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精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k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常抱怨不会写记叙文,没什么好写。而我们老师则感叹学生的记叙文多平铺直叙,读之无味。何永康老师在评价2012年高考作文时也指出很多学生写记叙文动不动就发议论,生怕别人看不懂,甚至开头就摆出观点。为什么很多同学写出的记叙文干巴巴的,不能吸引人?由于中、高考作文的不限文体,很多老师在作文训练中为了求稳,主张学生写议论文,这就使学生缺少记叙文的系统训练,即使写记叙文,也深受议论文的影响,只会概括叙述,不会描写,尤其不会细节描写。
  而优秀作品感染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大事件、大场景,而是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一个词……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创作——就是把许许多多细小的东西结合成形式完美的整体。”高明的写作者总是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用细腻的笔触精雕细琢,将之打磨成熠熠发光的珍珠,深深地感染读者。
  因此,我决定从欣赏经典作品的细节描写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学会用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起来。我先布置学生以《心底盛开一朵花》为题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作文交上来,果然不出所料,很多作文是流水账似的叙述,甚至还有三个同学写成议论文了。但是也有几个学生的文章里有生动的场面和精彩的人物描写,这些作文正好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有无细节描写的差别。于是我挑选了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习作印成学案,让学生进行点评。有了比较之后,就容易鉴别出习作的高低优劣了,学生们的点评主要包括:选材是否新颖、材料能否反映中心、叙述有无详略、有无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是否生动等,基本说出了记叙文写作需注意的事项。我将点评加以整理归纳列在相应习作的右边,再发给学生,让学生参照点评意见修改自己的文章。经过预热后,我决定课上进行写人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指导了。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叙事类作品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学生记忆深刻的人物形象无一例外都有生动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柳永与恋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舍难分特写镜头、苏轼在月明之夜深情悼念亡妻的“小轩窗,正梳妆”的温馨记忆、鲁迅笔下祥林嫂那“间或一轮”的眼珠和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的穷酸气……正是这些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把人物鲜明的个性铭刻在学生记忆中。我从众多叙事类作品中挑出四段描写,让学生深入体会,感受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杨绛的《老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的《背影》)
  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鲁迅的《祝福》)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这四段描写分别是肖像、动作、语言、环境的描写,杨绛用看似冷静的笔触写出老王极其虚弱、行将朽木的身体状态,流露了知识分子对底层人物的悲悯情怀;朱自清饱蘸深情细致描写了肥胖的父亲艰难地翻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从中可以深切体味出老父对儿子的拳拳爱心,也让人窥出儿子于父亲的一种歉疚之情;鲁迅只用这一句对惨死在祝福夜的祥林嫂的咒骂,就活生生地勾勒出鲁四老爷的冷酷无情;史铁生在废弃的古园观察自然界的勃勃生机而体悟出活着的意义……通过鉴赏感悟,学生体会出细节描写的特点就是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或事物特征的细微之处具体描写,让人生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通过评点,学生对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细节描写的方法有了较为明确的把握,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细节描写要典型与真实的认识,而这两点恰恰来源于对生活的认真细致的观察,只有善于捕捉生活的瞬间,才能发现那些最动人心魄的细节。
  如何写出生动的细节呢?学生通过对教材中典型细节描写的鉴赏,归纳出细节描写的要领:善于抓住人物特征来描绘肖像,达到以形传神的效果;精心锤炼词语描绘动作,从举手投足中见性情;写出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立片言而显精神;刻画人物心理要善用联想与想象,揣摩人物情感,以期洞幽烛微传神韵;烘托渲染描绘环境,状物写景栩栩如生如在目前。
  趁热打铁,我布置一道扩展题让学生当堂练习:请展开想象,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扩展句子“她流泪了。”使这句话内容充实。
  层层递进的扩展要求,使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方法有了更为直观具体的体验。同学们写出了不少精彩的细节。
  最后,我要求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要求必须有细节描写。这次修改的作文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明显的进步就是有了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
  通过这次作文指导,学生明确了细节对表现人物的重要作用。但是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在写作中能熟练运用,还需要一个不断训练的过程。要写出打动读者的好文章绝不是一两节作文指导可以解决的,如何使写作训练更有序有效,是一个应该持续深入进行的课题。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高考语文卷的语用类试题也在不断变化,高考既要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考查,也要对其思想素质、审美能力进行考查,这也体现着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内在要求。以前这些题型考查的往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多少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限制性较强。从近年来的命题趋势看,语用题不断地放宽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和表达的限制,知识涵盖面越来越广,涉及能力点越来越多,考查的综
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各尽其妙,异彩纷呈。有直抒胸臆之呼唤,有借景抒情之婉转,有托物言志之蕴藉,有比兴用典之含蓄,还有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依依不舍、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难舍或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就是“对写法”。  试看下面五首诗,分析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并谈
【摘 要】考前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师不妨将关注点落到更具有应对色彩的“题干要求”的分析上,让学生已有的文本阅读经验更有效地呈现,发挥它的“用武之地”。  【关键词】圈点 限定 转换 比较     三年来,江苏高考的文学类文本,从文质兼美、充满哲学理性思考的散文《上善若水》到阿城的具有浓郁西南风情的《溜索》,再到写抗战时西南联大生活的《这是你的战争》,文本的风格一直在变,文本的问题设置方式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是历来传诵不衰的名篇。《荆轲刺秦王》一文语言描写生动流畅,人物形象塑造鲜明突出,结构安排详略得当,叙述事件起伏跌宕。笔者反复品读,为行文之流畅而感叹,为人物形象之个性鲜明而击节,更为主人公荆轲之悲情命运而动容惊心。掩卷沉思,荆轲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中最悲壮、最悲情的一个,其勇可赞,其智可叹,其忠可传,其行可壮!  《荆轲刺秦王》一文最令我感怀的莫过于:荆轲刺
一、鲁迅小说的教参解读  “文学接收是个性化行为,读者可以这样或那样理解作品,这是读者的权利,你有什么资格规定那种理解就不正确呢?”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北师大教授童庆炳先生发出了质问。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对作品的阐释却从来都是一言堂,教师的这个做法往往直接来自于教参的解读。  例如,《药》中夏瑜坟上的那一圈作者自己用了曲笔凭空填上的花环,被教材编写者解读为革命者永远会前赴后继。在这种解读中,
【摘 要】文章从新课程改革的起点出发,通过以高考文言文复习中名词活用这一知识点的总结为例,提出用归类学习法学语文的观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运用归类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原则。  【关键词】高考 归类 名词活用教学法    很多理科老师在讲解某例题后,常常再用一些同类的题目来巩固,以便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举一反三”在理科教学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语文却因为存在语言情境的差异,很少被“归类”
【摘 要】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不难发现有诸多的提问误区:思路混乱者有之,目的不明确者有之,逻辑性不强者有之。怎样做能让我们的课堂提问切实、有效,这是本文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提问 实效 措施    一  前几天听了一堂公开课——《牲畜林》,这里仅就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这位老师在引领学生探讨小说内容时共设计了五
【摘 要】广义的肖像描写,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展示着人物的性格特点,暗示着人物的身份、境遇、职业、心情等,是一个重要创作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体悟肖像描写的精妙之处;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学会观察,学会感受,还要注意把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描写的人物更贴近生活、更逼近真实、更立体丰满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急剧变化,他们开始对爱情方面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对爱情的认识充满了朦胧的神秘感,急于寻求答案,这被许多教育者视为为洪水猛兽。这些教育者认为,一个人在青春期,还没有走上独立的生活道路的时候,不应该涉足爱情这个领域,老师应避免给学生讲与爱情相关的课题,免得引起学生的早恋,耽误学生的学业。但是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情
【摘 要】现代文阅读可借古代文论中品鉴“味”的方法,经“由文生境—由境悟文—由悟知反”三个阶段揣摩文本,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品味 解读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某些问题束手无策无计可施的情况。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语文老师通常借助讲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过多的知识性、理论性讲解本身容易消解语文的诗性;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讲解也很难拿形成学生的有效记忆,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