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教育者的重要课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也是小学语文老师的一个教学困扰。本文主要是在研究前人的经验上,结合教学实践而给出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
阅读能力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阅读能力更是一个人发展自学能力的基础。在义务阶段的小学语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奠基又显得更加重要了。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里关于阅读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抓得比较紧,一些老师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使出了各种方法。但是由于教学方法实施不当,老师急于求成,忽视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学习规律和能力,最终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的结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结合近些年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和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或许可以从以下的方法中获得思考: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阅读的“乐之者”
很多教育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依靠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的。那么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这个课题上又该如何合理利用兴趣这个切入点呢?对于小学高年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他们中大部分能够阅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读书书单中的书籍。所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成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关注点,对此,笔者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如果小学語文老师在课堂上或者课外时间与学生交流时,多使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小学生必读书目的书籍的故事、句子、成语等,小学生会因为老师提过的一句话,一个情节,一个词语而去接触那本书,并且对老师提过的那个点细心阅读和研究。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的表率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挖掘。
小学生的年龄阶段使得他们对成年人有一种很强的依赖感和崇拜感,在学校里,小学生接触较多的就是他们的科任老师,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会对老师产生相应的依赖感。如果小学老师身上有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那么对老师产生崇拜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博学多识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强的辅助作用。或许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应该更加注重发挥老师的榜样作用,教学相长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一句空话。
二、厚积薄发,养成记阅读笔记的习惯
众所周知,毛泽东有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阅读能力的培养说到底就是学生能够通过文字的表述,通篇阅读过后,抓住文章的主旨,再用自己的语言将主旨概括出来。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是有缺陷的,他们的记忆能力也处于发展的阶段,所以在长篇通读后,他们往往会出现看了后面的内容忘了前面的内容,这样会打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成就感。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对阅读书籍产生畏惧的心理,而外在有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必须完成又迫使学生必须阅读,最后的结果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反而使得学生将原有的阅读能力退化。
因为上述的两个主要原因,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强调动笔,做自己的阅读笔记。在阅读的过程中,用笔划出学生自己认为的重难点,标注疑问,必要的话,还可以尝试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这个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己思考的过程。通过这个阶段,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而且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它的学习也是有语感的积累。读得书多了,语感也会慢慢形成,学生也能拨开乌云见明月,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厚积薄发,养成记阅读笔记的习惯,让学生记阅读笔记而且会记阅读笔记。
三、重视阅读能力的展示,创设阅读氛围
作为小学阶段的儿童,有很多属于他们那个年龄段的性格特征,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多关注他们的性格特征。小学生的性格特征是:好奇心强,喜欢被表扬、被关注,好动,好胜心强,自制力差等等,这些性格特征总体来说对阅读是排斥的,因为阅读要求的是一个安静的环境,一颗平静的心,一个思考的头脑,一双记笔记的手。但是作为不可改变的因素,作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针对小学生特有的性格特征,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引导,让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展示,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老师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能力:读书笔记的比赛,书籍的共享,讲故事与好书推荐等等活动的开设,这既考虑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又尊重了教学规律。
阅读是一个现代人生存所必备的一项本领,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小学阶段的阅读能力培养应该是小学教育者的重要关注点。实践出真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呼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沈钰衡.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D].2010-09-01:2-25
[2]庄玉玲.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05-0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
阅读能力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阅读能力更是一个人发展自学能力的基础。在义务阶段的小学语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奠基又显得更加重要了。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里关于阅读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抓得比较紧,一些老师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使出了各种方法。但是由于教学方法实施不当,老师急于求成,忽视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学习规律和能力,最终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的结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结合近些年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和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或许可以从以下的方法中获得思考: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阅读的“乐之者”
很多教育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依靠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的。那么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这个课题上又该如何合理利用兴趣这个切入点呢?对于小学高年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他们中大部分能够阅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读书书单中的书籍。所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成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关注点,对此,笔者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如果小学語文老师在课堂上或者课外时间与学生交流时,多使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小学生必读书目的书籍的故事、句子、成语等,小学生会因为老师提过的一句话,一个情节,一个词语而去接触那本书,并且对老师提过的那个点细心阅读和研究。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的表率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挖掘。
小学生的年龄阶段使得他们对成年人有一种很强的依赖感和崇拜感,在学校里,小学生接触较多的就是他们的科任老师,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会对老师产生相应的依赖感。如果小学老师身上有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那么对老师产生崇拜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博学多识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强的辅助作用。或许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应该更加注重发挥老师的榜样作用,教学相长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一句空话。
二、厚积薄发,养成记阅读笔记的习惯
众所周知,毛泽东有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阅读能力的培养说到底就是学生能够通过文字的表述,通篇阅读过后,抓住文章的主旨,再用自己的语言将主旨概括出来。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是有缺陷的,他们的记忆能力也处于发展的阶段,所以在长篇通读后,他们往往会出现看了后面的内容忘了前面的内容,这样会打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成就感。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对阅读书籍产生畏惧的心理,而外在有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必须完成又迫使学生必须阅读,最后的结果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反而使得学生将原有的阅读能力退化。
因为上述的两个主要原因,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强调动笔,做自己的阅读笔记。在阅读的过程中,用笔划出学生自己认为的重难点,标注疑问,必要的话,还可以尝试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这个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己思考的过程。通过这个阶段,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而且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它的学习也是有语感的积累。读得书多了,语感也会慢慢形成,学生也能拨开乌云见明月,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厚积薄发,养成记阅读笔记的习惯,让学生记阅读笔记而且会记阅读笔记。
三、重视阅读能力的展示,创设阅读氛围
作为小学阶段的儿童,有很多属于他们那个年龄段的性格特征,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多关注他们的性格特征。小学生的性格特征是:好奇心强,喜欢被表扬、被关注,好动,好胜心强,自制力差等等,这些性格特征总体来说对阅读是排斥的,因为阅读要求的是一个安静的环境,一颗平静的心,一个思考的头脑,一双记笔记的手。但是作为不可改变的因素,作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针对小学生特有的性格特征,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引导,让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展示,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老师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能力:读书笔记的比赛,书籍的共享,讲故事与好书推荐等等活动的开设,这既考虑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又尊重了教学规律。
阅读是一个现代人生存所必备的一项本领,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小学阶段的阅读能力培养应该是小学教育者的重要关注点。实践出真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呼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沈钰衡.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D].2010-09-01:2-25
[2]庄玉玲.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