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真性情”生存法则

来源 :淑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u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莎多拉的性情,就像是懵懂的孩童,永远的自在而为。也因为这样,她活得洒脱而快乐。如果说历史中的哪个人物,得以真正将人类天赋的性情落实到了实际,那非她莫属。
  
  自由而为
  
  伊莎多拉说自己的生命来自大海,她不喜欢束缚亦随遇而安。
  美国人善于将自己的人生变成文字,对此,一个著名的自传作者这样说:“美国与自传之间的联系是颇为独特的……似乎一个美国人首先是一个美国人,然后就是自传作者。”以时间先后顺序来记述人生,体现出自我奋斗和勤劳努力的过程,是大多数美国人普遍采用的自传书写方式,被称为“成功之路型”自传,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这一类自传的代表;而不再突出具体时间和人物的年龄阶段,专注于个人精神世界的流动过程,是“意识流型”自传的写作手法,伊莎多拉的《爱与自由》是它们当中的翘楚,被称为“灵魂的自传”。
  在自传一开始,伊莎多拉就“表明”自己是天赋“自由”的人,“我生在海边,而且一生中许多重要的事都发生在海边。我最初的舞蹈观念就来自于海浪翻腾节奏的启示……大海对我有无穷的吸引力……我的生命和艺术都源于大海”,作为大海之女,生命怎么可能不是自由的?人又怎么可能甘于受到束缚?
  自小,她就庆幸母亲雇不起保姆也请不了家庭教师,这样“我才能无拘无束、自然健康地成长”,接受老师和学校的管教简直是“毫无用处”。她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不是调教出来的,而是源于自我的一次次切身经圻。
  一生中,伊莎多拉从不计划,她天生的“缺少算计”和“随遇而安”常常让人哭笑不得:她和家人总是在漂泊中度日,在下一顿饭没着落、随时面临被房东扫地出门之时,他们一家子竟然还忙着流连干各大博物馆欣赏艺术。她终生对自己的户口进账和出账毫无概念,赚了一笔数额不菲的演出费用后,她居然跑到希腊雅典买了块寸草不生的高地,试图建立自己的宫殿。结果,宫殿成了烂尾楼,而钱也被挥霍得一分不剩……金钱就这样流进她的账户,又不知道怎的就好像长了翅膀似的飞走了。而她,却从不为此发愁。
  
  爱与舞难相容
  
  爱情和艺术是伊莎多拉一生的追求,但两者却总是矛盾重重。
  7岁那年,伊莎多拉才见到了父亲,那个“英俊”,“纤长”,“彬彬有礼”的男子。然而,父母的失败婚姻给她留下了阴影,这也是她主张女性爱情自由和生育自由的源头。从未期待和某一个人长相厮守,这是伊莎多拉不断恋爱而又不断失恋的原因。但她自己却有不同的解释。
  在自传中,她对自己一生与多位男子的恋情“供认不讳”,她压根不屑于任何隐瞒。她这样描述第一次和她灵魂交错的男子:“我终于找到了我的伴侣、我的爱和我自己,因为我们不是两个人,而是合二为一的,正如柏拉图在《费德鲁斯》中叹为观止的共用一个灵魂的两部分。”伊莎多拉后来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但由于对方“永远不承认女人也可以成为艺术家”而导致两人分道扬镳,“和他一起生活就意味着要放弃我的艺术、个性、甚至我的生命和理智”。伊莎多拉一生爱恋过的男性难以计算,但每一次,她都是全情投入,不思回报。而导致他们分手的绝大部分原因,都是爱情与舞蹈的不能相容:“我相信,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条向上延展的精神路径,凡是沿着这条路径而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生活……对我而言,艺术就是我的精神路径。促使我活下来的动力只有两个——爱情和艺术,而我的爱情往往会破坏我的艺术,或者对艺术的渴望会蛮横地让爱情以悲剧告终。这两样东西水火不容,总是不停地彼此争斗。”
  伊莎多拉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是1920年,在自传里,她跟大家分享了这一切。这一年,她和钢琴家男友在雅典经营的学校因为当地政治原因而无法继续,而她的男友也和她的一位女学生私奔到了别处。对于一生疯狂追求爱情和艺术的伊莎多拉来说,这无异于拔掉了她生活的根基。因此,她在写下“回忆我的过去,有时我的生活像缀满珠宝的金色传说;有时像是鲜花竞放的富饶田野;有时像是每时每刻都充盈着爱情和幸福的绚丽的清晨;生活带给我的狂喜和甜蜜简直无以言表。我创办学校的理想,似乎闪耀着艺术天才的灵光。虽然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但事实上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它复兴了一种艺术”的同时,却笔锋陡转:“回首过去的生活,那些日子留给我的只是深恶痛绝和空虚无聊的感觉,过去似乎是一连串相继而来的厄运,而未来或许也是不可脱逃的悲哀。我的学校也不过是一个疯子一念之间闪现出的虚妄念头。”
  1921年春,在伊莎多拉经历了希望和爱情同时破灭之时,前苏联政府邀请她来苏创办学校,这对她来说无疑雪中送炭。
  在伊莎多拉去俄罗斯的途中,她说自己有种超然的感觉,如同灵魂向着一个更高远的境界飞升。“为了实现我的艺术理想,我不懈的努力最终换得的是无穷无尽的失败和失望。现在,我要把生命中所有的精力都贡献给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而自传最后这句“永别了!旧世界!让我欢呼新世界的来临!”就成了她继续追逐爱和自由的开端。
其他文献
一个美好有闲的周日晚上。吃罢闺密强烈推荐的减肥晚餐,苏苏就敷上面膜,躺在沙发上看报纸。副刊上正教女人如何挑选合适的男朋友,苏苏看得津津有味。自从上个月分手,苏苏就愿意这么宅在家里,倒也自得其乐。突然电话铃声大作,她接起来一看,是身在香港血拼的小曼打来的。苏苏扯下脸上的面膜。做好了煲电话粥的准备。小曼问苏苏需要什么化妆品和衣服,她从香港带回来送她。  “小曼,我那天在街上等人,看到Michael搂着
期刊
一直延续到今春的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道,也改变了很多奢侈品牌的一贯作风。当你在ViVienne Westvvood 2009年春夏最新广告大片中,看到穿着清凉、红发雪肤的“朋克祖母”和靠胸部吃饭的《花花公子》封面女郎Pamela Anderson一起在加州的阳光下像孩子一样嬉笑打闹时,不知会作何感想。  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英国女王亲自授权的女爵会在67岁时,为了自家广告而衣冠不整地在
期刊
2009年2月12日,美国纽约水牛城附近发生了一场重大空难。一家通勤飞机在冰冻天气里撞上了民房,导致50人遇难。而这场灾难中。一位特殊的遇难者引起了媒体关注,她就是美国“9·11”事件遇难者肖恩·鲁尼(Sean Rooney)的遗孀——57岁的贝弗利·埃克特(Beverly Eckert)。罹难前,她一直为维护“9·11”受害者的权益而积极奔走着。  当大陆航空公司3407航班12日晚在距离目的地
期刊
与以往不同,真人秀《Stylista》里边没有耀眼的星光,没有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甚至连首主题曲都没有。但即便如此,这样的剧集依旧会让你边看边拍腿狂呼过瘾!准备好没有,马上开始一场时尚杂志的“智联招聘”。    《ELLE》杂志美国版“时尚新闻总监”的高级助理(Assistant of Fashfon News Director),免费提供一年曼哈顿公寓的居住权,大品牌价值10万的行头——这样的工
期刊
经济危机又带来了一个坏消息:著名英国瓷器品牌沃特福德。维吉伍德(Waterford WedgWood)由于欠下了约4.5亿欧元的债务且找不到收购者,被迫于近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个具有250年辉煌历史、以生产欧洲皇室御用瓷器而闻名的品牌,它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此刻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英国的陶瓷之父    说到维吉伍德,就不能不提品牌创始人乔赛亚·维吉伍德,他被誉为“英国陶瓷之父”。大不列颠百
期刊
冯氏的贺岁电影又在这个冬天“和谐”了大家一把,葛优最终能够赢得美人心,最关键的地方在干有效沟通。无论是与新认识的朋友还是你最亲密的人,彼此之间只有抱着真诚的态度去了解对方,才能让误会尽可能地得到圆满化解,这正是《Mentalist》里主人公Mr.Jane在不断努力做的事,如果你正被某些误会所困扰着,不妨看看他是如何解决的。    关于所谓的“灵媒”或者说“通灵”,你了解多少呢?宗教学上,他们被称作
期刊
“我知道自己年纪小,但我打算做个好父亲,我们会是合格的父母,在学校我要加倍努力。”当看到有着天使面孔,身高1 22米的阿尔菲’帕滕用一对又黑又大的眸于望着手中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时,不知在场的人作何感想。当2月13日听到这个13岁的小男孩当上了父亲,孩子母亲只比他大两岁的消息时,所有的英国人都被“雷”了。  现年13岁的阿尔菲·帕滕(Alfie Patten)是英国东苏塞克斯伊斯特堡市的一名学生。去年
期刊
今年的情人节,各大美容品牌都相继推出浪漫新品,缤纷彩妆、贴心护肤品,争相为你扮靓。看看哪些能够给你带来足够的欣喜吧!
期刊
记得那句罗马古语吗?“被逐出罗,只因为生活在罗马之外”。被摒弃在生活之外,是因为我们失掉了生命的本性,而无法触碰生活的真实脉搏。海伦·凯勒,伊莎多拉·邓肯,玛丽·居里和贝·布托这四位大家熟知的或成功或传奇的女性,用各自的自传传递着共同的信息:拥有“人”的本性,才掌握了真正的生活。  “历史是无数自传的结晶”,显然,这样的历史,只属于成功者。其中,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科学
期刊
19个月时的一场疾病,让海伦成为了又盲又聋又哑的人。因为看不见、听不到,她学会了用“心”珍惜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感受,在她那里,世界是一个全新的所在。它比常人用“眼睛”看到的更加广大。    打开心灵之窗    在自传中,海伦坦陈自己童年因为无法正常与人交流而性情焦躁,而莎莉文老师的到来,让她在黑暗中重新找到了“光明”。  海伦凯勒的自传动笔于1902年,彼时的海伦22岁,还在中学念书,为日后考取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