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特征及其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所院校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构建良好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是一个不断生成、积累、创新的过程。根据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特殊属性,职业院校须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其精神文化在学校与企业、人文与技术、隐性与显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交汇融通。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144 — 02
  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它是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学风、教风、校风、师生的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校容校貌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其中,精神文化位于其核心地位。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生存压力,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而言,还是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构建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无疑已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树立品牌形象,持续未来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体系、道德风尚、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倾向、人生态度、政治观念等,它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既不独立存在,又无处不在,是职业院校在长期的文化演进中,对各种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和积淀并最终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学校目标、办学思想、学校精神和学校风气四个方面。作为一种思想思想意识形态而存在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所院校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因此,一定精神文化的构建是区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乃至不同高职院校之间最为重要的地方。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不可谓不壮观,在高校招生规模上,高职院校早已占据半壁江山,然而,与日益健全的校园硬件设施以及不断丰沛的师资力量相比,高职院校在追求精神文化内涵、塑造价值恒力方面明显不足,由此而造成的社会偏见、“千校一面”的情况也不得不发人深省。笔者认为,要想构建良好的职业院校精神文化,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首要的便是明确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一切先进文化必不可少的本质属性,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也不例外。这里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必须切合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要求以及现实需求,与主要关注对未知知识探求的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倾力于对已知知识的应用。同样,在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由于行业、地域等原因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职业院校也应具备该行业、该区域特有的精神文化气质。二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务必要实现与职业的对接,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点是最大的实践性。正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所阐述的那样“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1〕。
  2.全面性。高职院校在办学性质上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因此,其精神文化的提炼就仍需体现大学教育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亲善”〔2〕,职业院校不只是培养能工作、会技术的职业人,而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优秀的职业人。这在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中体现为内容上的全面性,即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协调发展。高职院校在强调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己任的同时,还必须体现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以及职业观。“做事之前,先学做人”这是一切教育的宗旨,更是高职院校扭转社会偏见的着力点。此外,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全面性还表现在覆盖范围的全面性,即一校的精神文化必须是该校全体师生,全部教育管理者和参与者的共同价值认同。
  3.隐匿性。精神文化之于校园文化正如空气、阳光之于大树,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无时无刻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成长与发展。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同其他各类精神文化一样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隐匿性,这种隐匿性不仅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之中,还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当中,更是贯穿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制度建设以及行为建设的各个层面。
  4.发展创新。发展是指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也是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和根本动力。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实现文化的自觉、自信。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必须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不断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更好的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经济要求,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二、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构建的路径探求
  构建良好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是一个不断生成、积累、创新的过程。根据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特殊属性,职业院校须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其精神文化在学校与企业、人文与技术、隐性与显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交汇融通。
  1.实施校园精神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的对接。
  校企合作如今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当中重要的办学模式,然而要真正完成职校学生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型,除了依靠在学习实训、顶岗见习以及就业渠道等方面做到校企双方的介入之外,还必须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诉求方面实现有效的校企对接。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本就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前奏〔3〕,它为培养未来更多具有高级技术的人才步入企业职场和社会工作岗位提供了思想准备。通过这几年就业形势的观察,我们发现当今企业在考虑员工任用方面越来越重视应聘者所具备的行业精神,如电力行业的“吃苦耐劳”、会计行业的“严谨自觉”、食品行业的“诚实信用”……这些优秀品质不仅是企业职业精神的核心体现,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特别是具有突出行业特征的职业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源泉。实现校园精神文化与企业精神文化的有效对接首要的便是积极吸纳现代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并能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所体现,善于营造强烈的职业环境。如在学生的考评机制建立上可以借鉴企业模式,在课堂理论学习中教师要注意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在实训操作过程中注重安全生产意识的教育等等,从而使得学习要求与岗位要求相联系,学生角色与企业职工角色相结合。   2.注重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相结合。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的普适性价值而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这一意义来说,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着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全面发展的使命,要完成这一任务,最为关键的就是以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高职学生的发展。从培养目标而言,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育输送适应现代工业发展要求且能熟练掌握相关高端技术工艺的应用型人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没有不断丰富知识、塑造健全人格的需要。事实证明,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之下,上述品质早已变得尤为重要。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有意识的培养“德”“技”双馨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构建的基础。由此,不仅有利于破除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世俗偏见,与此同时也能体现教育本真的回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4〕,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构建中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相结合说到底就是树立“以德为先”的思想主张,以培养高素质的优秀职业人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须重视文化氛围的创设,以各类文化课为契机,发挥其引领思维、开启智慧、塑造灵魂的重要作用,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各类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为载体,提升“第二课堂”的文化内涵,做到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3.突出高职院校“三风”建设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核心价值以及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构成其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部分。作为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精神文化总是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当中发挥着持续作用,这种隐匿性从另一个层面则要求我们必须在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者说载体选择上有更为充分的认识,以便实现其由“隐性”向“显性”的过渡。注重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有力体现。强化校园“三风”建设是高职院校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三风”建设当中精神文化内涵的释放除了表现于一定的目标性指数,更应当体现在整个建设的过程中。如良好的校风体现于广大师生员工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事的过程当中,体现在校园各种硬件设施和环境创设当中,校风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实际已然包括了教风和学风的培养,它在表现高职院校精神文化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更是社会各界评判一所院校是否优秀的最主要标准。教风建设是以教师为“窗口”的精神文化展示,在这里,广大职业院校教师不仅是该校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者”,也是“代言者”。“为人师表”、“德才兼备”是教风建设的核心,为此,制定科学人性的考核机制以及实施民主有效的管理制度同样有利于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创建。学风,在概念上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院校教师的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二是院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前者对于后者有着重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务必要体现勤学加实干的精神,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引导学生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品质,以产学研相结合办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4.传承历史和与时俱进相融合。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作为社会精神文化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对于每一所高职院校而言,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既要传承经典,体现本校的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这种文化的创新既可以是对当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同时也可以是对国内外优秀思想文化、行业文化的借鉴。但是,无论这种建设途径如何,高职院校在融合借鉴的同时都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要求,实事求是的促进本校精神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良好的精神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全体师生、教育管理者和参与者自觉培育、自觉养成的过程。在构建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时,只有深入把握其基本特征,跳出片面化、功利化的思想牢笼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由“应然”向“实然”的转化。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zcwj/201110/125717,ht-ml,2011-09-29.
  〔2〕傅德岷,等.大学 中庸 孟子:注释·译文·赏析〔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3.
  〔3〕刘清香.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与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4〕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11).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在中国信息产业科技之星中,他无疑是与业界联系最密切、业绩斐然的一位长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倪光南。他一生都在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奋斗,被誉
[摘 要]素质教育在学校的推广,让高校也认识到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现在社会不再是需要知识型的人才,而是需要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人才。而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载体。建设完整良好的校园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可以更好地开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复合型
[摘 要]新世纪以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使其更容易与社会接轨,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95后大学生进入校园,其活跃、喜欢接触新事物的思维方式给传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迫切需要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总体要求出发,根据大学各个年级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分阶段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坚持以育人为首要目的,实行宽松的素质教育,使得大学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沈阳市教育局于2001年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在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物流是指在商品买卖交易程序及所有权移转过程中所发生的商品流动的活动,包括运输配送功能、保管功能、仓库管理、包装功能与流通加工功能等服务。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的简称,是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报账、记账、算账、查账以及部分需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数据)的统计
[摘 要]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的领袖,是时代转型的代表人物;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当时思想界堪称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作为中共早期领导人,是党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作为社会工作者,在思想学术界影响最大的就是他于1915年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陈独秀的“新青年精神”不仅滋养了二十世纪青年的茁壮成长,对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引领功能依然强大。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
1993年人类首次培养出回肠炎的病原茵——细胞内罗松菌。起初只是尝试研制一种疫苗.而后经历了7年的研究发展6对细胞内细菌病原体和仔猪断奶后l肠内感染细胞内罗松菌来讲.口服
从马克思的劳动商品价值以及工资理论入手,对我国的住房公积金的作用和价值进行分析,同时指出公积金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分配形式应当体现其公平性,这样才能实践劳动商品价值
面对证券市场中出现的大量异象,比如股利之谜、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股票溢价之谜等,传统金融理论由于无法解释而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于是,行为金融行为行为理论与金融分析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