐成熟,因而学习内容不断增多,学业负担相应增加,这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我们周遭,实际情况正好相反。问问小学生,“你觉得学习轻松愉快吗?”恐怕许多
期刊
【课前思考】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7页)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亦积累了大量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利于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此课又是学生首次系统研究立体图形的特征,所以教师要重视引领学生由“形象——表象——抽象”逐级提升。也就是从具体事物的感
期刊
教材简析:  《月亮的心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本课侧重对学生进行关心父母,心中有他人的生活情感体验教育。文章借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郊游的事,赞扬了关心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既有童趣,又极富人情味,寓孝敬父母、体贴长辈的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进一步深化了本组“关爱家中每一个人”这一主题。  教学目标:  1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一文,主要写“我”和几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时,发现一只嘲鸫袭击一只幼龟,便“拔刀相助”,使其“脱离虎口”,结果好心办了坏事,给其他鱼贯而出的幼龟带来了灭顶之灾。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为引导学生具体、形象、深刻地感受“自然之道”的内涵,并以此为凭借提升学生语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第三组课文的专题是爱祖国,爱家乡。《日月潭》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台湾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课文首先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美丽风景;然后介绍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分别介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不同秀丽风光。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既是一篇学生
期刊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0页。  片段一:回归生活,引入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为“口算大比拼”竞赛的同学排出名次,并举例说明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比较整数大小要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大;如果位数相同,要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今天我们对同学们的立定跳远成绩排一排名次,有信心吗?(课件出示下表。)  四(1)班学生立定跳远成绩表      师:在
期刊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阅读专题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笔者执教该课,以下面的教学片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革命先辈崇高品质的敬仰。  〔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哪个词描写了“父亲”留给亲人的最后一个动作?想一想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做这个动作的?  生1:“望了望”这个词描写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