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教学“支架式”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g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背景支架 直观支架 情感支架
  在参加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过程中,笔者有幸进入最后一轮——20分钟的微型课,指定教学内容为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78页的一道思考题。为了配合教具的使用,我将原题中“钢笔”改为“圆珠筆”:买3支圆珠笔和2支铅笔要8.7元,买2支圆珠笔和3支铅笔要6.8元。圆珠笔和铅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一道思考题的教学,让我乱了方寸,教参、报刊甚至是强大的网络中均找不到任何教学片段,仅仅找到题目的解答过程:
  上述解答过程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将两次购买情况综合起来,依次求出5支圆珠笔和5支铅笔、1支圆珠笔和1支铅笔、2支圆珠笔和2支铅笔的价钱;二是将求出的2支圆珠笔和2支铅笔的价钱与题中任一条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分别求出两种笔的单价。题目陌生且难度大,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多次磨课过程中,我反复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为最有效突破本题重难点,我最终采取了支架式教学。“支架”原指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本文中的“支架”指的是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帮助与支持,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下面就以这一思考题为例,说一说小学数学中的支架式教学。
  提问:仔细看图,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会求吗?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当圆珠笔和铅笔的数量相等时,每种笔各拿一支,组成一组(动画演示),有这样的3组(动画演示),一组就是15÷3=5(元)。
  提问:现在你能一眼看出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知道一组的价格,这样几组也能求出来。(动画演示)
  谈话:谁来说说这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会求吗?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减去相同部分,数量关系可以变得简单。(动画演示)
  学习的本质是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不断联系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习的重要前提,如若没有必要的基本经验、基础知识作为学习支撑,很难开始新的学习。此时,教师需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我们称之为“背景支架”。在教学中搭建背景支架,有意识地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新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本课以三道小题作为支架,为求解1支圆珠笔和1支铅笔、2支圆珠笔和2支铅笔的价钱,以及与条件对比分析做好准备。这样搭建背景支架,既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能在任务背景中找到支撑点。
  【教学片段2】搭建直观支架
  谈话:请大家认真默读题目,划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教师根据回答张贴示意图)
  谈话:有同学已经解答出来了,让我们把他的解答投影到屏幕中,请他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回答:8.7 6.8=1 5.5(元)算的是5支圆珠笔和5支铅笔的价钱,1 5.5÷5=3.1(元)算的是1支圆珠笔和1支铅笔的价钱,3.1×2—6.2(元)算的是2支圆珠笔和2支铅笔的价钱,8.7-6.2=2.5(元)算的是1支钢笔的价钱,6.8-6.2=0.6(元)算的是1支铅笔的价钱。(此时大多学生很难跟上思路)
  谈话:谁能根据示意图再说一说解题思路?(教师根据回答,在黑板上张贴示意图,如下图)
  数学作为客观现象经抽象概括所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其高度抽象性向学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合理创设直观支架。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计算机课件中动态演示圆珠笔和铅笔的数量相等时,每种笔各拿一支,组成一组,有这样的3组,一组就是15÷3=5(元);或是在红色方框圈出两个与已知条件中相同的部分,让数量关系变得简单明了。而后通过张贴直观的教具,让抽象的思维过程找到依托,让抽象走向具体,降低学生思考的难度。
  【教学片段3】搭建情感支架
  谈话:知道怎么称呼我吗?没错,郭老师。郭老师来自其他小学,我班的学生听说郭老师要外出上课,再三要求我给大家准备一道难题,你们敢接受他们的挑战吗?(齐答:敢)好样的,勇气十足!
  挑战开始之前,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三个小题目,别小看它们,理解它们,会让你更快地找到最后难题的解决方法,要留心呦。
  谈话:感谢你,你的回答让全班同学豁然开朗,大家听明白了吗?谁能根据黑板上的示意图再说一说?
  说得真好,一开始不太明白,通过倾听别人的讲解,现在也可以像小老师一样分析给全班听,这就是学习,这就是进步,让我们为进步鼓鼓掌。
  谈话:短暂的微型课就要结束了,这道思考题,你明白了吗?最后郭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学习数学,总会遇到不同的难题,可我从不害怕,这些难题只会让我越发勇敢,越发聪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本课以“思维大挑战”为导入,不断鼓励学生回答,最后赠予教师寄语,通过不断搭建情感支架,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征服欲,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也是搭建情感支架的理论依据,让学生们在赞赏中快乐成长。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建立合理的支架,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真正使教学得到发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不断进阶!
其他文献
1  警车开进金山林场大院时,邬天正在山坳里穿行,密林蔽日、信号隔绝,唯有雷声滚滚,远在天际,与风声混成低沉的咆哮。  邬天沿溪流溯源而上,行至一半,潺潺流水已隐于地下,成为一片褥湿的沼泽,两侧则是千仞壁立,如死亡般绝望。邬天当然可以回头,回到溪流的下游,甚至一路退到两河口,等长岭公路上过路的汽车。可如此一来,这处山坳便会出现在他的梦中,扭曲成不同的形状。  事实上,邬天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这片绝境
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听说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和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因此,借用生活情境激发健康情感,师生共同活动,体验交际乐趣,让更多的学生热爱英语,喜欢交际,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一、用生活情境,激发健康情感  小学英语课本内容大多与人们学习生活有关,让学生直接面对并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能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口语交际成为快乐的事。  如
构建“高效课堂”,对于每位教师而言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变原有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提升专业技能,成为教师的当务之急。为全面贯彻落实高效课堂改革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校全体教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不断探索、实践,努力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提升——课堂即成长,既成长知识与能力,也成长情感与创造力。  一、注重氛围营造,强化培训指导  为推动高效课堂的实施,身为省级学科
【适用年级】  五年级。  【设计理念】  吕叔湘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课程标准对每学段学生的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因此,教师应把握课程设计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
摘 要:在生本教育理念下,阅读教学中的“读写互动”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要手段。那么这可以通过课堂小练笔、进行批注式阅读、加强口头表述联系等方式来“读写活动”,以“写”来加深对“读”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级 阅读教学 读写互动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获得审美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写
一  九月的大地真干净。  我坐在九月的天空下,一种寥廓的情感油然而生。身边是我拖着鼻涕的弟弟,他有些痴傻地望望天,又望望日艮前一片收割干净的豆子地。地里真是干净呀,一颗黄豆都捡不到了。我弟拿袖笼擦擦鼻涕说:“咱回吧,二姐,不然妈又要骂咱。”我抱着膝头,目光延伸在很远的地方,没吭声。一望无际的倒伏的金黄在我面前一漾一漾的,看久了,像是一汪调色的水醋,泡酸了我的眼睛。我鼓胀着眼珠子说:“你先回吧,咱
【摘要】自主提问是数学学习的起点,是发展数学思维的载体,然而自主提问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实现,不仅对学生,对教师也是一项挑战。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了解学情,顺应自主提问的主体;创设情境,优化自主提问的氛围;预设充分,引导自主提问的方向;积极评价,促进自主提问的升华,不断优化自主提问的策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  【关键词】自主提问 思维发展
數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在从事数学科学研究活动后所揭示的数学本质及其规律的深刻认识。它是数学科学产生、发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精髓,内涵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时应该努力反映和体现其背后所蕴藏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逐渐了解和深入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将以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多少》的内容为例,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如何体现和落实数学思想去
[摘要]要实现真正的有意义学习,就需要遵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包容他们迥异的个人色彩,并由此聚合学生的心理变化、思维动态与情感波澜等多方面学习因素,从而实现语文“合-实”课堂的充实和丰满,在自主钻研文本、合作学习中走向语文学习的共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 聚合策略 个性差异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建立在对学习者有意义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之上。”要实现真正的有意义学习,就需要遵从
【摘要】花,给予了根生的表象;根,则赋予了花生命的支撑,花与根,就如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与“潜藏规律”。如果教学仅仅把知识作为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那么这只是“插花”之美;唯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躬行实践,在自然态的探究中,发现知识同时亦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鲜活的、有根的“生命之花”。  【关键词】儿童年龄特点 差异化教学 综合学习活动 文化渗透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活动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