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扛起放映机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w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了锦州,离开国道,汽车走上崎岖的乡间小路。刘成金扶着车上的把手,随着车一起上下颠簸,他的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又上路了。
  64岁的刘成金从小就喜欢电影,即便年过花甲,仍忘不了小时候在农村看电影的情景:银幕下挤满了男女老少,灯光一灭,传来放映机的“咔咔”声,一束神奇的白光照在白布上……参军后,他把兴趣变成了工作。在部队,他是电影放映员,经常与电影放映机那轻微的“咔咔”声相伴,那段日子,刘成金每每回味,总能感受到那难以言说的幸福。
  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1994年,刘成金恋恋不舍地脱下军装,回到地方开了家小印刷厂,生计虽然不愁,可他心中的电影梦依旧挥之不去。一次战友聚会上,大家聊起在农村的见闻,刘成金心中燃起了一个新念头:农村看电影不容易,不如成立一支电影放映队,到农村义务放映电影!这个提议得到了战友们的一致赞同。1996年10月1日,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成立了,成员就是来自6家机关单位、私营企业的8名复转军人。刘成金任队长,他从家里“偷”出5000元钱买了设备,电影大篷车就上路了。
  放第一场电影时,他们在冬日里整整奔波了4个小时才到达那个小山村。好不容易能放映了,却忽然跑来两个村民,不由分说就去拔挂银幕的杆子,拉掉了电源,还推倒了放映机,原来,村民以为他们是骗子。为了能让村民相信,那回,刘成金付给村民10元钱,请他们看电影。村民这才相信,老兵放电影,真是免费的。
  从那以后,放映队成了山里最受欢迎的客人。一次在大榆树堡,气温降到零下27度,老兵们以为不会有几个人来看电影。可当他们来到村里时惊呆了:老老少少上千人顶着刺骨的寒风站在村口,老人的眉毛上挂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孩子的小脸冻得通红……
  原本老兵们的目标是放映100场就收兵,可农民真诚的感谢让他们舍不下放映机,刘成金和队员们继续四处奔走,把电影送到边防哨所,送到工厂学校,送到田间地头。截至2012年,他们已经放映了3000多场。刘成金说,只要群众喜欢看,电影就一直送下去……
其他文献
第九十二回  G20峰会大国博弈故事不断  东京主办奥运历史玄机重现  诗曰:  大国云集秀峰会,  战云密布风乍起。  东瀛野心湮没地,  奥运消息似冲喜。  G20峰会表情  从9月5日到9月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像坐了过山车。峰会期间的冷遇让8日早晨东京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给冲了喜。8日凌晨开始,日本人就像吃了兴奋剂,举国狂喜。  峰会期间的冷遇,出乎日本人的意料。  这是国际间
期刊
这里有大米白面  大连港,这个城市最东端紧临大海的码头,因为有了它所以有了这个城市;因为有了它世界知道了大连。百余年的沧桑岁月不知承载了多少舟船进出,百余年的海浪潮汐不知迎送了多少人员往来。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苦难劳工,从这里开始,用双手一件件搬起了港口吞吐,用肩膀一步步扛出了车船运输。  解放前,这里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大连港红房子。  红房子所代表的大连港,不仅与这个城市相关,也与我们家族密
期刊
夜半咚咚声  在加拿大生活,偶尔在居民区见到浣熊出没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听说浣熊还会在居民区里翻倒垃圾桶寻找食物,或者跑上房顶,甚至在屋檐下、墙根处筑巢养育下一代。  去年四月的一天,下半夜三点钟,我被一阵咚咚声吵醒,定了定神,支起耳朵仔细听,好像是大女儿房间传来的声音。我起来到她房间查看,她在床上睡得好好的,没什么异常。又去小女儿房间瞧瞧,也睡得很香甜。又回到大女儿房间,坐在椅子上,听到响声再次
期刊
孬种做事好汉当  马英九是“不沾锅”,王金平是“万金油”。这绰号里浓缩了中国博大悠远的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刻的社会行为智慧。国人的小心眼儿里除了欺生、嫉熟、仇富、功利等劣根存在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即敷衍塞责,以邻为壑,孬种做事好汉当。  我是小学教师,经常遇到的场面就是张三告李四打他,李四争辩说是张三辱骂在先,张三又反驳说因为李四拿了他的铅笔,自己才骂了他丫的……校园里是非混淆的无头悬案常常令我脑
期刊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努力推出作为当地人文特色的地方精神,广为宣传。诸如务实、创新、诚信、奉献……一派正确的废话。  我毫不怀疑倡导者以某种精神凝聚共识、激励群众的初衷。但像这样一些人们烂熟于心、随处可见、用之全国而皆可的通用语,怎么可能成为某个地方、某个企业的精神?谁不讲务实创新、诚信奉献?你有什么独到之处,让人一看到这些词句,就想到是你家所独有的?  无论是企业精神、学校精神,还是省精神、市精神,
期刊
人这一生能认识多少人?有人从幼儿园始一直算到死亡,得出的结论是:最多2.5万人。似乎不少,但实际上是个笑话。打一折,2500人,兴许你可以认识这么多,但能记住的有几位?叫出名字的有几位?保持联系的又有几位?可见,这种算法过于数学化,没有把复杂现实计算其中。  还有一种算法,是从少年算到60岁,结论是1500-4000人之间。这也不少哇!但还是前边那意思,这仅仅是我们认识的人数。一面之交也算认识,但
期刊
同学老刘在一处高档小区买了个三居室。搬过来后,他发现这里的人们很奇怪,不爱说话,甚至互相瞧都不瞧对方一眼。他对门住的是一位局长,这还是偶然发现串门人叫的。局长家的人更不乐于跟人说话了。一次,局长夫人提溜着一大包东西上楼,老刘想帮忙给提一下,谁知局长夫人连连摆手,说不用不用,让老刘好不尴尬。  这倒没什么,逢年过节是最让老刘大发肝火的日子。为啥,老刘是做生意的,处处求人,哪个佛拜不到,办事时就会遇到
期刊
快递来了,敲门,你开门,他给你邮件,你签字;人口普查的来了,在你家客厅坐几分钟,问你几个问题,填表上;查煤气的来了,光脚走进你家,用手电照照你家煤气表,记下7位数字的前4位黑色数字……  聪明的,你肯定能看出来,这些毫不相干的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你在和陌生人打交道。我们何时何地不跟陌生人打交道呢?但是——  快递来了,你不敢开门,你让他下楼,你去楼下接收邮件、签字;人口普查的来了,你不敢把他们让进
期刊
改革开放啦!我是说中国,30多年前。  中国改革开放一个最显著标志,是人员可以流动了,你是长春人,可以去深圳创业;我是四川人,可以去沈阳打工。对这些人来说,走出去闯进来的第一大难题是两眼一抹黑,谁都不认识啊!陌生人社会,来了!  过去的熟人社会确实好办事,我自行车坏了,王叔,麻烦您给我修一下。王叔住你家隔壁。在陌生人社会这么弄不行,哎,把这袋大米扛我家去,回头给你钱。卖粮的会吓死,你谁呀你?你也不
期刊
“背着黑包的干瘪老头就是我,你一眼就能瞅见。”在电话里跟卢贵宝约访时,他这样介绍自己。  翌日,在沈阳北市场巨大的理石牌坊下见了面。如他所言,卢贵宝长得真不起眼。身材不高,清清瘦瘦,在逛庙会的人群里轻易就能淹没。可一谈起老北市,老北市里的人、老北市里的物、老北市的风流,他浑身上下立刻透出一股神气儿,像是换了个人。  曾经的老北市,客栈、妓院、镖行、当铺、电影院、相声茶馆、满清家庙、锡伯族家庙、实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