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上消化道出血19年诊断为胃泌素瘤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76岁,因间断解黑便19年伴反酸烧心10d入院。患者19年前因呕血、黑便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胃溃疡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随后的2年内先后2次出现黑便 ,

其他文献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由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一项治疗胃肠道肿瘤的微创切除新技术,可以实现病变的大块和完整切除。国内ESD的开展尚处起步阶段,现将我们进行ESD治疗的护理操作配合情况,报道如下。
患者男,79岁,因精神不佳、纳差1个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无特殊病史。体格检查:血压130/90
目的比较共聚焦激光微探头与染色放大内镜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对肠道息肉性质判定的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间接受内镜检查发现肠道息肉的16例患者分别进行染色放大内镜检查,根据腺管开口分型判定息肉性质,然后进行共聚焦激光微探头检查,根据共聚焦激光内镜图像判定息肉性质,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照,比较二者判断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16例患者共发现肠道息肉26颗,与病理相比,染色
常规内镜检查不能确定来源的持续或反复消化道出血,称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OGIB约占消化道出血的5%,多为小肠疾病所致,如血管病变、小肠肿瘤、Meckel憩室等。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推进式小肠镜等技术诊断小肠疾病敏感度低、漏诊率高。胶囊内镜(CE)和双气囊小肠镜(DBE)的相继诞生,开创了小肠疾病诊断的新时代。现对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小肠疾病的适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判断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TN,分期的准确率并探讨化疗前后TN分期变化与胃癌根治术后病理反应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2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首先接受了新辅助化疗,其中男15例i女7例,年龄36—80岁,平均64岁。采取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4周全部接受胃癌根治术(R0切除)治疗,化疗前1—2周和手术前1~2周
小肠血管畸形是小肠出血重要原因之一,既往因小肠出血部位难以确定,治疗上十分棘手。我院使用腹腔镜术中联合双气囊小肠镜治疗小肠血管畸形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酸相关性疾病(消化性溃疡、应激性黏膜病变、胃食管反流病、胰腺炎等)仍然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尽管质子泵抑制剂(PP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酸相关性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但是合理使用PPI依旧是值得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广各类酸相关性疾病诊治指南,发掘PPI针剂临床应用的新领域,让更多的临床医生合理应用PPI针剂,《中华内科杂志》在2010年举办了“首届全国PPI针剂临床应用病例征集
恶性胆道梗阻是指由肝门部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壶腹癌、胰头癌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压迫胆道以及肝癌、胆管癌癌栓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它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黄疽,导致肝脏功能迅速恶化⑴。经十二指肠镜胆管引流术是胆管梗阻的重要治疗手段,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取石具有与EST取石相近的成功率,出血、穿孔并发症相对较少,且保护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但因球囊压迫胰管开口,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我们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EPBD治疗了38例胆总管结石,现总结资料,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和在减少近期、远期并发症方面的作用。
消化道黏膜病变和广基息肉的内镜下切除方法总体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我又将EMR分为:非吸引切除术和吸引切除术。由于国内很多实施EMR操作的医生,操作的总例数不多,随访不完善,多依照自己的治疗经验考虑问题,且ESD技术难度相对又较大,因此对普及ESD技术会产生疑问,用EMR可以分片切除的病变为什么要进行ESD治疗,事实上相对于ESD技术,EMR术后病变的残留和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