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基因立心铸魂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l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军战士从老百姓手中接过一个个自家拆除的门板甚至是寿材板,军民同心夜渡于都河的场景震撼人心!”……近日,在江西理工大学“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一场“说走就走”的红色文化之旅吸引师生火热打卡。
  借着VR技术,通过实景建模逼真还原场景,“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师生们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苏区历史,感悟苏区精神。
  江西理工大学地处红色资源丰富的原中央苏区中心城市赣州市,积极利用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灌输性和自主性相结合、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切实推进红色文化育人,让红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  红色课堂滋润心田   ]
  学校坚持把红色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融入课堂,开设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红色文化十讲》等课程,切实把红色历史转化为生动教材。探索微教学,与超星合作开发专题化问题式红色文化微课精品视频,录制《苏区精神与革命初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精品课程,鼓励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师生线下开展课堂互动研讨、理论讲授,提高课堂质量。推进文化微党课,校院两级党政领导担任100多个班级的“班级导师”,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上好文化微党课,实现红色文化教育全覆盖、多层次、分众化、有实效。
  在用好思政课堂主阵地之外,江西理工大学还不断强化课程思政建设,鼓励一线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在知识传授中强化价值引领,引导青年学生传承革命精神。率先在全省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组织遴选233门课程试点,入选2门升级“课程思政”项目,并探索编写“课程思政”的系列教学资料。
  如何将红色文化全方位纳入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中,是该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张红的教学探索。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调研、设计实践等教学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在红色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并要求学生在实际创作中结合时代特征对红色文化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学生黄星翰曾先后四次前往瑞金红色文化基地调研取材,他以瑞金“红井”故事为原型,以“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为设计理念,运用视觉设计手法绘制出包括“红井”“旱龙”“沙洲坝遗址”等具有特殊含义元素的漫画作品“瑞京”,并将单个元素设计成造型各异的工艺品,多次受邀参展。
  [  红色体验生动有趣   ]
  “原来信仰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和战友们在百姓的帮助下一起搭浮桥,走上长征路。”在江西理工大學“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学生们身着红军服,戴上VR眼镜,置身苏区历史上的经典实景,重温了各项重大战役与重要会议。
  “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选取了苏区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素材和事件,如大柏地伏击战、第三次反“围剿”、长征第一渡、一苏大、二苏大等事件,运用VR、AR、MR等技术逼真还原场景,对苏区历史中的红色政权、红色道路、红色理论、红色精神进行了可视化、形象化、生动化的展现,使参观者在实际体验中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校长温和瑞表示:“相比传统的红色教学,VR使红色教育手段更丰富、更科学。它带来的不仅是身临其境的体验,更是意犹未尽的感慨与思考,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感悟爱国主义的主题内容,引导同学既怀爱国之情,又树报国之志。”目前,基地已承接多所中小学及单位的主题党日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我们光讲稿就修改了十多次,在协助老师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系统地了解了这些红色历史。从讨论修改解说词到不断练习,再到正式解说,这一系列工作的参与都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断思考,如何把红色文化讲好、阐释好,用红色精神去感染鼓舞更多人。”基地讲解员、大三学生龚钊贤表示。
  [  红色实践遍地开花   ]
  近日,团中央对2020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表彰,江西理工大学以“赣南红色故事采集”为主题的“志远·笃实”暑期实践调研团队获评“全国优秀团队”。为充分挖掘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为红色文化“三进”提供更多鲜活的本土素材,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建了调研团队,前往赣州市宁都县小布镇、黄陂镇、东山坝镇、赖村镇和梅江镇的近20个村开展调研活动。
  “有幸采访到了红军后代,听他们热情地述说着他们父辈、祖辈的红色故事。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辈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队员陶芷婷说道。在村干部和村民的热心帮助下,调研小组顶烈日、迎酷暑走访革命烈士后代、参观革命旧址及收集红色宣传标语,一个个红色故事渐渐连贯起来……形成了超过60万字的访谈笔记,撰写汇集成18万余字的《学党史 颂党恩 跟党走——发生在宁都红土地上的革命故事》的专著。学校暑期还组织学生参加全省高校“红色走读”竞赛活动,常态化组织学生到井冈山、瑞金等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切实把红色精神转化为生动实践。
  红色实践不仅是行走的思政课,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棒,让师生在寻根红色记忆中触摸历史,在感悟历史中汲取力量,将一幕幕震撼的瞬间、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用“有血有肉”的鲜活语言、艺术表演进行记录、演绎、传播。学校在井冈山、瑞金、寻乌、兴国、于都等地建立了红色育人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师生开展红色培训、红色实践,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推动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入脑入心。培养了一支红色文化学生宣讲团,引导学生从红色文化的学习者变为传承者,深入学校、社区、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探索出一条“以讲促学、反哺社会”的特色教学之路。
  “用歌声唱响时代主旋律,年年红歌传达拳拳之心赤子之情。”江西理工大学连续四十余年举办“一二·九”大合唱,年年唱、班班唱、人人唱。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积极开展红色传唱,在央视舞台唱响红歌、举办红色文化系列讲坛、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会”“诵读红色家书”,激励师生以红色基因立心铸魂。
其他文献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江西教育传媒集团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这是江西教育传媒集团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也是江西教育系统的一件喜事。我谨代表省委教育工委,向江西教育传媒集团全体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70载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从由新中国江西省首任省長邵式平题写刊名、我省第一份期刊《江西教育》(原《教育工作》)1950年4月创刊起,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江西教育传媒集团已由创刊之初的1
期刊
在《江西教育》迎来70华诞之际,我谨代表江西省教育厅向《江西教育》和江西教育传媒集团表示热烈的祝贺!  墨染苍苍,笔著华章。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作为新中国江西省创办的第一份期刊,《江西教育》始终坚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真实记录江西教育发展历程,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推动江西教育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责任造就公信力,高度决定影响力。办
期刊
岁月不居,华章日新;  过去已往,未来可期。  70年的风雨兼程,我们一路走过;  70年的沧桑巨变,我们一同成长;  70年的流金岁月,我们一起回味。  或许您是一直和我们并肩携手的作者、通讯员,  或许您是一直默默关注江西教育事业的热心读者,  您與《江西教育》有着怎样的相识相知?  让我们为过往举杯,共忆成长之路;  让我们为明天喝彩,谱写时代新篇!
期刊
70载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70年风雨兼程,70载开拓创新。  从1950年到2020年,江西教育传媒集团走过了不平凡的70年。   [一、薪火相传 老树新芽更著花]  1950年4月,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朝阳,江西教育传媒集团的前身——江西教育工作社成立,创办了指导全省教育工作的刊物《教育工作》。  1959年1月,江西教育工作社更名为江西教育社,《教育工作》更名为《江西教育》。  1
期刊
我亲爱的家乡的教育名刊《江西教育》70华诞,喜鹊登枝,可喜可贺!70年风雨兼程,70年荣光绽放。70年中的前30年,我只能间接了解;70年中的后40年,我可是亲闻亲历。1980年《江西教育》復刊以来,我见证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舒枝吐叶,成长壮大。   [她是红土地上教育发展的擂鼓者]  为教育而鼓,为教师而歌,是教育媒体人的神圣使命和不辞之职。  《江西教育》以饱蘸激情的如椽金笔,记录、
期刊
弹指一挥间,江西教育传媒集团迈开脚步,从成立至今,不知不觉间就走过了70个年头。70年奋斗不息的風貌和精神,值得传承、光大,值得点赞、庆贺。在这段不短的时期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辛勤耕耘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回报,而成功呢,会更加偏爱辛勤的人。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断努力,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然后不断提高自己,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经过几代传媒人,尤其是
期刊
跨越世纪的时间长河,直面时代的日新月异。自1950年4月创刊以来,70年《江西教育》风雨兼程,一路前行,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而又辉煌的历程。  70年的奋斗,成绩斐然。《江西教育》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真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赣鄱大地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改革创新的铿锵步伐,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江西教育对外展示形象的闪亮名片。  70年的探索,破茧成蝶。从创
期刊
与“江教”——江西教育和《江西教育》的结缘,始于三十年前。  1990年暑期,我出了校门进了机关,从江西师大毕业后分配到江西省教育委员会普通教育处(现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工作。  涉世之初,于工作、于教育、于人生,诸多方面,我皆浑浑然,少不更事,懵懂无知,内心非常渴望得到良师益友的交流、指导与点拨。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转变和适应不知从何处入手,茫然四顾,颇感无助。处领导见状,从案头翻出几本
期刊
在《江西教育》创刊7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读者、作者,谨致最诚挚的祝贺!也借此机会,感谢《江西教育》给予我长期的帮助和支持!在与刊物30多年的交往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江教传媒人服务教育、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初心和痴心,觉得刊物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心用力。  沟通理论与实践。长期以来,理论研究阳春白雪,教育实践下里巴人。一些理论研究者居于象牙塔,对中小学一线实际情况缺乏调查研究,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苦涩难懂,更
期刊
值此《江西教育》创刊7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萍乡市教育局和全市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向《江西教育》表示热烈的祝贺!  70年风雨征路程漫漫,见证记录了江西教育发展之路。《江西教育》始终牢记初心与使命,紧随着江西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紧扣江西教育改革发展的脉搏,紧贴红土地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关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江西教育摇旗呐喊、加油鼓劲、点赞喝彩,是党和政府联系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