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这门功课对于学生在现实教学中的教育功能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借助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认识,还对其以后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历史知识的现实教育意义进行探讨,希望能给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念;良好思想意识;现实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4-260
引言
初中历史是帮助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重要学科之一。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初中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还可以让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学引导。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应用历史知识对学生展开有实际现实意义的教育功能,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了学生的进一步成长。
一、初中历史知识的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二,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第三,历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历史人物,并对他们的思想、生平、成就进行了解,通过那些伟人的榜样力量,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学习中国历史,可以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理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初中历史知识在现实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利用初中历史知识,引领学生领悟生命教育的深刻含义。
随着人本教育思想在义务教育中的日益普及,以重视学生个体成长需求为特征的生命教育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价值导向。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引领学生热爱生命、认知生命、升华生命的关键渠道。
生命教育与全人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关联,其内涵与外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果从源头上对其加以审视,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加深对其含义的理解。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主要针对美国社会中吸毒、自殺等问题。在澳大利亚的悉尼,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是为了应对“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问题。种种现象的存在,表明以往的教育并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善待生命。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并让学生对一些有关生命安全的重要事件进行价值分辨。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实施生命教育要求从生命的角度看待学生,不将学生视为“教育产品”,而要将自己视为帮助学生成长的角色,遵循生命的规律,培养学生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能力。
2、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任何一个民族,都具备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也是一个民族能够维持其生命力的根源,而其中的传统美德,在整个世界文化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历史教学中,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可以试着对传统美德方面的内容展开分析。这样,既能弘扬相关的美德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接受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讲授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时,可以穿插着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念宣扬。譬如,可以联系历史上的人物,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对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的传统美德,教师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解说,以此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为了进一步优化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将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和一些奸佞小人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两者的品行。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相关史事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是非观念。
3、剖析人物经历,培养生命态度。
以人物为切入点实施生命教育具有实用性,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生命态度。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其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历史人物的事迹会影响学生认识、评价人生活动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选取具有励志色彩的人物,让学生体悟这些人物的心路历程,进而思考如何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更大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笔者引入了名将韩信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笔者突出了韩信人生的前后对比,以“寄食乡亲”“漂母饭信”和“胯下之辱”三个故事,说明韩信也曾不得志。在讲完故事后,可以让学生针对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引导学生懂得人应当寄望长远,如果胸有大志便不必过于在意眼前困境。
4、课末拓展历史故事,实现课外有效延伸
在每个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很多与事件相关的小故事,教师可以在课堂快结束时,用两到三分钟时间讲述这一类历史故事(事先经过拓展改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内知识向课外的有效延伸。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并在课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进行交流和探讨。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故事及事件的理解,同时可以将这些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剖析历史事件所折射出的现实教育意义。
例如,教师在教学统编历史七下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关于《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的生平小故事,同时要求学生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能基于教学内容得出自己的理解及感受,并提出问题:文天祥是民族英雄还是爱国英雄?两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实现课本知识向课外的延伸,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运用唯物主义辩证观点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精神,不断强化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认识,加强历史知识在现实教学中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试着开阔自身的教学视野,引入一些更为多元化的教育思路,帮助学生深入地学习历史知识。同时,有效应用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素养,强化其德育认识和思维能力,这对于其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张小欣.初中历史教学中故事运用有效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念;良好思想意识;现实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4-260
引言
初中历史是帮助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重要学科之一。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初中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还可以让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学引导。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应用历史知识对学生展开有实际现实意义的教育功能,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了学生的进一步成长。
一、初中历史知识的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二,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第三,历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历史人物,并对他们的思想、生平、成就进行了解,通过那些伟人的榜样力量,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学习中国历史,可以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理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初中历史知识在现实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利用初中历史知识,引领学生领悟生命教育的深刻含义。
随着人本教育思想在义务教育中的日益普及,以重视学生个体成长需求为特征的生命教育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价值导向。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引领学生热爱生命、认知生命、升华生命的关键渠道。
生命教育与全人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关联,其内涵与外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果从源头上对其加以审视,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加深对其含义的理解。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主要针对美国社会中吸毒、自殺等问题。在澳大利亚的悉尼,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是为了应对“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问题。种种现象的存在,表明以往的教育并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善待生命。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并让学生对一些有关生命安全的重要事件进行价值分辨。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实施生命教育要求从生命的角度看待学生,不将学生视为“教育产品”,而要将自己视为帮助学生成长的角色,遵循生命的规律,培养学生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能力。
2、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任何一个民族,都具备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也是一个民族能够维持其生命力的根源,而其中的传统美德,在整个世界文化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历史教学中,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可以试着对传统美德方面的内容展开分析。这样,既能弘扬相关的美德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接受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讲授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时,可以穿插着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念宣扬。譬如,可以联系历史上的人物,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对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的传统美德,教师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解说,以此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为了进一步优化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将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和一些奸佞小人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两者的品行。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相关史事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是非观念。
3、剖析人物经历,培养生命态度。
以人物为切入点实施生命教育具有实用性,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生命态度。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其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历史人物的事迹会影响学生认识、评价人生活动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选取具有励志色彩的人物,让学生体悟这些人物的心路历程,进而思考如何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更大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笔者引入了名将韩信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笔者突出了韩信人生的前后对比,以“寄食乡亲”“漂母饭信”和“胯下之辱”三个故事,说明韩信也曾不得志。在讲完故事后,可以让学生针对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引导学生懂得人应当寄望长远,如果胸有大志便不必过于在意眼前困境。
4、课末拓展历史故事,实现课外有效延伸
在每个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很多与事件相关的小故事,教师可以在课堂快结束时,用两到三分钟时间讲述这一类历史故事(事先经过拓展改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内知识向课外的有效延伸。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并在课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进行交流和探讨。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故事及事件的理解,同时可以将这些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剖析历史事件所折射出的现实教育意义。
例如,教师在教学统编历史七下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关于《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的生平小故事,同时要求学生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能基于教学内容得出自己的理解及感受,并提出问题:文天祥是民族英雄还是爱国英雄?两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实现课本知识向课外的延伸,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运用唯物主义辩证观点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精神,不断强化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认识,加强历史知识在现实教学中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试着开阔自身的教学视野,引入一些更为多元化的教育思路,帮助学生深入地学习历史知识。同时,有效应用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素养,强化其德育认识和思维能力,这对于其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张小欣.初中历史教学中故事运用有效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