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气书卷气骨气

来源 :大观·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mar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赴速急就称奇觚,鬼哭神惊运思初。隶草千年成绝业,而今捉笔有传书。
  这是高二适先生在其力著《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完稿时所作的一首绝句,该书已于一九八二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诗中“隶草”即是章草,史传“章草出于《急就章》”,《急就章》,又名《急就篇》,相传为西汉史游撰。高二适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与他在章草书体上所下的深厚功夫密不可分,《新定〈急救章〉及考证》就是他研究章草的成果之一。
  高二适先生五十岁以后,专攻章草,并致力于《急就章》的考证。先生认为“章草不独为吾国文字草法之权舆,即论今草书体亦罔不由此省变而出”,可是“章法坠失已有六百余年,若不及今整理,恐遂湮灭。” 为了做好这项存亡继绝的工作,他广搜各种《急就章》注校考异本,近代出土的竹木残简以及碑帖字书,排比审核,矫正前人之失误。历时十载,甘苦备尝,终于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之问世,为我国书法史和文字学填补了一段空白。
  先生晚年力倡学草书应学章草,他认为“章草为今草之祖,学之善则笔法亦与之变化入古,斯不落于俗矣”。而且,“若草法从章法来,则高古无失笔矣。”“古朴纯厚,章草有焉。”他批评宋人笔法“无可免俗,草不兼章,罔成轨范,故致此耳”。他在为一位学生所写的《题〈怀素自叙帖〉》诗中写道:“怀素自叙何足道,千年书人不识草,怜渠悬之酒肆间,即恐醉僧亦不晓。”“我本主草出于章,张芝皇象皆典常。余之自信固如此,持之教汝休惶惶。”对章草艺术的爱好与推崇之情溢于言表。
  在我国书坛上,章草一体,寂寞已久,堪称“千年绝业”,高二适先生则力主“草出于章”,提倡整理和继承。二适先生曾自述学书经过:“余不敏,幼承先人余业,笃嗜临池。然草书无法,中心疚之。不得已,乃日取唐本十七帖、澄清堂、淳化阁及淳熙续帖之初本研摹。初临钟太傅,继乃专攻王右军,习之既久,遂得稍悟真草之书,非由草隶、隶、篆入门,不能得其正轨。”年逾五十时,“乃出旧藏松江石刻皇象《急就章》,暨元人宋克补本,朝夕临摹。又久之,始稍解章草偏旁法则及由篆隶省变而为草之途径。……”由“无法”,而“稍悟”,而“稍解”,探索之历程何等艰辛。仅此一段,足证先生对于章草艺术的观点,实乃长期从事书法实践的经验之论。
  在《新定〈急就章〉及考证》的《自序》中,二适先生写道:“书既蒇事,辄用真行草书四体书之,并杂用竹木简之笔法,借证我国文字书史,自汉魏以迄于近日,已揭破抱殘守缺之旧观,而豁然成就一日新月异之局势。”可见,二适先生之研究与提倡章草,绝非矜奇好古,而是为着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艺术的发展必然是承先启后的,不能割断历史,凭空臆造。“正名定物殊琐繁,看余落笔溯泉源。”溯流探源,才能接受前人的宝贵遗产,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
  高二适先生在书法创作上,既重视传统,又力求创新。多年来,他转益多师,博涉诸家,沈潜涵泳,颇有心得。在二适先生的许多碑帖题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继承传统方面的努力。例如:“凡吾今日以前写此均不得其法,今日始悟。”(题《屏风帖》)“使一点矜气不得,有一丝浮气也不可。吾初见此,最难下笔,熟视三五年,临字几千遍,乃能书此数语。”(题《温泉铭》)“甲辰大暑,临此最勤,余年六二矣,右军笔法于今始稍解矣。嗟,嗟,卅年功夫乃得此耳。”(跋《唐拓十七帖》)“昔年临此帖逾五六寒暑而无功,转习曹娥,下笔即似,此何故耶?”(题《乐毅论》)读这些题跋,令人不禁想起王国维所论古今成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高二适先生执着追求的精神跃然纸上。
  二适先生在艺术追求上的可贵之处,不在于能从学习古人成法中,苦心孤诣,深入精微,而在于能够从古人成法中大胆突破,跳出藩篱而另辟蹊径。他在一则跋语中说:“凡诗古文辞,能讲宗法,株株于流派者,均非佳致。要之能出入千数百年,纵横于百数十家,取长舍短,自得其环,而又超乎象外,斯为得之。”在书法创作中,二适先生也是求变求新的。他在临习《温泉铭》时曾说:“写此铭,如不能得到一种新意,定是钝根汉。”又说:“由此悟到新意,亦由此悟到妙意。新者新颖,妙者妙造天然也。”临习《皇初碑》时,他说:“学此碑要能稍变其字法,力避方板,须参以石经体。”临习《晋祠铭》时,他说:“唐太宗书得力于右军兰亭而出以变化,笔法驰骤过之。今人要能变易太宗形模,才称能手。”临习《急就章》时,他说:“自来书法造诣,本以各臻妙趣为极则,本原尚同,体制稍别。”临习《大唐纪功颂》时,他说:“作字如只恃一副本领,而无随时随地随人转换之功,终非大家数也。”细观高二适先生的书作,确实是既得前人笔法而又能自变其体,已将各家风格揣摩消化,与自己的个性相融合。“书以百数,莫有同者。”做到了面目多样,无固定模式;纵横变化,但极有法度。
  先生原名锡璜,后更名二适,自号舒凫。关于这名号的含义,二适先生解曰:“二适者,适吾所适也;舒凫者,舒展自如也。”在书法艺术上,他追求的就是一种“无适而不可”的境界。先生喜用狼毫,然刚毫常能柔运之,笔力清劲秀拔,融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流走自然,格调不凡。先生晚年常用闲章一方,文曰:“草圣平生。”一九七四年,二适先生在《湖州鹿毫笔歌》中云:“我兹泼墨满江南,章今草狂夙所谙。”对自己的书法颇为自信。
  一九六三年,章士钊先生见到高二适先生的一帧诗帖,“挥洒极工,颇类南宫名札”,于是“爱之重之,亟和诗一首。”诗中有句:“漫天恶札世争奇,皇象工书人不知。”该诗当年发表于香港《大公报》,章先生还有一段说明:“吾诗仓卒成之,无足齿数,唯愿天下人知有独学自成,不求人知之高二适其人,故郑重以出之。高二适本无书名,唯无书名,是以独绝。”
  高二适先生和章士钊先生结识四十余载,谊兼师友,相知极深。“独学自成,不求人知”确乎是二适先生本色。二适先生生于一九〇三年,江苏东台人,自幼长于乡间,刻苦自励,十八岁即任本乡小学校长,文笔过人,常为乡里称道。但先生不以为足,仍广求师友,研讨学问。早岁曾受乡先辈戈公振与韩紫石二先生赏识,为学日益;中年又见知于陈树人、于右任、章士钊诸名士,许为忘年交,彼此唱酬甚密。二适先生以诗书为性命,在诗歌创作上,于唐之杜韩刘柳、宋之江西诗派尤有较深之研究,其墨迹以诗作为多,书卷气更觉浓郁。二适先生治经史,尤有独擅之功。一九六三年,章士钊先生《柳文指要》一书将定稿时,曾寄诗二适先生共勉:“冰冷东淘俊少年,重提退笔迈无前。中山集纪开新样,火急河东二妙缘。”“中山集纪”即指二适先生所撰《刘宾客文集校录》一书。二适先生校录刘集凡二十年,用力可谓勤矣。章先生在撰写《柳文指要》时,于《与刘禹锡论易》等文难以下笔,曾致函二适先生:“吾学易较浅,而足下于此则心得最深,至希阐述玄奥,惠著鸿篇寄下。”二适先生连撰《柳子厚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论书后题》,《跋刘宾客天论》,《刘宾客辩易九六疏记》(上中下三篇)等论文寄去,前两文后被收录于《柳文指要》中。章先生阅后惊叹地说:“二适近年猛进,多所发明,吾忝长岁年,弥深企望。”而此时高先生已年过花甲,可见其勇猛精进的精神至老不衰。
  一九六五年,在《兰亭序》真伪之争中,二适先生声名大振。当时,郭沫若同志的《兰亭序》为后世依托之论一出,二适先生不随流俗,独持己见,率先表示异议,立即撰写《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当年七月,该文两见报刊,令人惊诧,至今乃知,实是毛主席“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一言助成。在《毛泽东书信选集》致章士钊和郭沫若两封信里,已经记下这段公案。当时,二适先生的老友苏渊雷教授曾有诗壮之曰:“公案兰亭驳岂迟?高文一出万人知。”
  可是不久,“文革”事起,百花凋零;书坛寂寥,自属难免。二适先生的数千册图书碑帖也被一群“文攻武卫”者绝载而去,这对一位“一日无书则不能生”的老学者来说,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在一册《淳化阁帖》(卷七)中,二适先生留下这样一段跋语:“六六文运,仅存此册,夜便狂书十纸。不死适老子题。”对祖国书法之酷爱,已达癫狂的地步,这就是一位书法家大难“不死”、顽强生活的精神支柱。
  “四凶”终于覆灭,阴霾尽扫,中国书坛,又现融融春光。高二适先生虽于一九七七年初去世,但是,一九七八年,“高二适墨迹展览”即在南京莫愁湖畔隆重开幕,之后,先生的遗作遗墨亦不断出版和发表,先生的生平和成就屡为海内外报刊所介绍。凡此种种,均可证明:工书的“皇象”,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会被埋没的。北宋黄伯思是一位对章草下过功夫的古人,他在其所著《东观余论》中说:“(章草)至唐绝罕为之,近世遂窈然无闻。盖去古既远,妙指不传,几至泯绝矣!然世岂无兹人,顾俗未之识耳。”“兹人”当然是隐示自己。《宋史》本传说他“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然其书迹并未见流传,正是“俗未之识耳。”世易时移,黄伯思的悲剧已经随着那个时代过去了,《高二适书法选集》的出版就是有力的证据。如果二适先生泉下有知,也定会以此言为是而含笑瞑目的。
  (本文乃尹树人为《高二适书法选集》所做的序言,题目为编者所改)
其他文献
从小敏学抗逆    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出生在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一个小商人家。叶家是宋朝由江西南迁至福建,明朝又由福建迁至广东省梅县的客家人。叶剑英的父亲叶钻祥,是清朝的武秀才。他排行老五,四个哥哥先后到南洋谋生,留下他独自在故里做些酿酒、卖豆腐之类的小本生意。叶钻祥19岁与邻镇陈秀云结婚,25岁那年,1897年4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次子叶宜伟(叶剑英
期刊
2019年皇宋大观文化园叠翠流金·重渡沟写生团一行15人,于10月14日在开封乘专车前往国家AAAA级景区栾川重渡沟,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写生活动。之前,重渡沟多日阴雨,气候潮湿阴冷,而画家到后天气即雨驻放晴,画家们兴致高昂,放下行李即背着写生用具乘兴而出。他们或登山选景,或即兴挥毫,短短两天多,画家们就收获了数十件写生作品。  11月9日,2019年皇宋大观文化園叠翠流金·重渡沟写生精品展如期在皇宋
期刊
锲而不舍学而不厌    岑桑1926年12月2日生于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葛岸村的一个侨民家庭。由于祖父在海外经商,一家生活原来比较富裕。老岑的父亲岑崑巍就学于岭南画派宗师高剑父、高奇峰门下,以书画自娱,并承乃父余荫,广购典籍,博览群书。岑桑成长于书香弥漫的家庭,受到良好教育和影响,从小就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深晓“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他阅读的书籍涉及古今中外,相当广泛,从他前年赠
期刊
2019年10月18日,由中国(开封)收藏文化论坛秘书处、《尚石》杂志编委会、《大观·收藏》杂志编委会主办,开封皇宋大观文化园承办,河南省观赏石协会开封专委会、《中华奇石》开封联通站协办的《尚石》《大观·收藏》2019中国开封首届观赏石博览会正式拉开帷幕。  出席本次博览会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常务副秘书长曹银聚、大观杂志社社长张晓林、《尚石》杂志总编于炳战、《大观·收藏》杂志主编
期刊
瓷器茶具有坯质致密透明、釉色丰富多彩、成瓷温度高、无吸水性、造型美观、装饰精巧、音清而韵长的特点,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从性能和功用上说,陶瓷茶具容易清洗,没有异味,传热慢,保温适中,既不烫手,也不炸裂。可见茶对陶瓷的依恋也是一个天然的“情结”,解也解不开。  我国古代的瓷器茶具,出现于陶器茶具之后,具体时间约始自东汉晚期。从唐代开始,瓷器茶具成为中国古代茶具的主流品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种类
期刊
高二適作品赏识
期刊
20世纪书法史上,高二适先生(1903年—1977年)以其深厚之学养和昂扬之书风卓然而立,正像他的为人,耿介、爽直,超然于世俗。书卷气、才气、骨气是形成高二适书法人格气象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书法具有创造性的根本所在。民族文化的积淀,一代大师的成长,扎实的功夫、个人的天性与才情,以及创新的意识缺一不可。  文气  所谓民族文化的积淀,对艺术家而言表现为“书卷气”。书法家更应具备这种“气”。书法是一门抽
期刊
此霞帔高120厘米, 寬80厘米。  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披肩,是宋代以来贵妇人的命服。其式样纹饰随品级高低而有区别。到了清代,胸前、背后缀以补子,下摆缀以五彩垂缘。补子纹样只织绣禽鸟,而不用兽纹。  (此藏品由徐州圣旨博物馆收藏)
期刊
高二适(1903-1977),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兴泰镇小甸址人(解放前属江苏东台)。原名锡璜,中年曾署瘖盫,晚年署舒凫。斋号证草圣斋、孤桐堂。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其善书法,尤擅草书。1963年经章士钊引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高二適在文史哲、诗词、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方面成果卓著,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校录》、《刘宾客辨易九流疏记》、《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等。
期刊
清代 金手鐲(一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