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汉字源流的文明轨迹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5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可一个人的毅力却是无限的。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就有这样一位具有坚强毅力和超常自信心的老人,为了一个年轻时期的夙愿,他宁愿放弃退休后赋闲安逸的晚年生活,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利用20多年的漫长时间,潜心研究汉字源流,五易其稿,终于以82岁高龄完成了2000多万字的巨著《中国汉字源流七体字典》,为中国几千年来汉字的正本清源提供了非常详实的普及型工具书,创造性地追溯了自甲骨文以来中国汉字的源流及七体演变发展文明轨迹,填补了我国汉字源流演化研究领域的空缺,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广、普及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汉语言学术界的广泛认同,现正积极申请准备公开发行。
  他,就是武兴中。
  折腾大半生为了一个青年时期的心愿
  由于对武兴中老人的仰慕,萌发采访是3年前的2013年深秋,听说青海省政府参事、文史馆员、藏学和地方史专家谢佐先生专程要来看望武老,于是随谢老一起来到武兴中在民和新区的一处农家小院。进入一段巷道,武老两口子早已等候在大门口,笑呵呵地迎接我们。几句寒暄,便推门进入院落,使人豁然一亮。但见曲径回廊,花树呈锦,顶篷玻璃屋架,满园清幽,一幅南国景象。几间砖混结构的简易北房,安装了铝制门窗成为封闭式大房,窗明几净,凉爽舒适。对这样的环境,我与谢老少不了几句赞叹。武老笑呵呵地说,这里的一切都是他设计布置的,钳工、木工、泥瓦工都是亲自施工,亲自制作。啊!多美的布局和建造。寒暄间才知道,他是民和县建委的高级建筑工程师,难怪他院落的布局与众不同。
  落座后,在谢老与武老的亲切交谈中,我的采访也悄然进行。原来武老的一生,也是坎坷丛生,生不逢时啊!1934年,武老出生于辽宁沈阳。正当他牙牙学语时,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天津沦陷。沦陷前,他父亲是天津一个邮电局的职员,国民政府交通部令邮电局撤退,先后从沈阳到保定、郑州、西安、新疆、兰州等地。他是听着枪炮声长大的,童年几乎没有受过教育,在新疆上过一段时间的简易师范学校,后在兰州陇右中学上学,后又考入兰州中学。但他从小聪颖好学,立志报国。1951年1月,17岁的武兴中报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干部学校,成为一名军事干部学员。1952年12月,分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炮兵学校当了一名军事教员。原本他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教员,正当他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之时,横祸而至,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遣送陕北清涧县劳动改造,后又转到陕西彬县劳教两年。期间,他一面劳动改造,一面自学机械工程设计、制造,给群众修理改进磨粉机、榨油机等。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1965年4月释放回家。此时他父亲已调至青海省民和县邮电局工作,他回家后无处落籍,就在民和县川口公社川口村落户,从此他在这里安家落户,当了一名农民。很快群众们知道他懂机械修机械的能耐,都亲切地称他为“武工”。二十世纪70年代,有了这样一位“宝贝”,村上组建了川口二机厂,给县城所需农机制造、修理提供服务。当时,川口村养牛户较多,牛奶的销售和储备成了问题。于是,武兴中就自主研发制造了一台NF79—1型奶粉机,不但解决了本村的牛奶销售问题,发展了养牛业,而且产品销售到西北、华北等地,一度成为抢手货。1979年拨乱反正,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技术学校委员会决定给他平反改正,6月安排他到民和县建委工作。他说:“给我平反了,安排工作了,我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在建委工作期间,他又自学建筑工程设计、规划、绘图等。武老天资聪颖,学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很快他设计的民和县下集商场、农贸市场、粮贸大厦、三川科技文化中心等50多项建筑设计项目落地施工,得到县、地、省建设部门的好评。
  在他当农民和在建委工作的近20年时间里,取得了很多荣誉。1983年3月,他设计制造的NF79—1型奶粉机,被海东地委、行署授予技术改进二等奖,同年7月获得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1月被省政府授予省科技研究成果三等奖;1986年被省总工会授予“全省职工自学成才奖”。1991年11月,被青海省建设厅授予“村镇建设先进个人”;1993年4月,他被青海省政府评为建筑设计专业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10月被国家建设部、建筑发展基金授予“首届村镇建设优秀科技人员”光荣称号。
  谈到这里,武老才透露出与我今天采访主题有关的信息。他说:“其实,我对汉字真正产生兴趣是在打成右派后的1958年,那时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得到了一本《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著,1958年7月版),就如获至宝,一边改造劳动,一边认真阅读,慢慢地产生了研究的兴趣,于是,我萌发了一个心愿,有朝一日研究汉字及其源流,给人们提供一套完整规范的汉字源流字典,以供查阅。”
  从那时起,他开始蓄积能量储备知识。重新参加工作后,尤其在设计绘图中,为了规范工整书写汉字,每到一地就先到新华书店购买字典,通过参阅各种版本的字典、词典、书体、笔画等进行研究。他说:“我原来学的是建筑工程设计,在工程图上要写字,别人要认得,还不能改,规规矩矩的工程字,工程字打底。现在的图纸电脑直接可以打出来,我们那个时候全都是手写,很正规,不让施工者发生误会,比如一、二、三、四,都要很正规地写下来,而且当时用的是针管笔,久而久之,我也写一手漂亮的工程字,这为我后来书写七体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的确,笔者见到的第一稿10本和第二稿24本字典原稿资料,其书写字体临摹入木三分、视如刻板。
  为了一个心愿宁教以身相许
  斯大林说: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
  1995年6月,武兴中光荣退休了。他一身清苦,尽职敬业,功成名就,理应安享晚年生活。可青年时期一个未了的心愿,时时萦绕在心头,巨大的兴趣和毅力,促使他放弃赋闲安逸的晚年生活,立刻投入到中国汉字源流的研究,沉入到浩如烟海的拣选字、明其意之中。起初,他一边认真研究新版的《新华字典》《新华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研究汉字的起源、流变、发展,汉字的性质和结构,汉字的新陈代谢等等,一边书写汉字,临摹大篆、小篆,觉得很有意思。采访中,武老这样描述当时的心境。“看着写着,结果发现,我成半文盲了,很多中国字我都不认识了,发音也不准确。我感觉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其实对汉字及其语言了解得很肤浅。现在学生接触的是《新华字典》,就这个小字典用它一辈子,而更深一点的就不知道了。以后又出了《新华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但翻看研究之后,仍觉得对汉字的注解还是不到位,不够全面,用法不规范。再说,现在大量网络用语‘登堂入室’,给汉字的纯洁性带来冲击。这样下去,就会误导我们的子孙,使我们中国人丢掉传统文化的本源。作为一个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我有责任对汉字的规范做点什么。于是,我想弄明白汉字究竟有多少,什么意思,古代怎么写,现代怎么写……”   这个对汉字的探秘过程,整整耗费了武老20年。20年来,他的工作量要比单位上班时大得多。他几乎夜以继日地忙碌,他要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与学术赛跑。他潜心研究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的起源,仔细揣摩汉字从甲骨文演变发展为两周金文,再由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后来小篆又简化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过程,探究这一系列汉字的体态演化和逐渐定型发展的文明轨迹。从中发现,比如一个“高”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 ,金文的写法是 ,小篆的写法是 ,楷书的写法是“高”,意思是平地盖起了高楼,寓意“高”,只是几千年来逐步演变简化了。研究这个字的演变轨迹,他对古汉字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提示符号的指事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一遍一遍地翻读许慎的《说文解字》,领会其要义。待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后,他以1980年版《辞海》(上下册)为蓝本,拣选出与《辞海》部首同样的14872个汉字,在每个字头下注音注义,严格按照字、词典排版方式予以规范。如“丁”字,首先在字头下注入此字最早发现的小篆字形,再注音、再注源流、字义、出处,仅源流字义就用了31行,每行38个字计,就有近1200字。然后注入用纯手工分甲古文、金文、篆、隶、楷、行、草临摹书写的七体字形。可见,在一个字项下从注音、解义、书体就有好几页上千字,甚至几千字。这种溯源研究,不但要参阅各种版本的字典、词典,从浩如烟海的字词文库中逐条收集一处,而且对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书体进行高仿真临摹。如秦篆是在整理甲古文、金文行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划时代的书法,以说文为代表,所以每个字下首先录入小篆。尤其在收辑上起甲骨文,下至近现代各种法帖时,一般帖字都比较大,为使有限的篇幅容纳尽可能多的汉字,还要缩放,使字形酷似,不失原有韵味,没有高超的临摹书写技艺是绝难完成的,这要全靠他在设计建筑绘图制图时练就的过硬功夫。当然,在一些字的临摹书写上,也绝非是一笔成功,有时临摹几次、几十次,直到字形酷似,才让他的夫人张凤英为他剪下来,贴在项下,不知不觉夫人张凤英也被卷进他的汉字研究工程里去了,经常陪她很晚才休息,这一陪就是20年。
  众所周知,我国的汉字起源,最初是以结绳记事、刻画符号来表示,以后随着历史的沿革、人们在劳动、生活中有不断地创造,逐渐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发展到今天通用的汉字。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古代书法家借助大自然赋予的意象,形象地描绘出来,使文字的功能升华,达到能圆满地表达作者的意境和抒发作者的感情。他甚至这样认为,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艺术的形体,如果忽视了形象性,汉字就黯然失色,则书法也就成了绘画。通过大量的追本溯源,广征博引和对《说文解字》、历代碑贴文字一一校订,于2005年编纂完成了第一稿,收录汉字14872个,集成10本,内容主要是研究汉字的字形,这整整花了武老10年时间。第二稿于2013年完成编纂,是在第一稿的基础上,加进去了汉字的源流,集成24本,这又花了武老8年时间。此后又花了近3年时间校订。截至目前,已补充、修订即将完成第五稿。不论是第一稿、第二稿,还是第五稿,武老都将书稿用塑料薄膜一页一页地进行包装,再用塑料书夹装订,装进书柜,保存起来。笔者看到他书柜里装订整齐的书稿,被他严谨治学、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深深感染。
  为了这项浩大的工程,武老牺牲了很多,他很少出门逛街,即使出门,首先光临的是新华书店或旧书摊,目光聚焦的是字典、词典和有关汉字、汉语言方面的书籍。多年下来,仅各种版本的新老字典就买了40多本。武老还告诉我一个有关购买字典的一段故事。2009年的一天,武老到县城新华书店去逛,从书架上看到五册2007年5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正草隶篆行书大字典》,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拿过来一看,爱不释手,一看书价,傻了!他告诉营业员这书我买了,不要再卖给别人,我马上拿钱去。回到家把这事儿一说,家人没声了,700多元啊!僵持了许久,还是武老的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如果这套书不买给他,他可能就要疯了。“买去吧,给他钱,只要他喜欢!”武兴中拿了钱甭说多高兴,像一个孩子似的,一溜烟跑出家门。后来他认真翻阅这套书后,仍然觉得还是不够全面,况且只出版了三册,但也对他参考编纂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武老研究编纂《汉字源流七体字典》的20年里,他的家人没少支持他、帮助他。老伴张凤英自不必说,出嫁在外的女儿武宏也经常回娘家帮爸爸抄写、查字典、打字、复印等,已经习惯了。女婿刘权更成为他的好助手、好帮手,跑里跑外,帮忙装订、出谋划策,积极支持岳父的这项研究成果。就是因公出差,每到一地也要抽时间到书店为岳父购买字典、词典以及参考书籍,待第一、二稿完成后,就开始找专家、找政府、找媒体,为这项浩大的工程寻求学术认同和出版援助,得到了如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原省政协副主席蒲文成、省政府参事谢佐、省社科院院长赵宗福、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吕霞、省政府参事室主任钟通蛟、中国汉字研究所所长王宁、青海省江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青海省国民素质教育研究会会长、青海大学特邀教授朱世奎、原西宁市志办公室主任李逢春、青海师大民族学院副教授、全国训诂学会会员胡世兴、原青海广播电视报社长丁乐年等专家、教授、学者的学术认同和推崇。通过各种渠道,向县、市、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寻求支持。为此,民和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于2014年专门打报告给县发展和改革局申请出版立项,县发展和改革局也于同年予以立项,海东市文体广电旅游局也于2015年专门打报告给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请求解决出版经费。省垣新闻媒体《青海日报》、青海电视台、央视网、人民网以及腾讯、网易、百度、搜狐等门户网站多次对武老进行了采访,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对武老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如今武老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学术界仰慕的专家。
  偿其夙愿鉴沧海 无量功德流古韵
  正当我的采访触及到学术方面的问题时,谢佐先生擦了擦眼镜说道:“武兴中先生和我是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是自然科学范畴的专家,我是社会科学范畴的专家,现在我们殊途同归,都归在汉语言文字的研究领域,彼此在学科上是有联系的。我在来这之前,看到《汉字源流七体字典》原本后,触动很大,立即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本正本清源的《汉字源流七体字典》),给武先生的成就和贡献予以回应。”   在这篇文章中,谢老这样评价:“武兴中先生穷20年的岁月研究、整理、编纂《汉字源流七体字典》,首先出于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和对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高度责任感,使我们这些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真正感到汗颜。他所收录的14872个字的工具书中,他要将每个汉字的字体的来源都要注明出处并加以临摹,有的汉字的写法、字体字形何止七种!譬如‘月亮’的‘月’字,他收集了150多种字体字形,如果再注明每个字的‘音、形、义’,工作量之浩繁艰辛可想而知。武兴中先生经过他的潜心研究,对一些汉字工具书中出现得谬误要加以订正,这又是一项极其细致复杂的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对武先生的毅力和决心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赞誉,值得后辈学习。……武先生的《汉字源流七体字典》接下来要做的工作,要设法做出使大家方便满意的检字法,常言‘人快不如刀快’,要使广大读者通过武先生的字典,了解汉字的奇妙,认识汉语文之源远流长,要我们代辈传承,规范化使用汉语言文字,这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大事,我期待这部字典早日问世。”
  在谢老文章发表不久,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民盟青海省委主委,省作家协会荣誉主席鲍义志,看完武兴中老人的《汉字源流七体字典》后,感慨老人的举动真是了不起。他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文化承载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年前有人曾讲,汉字伴随着电脑的普及而消亡,提笔忘字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如今,虽信息网络如此发达,汉字的作用仍无法替代。武先生这套《汉字源流七体字典》,是一件很厚重宝贵的财富,弥足珍贵。近几年,辞书类书籍各类出版社在出版,编一本字典都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在参与,而且要历时几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种工作对局外人看来,是个漫长而枯燥的事情,而武老先生却以一人之力,倾心20年,查找、研究、梳理汉字,将其拾遗补缺,没有一丝的功利,让我们非常敬佩。这种举动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开创性工作,不仅对汉字字体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对源流的探索,是一项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工作,是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文明进步的贡献。
  青海师大民族学院副教授、全国训诂学会会员胡世兴看了武老的《汉字源流七体字典》后,有感而发,立即以《沙里淘金的耄耋老人》为题,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读武兴中先生《汉字源流七体字典》的体会文章,由衷地钦佩武老以80岁高龄从中国汉字中拣出14872个字,先从源流,后从字体,研究汉字一系列文字体态变化和逐渐定型的过程,称作者可以说是潜心研究,仔细揣摩,精雕细刻,做了最精美的描绘,其中绝大数字具有雄浑之美、挺秀之美、飘逸之美、雅趣之美,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
  胡世兴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从武老对汉字的研究、注解、编纂过程以及源流,特别是字体的书写,进行了非常专业的论述。他说:“武老的《汉字源流七体字典》,如同狂沙中淘金,这是一件非常艰巨、非常浩大的工程。武兴中先生花了20年的时光,终于收集起来了,而且精雕细琢,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了。”他的文章的小标题,其实就是对武老学术工作的充分肯定。他这样评价:“老而好学,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沙里淘金;描绘真切,形貌逼真;广采博集,兼收并蓄;传世之宝,功在千秋。”
  胡世兴还援引了青海师大艺术系副教授,美术、雕刻、雕塑专业教师张洪的看法。张洪说:“武兴中先生的《汉字源流七体字典》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汉字集成大全。应该说,是一个极专业的团体才可能完成的宏大工程。而难以置信的是武老先生20年如一日,一个人完成了这一工程。修士般的虔诚,痴迷般的投入,浓厚的兴趣,沉重的责任感,深厚的书法描摹能力,有条不紊的工科严谨学风,促成了这样一个奇迹!我认为,首先它是一部增强版的、又是通俗的现代《说文解字》,其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016年5月26日下午,我再次踏进武老的家门。这次是武老已搬进平兴礼园小区高层10楼,可视觉中十分熟悉的他的书桌以及书桌上的字典词典摆放依旧,书柜依旧,柜子里的书稿装订本依旧。这次的采访很简单,只是看一看武老,顺便了解一下《汉字源流七体字典》最近的完成近况,这次他的工程已经大部告竣,他也松了一口气。武老今年已经82岁了,耳聪目明,身体依然矍铄健朗,笑呵呵的。他告诉我,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看到这部巨著出版发行,服务人民。
  不觉间,我的脑海里忽然想起了曹操的两句诗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好事多磨,我期待武老20年的心血《汉字源流七体字典》早日出版发行!
  祝愿武老颐养天年,寿比神龟!
其他文献
今年是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两位从未晤面的大师,几乎同时铸造了戏剧丰碑《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且都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永恒的主题——爱情高于生命。难怪,上世纪30年代,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奇也”。  耐人寻味的是,他们与优伶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别以为大师与优伶本该如此。要知道,在那个以权势和金钱论贵贱的时代,优
期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花儿”,作为一种文化,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衍变着,它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青海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尤其,2009年“花儿”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似乎在一夜之间,从乡村田野进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西北大地遍地开花,并在诸多文化业态中独占鳌头,成为一种大众主流文化,这是“花儿”之幸
期刊
袖筒里筒的是千里眼,远山哈拉成个近山;  阿哥是孔雀虚空里旋,尕妹是才开的牡丹。  虽然到目前我仍然不能以真正的“花儿人”自居,但对“花儿”的喜爱,对“花儿”当下的生存状态以及对“花儿”主人的关注与思考,是我长久以来难以释怀的心结。听“花儿”、说“花儿”、阅读关于“花儿”的书籍、文章无疑是作为一个准“花儿人”最乐意保持的生活状态。在诸多“花儿”书籍中,《青海“花儿”传承新探·理论篇》(以下简称《新
期刊
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台湾青年农民阿小为改善台湾黎民百姓的生活,历尽千辛万苦,去山东蓬莱求取优良稻种“蓬莱米”。途中几经磨难,幸遇仙鹤王父子的热忱相助,取得了稻种并赢得了仙鹤公主的爱情。故事表现了炎黄子孙同胞手足的骨肉深情。同时也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和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亲情关系。  本剧根据宋一平搜集整理的台湾民间故事《蓬莱米》改编。时间明朝  地点 台湾、蓬莱两岛。  人物 阿小,台湾青年农
期刊
作品简介  这是发生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一个真实的故事。剧中主要人物,均为真实姓名,事件也都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讲述的是西宁市湟中县下麻尔村残疾(无手)回族教师马复兴的感人事迹。在读了他的新闻和深入采访他之后,我的灵魂被深深震撼。他用别样的方式诠释着人生的意义,演绎着生命的美丽。在三尺讲台,在生活中,他用超出常人想象的顽强和毅力,体现了人生的价值,认识马复兴老师的人都会说:“马老师有手,他的手在他
期刊
敖包———北方游牧民族的守护神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马背民族,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生活在北方原始山林和漠北大草原,其活动区域东至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北与贝加尔湖毗连,南与万里长城相接。古代蒙古人从山谷走向草原,由丛林狩猎民成为草原游牧民,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进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伴随着地域、气候、植被、生产的特点,逐渐形成了有别于狩猎、农耕文化的独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成为人类最辉煌的
期刊
尕让是个很有名的地方,它地处西宁赴贵德的交通要道上。过去,当人们或步行,或骑马,或赶马车,艰难地转过多少道山弯,翻过拉脊山,然后再左转右拐,下山来到尕让村,已是人困马乏的时候,远远望见红土坡下的尕让村在大路两旁开有几家饭馆,墨绿色的幌子在微风中摇晃,顿时就有了到“家”的感觉。饥肠辘辘的行人在那儿吃上一大碗面片,抹过嘴后,再去赶路。也许是尕让的拦嘴面片味道好,也许是人饿了以后吃么么香的原因,“尕让面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两年来,我省宣传文化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此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牢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出台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明确文艺创作生产方向和任务;精心编制创作生产规划,重点跟踪和指导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大力实施文化抢救、挖掘和创作工程,推动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努力推动文艺创作生产
期刊
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境地内山河壮丽,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玉树藏语意为“遗址”。据众多古文化遗存和文献记载,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约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的活动。  玉树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青藏高原腹地构成了自成体系的自然区域,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均发源于玉树。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覆盖自治州全境。因此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和中华水塔的美
期刊
十几年前与积霖初见,得知他与我在同一学校毕业,便有了许多话题,接触中发现他喜欢收藏,通览古玩杂项并具有一定鉴赏能力,这也使我们更加紧密的接触了,一晃也有近20年了。积霖家住乐都,但隔些日子我们总要见面,每每见面我们总是聊着与绘画、收藏有关的事情,从彩陶到明清瓷器,从文化器纺轮到明清玉器,从石涛到齐白石,从五代时期的“黄筌富贵,徐熙野逸”到宋代宫廷画的“致广大,尽精微”,如此等等。总之,都离不开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