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请慢一点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zhi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节奏,可快,亦可慢。

  1989年,20个国家代表在法国巴黎共同签订发表了《慢食宣言》,成立慢食协会并发起了慢食运动。慢食运动是全球第一个,也是最广泛的一个倡导慢生活的运动,至今已有来自168个国家1500个团体的10多万会员和全球数百万志愿者加入。1986年,卡罗·佩特里尼路过罗马的西班牙大台阶,那里开了意大利第一家麦当劳,一群青年人津津有味地吃着汉堡。这一幕对佩特里尼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他仿佛看到了传统美食渐渐消失的未来,而速食正在占领意大利人的餐桌。随后他起草了《慢食宣言》,号召他的支持者和他一起反对快餐全球化,支持当地传统美食,保护地区农业生产,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个宣言引起了广泛共鸣,一场自发的慢食运动最终席卷全球。
  “慢食”指的不光是“慢慢地吃”,更重要的是保证你吃进去的每一口都是“美味、干净、公平”的食物——支持购买当地农民种植的新鲜蔬菜,降低食物运输产生的碳排放量,减少食物中的工业添加,保证吃到胃里的不是冰冷的毫无情感的快餐,而是温暖的充满家乡味道的菜肴。这也是慢食协会成员之一、全球第一家慢食主义高等院校——意大利美食科学大学的办学宗旨。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这里学习如何让美食文化与科学相融合,将不同食材根据其外表、气味、口感进行最协调的搭配。这些学生毕业后回到各自的国家,以美食为渠道,将慢食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

如何少做无用功


要懂得如何放慢生活的脚步,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少做无用功,少一些压力,多一分专注。

  由于农业工业化、规模化,连锁餐馆全球化,小规模种植生产因為利润少、周期长逐渐失去生存空间,间接导致当地环境恶化、生物品种减少甚至濒危。为此慢食运动推出“美味方舟”项目,旨在保护濒临灭绝、具有地标性的食物品种。如中国山西的应县凉粉、云南石头城腊肉、俄罗斯阿尔泰野生蜂蜜、贝加尔鲑鱼等都入选了慢食协会的“美味方舟”清单。
  慢食运动以“放慢”为宗旨,由饮食领域发起,辐射到其他领域,如“慢教育”。慢教育指的是一种不急躁的、重在开启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现在的教育过于急功近利,校园教育与父母的期望和市场需要不匹配,孩子负担太重、力不从心。每朵花都有自己开放的时间,操之过急只会导致揠苗助长。慢教育提倡改变教学方式,设置灵活的授课时间,从学生需要出发选择课程。同理,不以发表文章数量和摘引率为评定学术水平唯一标准的“慢科学”也在学术界生根发芽,得到众多学者的拥护。
  现在的时装更新比生活节奏更快,恨不得一年推出几十个系列,衣柜更新速度永远跟不上时尚的变化,有的衣服甚至还没来得及穿就已经过时了。不停地买买买,然后再扔扔扔,这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浪费。这也是慢食运动延伸出的分支——“慢时尚”。与快时尚相比,慢时尚讲求理性消费,追求衣物面料的环保性和款式经典性、持久性,让自己美丽的同时,也不给大自然抹黑。伦敦时装学院开设了一个生态环保时装中心,致力于设计和生产生态环保、无毒无害的时装。慢时尚在改变这个行业,推动它朝更好的方向前进。
  慢食运动的另一个成果则是“慢城运动”。慢城运动起源于意大利,随后遍布全球,目前有近200个城市获得了“慢城”称号。慢城是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在这里有大量的绿地,人们放下手机,离开网络,从人机交流转向更多的邻里交流和人际交往,停止使用私人交通工具而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不设大型超市和连锁餐厅,支持传统手工业。这听起来像是返古生活,其实是对现代化因素和传统因素中更能提升生活质量的部分进行融合,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最有意思的是“慢艺术”。艺术家们丢掉功利心,放缓创作速度,回归“有思想”的创作。摄影师们为了拍摄出走心的作品,花费更长时间寻找素材,而不是两眼一闭咔嚓完事。好的作品经得起等待,也受得住时光的打磨。为此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和艺术画廊推出了“慢艺术日”活动,鼓励游客从容不迫地浏览、欣赏艺术作品。例如最少观看5个作品,每个作品的浏览时间不少于10分钟,最后得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心得体会。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正在逐渐被摒弃,人们看展的重心慢慢从“数量”转到“质量”。
  慢食运动倡导者之一吉尔·本森于1999年在挪威奥斯陆创建了世界慢行为研究所。他认为,现代人时刻处于紧张状态,恨不得把24小时安排得满满当当,根本没时间静下来沉淀自己。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慢生活可以让人减少压力、获得更多快乐。他建议人们应该学会与自己和平共处,丢掉急躁,允许自己偶尔离开邮件和消息的轰炸,在自我的空间里设定更清晰、明确的目标和高效的行事方式。
  这种观念的影响力在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高强度的工作只会榨干员工的劳动力和对工作的热情,并不会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收益,于是他们开始采取“慢工作”方式。2011年欧洲IT服务领导者Atos(源讯公司)首席执行官、前法国财政部长蒂埃里·布雷顿开始推行零邮件计划。该计划要求,员工所发邮件必须有实际内容,否则打电话或当面沟通即可。计划实施两年时间里邮件数量减少了60%,行政支出节约3%。其他公司也纷纷效仿,同样成效显著。2017年法国通过一项法律,员工有权在八小时工作外的时间拒收工作电话和邮件。法国算是“慢工作”倡议的先行者,但是这个法律能否推行下去也有待商榷。
  奥地利成立了一个慢时间协会,经常组织专家进行辩论,讨论现代人对时间的理解,企业应当如何更合理地安排工作等。慢食运动正在渗透经济领域,慢生活、慢工作也逐渐得到大众认可。
  “慢”是一种观念,它并不是“懒”的同义词,是在同等时间里放弃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更注重质量和效果的一种新的生活理念,符合当下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潮流。不停奔跑的人生太累,偶尔停下脚步,静静欣赏路旁花开又何尝不可?

专家观点


  卡尔·奥诺雷,加拿大作家,畅销书《慢的赞美》和《缓慢修复》的作者。
  现代社会,一切讲求快。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更快意味着更好。殊不知,过度求快会导致什么?比如说,工作和生活中快速地作决定会导致犯错的机率增高,过度劳累,还容易引发矛盾。快消费除了快一无是处,匆忙购物并不会给你带来愉悦感,只会让你乱花钱。过于依赖快餐不但对身体有害,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很恶劣。发达的科技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容易,却将人与身边人的距离拉得更远。旅行也成了一种竞赛,人们不想着好好享受,却急于拍照发朋友圈,好像这才是旅行的意义所在。
  时间是一种有限资源。人的一天只有24小时,应该合理分配时间,专注于主要的事。以前,我工作繁忙,根本无暇与儿子聊天、沟通。有天我突然想到,何不构思一些简短的故事作为儿子的睡前故事呢?例如《60秒版白雪公主》?之后我回过神来:我在想什么啊?这可是我的儿子,他每长大一分钟,我就少了60秒与他相处的时间啊!
  事实上现代社会里的人都患上了一种凡事求快的病,吃饭快,走路快,什么都是越快越好,这几乎成了一种常态。这类人有三个特征:首先是常常一心多用;其次,常常感到疲倦;最后,容易忘事,很快就忘了早餐吃了什么,给谁发了信息,诸如此类。
  当然,人不可能一瞬间就慢下来。放慢自己需要自我意识和付诸努力,是一个徐徐而就的过程。慢生活并不意味着你行事的速度要变成龟速,而是应该找准自己的生活节奏。慢生活也不意味着拒绝新事物、新科技。
  慢,不是对数量而言,而是对生活质量而言。人们首先应该从自己从事的事务中获得满足感。迈出慢生活的第一步很简单: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家里,不要急于打开电视或手机,跟家人聊聊天,问问他们这一天过得如何,这才是让自己放松下来的正确方式。
其他文献
坡州, 首尔以北55公里:非军事区割裂了南北朝鲜。编者注:本文发表于2013年,作者詹姆斯·怀特是美国历史学教授,曾在海军服役,他站在美国的角度对朝鲜战争进行了若干反思。| 被遗忘的战争 |60年前,1953年7月27日这一天,联合国军代表在美国陆军中将小威廉·哈里逊率领下,与朝鲜北方代表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结束了长达37个月的战争。此前,双方进行了25个月谈判,158次会晤。这份文件不是一个
左起:尼尔· 阿姆斯特朗、迈克尔·科林斯、巴兹·奥尔德林  编者按:本文节选自《阿波罗11号:美联社特别纪念版》一书,该书已于2019年6月出版。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上月球,不仅仅是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和迈克尔·科林斯等宇航员的胜利,也是全人类的高光时刻。以下是阿波罗11号飞船三名美国宇航员的登月24小时。| 飞向月球 |  通常,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前一天晚上,当事人都睡不好。
如果在《明镜周刊》的电子文档库中搜索带有“袭警”“消防员殉职”“警察殉职”等关键词的资料,并把时间范围限定在近4年,把出处限定在65种德国报纸和杂志,然后将找到的文章打印出来,几分钟后就可以拿到一份和整个柏林的电话号码簿规模相当的卷宗,里面的很多故事都十分令人匪夷所思。  2017年11月3日,在柏林一家日托所,一个一岁的男婴因心室颤动而生命垂危。赶来的急救人员将车停在停车位外围,因此堵塞了停在这
在瑞士最不能让我理解的是,为什么周围全是租房客。不在乎钱,还是迫不得已?对俄罗斯人来说,没有特殊需要而租房住,等于让钱打水漂,或者像瑞士人所说的那样,“让钱随着烟雾飞走”。在俄罗斯,有工作的人尽量贷款买房,哪怕是一室的小房子也好,目的就是为了尽快拎包入住,从而摆脱租房的沉重负担。| 租住要求苛刻 |然而在瑞士,人们好像习惯了住在别人家里,与此同时,对中产阶级来说,想要以“公道的”价格租到房子的机
费丽娜·普法费尔  一月的一天清晨8点13分,身长48厘米、重3150克的费丽娜·普法费尔降生了。这个身上还有血迹的小婴儿被放在母亲的肚子上,闭着眼睛寻找乳头,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吸吮。  费丽娜的出生是个奇迹。2017年8月的一天早上,她的母亲梅拉尼在厨房里吃混合麦片时,医生打来了电话,要她当天尽快去医院。当她迈进诊室时,这位妇科医生一脸严肃,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次血检的结果,显示她腹中孩子的残疾风险超
约翰·曼恩在其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公室内| 派对毒品成为救命之药 |乔·赖特毫不怀疑是氯胺酮(俗称“k粉”)救了他的命。赖特今年34岁,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天都会坐在打字机前写诗,可他多年来饱受自杀冲动的困扰。在纽约州史泰登岛读中学时,他的头脑中就萌生了这种念头,读大一时变得更加强烈。“这是一种内心独白,不断跟自己强调人活着其实毫无意义。”他说,“那种感觉就像是你被自己的大脑伏击了一样。”大学二年级之
美國人詹姆斯·史密斯在3分钟内自拍168张照片,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跟他一起破纪录的还有他的同胞帕特里克·彼得森,其在1小时内完成了1449次自拍。生活在180年前的罗伯特·科尼利厄斯一定非常羡慕这个速度,因为他的一次自拍花了15分钟。但是他也无需太过羡慕,毕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完成自拍的人。他的这张银版摄影术照片如今被珍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纵然不能像当今社会的自拍照一样上传到网上,获得大家
自拍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体现,其中,文化因素对我们的影响最大,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方面。20世纪末西方国家特别看重自我评价,这种思想体系随后传到其他国家。其内涵表现为:若想让一个人变得优秀,首先要让他坚信自己是优秀的。在这种思想体系的作用下,整整一代人都接受着父母和教师灌输的“提升自我感觉”的观念。自我感觉良好固然是件好事,但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没有事实为依托的“自我感觉良好”,是自我欺骗。当前流行的做法
一直以来,韦布克·普尔思都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在小学的合影上,她要比同学们高出一个头,而且她当时每年都要长10~13厘米。在她9岁时,很多人都以为她已经16岁了。不久她就开始化妆,悄悄抽烟,和男生调情。“我感觉别人眼中的我和真实的我完全不同,因为身高太高的我显得比同龄人要成熟很多。”如今44岁的她说。身高1.85米的韦布克·普尔思优雅、幽默而直率,站在她旁边的人不自觉中就会挺直脊背。普尔思做了20
更换座椅后, 日本Trigger 广告制作公司全员总工时下降了二成。照片最左边是曾长期受腰疼折磨的近岡涉社长。| 坐姿导致慢性疼痛 |肩膀僵硬,腰疼,头疼……日本Trigger广告制作公司的社长近岡涉深受其苦:“我每周做一次按摩,做完感觉很舒服,可刚过两三天就又疼了起来。”最难受的是头疼,让脑袋一阵阵发紧的疼痛感能持续一整天,甚至影响他的工作,近岡只能随身携带镇痛剂。他去过几次医院,每次医生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