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莎多拉的性情,就像是懵懂的孩童,永远的自在而为。也因为这样,她活得洒脱而快乐。如果说历史中的哪个人物,得以真正将人类天赋的性情落实到了实际,那非她莫属。
自由而为
伊莎多拉说自己的生命来自大海,她不喜欢束缚亦随遇而安。
美国人善于将自己的人生变成文字,对此,一个著名的自传作者这样说:“美国与自传之间的联系是颇为独特的……似乎一个美国人首先是一个美国人,然后就是自传作者。”以时间先后顺序来记述人生,体现出自我奋斗和勤劳努力的过程,是大多数美国人普遍采用的自传书写方式,被称为“成功之路型”自传,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这一类自传的代表;而不再突出具体时间和人物的年龄阶段,专注于个人精神世界的流动过程,是“意识流型”自传的写作手法,伊莎多拉的《爱与自由》是它们当中的翘楚,被称为“灵魂的自传”。
在自传一开始,伊莎多拉就“表明”自己是天赋“自由”的人,“我生在海边,而且一生中许多重要的事都发生在海边。我最初的舞蹈观念就来自于海浪翻腾节奏的启示……大海对我有无穷的吸引力……我的生命和艺术都源于大海”,作为大海之女,生命怎么可能不是自由的?人又怎么可能甘于受到束缚?
自小,她就庆幸母亲雇不起保姆也请不了家庭教师,这样“我才能无拘无束、自然健康地成长”,接受老师和学校的管教简直是“毫无用处”。她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不是调教出来的,而是源于自我的一次次切身经圻。
一生中,伊莎多拉从不计划,她天生的“缺少算计”和“随遇而安”常常让人哭笑不得:她和家人总是在漂泊中度日,在下一顿饭没着落、随时面临被房东扫地出门之时,他们一家子竟然还忙着流连干各大博物馆欣赏艺术。她终生对自己的户口进账和出账毫无概念,赚了一笔数额不菲的演出费用后,她居然跑到希腊雅典买了块寸草不生的高地,试图建立自己的宫殿。结果,宫殿成了烂尾楼,而钱也被挥霍得一分不剩……金钱就这样流进她的账户,又不知道怎的就好像长了翅膀似的飞走了。而她,却从不为此发愁。
爱与舞难相容
爱情和艺术是伊莎多拉一生的追求,但两者却总是矛盾重重。
7岁那年,伊莎多拉才见到了父亲,那个“英俊”,“纤长”,“彬彬有礼”的男子。然而,父母的失败婚姻给她留下了阴影,这也是她主张女性爱情自由和生育自由的源头。从未期待和某一个人长相厮守,这是伊莎多拉不断恋爱而又不断失恋的原因。但她自己却有不同的解释。
在自传中,她对自己一生与多位男子的恋情“供认不讳”,她压根不屑于任何隐瞒。她这样描述第一次和她灵魂交错的男子:“我终于找到了我的伴侣、我的爱和我自己,因为我们不是两个人,而是合二为一的,正如柏拉图在《费德鲁斯》中叹为观止的共用一个灵魂的两部分。”伊莎多拉后来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但由于对方“永远不承认女人也可以成为艺术家”而导致两人分道扬镳,“和他一起生活就意味着要放弃我的艺术、个性、甚至我的生命和理智”。伊莎多拉一生爱恋过的男性难以计算,但每一次,她都是全情投入,不思回报。而导致他们分手的绝大部分原因,都是爱情与舞蹈的不能相容:“我相信,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条向上延展的精神路径,凡是沿着这条路径而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生活……对我而言,艺术就是我的精神路径。促使我活下来的动力只有两个——爱情和艺术,而我的爱情往往会破坏我的艺术,或者对艺术的渴望会蛮横地让爱情以悲剧告终。这两样东西水火不容,总是不停地彼此争斗。”
伊莎多拉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是1920年,在自传里,她跟大家分享了这一切。这一年,她和钢琴家男友在雅典经营的学校因为当地政治原因而无法继续,而她的男友也和她的一位女学生私奔到了别处。对于一生疯狂追求爱情和艺术的伊莎多拉来说,这无异于拔掉了她生活的根基。因此,她在写下“回忆我的过去,有时我的生活像缀满珠宝的金色传说;有时像是鲜花竞放的富饶田野;有时像是每时每刻都充盈着爱情和幸福的绚丽的清晨;生活带给我的狂喜和甜蜜简直无以言表。我创办学校的理想,似乎闪耀着艺术天才的灵光。虽然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但事实上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它复兴了一种艺术”的同时,却笔锋陡转:“回首过去的生活,那些日子留给我的只是深恶痛绝和空虚无聊的感觉,过去似乎是一连串相继而来的厄运,而未来或许也是不可脱逃的悲哀。我的学校也不过是一个疯子一念之间闪现出的虚妄念头。”
1921年春,在伊莎多拉经历了希望和爱情同时破灭之时,前苏联政府邀请她来苏创办学校,这对她来说无疑雪中送炭。
在伊莎多拉去俄罗斯的途中,她说自己有种超然的感觉,如同灵魂向着一个更高远的境界飞升。“为了实现我的艺术理想,我不懈的努力最终换得的是无穷无尽的失败和失望。现在,我要把生命中所有的精力都贡献给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而自传最后这句“永别了!旧世界!让我欢呼新世界的来临!”就成了她继续追逐爱和自由的开端。
自由而为
伊莎多拉说自己的生命来自大海,她不喜欢束缚亦随遇而安。
美国人善于将自己的人生变成文字,对此,一个著名的自传作者这样说:“美国与自传之间的联系是颇为独特的……似乎一个美国人首先是一个美国人,然后就是自传作者。”以时间先后顺序来记述人生,体现出自我奋斗和勤劳努力的过程,是大多数美国人普遍采用的自传书写方式,被称为“成功之路型”自传,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这一类自传的代表;而不再突出具体时间和人物的年龄阶段,专注于个人精神世界的流动过程,是“意识流型”自传的写作手法,伊莎多拉的《爱与自由》是它们当中的翘楚,被称为“灵魂的自传”。
在自传一开始,伊莎多拉就“表明”自己是天赋“自由”的人,“我生在海边,而且一生中许多重要的事都发生在海边。我最初的舞蹈观念就来自于海浪翻腾节奏的启示……大海对我有无穷的吸引力……我的生命和艺术都源于大海”,作为大海之女,生命怎么可能不是自由的?人又怎么可能甘于受到束缚?
自小,她就庆幸母亲雇不起保姆也请不了家庭教师,这样“我才能无拘无束、自然健康地成长”,接受老师和学校的管教简直是“毫无用处”。她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不是调教出来的,而是源于自我的一次次切身经圻。
一生中,伊莎多拉从不计划,她天生的“缺少算计”和“随遇而安”常常让人哭笑不得:她和家人总是在漂泊中度日,在下一顿饭没着落、随时面临被房东扫地出门之时,他们一家子竟然还忙着流连干各大博物馆欣赏艺术。她终生对自己的户口进账和出账毫无概念,赚了一笔数额不菲的演出费用后,她居然跑到希腊雅典买了块寸草不生的高地,试图建立自己的宫殿。结果,宫殿成了烂尾楼,而钱也被挥霍得一分不剩……金钱就这样流进她的账户,又不知道怎的就好像长了翅膀似的飞走了。而她,却从不为此发愁。
爱与舞难相容
爱情和艺术是伊莎多拉一生的追求,但两者却总是矛盾重重。
7岁那年,伊莎多拉才见到了父亲,那个“英俊”,“纤长”,“彬彬有礼”的男子。然而,父母的失败婚姻给她留下了阴影,这也是她主张女性爱情自由和生育自由的源头。从未期待和某一个人长相厮守,这是伊莎多拉不断恋爱而又不断失恋的原因。但她自己却有不同的解释。
在自传中,她对自己一生与多位男子的恋情“供认不讳”,她压根不屑于任何隐瞒。她这样描述第一次和她灵魂交错的男子:“我终于找到了我的伴侣、我的爱和我自己,因为我们不是两个人,而是合二为一的,正如柏拉图在《费德鲁斯》中叹为观止的共用一个灵魂的两部分。”伊莎多拉后来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但由于对方“永远不承认女人也可以成为艺术家”而导致两人分道扬镳,“和他一起生活就意味着要放弃我的艺术、个性、甚至我的生命和理智”。伊莎多拉一生爱恋过的男性难以计算,但每一次,她都是全情投入,不思回报。而导致他们分手的绝大部分原因,都是爱情与舞蹈的不能相容:“我相信,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条向上延展的精神路径,凡是沿着这条路径而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生活……对我而言,艺术就是我的精神路径。促使我活下来的动力只有两个——爱情和艺术,而我的爱情往往会破坏我的艺术,或者对艺术的渴望会蛮横地让爱情以悲剧告终。这两样东西水火不容,总是不停地彼此争斗。”
伊莎多拉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是1920年,在自传里,她跟大家分享了这一切。这一年,她和钢琴家男友在雅典经营的学校因为当地政治原因而无法继续,而她的男友也和她的一位女学生私奔到了别处。对于一生疯狂追求爱情和艺术的伊莎多拉来说,这无异于拔掉了她生活的根基。因此,她在写下“回忆我的过去,有时我的生活像缀满珠宝的金色传说;有时像是鲜花竞放的富饶田野;有时像是每时每刻都充盈着爱情和幸福的绚丽的清晨;生活带给我的狂喜和甜蜜简直无以言表。我创办学校的理想,似乎闪耀着艺术天才的灵光。虽然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但事实上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它复兴了一种艺术”的同时,却笔锋陡转:“回首过去的生活,那些日子留给我的只是深恶痛绝和空虚无聊的感觉,过去似乎是一连串相继而来的厄运,而未来或许也是不可脱逃的悲哀。我的学校也不过是一个疯子一念之间闪现出的虚妄念头。”
1921年春,在伊莎多拉经历了希望和爱情同时破灭之时,前苏联政府邀请她来苏创办学校,这对她来说无疑雪中送炭。
在伊莎多拉去俄罗斯的途中,她说自己有种超然的感觉,如同灵魂向着一个更高远的境界飞升。“为了实现我的艺术理想,我不懈的努力最终换得的是无穷无尽的失败和失望。现在,我要把生命中所有的精力都贡献给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而自传最后这句“永别了!旧世界!让我欢呼新世界的来临!”就成了她继续追逐爱和自由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