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亨德尔”B小调中提琴协奏曲》和《“巴赫”C小调中提琴协奏曲》是为数不多的中提琴经典协奏曲,在当代中提琴教学与演奏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音乐舞台上频频上演的中提琴经典曲目。本文对曲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创作手法、音乐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在作品演奏上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中提琴 巴赫 亨德尔 亨利·卡萨德苏
说起亨利·卡萨德苏(或译卡萨德修)(Henri Casadesus)这个名字,恐怕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他的两首中提琴作品《“亨德尔”B小调中提琴协奏曲》和《“巴赫”C小调中提琴协奏曲》,是中提琴专业的必修曲目,被国内外多本教材收录,也是国内外舞台上频频上演的中提琴经典曲目之一。
一、卡萨德苏其人
亨利·卡萨德苏,全名Henri-Gustave Casadesus,1879年9月30日生于法国巴黎,卒于1947年5月31日,是一名出色的中提琴、古中提琴(viola d’amore)演奏家,以及音乐出版人。亨利出生于法国的一个音乐世家。其父路易·卡萨德苏(Luis Casadesus)是一名吉他演奏家。亨利的兄弟姐妹共九人,其中八位是音乐家,包括指挥与歌剧作曲家弗朗西斯·卡萨德苏(Francis Casadesus),小提琴家莫里斯·卡萨德苏(Marius Casadesus),大提琴家马赛尔·卡萨德苏(Marcel Casadesus)和钢琴家罗丝·卡萨德苏(Rose Casadesus)。亨利是著名钢琴演奏家罗伯特·卡萨德苏(Robert Casadesus)的叔叔,也是指挥家让·库劳德·卡萨德苏(Jean-Claude Casadesus)和作曲家多美尼克·卡萨德苏(Dominique Casadesus)的祖父。
亨利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中提琴专业,师从法国中提琴界的泰斗Théophile ?douard Laforge(1863-1918)。1910年,亨利成为法国著名的卡朋特四重奏组①成员,弟弟大提琴家马赛尔·卡萨德苏(Marcel Casadesus)也曾短暂参加过该重奏组。作为圣桑音乐思想的延续,亨利与圣桑合作,于1901年至1939年间创办了名为“古乐器协会”的五重奏乐团,致力于古乐器的演奏与收藏,以及古乐器音乐作品的挖掘整理。其成员包括他的家人:小提琴家莫里斯·卡萨德苏(Marius Casadesus)、露莎·卡萨德苏(Lucette Casadesus)、雷吉娜·卡萨德苏(Régine Casadesus),以及M. Devilliers,均使用viola da gamba和viola d'amore等古乐器演奏,亨利也为“古乐器协会”创作了不少作品。
卡萨德苏兄弟很乐于模仿名家的风格写作。亨利的兄弟,小提琴家莫里斯·卡萨德苏(Marius Casadesus)就曾假托莫扎特之名,创作了一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déla?de Concerto,K.Anh.294a),这首作品出版于1933年,在20世纪前一直无人知晓。亨利曾一度被认为是该作品的作者,直到1977年,在一场乐谱版权纠纷中,莫里斯才承认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作者。亨利也曾假托博凯里尼②的名字,模仿他的风格创作小提琴协奏曲。
亨利·卡萨德苏一生所创作的作品类型涉足广泛,做有中提琴、小提琴协奏曲、钢琴作品、声乐作品、乐队作品、歌剧、室内乐,以及电影音乐等。作为中提琴及古中提琴演奏家、教育家,首演过多部作品,活跃在法国的音乐舞台上,并著有《抒情维奥尔演奏技巧》③一书。
二、“亨德尔”B小调中提琴协奏曲
“亨德尔”B小调中提琴协奏曲,又译亨德尔风格中提琴协奏曲,于1924年首次出版,封面上注明该曲为“古乐器协会”作品之一。全曲共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Allegro moderato为再现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第一段1~40小节,为小的并列三部曲式。主题旋律为音阶式盘旋上下行,及八九度大跳构成。第一部分第一段(1~13小节)是主题的完整呈现(见谱例1)。其后的两段在调性布局上富于变化,发展很远。第一部分第二段(15~24小节)由B小调下属调E小调开始经过D小调转为F大调。第一部分第三段(27~40小节)由F大调出发,经过关系小调D小调,最终停留在A小調上。第二部分45~75小节为单二部曲式,篇幅上略显短小,材料具有统一性,调性对比也不大,以回归B小调主属关系为主,旋法上多次出现十二、十四、十五度的大跳。第三部分76~104小节,按照古典曲式风格,是第一部分前35小节的完全再现,109~122小节为尾声,分为两个部分。尾声第一段(109~115)是第一乐章第二部分素材在主调上的再现。尾声第二段(116~122)是主题旋律的完全再现。在演奏技巧方面,第一乐章将右手各种弓法组合融会贯通,辅以大跳换弦,显示出作者亨利·卡萨德苏对中提琴技巧的熟悉性。
第二乐章Andante ma non troppo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1~21小节)为非方整性的收拢性乐段,停在B小调主音上。主题旋律是以连弓为主的长线条弱起结构,四分符点音符及前十六音型增加了旋律的律动性。第二部分(22~44小节)从B小调出发,经过下属调E小调,到达重下属A小调,独奏旋律停留在A小调导音上,并未解决,引出第三部分的第一个音A。第三部分(45~68小节)经由A小调回到E小调,在结尾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第二乐章音区跨度较大,出现中提琴六把位的高音。在演奏上需要长线条的揉弦控制,重点体现中提琴左手技巧。
第三乐章Allegro molto篇幅较长,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1~79小节)为单二部曲式,主题旋律(1~10小节)为下行分解和弦,对比性材料由装饰性十六分音符音阶式上行及大跳音程组成。调性上第一部分第一段(1~38小节)仍在B小调主调,从第二段开始,转为A大调,结束在B小调属和弦的导音?E上,为开放性结构。第二部分(80~144小节)为单二部曲式。第一段(82~121小节)最初向E大调离调,短暂回到B小调后,最终走向A小调。第二部分第二段(130~144小节)由A小调回到B小调的属准备。第三乐章第三部分(147~229小节)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仅在结尾的八小节略有改动。尾声(232~261小节)围绕属、主和弦展开了一系列乐思,增加连顿弓演奏技法,最终以柱式主和弦及主长音结束。 三、“巴赫”C小调中提琴协奏曲
“巴赫”C小调中提琴协奏曲,又译巴赫风格C小调中提琴协奏曲。最初可能是作为大提琴作品于1947年首次出版,署名为巴赫最小的兒子J.C.Bach④的作品。该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Allegro molto ma maestoso为单三部曲式结构。级进的(有时也为半音级进)六度大跳为全乐章的核心动机。第一部分(1~69小节)的开始,遵循古典协奏曲的常规,由乐队及独奏中提琴两次呈现辉煌而悲壮的主题旋律(1~24小节,见谱例2)。经过几次模进后,转为F小调,进而结束在G小调上。第二部分由G小调开始,向?B大调离调,短暂回到C小调,至95小节(Pi? clamato ed espressivo),来到?E大调,速度稍稍放慢,情绪略做平复,至110小节恢复原速度。第三部分(111~157小节)开头转入?A大调,由136/137小节的导七和弦转入属准备G小调,至146小节再现主题旋律,调性回归到C小调。整个乐章大量运用模进的创作手法,加上多变的调性,使乐曲兼具统一与变化。半音式六度大跳级进要求演奏者具备良好的音准感和娴熟的左手技巧。
第二乐章Adagio molto espressivo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1~25小节,非方整性乐段,结尾停留在主调上,为收拢性结构。主题动机由环绕音型组成。第二部分(26~54小节)由?A大调开始,向F小调离调,回到C旋律小调。第三部分(55~80小节)加花式再现了第一部分。主题在第三部分以高八度的新面貌出现。伴奏织体也又柱式和弦改为分解和弦,68、70、71小节将第一部分原有的长音改为装饰音性质的三十二分音符及音阶。结尾出现五把位高音A。整个乐章既有巴赫小提琴(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式的旋法、分句,又兼具肖邦的浪漫抒情性。
第三乐章Allegro molto energico单三部曲式结构。主题是以六度、五度双音分解的主三和弦,打破八六拍强弱规律的切分三音组重复,极具张力与震撼力(1~16小节,见谱例3)。第一部分(1~72小节)从C小调开始,至中部转入D大调,进而转入G小调。第二部分(74~135小节)由D小调展开发展,经由?A大调,通过长达16小节(120~135)的分解和弦回到主调属和弦。第三部分(136~154小节)在完全再现了13.小节后,由4小节的分解属音导七和弦引出华彩段落。155~174小节为尾声,完整地再现了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结尾。该乐章速度较快,多处运用双音、顿弓、跳弓等技巧,要求演奏者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
四、结语
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学界就这两首经典的中提琴协奏曲是否为亨利假托巴赫、亨德尔之名所创作存疑。早在1979年,就有文章证明这两首协奏曲是亨利的原创作品⑤。面对这些质疑,卡萨德苏家族虽然没有正面答复,但也从未对这一观点予以否认。国外一些乐谱分享网站,将这两首作品列在亨利·卡萨德苏的名下。笔者认为,通过仔细分析乐谱,这两首协奏曲无论在和声、句法和演奏技巧上都兼具浪漫主义时期的特点,调性、速度多变,演奏上多运用二、四把位、揉弦、滑音,以及顿弓、跳弓等技法,是中提琴作为独奏乐器演奏法相对成熟后的作品。但无论有怎样的争议,这两首协奏曲都是为数不多的经典中提琴作品之一,在中提琴教学及演奏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提琴初级技巧与高级技巧的重要连接”⑥。
注释:
①Capet String Quartet,成立于1893年,以演奏贝多芬、莫扎特、舒曼等人的作品见长。
②Ridolfo Luigi Boccherini 1743-1805,意大利大提琴家、作曲家。
③Technique de la viole d'amour,Technique of the Viola d'amore,1931。
④Johann Christian Bach,1735-1782,德国作曲家,J.S.Bach第十八个孩子,第十一子。
⑤Rachel W. Wade,The Keyboard Concertos of Carl Pholipp Emanuel Bach (Ann Arbor, MI: UMI Research Press, 1979), 279-282.
⑥Annaliese Ippolito Reed. “The J.C. Bach/Casadesus Viola Concerto Through Pedagogical Lenses” M.M. dis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2015,Chapter 1,3-4.
参考文献:
[1]David Cox and Charles Timbrell,“Casadesus family,”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ed January 20, 2001.
[2]David D. Boyden and Ann M. Woodward,“Viola,”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ed January 20, 2001.
[3]Annaliese Ippolito Reed. “The J.C. Bach/Casadesus Viola Concerto Through Pedagogical Lenses” M.M. dis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2015.
[4]雷楠:《巴赫〈c小调中提琴协奏曲〉的结构及演奏分析》,《音乐探索》,1999年02期。
[5]波尼亚托夫斯基著、吴育绅译:《中提琴艺术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10月北京第1版。
关键词:中提琴 巴赫 亨德尔 亨利·卡萨德苏
说起亨利·卡萨德苏(或译卡萨德修)(Henri Casadesus)这个名字,恐怕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他的两首中提琴作品《“亨德尔”B小调中提琴协奏曲》和《“巴赫”C小调中提琴协奏曲》,是中提琴专业的必修曲目,被国内外多本教材收录,也是国内外舞台上频频上演的中提琴经典曲目之一。
一、卡萨德苏其人
亨利·卡萨德苏,全名Henri-Gustave Casadesus,1879年9月30日生于法国巴黎,卒于1947年5月31日,是一名出色的中提琴、古中提琴(viola d’amore)演奏家,以及音乐出版人。亨利出生于法国的一个音乐世家。其父路易·卡萨德苏(Luis Casadesus)是一名吉他演奏家。亨利的兄弟姐妹共九人,其中八位是音乐家,包括指挥与歌剧作曲家弗朗西斯·卡萨德苏(Francis Casadesus),小提琴家莫里斯·卡萨德苏(Marius Casadesus),大提琴家马赛尔·卡萨德苏(Marcel Casadesus)和钢琴家罗丝·卡萨德苏(Rose Casadesus)。亨利是著名钢琴演奏家罗伯特·卡萨德苏(Robert Casadesus)的叔叔,也是指挥家让·库劳德·卡萨德苏(Jean-Claude Casadesus)和作曲家多美尼克·卡萨德苏(Dominique Casadesus)的祖父。
亨利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中提琴专业,师从法国中提琴界的泰斗Théophile ?douard Laforge(1863-1918)。1910年,亨利成为法国著名的卡朋特四重奏组①成员,弟弟大提琴家马赛尔·卡萨德苏(Marcel Casadesus)也曾短暂参加过该重奏组。作为圣桑音乐思想的延续,亨利与圣桑合作,于1901年至1939年间创办了名为“古乐器协会”的五重奏乐团,致力于古乐器的演奏与收藏,以及古乐器音乐作品的挖掘整理。其成员包括他的家人:小提琴家莫里斯·卡萨德苏(Marius Casadesus)、露莎·卡萨德苏(Lucette Casadesus)、雷吉娜·卡萨德苏(Régine Casadesus),以及M. Devilliers,均使用viola da gamba和viola d'amore等古乐器演奏,亨利也为“古乐器协会”创作了不少作品。
卡萨德苏兄弟很乐于模仿名家的风格写作。亨利的兄弟,小提琴家莫里斯·卡萨德苏(Marius Casadesus)就曾假托莫扎特之名,创作了一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déla?de Concerto,K.Anh.294a),这首作品出版于1933年,在20世纪前一直无人知晓。亨利曾一度被认为是该作品的作者,直到1977年,在一场乐谱版权纠纷中,莫里斯才承认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作者。亨利也曾假托博凯里尼②的名字,模仿他的风格创作小提琴协奏曲。
亨利·卡萨德苏一生所创作的作品类型涉足广泛,做有中提琴、小提琴协奏曲、钢琴作品、声乐作品、乐队作品、歌剧、室内乐,以及电影音乐等。作为中提琴及古中提琴演奏家、教育家,首演过多部作品,活跃在法国的音乐舞台上,并著有《抒情维奥尔演奏技巧》③一书。
二、“亨德尔”B小调中提琴协奏曲
“亨德尔”B小调中提琴协奏曲,又译亨德尔风格中提琴协奏曲,于1924年首次出版,封面上注明该曲为“古乐器协会”作品之一。全曲共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Allegro moderato为再现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第一段1~40小节,为小的并列三部曲式。主题旋律为音阶式盘旋上下行,及八九度大跳构成。第一部分第一段(1~13小节)是主题的完整呈现(见谱例1)。其后的两段在调性布局上富于变化,发展很远。第一部分第二段(15~24小节)由B小调下属调E小调开始经过D小调转为F大调。第一部分第三段(27~40小节)由F大调出发,经过关系小调D小调,最终停留在A小調上。第二部分45~75小节为单二部曲式,篇幅上略显短小,材料具有统一性,调性对比也不大,以回归B小调主属关系为主,旋法上多次出现十二、十四、十五度的大跳。第三部分76~104小节,按照古典曲式风格,是第一部分前35小节的完全再现,109~122小节为尾声,分为两个部分。尾声第一段(109~115)是第一乐章第二部分素材在主调上的再现。尾声第二段(116~122)是主题旋律的完全再现。在演奏技巧方面,第一乐章将右手各种弓法组合融会贯通,辅以大跳换弦,显示出作者亨利·卡萨德苏对中提琴技巧的熟悉性。
第二乐章Andante ma non troppo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1~21小节)为非方整性的收拢性乐段,停在B小调主音上。主题旋律是以连弓为主的长线条弱起结构,四分符点音符及前十六音型增加了旋律的律动性。第二部分(22~44小节)从B小调出发,经过下属调E小调,到达重下属A小调,独奏旋律停留在A小调导音上,并未解决,引出第三部分的第一个音A。第三部分(45~68小节)经由A小调回到E小调,在结尾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第二乐章音区跨度较大,出现中提琴六把位的高音。在演奏上需要长线条的揉弦控制,重点体现中提琴左手技巧。
第三乐章Allegro molto篇幅较长,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1~79小节)为单二部曲式,主题旋律(1~10小节)为下行分解和弦,对比性材料由装饰性十六分音符音阶式上行及大跳音程组成。调性上第一部分第一段(1~38小节)仍在B小调主调,从第二段开始,转为A大调,结束在B小调属和弦的导音?E上,为开放性结构。第二部分(80~144小节)为单二部曲式。第一段(82~121小节)最初向E大调离调,短暂回到B小调后,最终走向A小调。第二部分第二段(130~144小节)由A小调回到B小调的属准备。第三乐章第三部分(147~229小节)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仅在结尾的八小节略有改动。尾声(232~261小节)围绕属、主和弦展开了一系列乐思,增加连顿弓演奏技法,最终以柱式主和弦及主长音结束。 三、“巴赫”C小调中提琴协奏曲
“巴赫”C小调中提琴协奏曲,又译巴赫风格C小调中提琴协奏曲。最初可能是作为大提琴作品于1947年首次出版,署名为巴赫最小的兒子J.C.Bach④的作品。该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Allegro molto ma maestoso为单三部曲式结构。级进的(有时也为半音级进)六度大跳为全乐章的核心动机。第一部分(1~69小节)的开始,遵循古典协奏曲的常规,由乐队及独奏中提琴两次呈现辉煌而悲壮的主题旋律(1~24小节,见谱例2)。经过几次模进后,转为F小调,进而结束在G小调上。第二部分由G小调开始,向?B大调离调,短暂回到C小调,至95小节(Pi? clamato ed espressivo),来到?E大调,速度稍稍放慢,情绪略做平复,至110小节恢复原速度。第三部分(111~157小节)开头转入?A大调,由136/137小节的导七和弦转入属准备G小调,至146小节再现主题旋律,调性回归到C小调。整个乐章大量运用模进的创作手法,加上多变的调性,使乐曲兼具统一与变化。半音式六度大跳级进要求演奏者具备良好的音准感和娴熟的左手技巧。
第二乐章Adagio molto espressivo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1~25小节,非方整性乐段,结尾停留在主调上,为收拢性结构。主题动机由环绕音型组成。第二部分(26~54小节)由?A大调开始,向F小调离调,回到C旋律小调。第三部分(55~80小节)加花式再现了第一部分。主题在第三部分以高八度的新面貌出现。伴奏织体也又柱式和弦改为分解和弦,68、70、71小节将第一部分原有的长音改为装饰音性质的三十二分音符及音阶。结尾出现五把位高音A。整个乐章既有巴赫小提琴(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式的旋法、分句,又兼具肖邦的浪漫抒情性。
第三乐章Allegro molto energico单三部曲式结构。主题是以六度、五度双音分解的主三和弦,打破八六拍强弱规律的切分三音组重复,极具张力与震撼力(1~16小节,见谱例3)。第一部分(1~72小节)从C小调开始,至中部转入D大调,进而转入G小调。第二部分(74~135小节)由D小调展开发展,经由?A大调,通过长达16小节(120~135)的分解和弦回到主调属和弦。第三部分(136~154小节)在完全再现了13.小节后,由4小节的分解属音导七和弦引出华彩段落。155~174小节为尾声,完整地再现了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结尾。该乐章速度较快,多处运用双音、顿弓、跳弓等技巧,要求演奏者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
四、结语
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学界就这两首经典的中提琴协奏曲是否为亨利假托巴赫、亨德尔之名所创作存疑。早在1979年,就有文章证明这两首协奏曲是亨利的原创作品⑤。面对这些质疑,卡萨德苏家族虽然没有正面答复,但也从未对这一观点予以否认。国外一些乐谱分享网站,将这两首作品列在亨利·卡萨德苏的名下。笔者认为,通过仔细分析乐谱,这两首协奏曲无论在和声、句法和演奏技巧上都兼具浪漫主义时期的特点,调性、速度多变,演奏上多运用二、四把位、揉弦、滑音,以及顿弓、跳弓等技法,是中提琴作为独奏乐器演奏法相对成熟后的作品。但无论有怎样的争议,这两首协奏曲都是为数不多的经典中提琴作品之一,在中提琴教学及演奏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提琴初级技巧与高级技巧的重要连接”⑥。
注释:
①Capet String Quartet,成立于1893年,以演奏贝多芬、莫扎特、舒曼等人的作品见长。
②Ridolfo Luigi Boccherini 1743-1805,意大利大提琴家、作曲家。
③Technique de la viole d'amour,Technique of the Viola d'amore,1931。
④Johann Christian Bach,1735-1782,德国作曲家,J.S.Bach第十八个孩子,第十一子。
⑤Rachel W. Wade,The Keyboard Concertos of Carl Pholipp Emanuel Bach (Ann Arbor, MI: UMI Research Press, 1979), 279-282.
⑥Annaliese Ippolito Reed. “The J.C. Bach/Casadesus Viola Concerto Through Pedagogical Lenses” M.M. dis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2015,Chapter 1,3-4.
参考文献:
[1]David Cox and Charles Timbrell,“Casadesus family,”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ed January 20, 2001.
[2]David D. Boyden and Ann M. Woodward,“Viola,”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ed January 20, 2001.
[3]Annaliese Ippolito Reed. “The J.C. Bach/Casadesus Viola Concerto Through Pedagogical Lenses” M.M. dis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2015.
[4]雷楠:《巴赫〈c小调中提琴协奏曲〉的结构及演奏分析》,《音乐探索》,1999年02期。
[5]波尼亚托夫斯基著、吴育绅译:《中提琴艺术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10月北京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