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冉冉的时光过得真快,一转眼,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老师永远地离开我们已十余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以及声情并茂的生动上课场景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他对我国当代小提琴艺术的卓越贡献,不仅在于培养了三十多名在重大国际小提琴比赛摘银夺冠,更为重要的是,他以自身的博学、聪明才智和深入的思考研究,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从人琴关系、演奏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抓住声音是震动在时间的流动要点以及驾控小提琴表现音乐的本质,师法自然,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学生运用的演奏“口诀”。这一宝贵的遗产,让我们受用无穷。本作者曾在2000年前后,经林大师同意授权在贵刊撰文《跟林耀基学小提琴》十讲,又在2011年大师离去两年后,撰文《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思想初探》以示对大师的悼念。现今,将经多年的思考领会的学习心得,以“口诀”为线索,从相关的不同方面和角度,再探其教学思想,以期弄懂小提琴演奏的方法与原理,供大家参考。
一、首先是如何看待小提琴
他说:“小提琴说到底是一种工具,一种表达语言的工具,小提琴教学其实就是教导学生如何运用小提琴这种工具表达音乐语言,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人琴关系要达到人琴一体化,琴与脖子必须连在一起(不少学生没有做到),把脑袋的重量放到腮托里,琴与地面平行,自然有点倾斜,目的是让从肩开始的整个右手臂得到解放、舒适、自然,为消除各种障碍,有利演奏发音,为双手的运作提供最大的方便,持弓,要让弓成为手的一部分”。是手臂的延伸,不能紧,要始终保持手指各关节的灵活性和弓子的弹性,进一步指明了五个手指的不同作用:大指是枢纽,力量的支撑,食指小指在运弓的弓尖弓根处起平衡作用,中指以“环”的形态成为中心,无名指起稳定作用。五个手指作为力量的开关,共同协调把来自肩部的力量,通过大小臂,传到弦内。
二、要弄清演奏是个什么状态
口诀表达为:“东西南北中,四方八面通,脚踏地球中,顶天立地松,情爱我心中,箭发自弦中,祝君更成功,展翅遨太空。”在解决了人琴一体和弓手一体的关系后,告诉我们人和环境的一体,从而使人的生理、心理、环境融合,形成自然状态,避免反常状态,使人的精神面貌在作品的演奏中得到充分展现。
三、要解决两只手的问题
因为琴的操控是通过两只手完成的。左手相对于右手而言,简单多了,技术主要是换指、手型、换把、颤指等几个方面。
“换指”,所有演奏的音都是由左手的四个手指的抬、落、换指完成的。
口诀表述为“指根发力到指尖,手指关节不发蔫,指头轮休存耐力,手指独立实又坚。”
抬要靠指根关节发力,这既保证了让指头尖、中关节自然弯曲朝下手型,又能充分发挥手指自身重量抬落,落是手指重量的释放,让指尖落到弦上有弹性。
“手型”是为了保证音准的模具,手指要尽量依弦顺成一条线,各手指之间按大小二度音程的规格在弦的上空排好,呈现四度音程关系,手型如同空中的无形键盘,保证其稳定状态。
换弦的口诀为:“换弦靠手肘,琴颈为中心,四指成一线,肘带腕指跟。”使手指动作独立而不多余。
这是我们常说的“舵式动作”,其意义在于保证手型稳定,有利音准。在指明了左手换弦与手型的关系的同时,强调落在弦上的手指尽量不要过早离开弦,不仅操作方便,令手型更稳定,而且有利该音余音的发声。
换把口诀:“下臂带动腕指跟,腕指配合要认真,先行指头最重要,按得不准白费心。”
换把的实质是手型及手重量的转移,即:在如歌地、安静地、有节奏地、不紧张充满自信、安全、舒适的心理准备下,以最短的距离和最短的时间依照口诀中的做法完成的。在换指、换弦、换把及保证手型的技术之中,特别强调大拇指的作用及灵活状态,指出大指是后勤部长,为四指动作提供支撑、协调、方便,使四个手指的动作有独立性,有方向性,有音程关系。
颤指俗称揉弦,口诀:“如坐摇椅如乘轿,又似扇子手中摇,君能识得此中味,宽窄快慢自可调。”
这里的要点是“识得其中味”,要靠体会、靠想象力,揉弦美丽动人,手及小臂如同一棵树,有树枝、树干、树叶,在风的吹动下,才顺风势摆动、摇曳,这风来自手腕或小臂前后顺着弦的一个小角度,带手指的指尖关节前后颤动。动作一定要先快,不能先慢,让快动作在惯性的作用下,音高发声了微弱变化。
再说右手,右手的运弓技术,方法较为复杂,在教学中,林老师讲得最多,下功夫最大。演奏,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是指右手运弓来完成的,再说,要说小提琴难,就难在右手的运弓发音上。
口诀之一:“运弓要一直、二平、三稳。”
这是由琴发音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这是轨道,否则就脱轨了,什么也别谈了,是宪法,根本法。
口訣之二:“肩肘腕指环扣环,整体动作不零散,上臂下臂联合动,大刀阔斧声音宽。”
这是讲发音动作,既讲了动作部位,又讲了相互关系和心理的感受。发音做到有效、充分、通透、亮丽,怎么办?
一是运弓力量来自右肩,所以肩要解放,要放松、下垂,通过大小臂的灵活、柔顺,用相当于开关的五个右手指挂住、吃住、勾住、渗透到弦内。
二是根据音乐表达要求,调整力度、弓速运弓,奏出轻、重、缓、急不同性质的声音来。并总结出“手动弓静拉短弓,上下弓匀拉快弓,中弓最轻自然跳,弓不离弦出跳弓。”“拉快弓,如顺风行船,风送船帆,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往无前;拉慢弓,如逆风行船;不快不慢像春风吹柳枝。”对右臂的感觉表述为“一是水平方向感,二是肩肘腕指整体感。(特别指出手腕是协调肩、肘、手连贯性的被动动作)”
三是用力的弹簧感,各关节的通畅感、舒适感。在用力的问题上,强调了与放松的关系,后面还将谈到,放松是用力的环境、前提。没有放松就没有用力,放松只有在自然状态下才能做到,放松中的用力才有弹性,有柔韧性,才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里还包含着尽量借助地心的引力和惯性的力量,同时只有这样做,才能使琴本身有最佳的震动状态,并有利于驾控,有利艺术表现。 口诀之三:“边走边靠边换弦。”
换弦意为换平面,是发音点,重力的转移,肩部的力量,一定传达到新弦上,肩头越松传达到弦上的重量越大,弦肩通了电,这是由整个右手臂协调一致的动作完成的。
口诀之四:“平面均匀要走好,欲换先往下弦靠,平稳过渡下条弦,天衣无缝你更高。”
口诀之五:“换字易冒尖,问题在空间,认真攻换字,不断又粘连。”
四、关于双手配合与总体要求
口诀之一:“左手一把抓,右手分开拉,两手相配合,紧密不分家。”
左手一把抓,即:在稳定的手型前提下,多用保留指和预备指,即使拉单音,也保持拉双音拉和弦的方法。右手分开拉,我的理解是:先左后右,先解决拉什么,再解决拉成什么样子。
口诀之二:“三点相通声音通,点点相连显神通,三点合成一颗珠,串起珠子闹天宫。”
三点是指左手的音位点、右手持弓点和弓弦接触点,表达精辟!简练!实用!
口诀之三:“换字不断气,脑子不断线,左手珠一串,弓子来穿线。”
“换”字是整个演奏技术的核心,不换就不动,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换就来事了,就有了动作、方法等相关的各种技术问题。左手给出的每个音都是金珠子,右手如穿针引线一样,把它们串起来构成乐句、音乐。
口诀之四:“在变化中求稳定,在运动中求放松。”拉琴,拉的是变化,记得哪位大师讲过:“有一种美比美还美,那就是变化。”但变化是在稳定中实现的变化,动是在静中实现的,要出手必须先回手。所谓稳定,包括:技术稳定、节奏稳定、头脑冷静、轨道稳定、弓杆稳定等等,要做到气定神闲的千变万化。
口诀之五:“内心歌唱预先听,两手动作预先量,多余动作要去掉,紧张因素要扫清。”好像射箭,引而不发,发则必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瞄准上,有了把握,方才扣动扳机,“宁等三分,不抢一秒”。
“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都是有备而来。首先要有想法,有要求,然后再靠方法,技术去实现。“心想事成”,心不想哪有事成。具体的做法是:在匀、准、美发音的标准的前提下,依照表达音乐的要求和感受,预感音高、预感音位、预感音程、预感运弓的力度和速度,这里强调的是“预”,先想好了,再做演奏。
预备的源头是什么?口诀之六:“内心歌唱率两手,两手顺从跟着走,基本要求匀准美,胆大心细精益求。”
源头是内心的歌唱,所演奏的作品是内心的咏唱,呈现出的音乐音响都是发自内心的造化,这里强调的是心唱。
口诀之七:“脑子不断线,换字不断气,左手珠一串,弓子来穿线。”
为什么有的演奏抛锚了?是因为脑子断了线,左右手往往跑到脑子前面去了,右手跑到左手前面去了。换字不断气是指不能因为换弓、换弦、换把,声音出现间断,不能影响音乐像气一样的流动。后两句则把两手的关系作了形象、精彩的表达,神采之笔,大师造化。
口诀之八:“一寸光阴一寸金,寸弓能敌万丈情,乐谱浓缩想象力,一曲心画美又新。”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靠弓子在时间中的运行完成的,“寸”是不浪费一丝一毫的运弓,保证音符时值的流动。
从以上所述的这些“口诀”中,自己领悟到对演奏的表达:在“心会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的心境中——
胸有成竹 得心应手
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
五、关于练琴
一位演奏家成长的过程中 ,练习占去了绝大部分的时间,林老师在这方面的研究,花费的心思和指导也比较多。
口诀之一:“慢练、轻拉、快改”。
俗话说,慢工出巧匠,没有慢就没有快,练习是一个从实验到巩固的过程,实验就要轻拉,摸索,出现错误第一时间就要改,做到不重复第二次。
之二:“练琴要从三方面下手,暴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暴露矛盾,要大胆地把自己存在的问题,不舒服,不自然,难的东西拉出来,而不是掩盖。与错误作斗争,要斗争,就会有牺牲,牺牲的是自己的面子,改掉的是弱点、短板、坏习惯。分析矛盾,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的过程。也可解释为“择优录取”的过程,保留那些正确的方法和优美的声音,去掉那些不好的声音和毛病。做到“心无挂碍,无挂碍,则无恐惧”。这个过程是个痛苦的過程,因为不少学生往往是用自己的优势、长项或者聪明才智掩盖自己的缺点,所以要克服态度上的畏难情绪和思想阻力,大胆暴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即掌握一套科学的演奏方法,熟悉它,巩固它,成为习惯。
练琴与演奏是两回事,练琴是为演奏做准备的,对演奏中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要有清醒的认识和估计,给予重点练习。同时练琴一定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要耐心、不凑合、不糊弄、一丝不苟。采取“主动进攻”和“积极防守”的态度。“主动进攻”就是练“预备”,心理上、生理上,音乐与技术方法的准备,要么不拉,拉则必准,弹无虚发。“积极防守”则是时时刻刻用耳朵监听,对不准的音和错误及时做出纠正,多用积极进攻,减少积极防守。
在整个练琴过程中,林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要解决三大矛盾或者处理的三大关系:时间与空间,动和静,用力和放松的矛盾关系。
时间与空间:弓子在空间时间长了,在弦上的时间就短了,左手指在空中时间长了,在弦上的时间就少了;换把、换弓、换弦时间长了,发音就短了,音符的时值就损失了。要尽量减少两只手的动作空间,减少角度,弓子要么不动,一动则是共鸣,没有虚弓、废弓。
动与静:演奏是靠两只手不断运动完成的,但没有静就没有动。出手先回手,车动马路静,火车出站动,站台静。拉琴的静,主要是指弓子静,琴本身与身体的关系静,节奏静,演奏方法静,演奏状态静等等,换而言之,拉琴拉的是变化,但同时拉的也是稳定,并且没有稳定,就没有变化。稳定是指静,变化是从稳定中而来的。
用力与放松:放松不是目的,放松是为了合理地舒适地用力,不用力如何拉琴,用力感到有弹性,有惯性,借助自身重量了,放松与用力就统一了。同时还指出:用力要保证弓弦粘在一起的发力点和运弓轨道的方向。至于用力的大小,则要根据乐曲的要求靠调整力度和弓速来完成。一切做得适当了,会有种轻松得意的舒适感。
林老师对于练琴总结为:必须用匀、准、美的原则指导练琴,右手运弓要直、平、稳。左手要稳、准、巧。解决好三个矛盾,就是暴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处理好三个关系,时空、动静、用力与放松的关系。
口诀为:“提琴规律经常找,用心思考不能少,不断总结找规律,科学指导练琴好。”
六、跋
综上五个部分所述,林老师独具慧眼地总结出小提琴演奏的科学和艺术规律,并以“口诀”的方式表达,是给我们留下的宝典,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是自然的流露,是心师造化,法随自然。让中国的小提琴艺术翘首崛起,令世界瞩目,至今无人可及。作者撰文,一是为了再次学习领会,给自己来个总结,二是为弘扬传播林老师的教学思想做点事,三是向林老师奉献一份真情和感谢。
一、首先是如何看待小提琴
他说:“小提琴说到底是一种工具,一种表达语言的工具,小提琴教学其实就是教导学生如何运用小提琴这种工具表达音乐语言,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人琴关系要达到人琴一体化,琴与脖子必须连在一起(不少学生没有做到),把脑袋的重量放到腮托里,琴与地面平行,自然有点倾斜,目的是让从肩开始的整个右手臂得到解放、舒适、自然,为消除各种障碍,有利演奏发音,为双手的运作提供最大的方便,持弓,要让弓成为手的一部分”。是手臂的延伸,不能紧,要始终保持手指各关节的灵活性和弓子的弹性,进一步指明了五个手指的不同作用:大指是枢纽,力量的支撑,食指小指在运弓的弓尖弓根处起平衡作用,中指以“环”的形态成为中心,无名指起稳定作用。五个手指作为力量的开关,共同协调把来自肩部的力量,通过大小臂,传到弦内。
二、要弄清演奏是个什么状态
口诀表达为:“东西南北中,四方八面通,脚踏地球中,顶天立地松,情爱我心中,箭发自弦中,祝君更成功,展翅遨太空。”在解决了人琴一体和弓手一体的关系后,告诉我们人和环境的一体,从而使人的生理、心理、环境融合,形成自然状态,避免反常状态,使人的精神面貌在作品的演奏中得到充分展现。
三、要解决两只手的问题
因为琴的操控是通过两只手完成的。左手相对于右手而言,简单多了,技术主要是换指、手型、换把、颤指等几个方面。
“换指”,所有演奏的音都是由左手的四个手指的抬、落、换指完成的。
口诀表述为“指根发力到指尖,手指关节不发蔫,指头轮休存耐力,手指独立实又坚。”
抬要靠指根关节发力,这既保证了让指头尖、中关节自然弯曲朝下手型,又能充分发挥手指自身重量抬落,落是手指重量的释放,让指尖落到弦上有弹性。
“手型”是为了保证音准的模具,手指要尽量依弦顺成一条线,各手指之间按大小二度音程的规格在弦的上空排好,呈现四度音程关系,手型如同空中的无形键盘,保证其稳定状态。
换弦的口诀为:“换弦靠手肘,琴颈为中心,四指成一线,肘带腕指跟。”使手指动作独立而不多余。
这是我们常说的“舵式动作”,其意义在于保证手型稳定,有利音准。在指明了左手换弦与手型的关系的同时,强调落在弦上的手指尽量不要过早离开弦,不仅操作方便,令手型更稳定,而且有利该音余音的发声。
换把口诀:“下臂带动腕指跟,腕指配合要认真,先行指头最重要,按得不准白费心。”
换把的实质是手型及手重量的转移,即:在如歌地、安静地、有节奏地、不紧张充满自信、安全、舒适的心理准备下,以最短的距离和最短的时间依照口诀中的做法完成的。在换指、换弦、换把及保证手型的技术之中,特别强调大拇指的作用及灵活状态,指出大指是后勤部长,为四指动作提供支撑、协调、方便,使四个手指的动作有独立性,有方向性,有音程关系。
颤指俗称揉弦,口诀:“如坐摇椅如乘轿,又似扇子手中摇,君能识得此中味,宽窄快慢自可调。”
这里的要点是“识得其中味”,要靠体会、靠想象力,揉弦美丽动人,手及小臂如同一棵树,有树枝、树干、树叶,在风的吹动下,才顺风势摆动、摇曳,这风来自手腕或小臂前后顺着弦的一个小角度,带手指的指尖关节前后颤动。动作一定要先快,不能先慢,让快动作在惯性的作用下,音高发声了微弱变化。
再说右手,右手的运弓技术,方法较为复杂,在教学中,林老师讲得最多,下功夫最大。演奏,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是指右手运弓来完成的,再说,要说小提琴难,就难在右手的运弓发音上。
口诀之一:“运弓要一直、二平、三稳。”
这是由琴发音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这是轨道,否则就脱轨了,什么也别谈了,是宪法,根本法。
口訣之二:“肩肘腕指环扣环,整体动作不零散,上臂下臂联合动,大刀阔斧声音宽。”
这是讲发音动作,既讲了动作部位,又讲了相互关系和心理的感受。发音做到有效、充分、通透、亮丽,怎么办?
一是运弓力量来自右肩,所以肩要解放,要放松、下垂,通过大小臂的灵活、柔顺,用相当于开关的五个右手指挂住、吃住、勾住、渗透到弦内。
二是根据音乐表达要求,调整力度、弓速运弓,奏出轻、重、缓、急不同性质的声音来。并总结出“手动弓静拉短弓,上下弓匀拉快弓,中弓最轻自然跳,弓不离弦出跳弓。”“拉快弓,如顺风行船,风送船帆,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往无前;拉慢弓,如逆风行船;不快不慢像春风吹柳枝。”对右臂的感觉表述为“一是水平方向感,二是肩肘腕指整体感。(特别指出手腕是协调肩、肘、手连贯性的被动动作)”
三是用力的弹簧感,各关节的通畅感、舒适感。在用力的问题上,强调了与放松的关系,后面还将谈到,放松是用力的环境、前提。没有放松就没有用力,放松只有在自然状态下才能做到,放松中的用力才有弹性,有柔韧性,才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里还包含着尽量借助地心的引力和惯性的力量,同时只有这样做,才能使琴本身有最佳的震动状态,并有利于驾控,有利艺术表现。 口诀之三:“边走边靠边换弦。”
换弦意为换平面,是发音点,重力的转移,肩部的力量,一定传达到新弦上,肩头越松传达到弦上的重量越大,弦肩通了电,这是由整个右手臂协调一致的动作完成的。
口诀之四:“平面均匀要走好,欲换先往下弦靠,平稳过渡下条弦,天衣无缝你更高。”
口诀之五:“换字易冒尖,问题在空间,认真攻换字,不断又粘连。”
四、关于双手配合与总体要求
口诀之一:“左手一把抓,右手分开拉,两手相配合,紧密不分家。”
左手一把抓,即:在稳定的手型前提下,多用保留指和预备指,即使拉单音,也保持拉双音拉和弦的方法。右手分开拉,我的理解是:先左后右,先解决拉什么,再解决拉成什么样子。
口诀之二:“三点相通声音通,点点相连显神通,三点合成一颗珠,串起珠子闹天宫。”
三点是指左手的音位点、右手持弓点和弓弦接触点,表达精辟!简练!实用!
口诀之三:“换字不断气,脑子不断线,左手珠一串,弓子来穿线。”
“换”字是整个演奏技术的核心,不换就不动,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换就来事了,就有了动作、方法等相关的各种技术问题。左手给出的每个音都是金珠子,右手如穿针引线一样,把它们串起来构成乐句、音乐。
口诀之四:“在变化中求稳定,在运动中求放松。”拉琴,拉的是变化,记得哪位大师讲过:“有一种美比美还美,那就是变化。”但变化是在稳定中实现的变化,动是在静中实现的,要出手必须先回手。所谓稳定,包括:技术稳定、节奏稳定、头脑冷静、轨道稳定、弓杆稳定等等,要做到气定神闲的千变万化。
口诀之五:“内心歌唱预先听,两手动作预先量,多余动作要去掉,紧张因素要扫清。”好像射箭,引而不发,发则必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瞄准上,有了把握,方才扣动扳机,“宁等三分,不抢一秒”。
“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都是有备而来。首先要有想法,有要求,然后再靠方法,技术去实现。“心想事成”,心不想哪有事成。具体的做法是:在匀、准、美发音的标准的前提下,依照表达音乐的要求和感受,预感音高、预感音位、预感音程、预感运弓的力度和速度,这里强调的是“预”,先想好了,再做演奏。
预备的源头是什么?口诀之六:“内心歌唱率两手,两手顺从跟着走,基本要求匀准美,胆大心细精益求。”
源头是内心的歌唱,所演奏的作品是内心的咏唱,呈现出的音乐音响都是发自内心的造化,这里强调的是心唱。
口诀之七:“脑子不断线,换字不断气,左手珠一串,弓子来穿线。”
为什么有的演奏抛锚了?是因为脑子断了线,左右手往往跑到脑子前面去了,右手跑到左手前面去了。换字不断气是指不能因为换弓、换弦、换把,声音出现间断,不能影响音乐像气一样的流动。后两句则把两手的关系作了形象、精彩的表达,神采之笔,大师造化。
口诀之八:“一寸光阴一寸金,寸弓能敌万丈情,乐谱浓缩想象力,一曲心画美又新。”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靠弓子在时间中的运行完成的,“寸”是不浪费一丝一毫的运弓,保证音符时值的流动。
从以上所述的这些“口诀”中,自己领悟到对演奏的表达:在“心会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的心境中——
胸有成竹 得心应手
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
五、关于练琴
一位演奏家成长的过程中 ,练习占去了绝大部分的时间,林老师在这方面的研究,花费的心思和指导也比较多。
口诀之一:“慢练、轻拉、快改”。
俗话说,慢工出巧匠,没有慢就没有快,练习是一个从实验到巩固的过程,实验就要轻拉,摸索,出现错误第一时间就要改,做到不重复第二次。
之二:“练琴要从三方面下手,暴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暴露矛盾,要大胆地把自己存在的问题,不舒服,不自然,难的东西拉出来,而不是掩盖。与错误作斗争,要斗争,就会有牺牲,牺牲的是自己的面子,改掉的是弱点、短板、坏习惯。分析矛盾,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的过程。也可解释为“择优录取”的过程,保留那些正确的方法和优美的声音,去掉那些不好的声音和毛病。做到“心无挂碍,无挂碍,则无恐惧”。这个过程是个痛苦的過程,因为不少学生往往是用自己的优势、长项或者聪明才智掩盖自己的缺点,所以要克服态度上的畏难情绪和思想阻力,大胆暴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即掌握一套科学的演奏方法,熟悉它,巩固它,成为习惯。
练琴与演奏是两回事,练琴是为演奏做准备的,对演奏中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要有清醒的认识和估计,给予重点练习。同时练琴一定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要耐心、不凑合、不糊弄、一丝不苟。采取“主动进攻”和“积极防守”的态度。“主动进攻”就是练“预备”,心理上、生理上,音乐与技术方法的准备,要么不拉,拉则必准,弹无虚发。“积极防守”则是时时刻刻用耳朵监听,对不准的音和错误及时做出纠正,多用积极进攻,减少积极防守。
在整个练琴过程中,林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要解决三大矛盾或者处理的三大关系:时间与空间,动和静,用力和放松的矛盾关系。
时间与空间:弓子在空间时间长了,在弦上的时间就短了,左手指在空中时间长了,在弦上的时间就少了;换把、换弓、换弦时间长了,发音就短了,音符的时值就损失了。要尽量减少两只手的动作空间,减少角度,弓子要么不动,一动则是共鸣,没有虚弓、废弓。
动与静:演奏是靠两只手不断运动完成的,但没有静就没有动。出手先回手,车动马路静,火车出站动,站台静。拉琴的静,主要是指弓子静,琴本身与身体的关系静,节奏静,演奏方法静,演奏状态静等等,换而言之,拉琴拉的是变化,但同时拉的也是稳定,并且没有稳定,就没有变化。稳定是指静,变化是从稳定中而来的。
用力与放松:放松不是目的,放松是为了合理地舒适地用力,不用力如何拉琴,用力感到有弹性,有惯性,借助自身重量了,放松与用力就统一了。同时还指出:用力要保证弓弦粘在一起的发力点和运弓轨道的方向。至于用力的大小,则要根据乐曲的要求靠调整力度和弓速来完成。一切做得适当了,会有种轻松得意的舒适感。
林老师对于练琴总结为:必须用匀、准、美的原则指导练琴,右手运弓要直、平、稳。左手要稳、准、巧。解决好三个矛盾,就是暴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处理好三个关系,时空、动静、用力与放松的关系。
口诀为:“提琴规律经常找,用心思考不能少,不断总结找规律,科学指导练琴好。”
六、跋
综上五个部分所述,林老师独具慧眼地总结出小提琴演奏的科学和艺术规律,并以“口诀”的方式表达,是给我们留下的宝典,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是自然的流露,是心师造化,法随自然。让中国的小提琴艺术翘首崛起,令世界瞩目,至今无人可及。作者撰文,一是为了再次学习领会,给自己来个总结,二是为弘扬传播林老师的教学思想做点事,三是向林老师奉献一份真情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