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德的力量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a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没有这么过瘾地读一本小说了,小说的名字叫《女船王》。
  《女船王》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出身商人世家的主人公郑李氏,原本家境殷实,生活安稳。因丈夫郑文章突然被日本间谍机构离奇“绑架”,公公惊吓猝死。家族的航运公司失去掌舵人,软弱的寡嫂又提出分家,大厦将倾。看似柔弱的郑李氏为告慰公公和丈夫的在天之灵,毅然挑起家庭和公司两副重担。当她第一次在银行贷款合约上签上自己的新名字“郑李文续”时,是一种历尽大悲后的平静。国恨家仇赋予郑李文续超乎常人的坚韧和智慧,她挽救了即将分崩离析的家族企业和家庭,与日本侵华驻军间谍机构的女魔头吉子斗智斗勇,直至熬到抗战胜利。根据《波茨坦公告》,中国政府负责运送日本兵和侨民回国。郑家唯一的“平安”轮又被征用。最终,郑李文续以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亲自送“平安”轮起航。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是千疮百孔的民国时期,是日寇入侵的山河破碎,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爆发,这就让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不可能封闭在家族的小圈子里,而是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形成共振。以女船王郑李文续为代表的主人公的家国情怀,成为贯穿整个故事的精神主线。
  或许因为那是一个风雨飘摇需要强者出现的时代,或许因为那是一个民族陷入危亡需要英雄拯救的时代,或许因为驱除日寇赢得和平是国人的众望所归,女船王郑李文续以弱克强近乎传奇的故事,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有人这样夸赞:“《女船王》脱胎于宁波帮航运世家的真实背景,以实有其人的宁波帮女航运家为原型。虽然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但有强大、丰富的史实和情节故事为支撑。”
  也有人這样褒奖:“长篇小说《女船王》的关键词是女性、船帮、海洋文化和抗战史。作者通过虚构的文学作品来书写宁波帮精神,以虚写实,将一个女航运家的心灵成长史、人生变迁史与埋藏有巨大悲伤和浩大气节的20世纪中国民族史相互映照。”
  也许囿于我对宁波帮航运史知之甚少,更因为我对作者天涯的熟识——拜读过她的许多美文佳作。所以,这部小说最初对我的吸引,还是作者不经意间洒落在文字里的散文化语言风格,使整部小说凸显一种精致灵动的美感。
  看我随手拈来:“夜幕被一只神奇的手揭开了”;“屋里冷暖空气碰撞,一下子让人从阳春三月极速坠落到寒冬腊月”;“阵阵寒意爬上后背”;“她的脸忽的红了,似洇在宣纸上的一朵桃花”;“十多年阴阳相隔,今日再见,却是一抷黄土”;“寒风盘旋着从头顶呼啸而过,发出沙沙的呜咽声,有老鸦鸣叫着利箭般刺向丛林深处”;“落叶,似蝶般纷飞。”……
  哦,那是一种“烟雨江南三月春”的风韵:清新、优雅、温润、柔美。即便在最血腥的故事情节里,作者也没有动用戾气十足的字眼,始终保持柔性的描述,适可而止的悲恸,自然流露的大悲大悯,让主人公的民族大义和气节有了令人信服的人性依托。可以说,作者是以江南水乡特有的阴柔塑造了一位完全有别于传统思维的女强人形象。
  传统女强人,多以北方女人为主体,代表人物非《大宅门》里的二奶奶莫属。她天生强势,性情刚烈,颇有女汉子之风。每临大事沉着果断,既有呼风唤雨的能量,又有化干戈为玉帛的手段。她是不可撼动的一家之主,无人不臣服。女船王郑李文续也是巾帼英雄,但她与二奶奶完全不同。她是江南女子,大家闺秀,外形娇小柔美,性格温婉如水,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孝敬公婆,礼贤下士。若不是横遭意外,她会清清静静守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相夫教子,岁月静好……
  看看书中最爱她的三个男人都是怎样评价她的吧——
  他的丈夫郑文章常说,“她眼角眉梢带着天生的妩媚,只要一笑就让人沉醉。”他喜欢听她弹古琴,每次听都闭着眼,摇晃着头,一脸陶醉。丈夫看她的眼神总是那么温柔,赞叹她的脑袋瓜聪明,说她如果是男儿身的话,一定也是个出人头地的人物……
  巡捕房刑事科副科长沈俊箫第一眼看到她,感觉“这个小女子看起来很柔弱娇小,但眼睛里却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光芒”。当他再次见到她,却是因公公和丈夫命丧黄泉而一身重孝,只觉她“素净得像出尘的莲”。“他隐约感觉在她身上,有一种隐藏的、让他说不清楚的韧性”。
  管家儿子郑少伟永远忘不了第一眼看到她的情景——
  “那是一个春天的傍晚,他在一棵开满白色花朵的玉兰树下看到了她。当时,身穿粉色锦缎夹袄和米色长裙的她正仰着头看天上漂浮的云朵,余晖透过花的灯盏,洒在她的脸上,给她涂抹了一层温暖的底色。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容颜,白皙、细腻的肌肤让玉兰花黯然失色。他傻傻地站在那里,忘了自己要去做什么。她似乎听到了他的呼吸,回过头,朝他嫣然一笑。她的眼睛干净得不染一丝尘埃,身上散发着空谷幽兰般的气息,让人怀疑她与这个豪华的公馆毫无关联。”
  丈夫被鬼子杀害后,她明知那两位优秀的男人都深深爱着她,却恪守着父亲再三叮嘱的“李家女儿郑家媳妇绝不可以改嫁”的禁令,压抑着内心大潮般涌动的情爱……身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不能不为她抱屈和惋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古婆媳关系都是女人难过的一道坎。可是,在郑李文续的婆婆看来,这个女子“模样好,人品好,又知根知底”,婆媳关系风调雨顺。这样的女人,怎不让人柔肠百结,呵护有加。
  然而,当富庶而平静的生活被日寇的铁蹄踏破、丈夫公公死于非命、偌大的中国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轻柔似水的她,骨子里却是个“不认命”的坚韧女子。“她从小接受的并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礼教,而是读书识字,做个有文化的人。”她毅然走出家门,以悲悯之心和人性化管理拯救了风雨飘摇的家庭和濒临倒闭的家族企业,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她坚守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祖训,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周旋和抗争。
  最残忍的考验是日本女特务用女儿的性命做威胁,逼迫郑李文续在一份移交家族企业给日本人代为经营并结为盟友的声明书上签字,他们要让“大名鼎鼎的女船王跪在日本人的脚下,乖乖成为顺民”。郑李文续的回答是:“如果我签了字,等于承认了自己是汉奸,孩子们长大了也会瞧不起我这个母亲。”小说是这样描述的,“她虽身为女子,但民族大义又岂能忘记?横竖不过一死。诗儿,对不起,委屈你了,请原谅姆妈的选择。”郑李文续的大义凛然,博得了一位反战日军的同情心,他默默保护着她,没有让她惨遭不幸。   “在这场战争中,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站出来,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做点力所能及的事。郑李文续很欣慰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不再沉迷于小说的写作风格,而是被女船王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深深吸引,肃然起敬。
  不可思议的是,连续几个晚上灯下捧读直至合上最后一页,我的心都是出奇的平静。尽管女船王的命运跌宕起伏,犹如刀尖上行走,悬念丛生,杀机四伏,但我依旧被锁定在一个淡定的情绪中。为什么?我最后选定了这样一个答案:那个看上去娇小柔弱举止优雅的女船王郑李文续,有一种天赋的柔性力量。如水,最柔软却也最坚韧。
  哪怕面对淋漓的死亡,哪怕面对亲生骨肉的生离死别,也不能瓦解女船王骨子里的一丝气节和尊严。尽管,她所遭遇的厄运和灾难,足以让她有一万个理由拍案而起,或手刃仇敌,或血溅沙场,然而,她没有!她一个优雅的回眸,一句“走吧,祝你们平安”,就可以讓狂傲不羁的对手低头哀泣。
  或许因为作者是位年轻的江南女子的缘故,整部小说中,哪怕是血雨腥风,哪怕是刀光剑影,哪怕是命运多舛……始终看不到北方女子惯有的粗糙和戾气,优雅精致的文字自有一种深不可测的底蕴。所以,当我合上《女船王》时,从心头滑过的,不是心碎的呐喊,不是复仇的淋漓,也不是大红大紫的蓬勃气象,而是江南女子温润如玉的气息,如汩汩流淌的清泉,融化了坚硬的暴戾,让柔软的大地万物生长。
  老子早就说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上善之人就像水一样,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世上最柔弱莫过于水,但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如穿石之水。水表面清澈而平静,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地流淌,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便是“柔德”,至仁至善,柔能克刚。
  林清玄也说过,柔软的心最有力量。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猛然醒悟,女船王身上的柔性力量其实就是柔德啊!这种柔德,并不完全属于她自己,也不完全属于宁波或上海或某个地域,而是中华民族悠悠5000年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滋养,或许与党派主义无关,却是一种超拔自我的善德,有底线,讲道义,以德报怨,不计个人得失。
  《女船王》:柔德的化身,柔德的力量,请允许我这样解读你。
  郑李文续,你,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你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女性。
  脑海中,悠然浮现出这样一副画面——
  远处是大海,海水浑浊。
  一艘艘略显陈旧的大船停靠在码头。
  青灰色的民国建筑在战火的硝烟里若隐若现,约有上千人从一栋栋建筑后面潮水般涌出……
  走在最前面的是郑李文续,一位娇小清秀的女人。柔美的面庞,精致的五官,玲珑的曲线,宁静且坚毅的表情,迎着清淡的日光,从时光深处款款走来。
  跟在她的身后的是一群男人。
  跟得最紧的是两位深爱着她的男子,一个朴实厚道,一个英俊干练。
  其他男人应该是造船厂的工人吧,有的年长,有的稚气,大多粗布旧衣,可他们的眼神里却没有彷徨,步履坚定。
  最后定格的是郑李文续的面容,酷似电影演员周迅。
  三个大字从海面上冉冉升起——
  “女船王!”
其他文献
外婆桥  时光旧了。年轮又多了一圈  弦月如镰。划伤的时令。在稿纸上  落下岁月的苍茫  对一座桥的叙述来自河水  岸边的石头,芦苇走过的四季  码头,搁浅的破船、浣衣女的槌声  及走过岁月的风雨  都是一座桥的见证者。它留下的倒影  也被过往的水声不停地膜拜  留下对伟大和高贵的敬畏  这个冬日,在把酒问盏中  又把那些带丢的句子又重新找回  牵着她的手,给她一些  抚慰、温暖、呵护、大爱  给
期刊
七岁的花果告别幼儿园后,眼看就要上学了,还可享受最后一个充满童趣的暑假。正当她要推门央求爸爸妈妈带她和弟弟去滨海水上乐园玩时,门缝里传出了爸妈激烈的争吵。妈厉声问道:“你将花果抱来的时候是怎么说的?”花果的小心脏仿佛挨了一下重锤,她无声地瘫坐在地上。还没等她恢复神志,爸爸的声音已经传来,“我就说是从民政局收容所抱来的,这话到现在也没错啊?这事经过你同意的。”  “那你怎么不说这是你和李翠琳生的孩子
期刊
大约在四年前的一个创作谈中,包倬曾谈到自己的写作和父亲的关系,他说:“我逃离故乡,其实就是躲避我的父亲,但当我开始写作,我发现他是我无法绕开的形象。”时至今日,父子关系似乎依旧是包倬切入现实的重要镜像——在这篇《偏方》中,来自阿尼卡的彝族父子木帕和古坡一大早便踏上了去往县城的路。  “偏方”無疑是个寓意深长的题目,虽然它看起只是为了照应小说里父亲木帕给那个同车相识的老人提供了一个偏方,让他去服食灰
期刊
杜鸿,创作有文学作品三百万字,曾获首届青春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当代小说奖。编剧电影《五百米八百米》获第四屆温哥华华语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第23届法国维苏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马车奖及巴黎语言学院奖。  1.宗谱记韵  岁月无痕,时间有齿。或许时间的唇,如婴儿一样稚嫩,如小鼠一样无力,如风一样无声音。除非树叶、残枝或是随之轻飘漫舞。但是,时间总是穿越所有的物体,与你无声融合。所以,当时间落在这些纸上,
期刊
1  十三岁的我从人家屋檐下水泥地坪前的麻袋上醒来的时候,东方刚刚露了一丝鱼肚白,城市还沉睡在一片寂静之中,地坪前的大樟树叶子一动不动,远处包子铺一盏孤零零的吊灯下,热气蒸腾,为这个略显清冷的早晨添了丝凡俗的气息。拐角处跑过一只猫,从我头顶悄无声息地跃过,消失在马路尽头,它带过的风将我从疲惫的梦境里拖出,我感觉自己被从沉闷的水底打捞起来,头脚还湿淋淋的,满身却是迎接朝霞的灿烂。  我望了一眼父亲车
期刊
托马斯·萨拉蒙(TomazSalamun,1941-2014),斯洛文尼亚著名的诗人之一,二战后中东欧新先锋派诗歌的领军人物之一,生于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在斯洛文尼亚长大,早年在上高中时对语言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0年进入卢布尔雅那大学学习艺术史,并开始写诗,后来成为OHO先锋派小组成员,曾经因为在杂志《远景》上发表讽刺诗而被当局逮捕入狱。他创作颇丰,一共出版了40多部诗集,其中主要有《扑克
期刊
1  老家对于牲口一类统称为“牲灵”,我一度怀疑到底是“牲灵”还是“生灵”,没有人告诉我这个答案。  父亲一天书都没有读过,严格来说,应该是读过一天书的。听已经躺在村后那片土堆里的奶奶说过,父亲上学的第一天就跟着邻居李大军藏在了大军爷爷瘸老三为自己准备的那口油黑乌亮的棺材里。母亲生逢“赶英超美”的时代,却连村里的校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后来草草上过几天夜校,也算是沾了国家扫盲教育的光,勉强能够“画”
期刊
我的耳机正在播放G调的木吉他卡农,下一首是电吉他版的,这两种版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就像风吹在杨树尖与船帆布上的不同,一种原始、干净而另一种冲动浓烈。在嚼完嘴里的澳洲薯片前,我无法将听到的旋律随口哼出来,它是种非常坚硬的薯片,简朴的包装袋上面用英文印着“红石头”一词。我用上下两排臼齿在薯片的表面来回厮磨,尽量不夸大嘴里的动静,同时关注着经过的人们。  他们看上去相当平静,三五成群地从行政楼前的小广场
期刊
我渴望有一个安静的书桌。  但是,我没能如愿。我们刚来北京安家一个月,租住在中航广场内一间四十平米的小屋里,房价昂贵,我们在阳台上铺了一张小床,拉上窗帘,将其隔为二居室。孩子在北京一家高考培训班借读,放学后就在阳台的小桌上复习功课。只要他回来,我们做什么事都轻手轻脚,唯恐打扰这个高考的学子。  我常常走到屋子外面,那里有将近一亩的荒地,也许因为建筑审批时卡了壳,又或者其它原因,那块地用一个围栏围住
期刊
1.跟着风,来到桐庐  把自己扮成一朵浪花的后裔,把小小的耳朵和眼睛打开,循着风声的漩涡。自河姆古渡出发,向西北——  去富春江,去桐君山。进入到桐庐最美最茂盛的身体里面。  一路寂静,沿着水流,沿着季节。  现在,我已抵达秋天的桐庐。彩虹如桥,江水如练。我忘却生之维艰的忧伤。在钟灵毓秀的桐庐,我是她新来的居民。我效仿范仲淹,赞叹这片土地的奇山异水,把传世名篇《潇洒桐庐郡十咏》一一吟哦。我效仿严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