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长期性探究有效开展的几点方法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iwang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在的科学课当中,对于一堂课的探究活动都能扎实有效的开展,对于这样的探究教师关注得也比较多。而对于这种需要长时间探究的活动,关注的相对少一些,很多都是高调开头,低调结尾甚至是不了了之。那如何让这种大家认为难以操作的长期性的探究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像参与每堂课的探究活动一样积极呢?
  一、保持新鲜感,使探究的兴趣持久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他们对越是新鲜的事物越是好奇,越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兴趣,正是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我们一般把科学探究分为提出问题,预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与制作,收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要让学生很好的开展探究活动,必须要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有足够的兴趣。一般问题的提出可以是老师提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思维和理解,能对课程内容提出各类问题,如有人文类的,有科学类的,但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目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时,这是一个长期的探究活动。我并未急着开展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是让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之后说说你有什么困惑,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争先恐后,对问题我也适时做了记录便于在本单元学习完之后进行解决。接着出示了蚕各个生长时期的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并未急着揭开蚕每个阶段的名称,生长特点等,而是把这个神秘的面纱一直保留着,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究。蚕的一生会蜕几次皮?蚕的形态会发生改变吗?蚕是怎样把自己裹到茧中去的呢?对于他们来说每个问题都是新鲜的是自己从未见过的,这样他们在自己平时养蚕的过程中能带着新鲜感去观察探究,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兴趣。
  二、不断激励,使探究的欲望高涨
  小学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有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因此要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小学阶段的学生除了有很强的好奇心外,他们还有很强的荣誉感,每个人都想得第一,都想做最好。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再结合我校的“乐乐争章”活动,把乐乐奖章请到我的课堂中来,让它和学生一起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是让学生在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关注植物生长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包括植物的茎高度的变化等。学生都知道植物的茎会越长越高,但是每个时期的生长速度是不同的,我要求学生每天进行观察记录,每次课前进行交流,比比谁记录得仔细,小组之间开展比赛,组员之间开展比赛,组内每位同学都坚持记录的都可以得到乐乐星,小组中每位组员都记录了而且能坚持的一周得一颗乐乐兵。对于记录得好的同学还将他们的记录给大家展示并及时和班主任沟通让他在班内进行表扬。这样多种方式表扬,每位学生都想有那份小小的荣誉,每个人都愿意积极参与,这种小小的荣誉感在他们心里起着作用,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三、师生多交流,使探究的困惑减少
  长期性探究有着它的特殊性,长期性探究中遇到的问题是纷杂的,也不是同时性的,学生此刻有问题到下一刻可能他就忘了,问题解决不了,可能对后期的探究会有影响。长期的探究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如种植植物可能要持续一个学期,养蚕要2-3个月。平时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这样他们观察发现的目的性就较强,但探究过程中往往随时都会发现问题,科学课又有它的特殊性,不像语问、数学课每天都有,科学课每周只有2节,不可能把每次遇到的问题到课堂上来解决,那样问题会有滞后性。有些老师很讨厌课堂上学生叽叽喳喳的问问题,而我就不这么认为成功的教育方法是:“三分含情,七分叙理”的,它辨证地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动之以情、晓之有理”,不能只靠批评与指责。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有问题随时来和老师交流,把问题及早的解决。这样一方面能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喜欢上科学课,喜欢上老师,课堂的各个方面都能很好的沟通。在养蚕的过程中一天课堂上学生问,为什么蚕宝宝身上有黑黑的东西,是生病了吗?通过查阅资料,出现这样的情况是蚕被蚊子、苍蝇叮咬了,在叮咬时它们会把卵产在蚕身体里,里面的蛹死亡了,如果不处理会长出蛆。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蚕已经结茧了,待他回家一看蚕茧周围已经爬满了蛆。科学研究表明: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认识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对问题的处理方法记忆得更久。师生之间多交流,老师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去帮助学生,让他们在探究的道路上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探究中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中包含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小学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对周遭的事物好奇和关注,不管是短暂性的还是长期性的,我们应培养学生能自己去猜想、探究和发现,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真理的发现过程,以激发、助长和保持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持久兴趣、持久探究。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一、主题与背景  教师的立身之本在于专业发展,新课改提倡以校为本的研修方式,倡导实现教师间的同伴互助。而长期以来形成的“文人相轻”的陋习,在短短几年内又很难得到根除,再加上教师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和教师之间的平行关系,各人手上都有众多的繁杂事务,要想在同一时间聚在一起,有时还真不容易。即便是有时被迫聚在了一起,若没有很好的引领,也会流于形式。这让领导们很困扰,也给老师们留下了“所谓校本研修、集体备课,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说爱唱,歌谣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的同时,还能以其反复的旋律和歌词,帮助学生记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主题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之前通过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把本来单元式的教材体系进行有机的整合,划分为若干个主题而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主题教学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因此,主题教学模式近年来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但主题教学模式也并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要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出效果必须要考虑一些因素
一、对实践性作业进行课题探究的缘起1、国内教育现状带来的深思。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存在让学校在孩子们眼里成为了刑场,所谓巩固知识、锻炼技能的作业既单调又枯燥,毫无乐趣,让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极高的学科,但是课堂教学往往是枯燥的,要让学生既能了解新知识,又能迅速的掌握并应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不但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语言艺术,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克服学习障碍,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下面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巧设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
“零缺陷质量管理”强调的是在第一次做事情的时候就要把事情做对,在质量管理中建立防错系统能够有效的预防差错产生。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什么是零缺陷质量管理,以及防错系统的相
成就动机的激发成为实现高效思想政治课堂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根据教育新政背景下的新情况,在实践中把视野聚焦于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学习效率,关注学生学习的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 “制高点”,目前发展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是其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交互地传递,使学生大脑各区交替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
本文以幼儿园几例科学活动为例,通过活动中的孩子学与教者教的几种现象,探寻几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从低效向有效进行转化的策略。  策略之一:巧妙牵引——凸现科学教育有效教学的兴趣点  在中班《水的游戏》活动中,老师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一盆水)?幼:水。师:对,水是什么颜色?幼:没有颜色。师: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水有三态,液态、固态、气态……(这时,孩子们有的走神,有的互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容置疑,小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源头活水就是多彩的生活,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多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笔者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收效颇佳。  一、让校园生活为学生打好文化底色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和信息储量。如学完课文《三顾茅庐》后,鼓励学生在语文活动课时,到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去阅读《三国演义》,从而扩大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