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和现实之间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U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作家要么是丈夫,要么是情人。……在艺术中,正如在生活中,丈夫和情人不可或缺。当一个人被迫在他们之间做出取舍的时候,那真是天大的憾事。”桑格塔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纽约时报·书评》中的《加缪的<日记>》如是说。刚刚故去的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苏珊·桑格塔,是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她在这篇书评中称后者是法国乃至世界“当代文学的理想丈夫”。桑格塔接着写到:“(加缪)带着这样一种如此理智、适度、自如、和蔼而不失冷静的气质。……这正是加缪何以唤起读者的挚爱之情的原因”。很显然,桑格塔对被评论界莫衷一是的加缪是持赞扬态度的。
  把桑格塔这段话用于农民作家,准确地说应该是农民诗人、长篇叙事诗《遮羞布》的作者吴奎南,同样适用。但却要这样表述:现实中的吴奎南,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农民品质的丈夫,也是一个具备了《遮羞布》所反映的那个时代品质的理想情人,同样的,当我此刻要在他们之间作出取舍,也同样是一件难事、憾事。
  我这里所要说的是吴奎南,这个具有中国农民品质的丈夫。作为现实中的吴奎南,被当年自上而下的极“左”的时代主题所左右、所驱赶,到水库做工、到林区伐木烧炭、到藏区修路、到矿井背矿等等,他不得不贩卖着背负着还有时代烙印的疯狂、荒诞、扭曲共存的矛盾心态,和其他的普通,极其平凡的“疯狂者”一样,“带这美妙的梦想顽强地对待工作”,“很多人因空气稀薄被送转下山/我却带着梦想精神抖擞与冻土拼搏”。我断定,这时他的梦想是美好的爱情,作为那个时代的理想情人所应具备的品质,但更多的则是被时代所召唤的,充满激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伟大理想。再后来,从更加荒诞的、扭曲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到改革开放,他依旧在这块土地上拼搏,抗争。我曾在一篇简单介绍吴奎南和他的作品《遮羞布》的短文中这样写到:“八十年代成为当地有名的私营企业主的吴奎南,经年沧桑,一路坎坷,现在仍旧为生计在奔波。”其实,作为生活中的吴奎南,丈夫的吴奎南更为具体,六十年代初与他的第一位妻子结发之后,便育有子女十二个,为了这个庞大的、贫穷的家庭,他疲于奔命,
  七十年代末,第一任妻子死后,他又与现在的妻子组成家庭,接着又投入到当地第一个私营企业的创业和发展,之后便起起落落、坎坎坷坷,直到今天,他还在为生存而抗争,跋涉。
  在一个不大的范围里,人们每当谈论起吴奎南和他的《遮羞布》,总是有人把个人的、道德的、粗浅的和文学的评论混杂在一起。有关他的评论,除了人们对《遮羞布》里所描写的在今天看来是多么荒诞不经、扭曲的时代嗤之以鼻之外,更多的则是对诗中美好梦想的否认,以及对那些被诗人、评论家费嘉称之为“对一些生活及人性细节的描写的真实和坦率”则横加指责,甚至嘲讽。对此我们大可不必在意,因为这是他们对时代,对理想和对人性本身的无知。
  
  (吴奎南简介:吴奎南,农民作家,1937年生于云南省祥云县米甸镇邑尾村,幼时仅受过四年的私塾教育。八十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处女作品《灵丹妙药》,并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手法,普遍的题材和通俗的表达方式,获得了读者的普遍关注,一些诗作被广为传唱,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出版有长篇叙事诗《遮羞布》等。)
其他文献
想来真是好笑,我是在大哭了一场之后才进的大学校门,一直以为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不会去想念、不会去提起,可现在我的心却常回到那个校园里——那个有我的青春和梦想的地方,无论是四季寒暑的变化,还是花草树木的姿态,都历历在目,叫我难以释怀。  学校在大理,校园坐落在苍山的山腰以下,苍山的雄峻近在眼前。连绵的山峰环抱着大大小小的村落。背靠着崇山峻岭让人感到特别的踏实;面对碧波荡漾的洱海,在教室或是在宿舍就可以
期刊
十月底,秋末冬初,穿厚衣服中午显热,穿薄衣服早晚又冷的时候,独自到丘北开笔会。从鹤庆出发,经下关、楚雄、昆明,到丘北,之后绕道蒙自回鹤庆。回来,再次面对兴鹤路街两旁的梧桐叶子,突然发现那叶子,竟仿佛只在一夜之间,就成了枯黄。无边无际的枯黄。而走的时候,记得只带些淡淡的秋意。  然而天很蓝,云像一团团棉花似的,高高飘在空中,干净得仿佛可以嗅到干净的味道。  回想起来,蒙自的天最美,淡蓝,大大一个坝子
期刊
现在,段甲成的散文诗歌集《童年》就摆在我的案头,我已经读过两遍了。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具有浓郁的白族文化气息而又富有现代人文关怀的作品。这是一条地道的白族汉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回望这块曾经给他以乳液滋养的土地。对于家乡、对于民族、对于文化、对于历史,对于人生,他用忧郁深情的笔触和睿智的思索向我展示了一个人的心路历程。  浓郁的民族情结贯穿于文集的始终。该书作者段甲成生于大理洱海边的白族村庄仁里邑,自幼丧
期刊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一天夜晚,小住巍山古城,到四方街一个小茶楼上喝茶,茶楼里播放着萨克斯演奏的《小城故事》轻音乐,乐声轻柔悠扬。非常动听。品着香茶。从插着“茶”字三角旗和挂着灯笼的木格窗里往外看。拱辰楼和四方街在朦胧的彩灯下显得格外迷人,于是有意无意地回味起一天里的古城之游。  巍山是南诏的发祥地。巍山古城中有一条南诏古街,以四方街的拱辰楼为中心,北至群力门,
期刊
在洱海边的沙岸上,在白族人家的院落旁,在菜园边,在院墙角,常常可以看到一株株仙人掌。挺拔的枝干,丰腴的叶片,乳白色的刺芒,在太阳下闪着绿光。  我老家小院低矮的石墙上,就长着一排仙人掌。猪不敢拱,牛不敢踏,乌鸦不敢落翅,野猫不敢窥望。于是,小鸡雏在院心里安稳地长大,花啊果啊从未被遭踏。白天,仙人掌高举着小院的祥和;夜晚,仙人掌守护着农家的鼾声。  仙人掌也开花,金黄色的,花谢后花蒂就变成个小球,那
期刊
一    1999年7月4日,在昆明世博园听到禾雨生病住院的消息,我立即赶到昆医附二院内科病房看望。进病房,见他鼻插氧气管,坐靠在床头。一见我来。他要拔氧气管下床,我马上前去劝止,他说没事,患肺心病。有点喘,但经医院精心治疗,好多了。看他脸面、嘴唇有点发紫,但目光一样炯炯有神,笑容可掬,言谈侃侃,自信不久就可以出院。我为他早日康复默祷!  谁料,这次会面竟成了永诀。2000年3月28日,禾雨因病医
期刊
晚春的一天,天气晴朗,与远方友人老丁相约。上大理点苍山圣应峰东麓的感通寺去。  老丁是初上此寺。我是多次常客了。我们在大理七里桥公交车站下车。立刻就有几辆小马车来拉客。原来说好从七里桥步行上山的,可经不住马车主的婉言劝说,友人动摇了,便雇了小马车上山。  上山的公路逶迤曲折,一路尽是上坡。那匹年轻的小马一开始跑得很欢,蹄声“得得”,铃声“叮当”,伴着路边琮琤的山泉。倒是一幅有声有色的“苍山车辇图”
期刊
一、道家的“意于言外”风格    虽然老子在运用语言营造境界方面已经达到了至高妙的程度,但老子却深知,凭借语言是难以传道的,因此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认为言不能尽意,主张传道、悟道应当采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传心、以神传神、境中悟道的方式。道家“意于言外”风格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白描手法、俭约传神,二是言隐于荣华,讲
期刊
鹤庆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传播较早,据史料记载。玄化寺始建于唐会昌元年(南诏天启二年,公元841年),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可容僧众百人”,成为整个大理地区著名的佛寺。到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建立学庙,汉文化在鹤庆广泛传播。由于佛教和汉文化的兴起和广泛传播。一些佛经和蒙学教科书出现了供求矛盾,佛教僧众和众多学子渴求学习材料,传统的传抄已不能适应需求。加之,社会其它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因而纸张与印
期刊
袁冬苇简介  袁冬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生于大理白族农家,曾任大理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大理文艺》主编、副编审。著有诗集《小船,载着爱》、《风花雪月》、《苍洱情》、《那一片云》、《回归》、《大理神奇而又美丽》、《爱侣情踪》、《残月》、《云岭放歌》、《袁冬苇诗选》、自传体长篇小说《往事悠悠》。其中,诗集《回归》获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苍洱情》获中国新文学学会龙岗杯优秀创作成果奖,不少诗作收入各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