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弗利.埃克特:消逝的“9·11之声”

来源 :淑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hel_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2月12日,美国纽约水牛城附近发生了一场重大空难。一家通勤飞机在冰冻天气里撞上了民房,导致50人遇难。而这场灾难中。一位特殊的遇难者引起了媒体关注,她就是美国“9·11”事件遇难者肖恩·鲁尼(Sean Rooney)的遗孀——57岁的贝弗利·埃克特(Beverly Eckert)。罹难前,她一直为维护“9·11”受害者的权益而积极奔走着。
  当大陆航空公司3407航班12日晚在距离目的地仅10多公里处坠毁的噩耗传来时,奥巴马在白宫发表声明说,他要为贝弗利·埃克特和她的家人祈祷。而埃克特的妹妹玛格利特在第一时间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尽管还没有接到正式消息,但结局早已注定。我们知道她(埃克特)在那架飞机上,好在现在她和他(肖恩·鲁尼)终于在一起了。”
  贝弗利·埃克特,这位特别为美国总统所关注的遇难者对于美国媒体来说并不陌生,“911”事件发生后,她流泪悼夫的画面时常出现在美国媒体的镜头中。此后埃克特作为“9·11”受害者家属的代表,积极牵头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多年来为反对恐怖主义事业四处奔走。就在遇难前的几天,她正作为“9·11”罹难者家属代表接受奥巴马的邀请,与2000年美国“科尔”号军舰遇袭事件的遇难者家属一起,在白宫就“反恐行动”进行会谈。谁能想到,就在她此行到水牛城纪念亡夫肖恩·鲁尼58岁诞辰的路途中,居然也遭遇了飞机与建筑物相撞的灾难。受害者和公众的桥梁
  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埃克特成为了“9·11”受害者家属与公众进行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她在《纽约每日新闻》上发表的三封公开信,在“9·11”善后处理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埃克特遇难的消息一经证实后,奥巴马发表声明说:“埃克特激励了我和许多人,祝福她安息。”而美国参议员柯尔斯滕吉利布朗德当日也从纽约发表声明,吊唁埃克特,称她是“‘9·11’罹难者家属中最强有力、最充满激情的声音。”为什么埃克特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还要从2001年说起。
  在“9·11”事件发生几个月之后,为了帮助遇难者家属,美国国会遇难者赔偿基金会筹集了10亿美元的补偿基金。然而针对这笔补偿金外界开始出现了一些异样的声音,有人谴责遇难者家属们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不过是一群只盯着赔偿金的守财奴。而此时,遇难者的家属们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就在这些悲伤的家庭急需有人可以代表他们发出声音的时候,埃克特站了出来。
  2002年1月,她应《纽约每日新闻》之邀,发表了“9·11”遇难者家属致公众的第一封公开信,在信中她这样写遭:“我向你们保证,无论赔偿数额有多大,每一个遇难者的家庭都非常愿意和那些对我们表示质疑的公众调换一下位置。如果老天允许的话,我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站在你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上,而不是现在我们所处的境地。”
  如此智慧有力而又沉重恳切的陈词让后“9·11”时期那些躁动的声音立刻平静下来,也让人们记住了这个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艺术系的女性。不过在丈夫罹难后,埃克特的角色逐渐变成了社会活动家,而“9·11遗孀”也几乎成为了她的代号。
  6个月之后,埃克特发表了第二篇公开信,题目是《请在倒塌现场修建纪念馆》。作为遇难家属代表,埃克特向公众以及美国政府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邀请国际设计师竞标,放慢这个过程,确保其万无一失。”2003年1月,埃克特再次就纪念馆的设计招标表达了遇难者家属们的标准和意见:选择后无来者的设计、确保纪念馆与环境相合……
  可以说,埃克特就像一座桥梁,起到了让公众和遇难者家属能够互相理解的重要作用。没有她,不会有5000多名设计师贡献自己的设计方案,“9·11”纪念馆也不能够顺利开工。但实际上,她所付出和成就的,远远不止这些。
  
  “9·11之声”
  
  从高中时代起,埃克特就和丈夫深深相爱。“9·11”的生离死别,让她把对丈夫深深的爱和思念,转变成了对更多受害者的关切和对“反恐”的责任。
  在其他“9·11”遇难者眼中,埃克特是个“智慧、高尚、具有谋略的人”。但在她的老邻居安德鲁·麦克唐纳德眼中,埃克特是个安静、和善、不善言辞的人。她完全是出于对丈夫深深的爱意,才成为了遇难者家属的代言人,被抛到了镁光灯下。
  而回忆起事发当时的情形,埃克特和丈夫最后的诀别也令人伤心落泪。当时鲁尼在世贸大楼南座98层的AON公司上班,大楼遭撞击起火后,他打算逃到105层屋顶上求生。“就在他用电话告诉我大楼起火,他在向上走的时候,烟越来越浓,他快要窒息了,正是那时我们互相道了告别。在这一点上我感谢命运,至少我们还能互道分别,很多人连这个最后的机会都没有。”埃克特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
  事后埃克特与一些遇难者家属发起创办了“9·11遇难者家属指导委员会”、“9·11之声”等遇难者家属组织,对政府及国会进行游说工作,一方面为遇难者家属争取权益,另一方面为“反恐”提供建议。“9·11遇难者家属指导委员会”旨在通过团结众多遇难者家属,寻找导致政府未能避免“9·11”事件的漏洞,敦促政府弥补这些缺陷。在乔治·W·布什担任总统期间,埃克特积极接触政府官员,敦促政府向委员会提供信息,由委员会汇总提交国会。“9·11”事件的另一遇难者家属卡丽·勒麦克凭吊曾经的战友埃克特时说:“面对一切,她总有一种‘我可以’的精神,她从不放弃。”
  埃克特所取得的最大成绩,可能还是她凭借惊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游说政府,最终于2004年说服美国国会批准通过一项情报改革法案。针对“9·11”之后美国各情报机构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的问题,该法案的通过有助于加强情报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但那段日子对于埃克特来说并不简单。埃克特曾回忆说,有一天,当她在国会辩论了整整一天之后,深夜的纽约火车站已经没有一班开往自己位于康涅狄格州寓所的列车。“我们就睡在车站里,没有别的地方可去。那时,你会问自己,‘我在干什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成功?’”有时,当国会议员们对埃克特提出的建议支吾搪塞时,她会默默鼓励自己说:只要能够让议案得到通过,继续睡在火车站也无所谓。法案获得通过后,埃克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激动地哭诉说,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家:“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肖恩……我只希望能看见肖恩下班回家。但也许从现在开始,别人的肖恩可以回家了。”
  在埃克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然没有停止为“9'11”后续的公益事业奔波。当很多“9·11”遇难者遗孀获得赔偿金后,用购物来宜泄自己的悲伤的时候,没有和丈夫留下子嗣的埃克特便以肖恩-鲁尼的名义,在水牛城的卡尼苏斯高中设立了一个奖学金项目,支持孩子们的教育。而在她罹难前原本计划飞往水牛城纪念丈夫生日的同时,还要去学校参加颁发奖学金的典礼,但遗憾的是,这两个愿望现在已经无法实现。悲观的人会说,埃克特之死是一场惊人的巧合和悲剧,但我们宁愿这样想:埃克特终于可以和丈夫在天堂中双宿双栖了。
其他文献
好莱坞众多大牌明星中,斯特里普并不算美,在记忆中,这个女人似乎从来未曾年轻过,她似乎从一开始就不是娇艳的花朵,而是以一枚光洁果实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在今年的第66届金球奖提名中,已经59岁的影坛常青树梅丽尔,斯特里普又凭音乐电影《妈妈咪呀!》和《虐童疑云》一举拿下喜剧类最佳女主角与剧情类最佳女主角两项提名。    拍摄于1979年的影片《克莱默夫妇》,到现在看来仍然精彩炫目,大家在为达斯汀霍
期刊
期盼已久的情人节姗姗而来,精心准备了好久的礼物总算可以在温馨的烛光下甜蜜的适合给他了。但你想过吗?烛光下的他,此刻眼里满满的都是你,你的一颦一笑都时刻牵动着他的精神,想要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烙印进他的脑海吗?那你需要节前做足美妆功课哦!
期刊
通宵的PARTY,无拘无束的午夜约会,窝在家里一起看碟……无论是热闹喧器的集体聚会,还是私密感极强二人约会,都让整个情人节充满了甜蜜。而熬夜享乐过后,即使在淡妆掩盖修饰下,黑眼圈,干纹,粗大毛孔等皮肤问题却开始若隐若现,行动起来!喜欢穿行摇曳在午夜间的女子,拯救熬夜后的疲倦肌肤志在必行!
期刊
选择,即是当你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况时,需要作出的抉择,每个人的一生需要经历多少次选择,无法估算,但选择是直接影响结果的第一步,在上海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的黄理丽就是个善于选择的女人。  一个远在上海,一个身在北京,我与黄理丽的交谈只能通过电波。彼此虽未蒙面,但她的声音让我眼前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扇落地窗前,一张柔软的沙发椅,阳光透过玻璃均匀地洒向窝在沙发椅上的女人。她手持一杯咖啡,眉宇间透露出一
期刊
理想中的乌托邦到底在哪里?美好的生活是否真的遥不可及?走进Barry和T8d打造的这座Loft吧,他们会告诉你:这里的乌托邦,没有心碎。    说到Loft,很多人也许都会想到《奋斗》里的那座“心碎乌托邦”。没错,Loft就是指那些由旧工厂或者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20世纪40年代,作为一种居住方式,最早出现在纽约。  我们今天要走进的这座Loft位于纽约切尔西地区,由室内
期刊
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写于1846年,算得上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他笔下19世纪的巴黎上流社会隐藏着极端的堕落和奢靡的生活方式,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深刻细腻,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并不落伍。  小说围绕于洛男爵一家的故事展开。男爵曾经在战场上立下过战功,本是拿破仑属下一位能干的官员,但到了和平年代,赋闲在家的男爵开始转战于脂粉堆中厮混,他背叛妻子,无法自拔地挥霍家中的财产,小说一开始,作者就着力描写
期刊
想象中的新加坡,纯净而娇小,小小的国度安静地弥漫着胡姬花的味道,最适合两个人手牵着手,慢慢地去逛逛走走……    河畔漫游后的斯里兰卡螃蟹。    船缓缓开动,在和新加坡一样温柔的河流中穿行。眼前优雅的景色如河流般缓慢而来,因为已近黄昏,风景在光线下逐渐变得朦胧起来。凉风习习,我们俩在船上光着脚丫懒懒地看夕阳,再加上一杯冰啤酒,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一下飞机,新加坡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明快灿烂
期刊
曾凭借扮演墨西哥著名女画家弗里达获得2002年学院奖提名的拉丁女星萨尔玛·海耶克(Salma Hayek)在沉寂许久之后,又成为媒体焦点。在最近电视台公布的一段录像中出现T她去年9月赴非洲做慈善时亲自为一名难民婴儿哺乳的情景。这一举动感动T许多身为人母的女性,同时也让母乳喂养这一话题再度引起T争议。  从墨西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三流肥皂剧影星,到如今风光无限,身兼导演、制片人和演员三种角色的海耶克,
期刊
一个美好有闲的周日晚上。吃罢闺密强烈推荐的减肥晚餐,苏苏就敷上面膜,躺在沙发上看报纸。副刊上正教女人如何挑选合适的男朋友,苏苏看得津津有味。自从上个月分手,苏苏就愿意这么宅在家里,倒也自得其乐。突然电话铃声大作,她接起来一看,是身在香港血拼的小曼打来的。苏苏扯下脸上的面膜。做好了煲电话粥的准备。小曼问苏苏需要什么化妆品和衣服,她从香港带回来送她。  “小曼,我那天在街上等人,看到Michael搂着
期刊
一直延续到今春的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道,也改变了很多奢侈品牌的一贯作风。当你在ViVienne Westvvood 2009年春夏最新广告大片中,看到穿着清凉、红发雪肤的“朋克祖母”和靠胸部吃饭的《花花公子》封面女郎Pamela Anderson一起在加州的阳光下像孩子一样嬉笑打闹时,不知会作何感想。  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英国女王亲自授权的女爵会在67岁时,为了自家广告而衣冠不整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