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调查归纳等方法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历史起源的一部分。本文从古代中国设置的专门研究天文历法的机构、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农牧业的关系等方面浅谈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关键词: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天文仪器;天文学
一、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历史起源
1、远古时代的开端
早在远古时代,古代中国就开始了对天文历法的研究,并且有了原始的天文观测和天文记录。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中国出土了很多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上面已经印有太阳和月亮图案,表明古代中国人已经开始对天文学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2、夏商周时期的初步发展
奴隸社会以后,中国出土了大量的甲骨,甲骨上记载了大量的关于当时天文观测的记录,根据甲骨的记载,说明夏商周时期,天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有记载,由于大规模的祭祀和占卜需要,还有气候对农业、畜牧业等的影响,商人通过观测星象来掌握气候的变化,商代的天文历法属于阴阳历,把一年分成了十二个月而闰年则是十三个月,商代时期使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然而月是有大月和小月之分的,通常情况下三十天的是大月,二十九天的便是小月。商代还把每个月分成了三旬,每旬十天。一天之内分为若干时刻。同时,甲骨上的甲骨文有了很多关于星辰和日、月食的内容,因此,这些甲骨文成了目前世界上的有文字可考的最原始的信息了。商代的天文历法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天文历法。
3、春秋战国时期的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也是天文学发展的一个颠峰。这个时期,天文历法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确定了阴阳历,很多有关宇宙记载和研究的理论纷纷出现,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独有的体系打下了基础。伴随着周王室的衰败,各诸侯国逐一兴起,各诸侯国为了本国农业的发展和政治需要,取缔了周王室少数研究天文历法人对天文历法的专治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批天文学家,比如说鲁国的梓慎、齐国的甘德、楚国的唐昧、晋国的卜偃等等。他们为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程。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分别使用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的古六历,因为古六历都采用三个基本天文数据,都是四分历,只有历元、岁首起始时刻不同。到了战国后期,古四分历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包括如何推算太阳所处的恒星之间的位置,推算五星位置、测定二十八星宿和二十四节气,这些都是天文历法的重要构成要素。
4、西汉时期的发展
西汉时期,天文历法也是非常发达的,对于星象的观测和认识方面也有了重要的突破。在《淮南子》中记载所说的路乌,指的就是黑子。《汉书·五行志》中有记载“三月已经末,日出变黄,有黑气的大如钱,居日中央”,将黑子的时间和位置都描述的非常详细,这也是现今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关于黑子的记录,同时西汉时期还提出了“浑天说”。
5、隋唐时期继续发展
隋唐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在贞观年间,天文学家李淳风制造出一台浑天黄道仪,在开元十一年,研制出新的天文仪器黄道游仪等,标志着隋唐时期天文仪器开始复杂化和功能综合化。
6、宋元时期的发展高峰和明清时期的衰落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到了高峰时期,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内容和形式更加完善。宋元时期天文历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天文仪器更加精确,观测的方法和成果更加成熟。《授时历》的出现和新的天文仪器简仪的创制和制作都代表了宋元时期天文历法的发展。明清时期,天文开始衰落,对于西方来说确实刚刚兴起,中国天文历法和世界逐渐接轨。
二、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
1、古代中国设置的专门研究天文历法的机构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设有特殊并且专业的机构对天文进行观察、测算和记录,比如:秦代设有太史令,在稍有变动的基础上,太史令这一称呼沿袭了数代,明清后则设有钦天监专门负责天文观测和记录的工作。
2、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从汉初到清末,在此期间七十多家改历者,并经过数次重大改革,先后制订了一百二十多种,经历了探索、创立、发展、完善的阶段,最终融入到世界天文历法的漫长演变过程中,成为世界上最有研究的历法。
古人如此重视天文历法,是因为,我国古代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治理天文历法将直接影响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如果某种天文历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际的天象发生偏差时,将会影响到农业按照节气进行的农业活动,所以历朝历代要不断的对天文历法进行改制修订和改革。
当时的天文学家则会根据对天象的实际观测,和对天体运动的记录,在先前天文历法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发展,这也使得天文历法在理论上不断有突破。同时,在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会把颁布新的天文历法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帝王特权的象征。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我国的历史上,每每有新的皇帝登基执政的时候,都肯定会去修改天文历法方面的规定。因此,古代时候的中国的天文历法会经过多次改革。
3、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农牧业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们由于生活的需要,农牧业对时间气候的依赖,以及如何确定方向。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为农牧业服务的,中国古代人民以农业生产和打渔为生,如何利用天气和气候来发展农牧业是令人关注的问题,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和人们与大自然的相处方式,促使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
在最初时候,人们简单的以太阳的升起和降落来把方向定为东和西,而用每天最短日影时太阳所处的方位来区分南北方向。以太阳的升起和降落所带来的明与暗的相互交替来规定周期的“日”。人们又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发现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是三十天,并将其规定为月。后来又根据数目花草的枯荣和气候变化的冷和热,找出了年。这样,春种秋收,人们根据周期的日、月、年来安排农事活动,再根据每个时间段的不同特点来安排不同的农事活动,这样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农牧业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利用好了不同时期的特点,才能保证农作物的丰收,也就保证了从事农牧业活动的人的正常的生活。
三、总结语
本文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历史的部分起源、古代中国设置的专门研究天文历法的机构、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农牧业的关系等方面的材料,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比较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并得到了初步的结论。中国古代天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巧妙的仪器,精确地观测,为制定先进的天文历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也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M].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
【2】《汉书·五行志》[M].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
【3】《授时历》[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4】《吕氏春秋》[M].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
【5】严斯信,尚书尧典今绎[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6】(春秋)左丘明,春秋左传[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7】李淳风,周髀神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8】李俨,中算史论丛[M].中国科学院出版,2013年
【9】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 [M].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
【10】(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释注 [M].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
关键词: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天文仪器;天文学
一、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历史起源
1、远古时代的开端
早在远古时代,古代中国就开始了对天文历法的研究,并且有了原始的天文观测和天文记录。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中国出土了很多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上面已经印有太阳和月亮图案,表明古代中国人已经开始对天文学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2、夏商周时期的初步发展
奴隸社会以后,中国出土了大量的甲骨,甲骨上记载了大量的关于当时天文观测的记录,根据甲骨的记载,说明夏商周时期,天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有记载,由于大规模的祭祀和占卜需要,还有气候对农业、畜牧业等的影响,商人通过观测星象来掌握气候的变化,商代的天文历法属于阴阳历,把一年分成了十二个月而闰年则是十三个月,商代时期使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然而月是有大月和小月之分的,通常情况下三十天的是大月,二十九天的便是小月。商代还把每个月分成了三旬,每旬十天。一天之内分为若干时刻。同时,甲骨上的甲骨文有了很多关于星辰和日、月食的内容,因此,这些甲骨文成了目前世界上的有文字可考的最原始的信息了。商代的天文历法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天文历法。
3、春秋战国时期的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也是天文学发展的一个颠峰。这个时期,天文历法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确定了阴阳历,很多有关宇宙记载和研究的理论纷纷出现,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独有的体系打下了基础。伴随着周王室的衰败,各诸侯国逐一兴起,各诸侯国为了本国农业的发展和政治需要,取缔了周王室少数研究天文历法人对天文历法的专治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批天文学家,比如说鲁国的梓慎、齐国的甘德、楚国的唐昧、晋国的卜偃等等。他们为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程。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分别使用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的古六历,因为古六历都采用三个基本天文数据,都是四分历,只有历元、岁首起始时刻不同。到了战国后期,古四分历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包括如何推算太阳所处的恒星之间的位置,推算五星位置、测定二十八星宿和二十四节气,这些都是天文历法的重要构成要素。
4、西汉时期的发展
西汉时期,天文历法也是非常发达的,对于星象的观测和认识方面也有了重要的突破。在《淮南子》中记载所说的路乌,指的就是黑子。《汉书·五行志》中有记载“三月已经末,日出变黄,有黑气的大如钱,居日中央”,将黑子的时间和位置都描述的非常详细,这也是现今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关于黑子的记录,同时西汉时期还提出了“浑天说”。
5、隋唐时期继续发展
隋唐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在贞观年间,天文学家李淳风制造出一台浑天黄道仪,在开元十一年,研制出新的天文仪器黄道游仪等,标志着隋唐时期天文仪器开始复杂化和功能综合化。
6、宋元时期的发展高峰和明清时期的衰落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到了高峰时期,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内容和形式更加完善。宋元时期天文历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天文仪器更加精确,观测的方法和成果更加成熟。《授时历》的出现和新的天文仪器简仪的创制和制作都代表了宋元时期天文历法的发展。明清时期,天文开始衰落,对于西方来说确实刚刚兴起,中国天文历法和世界逐渐接轨。
二、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
1、古代中国设置的专门研究天文历法的机构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设有特殊并且专业的机构对天文进行观察、测算和记录,比如:秦代设有太史令,在稍有变动的基础上,太史令这一称呼沿袭了数代,明清后则设有钦天监专门负责天文观测和记录的工作。
2、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从汉初到清末,在此期间七十多家改历者,并经过数次重大改革,先后制订了一百二十多种,经历了探索、创立、发展、完善的阶段,最终融入到世界天文历法的漫长演变过程中,成为世界上最有研究的历法。
古人如此重视天文历法,是因为,我国古代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治理天文历法将直接影响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如果某种天文历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际的天象发生偏差时,将会影响到农业按照节气进行的农业活动,所以历朝历代要不断的对天文历法进行改制修订和改革。
当时的天文学家则会根据对天象的实际观测,和对天体运动的记录,在先前天文历法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发展,这也使得天文历法在理论上不断有突破。同时,在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会把颁布新的天文历法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帝王特权的象征。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我国的历史上,每每有新的皇帝登基执政的时候,都肯定会去修改天文历法方面的规定。因此,古代时候的中国的天文历法会经过多次改革。
3、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农牧业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们由于生活的需要,农牧业对时间气候的依赖,以及如何确定方向。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为农牧业服务的,中国古代人民以农业生产和打渔为生,如何利用天气和气候来发展农牧业是令人关注的问题,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和人们与大自然的相处方式,促使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
在最初时候,人们简单的以太阳的升起和降落来把方向定为东和西,而用每天最短日影时太阳所处的方位来区分南北方向。以太阳的升起和降落所带来的明与暗的相互交替来规定周期的“日”。人们又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发现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是三十天,并将其规定为月。后来又根据数目花草的枯荣和气候变化的冷和热,找出了年。这样,春种秋收,人们根据周期的日、月、年来安排农事活动,再根据每个时间段的不同特点来安排不同的农事活动,这样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农牧业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利用好了不同时期的特点,才能保证农作物的丰收,也就保证了从事农牧业活动的人的正常的生活。
三、总结语
本文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历史的部分起源、古代中国设置的专门研究天文历法的机构、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农牧业的关系等方面的材料,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比较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并得到了初步的结论。中国古代天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巧妙的仪器,精确地观测,为制定先进的天文历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也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M].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
【2】《汉书·五行志》[M].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
【3】《授时历》[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4】《吕氏春秋》[M].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
【5】严斯信,尚书尧典今绎[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6】(春秋)左丘明,春秋左传[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7】李淳风,周髀神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8】李俨,中算史论丛[M].中国科学院出版,2013年
【9】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 [M].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
【10】(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释注 [M].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