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和写景抒情散文中,充满着一种“女性”色彩,这种“女性”色彩的表现方式是:叙事散文《背影》中父亲形象的女性化,更凸现父亲的爱子深情。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作家总爱以“女性”作比拟,尽现景物之美态。朱自清何以如此偏爱“女性”色彩,这就跟几个方面有关:①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②朱自清的性情和所处的时代。③朱自清的个人兴趣、艺术禀赋。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女性”色彩,并未损伤文章的美感,相反更使文章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女性”色彩
Discusses in the Zhu Ziqing prose shallowly “the female” the color
Tan Ningqi Wang Lian
【Abstract】“Back” and describes the scenery in Zhu Ziqings narrative prose expresses feelings in the prose,is filling one kind “the female” the color,this kind “the female” the color performance way is: Narrative prose “Back” father image feminization,in relief fathers beloved son affection.In describes the scenery,expresses feelings in a kind of prose,the writer always likes by “the female” making the comparison,beauty condition completely present scenery.How is Zhu Ziqing so partial to “the female” the color,this with several aspects related:①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nfluence.②Zhu Ziqings personality and locates time.③Zhu Ziqings individual interest,artistic talent.Is worth mentioning,in Zhu Ziqing prose these “the female” the color,damages the article by no means the esthetic sense,on the contrary caused the article to increase the inexhaustible artistic charm.
【Keywords】Zhu ZiqingProse “Female” color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富盛誉的散文作家。早在五四时期就已誉满文坛。他的散文无论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无不感情真挚、自然逼真,清丽动人。因此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总感觉他清新柔美,情感真挚、结构精巧。每篇散文,都让你觉得有无穷的韵味,犹如品尝一杯杯清丽甘美的香茶,越品越香醇,越品越有滋味。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朱自清散文中特有的“女性”色彩:或以“女性”娇美喻景物,或是男人性格中的“变异母性”,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绝无悲壮的呐喊、愤怒的抨击。也就是说,朱自清的散文,没有表现那种男子汉特有的阳刚之美。相反,他的散文取材往往是那些富有女性柔情的景物:月夜、春水、时光是他总爱咏叹的景物,这些景物的外显特点就是女性的柔美,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使他的散文带有明显的“女性”色彩。
下面我们就从朱自清的散文中去寻找一些实例,以此作为证明。
朱自清的散文,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叙事、写景、游记和杂论。而我们所要说的“女性”色彩,主要从叙事和写景两类文章表现出来。
叙事类文章,《背影》最为典型。它先抒发对父亲的思念,着重点出“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以此扣题。接着叙述回家奔丧(办丧事)——车站送别——父亲背影——思念父亲,在这连贯的事件中,车站送别时父亲的背影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形象,正是这一形象出现在那种特定的背景,因此,作者不惜笔墨,重点刻画,把那一浓缩人间至情的背影凸现在我们的眼前。读到此处,不禁让人泪光闪闪,揪心裂肺。实际上,这篇文章除了情挚之外,实际上更让我们感受深刻的是朱自清的父亲形象。其父年岁已高,且身体偏胖,而父亲与儿子的送别又是在家境衰败,父亲失业,既办丧事,又要还债的情况下进行的,此背景也足以让人感动,而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父亲送别时的犹豫、唠叨和细致周到,先已说定不送我,叫熟识的茶房陪我去,且再三嘱咐。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踌躇一会后,决定亲自送我去。车站上行李太多,又忙着和脚夫们讲价钱。在车上,又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将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座位。他反复嘱咐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咐茶房好好照应。至此送子事务已是够为细致,在一定意义上已超越了父亲的范围,让人丝毫感觉不到“严父”的形象,反而让人感觉到更像一个唠唠叨叨的老太婆,这一点就连朱自清先生那时的感觉也是“迂”。这一个“迂”,我感觉的不是迂腐,而更多的是唠叨、啰嗦,甚至太老太婆了。而正是由于这一点“迂”,这一个“老太婆”化,我们才真正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但行文并未由此打住,而又着重描绘父亲不顾自己年迈体胖很是费力地为我买橘子,这才留下揪心裂肺的背影。但这不是我在这里讨论的问题。买橘回来后,反复交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如此反复,如此唠叨,怎不让人感动呢?因此,笔者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不仅被作者所描绘的背影所感动,更让这一老太婆化的父亲言语、动作所感动。朱自清散文的“女性”特色,在叙事类散文中,这一篇最为典型,将男性化为女性,不能不说是创作之一绝。
写景类文章,朱自清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特点又与《背影》表现不一致,它主要表现为景物女性化,情感女性化。
前面我们已有交代,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无一篇是要去表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雄奇和壮丽,而描绘的往往是那些富有女性柔情的景物。月夜、春水、时光是他总爱咏叹的景物,这些景物的外显特点就是女性的柔美。而正是这一特点,朱自清就以女性作些比拟,极尽各种景物的美态,下面我们就以《荷塘月色》、《绿》、《春》、《匆匆》几篇文章为例作赏析:
《绿》表达他“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为凸现其“绿”的神韵,作者用“少妇拖着的裙幅”、“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说它像“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极显潭水“绿、柔、软、嫩”的特质。而正是这些特质,使梅雨潭水更富美感和神韵。故而,作者由衷地说:“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至此,作者似乎还未尽兴,要“裁以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挹以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总之,他始终认为,这是一个美女所应有的东西,正因为这潭水具有这种“女性”美,他把它比喻为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想吻之,且送一个很女性的名字“女儿绿”,如此反复描写,反复咏叹,极现潭水的女性特色。
《匆匆》一文是描绘时光流逝的作品,但我们仔细品味以下句子,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时他便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走了。”抽象的、无形的、无踪的、无情感的光阴,作者描绘得有形、有踪、有情,似一飘然而逝的少女,匆匆相遇,又匆匆别离。而文章抒情主人公呢?也感觉到如一忧郁在闺的少妇,哀婉、忧愁。
《荷塘月色》则是描绘月色朦胧之美态。这朦胧的月色,正如一披着轻纱的少女,俊俏娇美,却又欲掩还羞。那皎洁的月光,斑驳的树影,脉脉的流水,婀娜多姿的荷花,都具有女性的柔美,朱自清在作比拟时,也是以女性为主体。你看:
“荷花羞涩地打着朵儿”,足见少女之情态;如“刚出浴的美人”,显其光洁的美姿;“叶子更见风致”,又见其娇美。如此美色,让作者想到江南的采莲的习俗。而采莲中,作者也未忘记那些少年的女子。可见女性形象在朱自清的文中占有多大的比重,连女性味儿不浓的《春》,作者在收尾赞春时,也要用一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朱自清何以如此偏爱女性,为什么如此高频率地以女性作比拟呢?
首先,女性历来就赋予美的美学特征。自《诗经》以来,女性之美就在作家手中得到着力描绘,因此女性与美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只不过有人以亵玩的心理去对待,有人以审美的观念去欣赏。到曹雪芹时“女人是水做的”,清纯、可爱。因此女性之美的表现和女性作比拟应是许多文人通常采用之法,这不足为奇。更何况朱自清谙熟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这难道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文风?
其次,朱自清之所以醉心于描绘女性美,就是为了暂时逃避社会现实矛盾的重压,排解家里的负荷,摆脱中庸哲学对人性的桎梏,使自己逍遥于审美世界中,以求得片刻的宁静。而且朱自清日常性格内向,爱红脸,不善交际,赏花看月以及描写与花月结缘的女性就自然成为他散文的主要题材。
再次,这还与朱自清个人的兴趣,艺术禀赋有关。朱自清在《女人》一文中说得明白,文中托名白水,他说:“女人就是磁石,我就是一切软铁”,“远远有女人来了,我的眼睛便象蜜蜂们嗅着花香一般直攫过去”。这是对女性艺术美的倾倒,是把她们作为艺术而去鉴赏的。因为她们具有灵性,较之自然更有魅力,让人陶醉。至于他的禀性,李广田在《哀念朱自清先生》一文中说:“凡是和朱先生相识,发生过较深关系的,没有不为他的至情所感。”正是他的这种“至情”,使得他的散文如此柔美,如此的富有“女性”特质。
应该指出的是: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女性”特质,丝毫没有损伤其文章的美感,相反更让人感到朱自清的文章更富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梁仁选编.《朱自清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2] 十四院校编委会.《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云南教育出版社
[3] 李广田.《哀念朱自清先生》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女性”色彩
Discusses in the Zhu Ziqing prose shallowly “the female” the color
Tan Ningqi Wang Lian
【Abstract】“Back” and describes the scenery in Zhu Ziqings narrative prose expresses feelings in the prose,is filling one kind “the female” the color,this kind “the female” the color performance way is: Narrative prose “Back” father image feminization,in relief fathers beloved son affection.In describes the scenery,expresses feelings in a kind of prose,the writer always likes by “the female” making the comparison,beauty condition completely present scenery.How is Zhu Ziqing so partial to “the female” the color,this with several aspects related:①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nfluence.②Zhu Ziqings personality and locates time.③Zhu Ziqings individual interest,artistic talent.Is worth mentioning,in Zhu Ziqing prose these “the female” the color,damages the article by no means the esthetic sense,on the contrary caused the article to increase the inexhaustible artistic charm.
【Keywords】Zhu ZiqingProse “Female” color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富盛誉的散文作家。早在五四时期就已誉满文坛。他的散文无论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无不感情真挚、自然逼真,清丽动人。因此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总感觉他清新柔美,情感真挚、结构精巧。每篇散文,都让你觉得有无穷的韵味,犹如品尝一杯杯清丽甘美的香茶,越品越香醇,越品越有滋味。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朱自清散文中特有的“女性”色彩:或以“女性”娇美喻景物,或是男人性格中的“变异母性”,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绝无悲壮的呐喊、愤怒的抨击。也就是说,朱自清的散文,没有表现那种男子汉特有的阳刚之美。相反,他的散文取材往往是那些富有女性柔情的景物:月夜、春水、时光是他总爱咏叹的景物,这些景物的外显特点就是女性的柔美,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使他的散文带有明显的“女性”色彩。
下面我们就从朱自清的散文中去寻找一些实例,以此作为证明。
朱自清的散文,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叙事、写景、游记和杂论。而我们所要说的“女性”色彩,主要从叙事和写景两类文章表现出来。
叙事类文章,《背影》最为典型。它先抒发对父亲的思念,着重点出“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以此扣题。接着叙述回家奔丧(办丧事)——车站送别——父亲背影——思念父亲,在这连贯的事件中,车站送别时父亲的背影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形象,正是这一形象出现在那种特定的背景,因此,作者不惜笔墨,重点刻画,把那一浓缩人间至情的背影凸现在我们的眼前。读到此处,不禁让人泪光闪闪,揪心裂肺。实际上,这篇文章除了情挚之外,实际上更让我们感受深刻的是朱自清的父亲形象。其父年岁已高,且身体偏胖,而父亲与儿子的送别又是在家境衰败,父亲失业,既办丧事,又要还债的情况下进行的,此背景也足以让人感动,而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父亲送别时的犹豫、唠叨和细致周到,先已说定不送我,叫熟识的茶房陪我去,且再三嘱咐。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踌躇一会后,决定亲自送我去。车站上行李太多,又忙着和脚夫们讲价钱。在车上,又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将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座位。他反复嘱咐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咐茶房好好照应。至此送子事务已是够为细致,在一定意义上已超越了父亲的范围,让人丝毫感觉不到“严父”的形象,反而让人感觉到更像一个唠唠叨叨的老太婆,这一点就连朱自清先生那时的感觉也是“迂”。这一个“迂”,我感觉的不是迂腐,而更多的是唠叨、啰嗦,甚至太老太婆了。而正是由于这一点“迂”,这一个“老太婆”化,我们才真正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但行文并未由此打住,而又着重描绘父亲不顾自己年迈体胖很是费力地为我买橘子,这才留下揪心裂肺的背影。但这不是我在这里讨论的问题。买橘回来后,反复交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如此反复,如此唠叨,怎不让人感动呢?因此,笔者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不仅被作者所描绘的背影所感动,更让这一老太婆化的父亲言语、动作所感动。朱自清散文的“女性”特色,在叙事类散文中,这一篇最为典型,将男性化为女性,不能不说是创作之一绝。
写景类文章,朱自清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特点又与《背影》表现不一致,它主要表现为景物女性化,情感女性化。
前面我们已有交代,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无一篇是要去表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雄奇和壮丽,而描绘的往往是那些富有女性柔情的景物。月夜、春水、时光是他总爱咏叹的景物,这些景物的外显特点就是女性的柔美。而正是这一特点,朱自清就以女性作些比拟,极尽各种景物的美态,下面我们就以《荷塘月色》、《绿》、《春》、《匆匆》几篇文章为例作赏析:
《绿》表达他“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为凸现其“绿”的神韵,作者用“少妇拖着的裙幅”、“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说它像“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极显潭水“绿、柔、软、嫩”的特质。而正是这些特质,使梅雨潭水更富美感和神韵。故而,作者由衷地说:“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至此,作者似乎还未尽兴,要“裁以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挹以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总之,他始终认为,这是一个美女所应有的东西,正因为这潭水具有这种“女性”美,他把它比喻为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想吻之,且送一个很女性的名字“女儿绿”,如此反复描写,反复咏叹,极现潭水的女性特色。
《匆匆》一文是描绘时光流逝的作品,但我们仔细品味以下句子,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时他便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走了。”抽象的、无形的、无踪的、无情感的光阴,作者描绘得有形、有踪、有情,似一飘然而逝的少女,匆匆相遇,又匆匆别离。而文章抒情主人公呢?也感觉到如一忧郁在闺的少妇,哀婉、忧愁。
《荷塘月色》则是描绘月色朦胧之美态。这朦胧的月色,正如一披着轻纱的少女,俊俏娇美,却又欲掩还羞。那皎洁的月光,斑驳的树影,脉脉的流水,婀娜多姿的荷花,都具有女性的柔美,朱自清在作比拟时,也是以女性为主体。你看:
“荷花羞涩地打着朵儿”,足见少女之情态;如“刚出浴的美人”,显其光洁的美姿;“叶子更见风致”,又见其娇美。如此美色,让作者想到江南的采莲的习俗。而采莲中,作者也未忘记那些少年的女子。可见女性形象在朱自清的文中占有多大的比重,连女性味儿不浓的《春》,作者在收尾赞春时,也要用一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朱自清何以如此偏爱女性,为什么如此高频率地以女性作比拟呢?
首先,女性历来就赋予美的美学特征。自《诗经》以来,女性之美就在作家手中得到着力描绘,因此女性与美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只不过有人以亵玩的心理去对待,有人以审美的观念去欣赏。到曹雪芹时“女人是水做的”,清纯、可爱。因此女性之美的表现和女性作比拟应是许多文人通常采用之法,这不足为奇。更何况朱自清谙熟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这难道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文风?
其次,朱自清之所以醉心于描绘女性美,就是为了暂时逃避社会现实矛盾的重压,排解家里的负荷,摆脱中庸哲学对人性的桎梏,使自己逍遥于审美世界中,以求得片刻的宁静。而且朱自清日常性格内向,爱红脸,不善交际,赏花看月以及描写与花月结缘的女性就自然成为他散文的主要题材。
再次,这还与朱自清个人的兴趣,艺术禀赋有关。朱自清在《女人》一文中说得明白,文中托名白水,他说:“女人就是磁石,我就是一切软铁”,“远远有女人来了,我的眼睛便象蜜蜂们嗅着花香一般直攫过去”。这是对女性艺术美的倾倒,是把她们作为艺术而去鉴赏的。因为她们具有灵性,较之自然更有魅力,让人陶醉。至于他的禀性,李广田在《哀念朱自清先生》一文中说:“凡是和朱先生相识,发生过较深关系的,没有不为他的至情所感。”正是他的这种“至情”,使得他的散文如此柔美,如此的富有“女性”特质。
应该指出的是: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女性”特质,丝毫没有损伤其文章的美感,相反更让人感到朱自清的文章更富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梁仁选编.《朱自清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2] 十四院校编委会.《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云南教育出版社
[3] 李广田.《哀念朱自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