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女孩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bao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朦胧的泪眼中,大片大片的绿色迅疾向车窗迎来又向后退去,间或有一两树繁花夹杂其中,灼灼如童子的眼睛。经过一场雨水的洗礼,眼前所见皆是一片明媚安然。此刻,在我们身后越行越远的,是喧闹而又充满离别伤感的机场。再过一个多小时,我的母亲将被一架飞机送到遥远的北方。那个曾经最美的女孩,在岁月的剥蚀下已经褪去所有的芳华,越来越呈现出“软”的一面。
  她的腰已经佝偻,头发已经斑白,脸上的老年斑和皱纹已经壮大成了一支很可观的队伍,脖子上的皱纹更是密实得如一挂窗帘。可她的年龄分明还不老,打败她的,不止是岁月,还有被迫投放在无限空间和时间上的殷殷守望。
  年轻的时候,母亲是“硬”的,父亲身体不好,母亲带着年幼的我们几乎包揽了家里所有的活计。虽然日子很苦很累,但家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我和妹妹外出上初中以后,父亲曾经大病了一场。母亲怕影响我们学习,平时那么爱说话的她对此事却只字不提,直到多年后才在一次闲话中对我们说起。母亲神态安然,仿佛在说着一件与我们都无甚关联的闲事。我甚至无从知晓,那时的母亲,既要照顾病中的父亲,又要照顾爷爷和弟弟,还要忙活地里家里的一大堆活计,她是怎样度过那一段艰难的时光的?但她在我们面前,始终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是因为当时我们太粗心,还是因为母亲心中有一种我们所不知的信仰?
  母亲和父亲读书都不多,但在我们的学习上却丝毫不曾马虎。那时候,农村里的父辈们对孩子的学习普遍不太重视,甚至有人当面规劝父母让我辍学回家帮他们一把。母亲却斩钉截铁地说,只要他们能上,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每次周末回家,母亲都会费尽心思地为我们改善生活,然后再精心准备下一个星期的伙食。那时,母亲的生活常态是这样的:周六下午(那时还没有双休,我们通常得周六傍晚才能回家)为我们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周日早起去河边或水库清洗我们带回家的脏衣服,然后准备中饭,饭后给我们做酥油饼、炸小鱼,或者炒花生、腌咸菜,然后依依不舍地送我们踏上返校的路程……年少的心是太快乐还是潜意识里觉得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为了省出我们的学费,母亲连一双拖鞋都舍不得买,天气暖和的时候就赤着一双脚地里家里忙活。邻居们曾经善意地提醒她不要图省钱弄坏了身子,母亲却笑着说她喜欢这样接地气的感觉。粗心的我们竟信以为真,嘻嘻哈哈地跟在母亲身后也赤着一双脚进进出出。现在想来,母亲当时的笑里该隐含着多少无奈和心酸呀。
  这么多年来,我以为自己也可以像母亲当年那样“硬”,可事实证明,我简直比一颗柿子还要软。就在送母亲走的时候,刚迈进电梯门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事实上,这些天我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想起又要跟母亲长时间的分别眼泪就流个不停。算起来,这次应该是长大后我和母亲相处最长的一段时间吧?就是这“最长”,满打满算也只有七八天的时间而已,而且白天我还要上班,多数时间是母亲一个人和我的房子呆在一起。忽然想起网络里盛行的一句话: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话听着暖心,对我来说却只能是一碗可望而不可及的鸡汤。生活的压力让我们疲于奔命,分身乏术;母亲对三个儿女(天各一方)的牵挂注定让她不能长久地呆在一处。你可以陪我长大,我却如何陪你变老?我该怎样才能陪你安然地变老?
  车子还在返回的路上,就连续接到母亲的电话:我找到30号登机口了,不要担心,路上慢点;我上飞机了,找到自己的座位了,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此时,她仿佛变成了一个凡事都要向母亲汇报的小女孩,而我在电话的这头却不敢吭声,只是让眼泪流,无声地流……
  过安检的时候,夹在拥挤的人流中,她佝偻的背影显得那么憔悴和孤独。尽管不愿承认,母亲还是老了。可是为什么?我的眼前还时常晃动着她年轻时候的身影?那个最美的女孩,她肤白貌美,两只乌黑的辫子一前一后搭在肩膀上,一双不大却活潑有神的眼睛看得人心里暖暖的。那个最美的女孩,她是我的母亲。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1988年,四年级下学期。  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大、很成熟了,是时候做点事情证明一下自己了。  麦收总是来得那么猝不及防,昨天还带青头的麦穗,经过一天毒日头的暴晒,今天就黄了,且低下了头,如果明天之前不收割,便什么都迟了。形容一个人分不出轻重缓急,通常会说“麦子掉头了还是该吃吃,该睡睡”。  麦子成熟是从内陆先开始的,逐渐往海边蔓延,因为受海水的影响,海边夏天温度要低于内陆,且昼夜温差小。  麦收季
期刊
1.题记  走进文明,走进内心。我停下来,静下来,以博物馆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目的地,去拜望我们的人类文明。  我不知道古人的生活,那些璀璨的古文明遗址让我走进远古家园;我不知道秦汉时期的世界,那些陶俑和青铜器让我感受到天地绝响;我不知道魏晋南北朝的面貌,那些石刻给我留下了时代剪影;我不知道唐宋时期的经济,唐诗宋词给我呈现了盛世和衰颓……  内心被远古呼唤,远古被内心企盼,于是开始了又一次春节假期
期刊
70年代,“光棍村”已无人查证它的原名,还处在一个穷山恶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里,仍然沿袭着祖上的“传统”,“转亲、换亲”,谁家有儿又有了闺女,谁家就不愁找儿媳妇,谁家的父母就可以在大街上,叉着腰站成圓规状高声讲话。  15岁的春妮在父母的逼迫下,为给30岁出头的哥哥娶妻,通过换亲嫁给了一个比她大20岁的男人。出嫁那天,吹吹打打的迎亲曲,击碎了一对恋人的心。情人山牛恨这故土的贫穷,恨这千古不变
期刊
故乡的麦子熟了,村庄里飘荡着暖暖的麦香。此时,母亲正安睡在村庄南面的那片麦地上,日夜守望着她最爱的麦子。  母亲独自守望这片麦田已经十三年了。那年腊月,小雪飘飘,麦苗青青,我们把母亲送到了这里安息。从此,麦子陪伴着母亲,走过了一个个春秋冬夏。  温暖的麦子拥裹着母亲的一生。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麦子是母亲极其珍爱的粮食。母亲珍惜每一粒麦子,麦粒如同金子,极其珍贵地储存在母亲沉甸甸的岁月里。  麦季
期刊
那横亘千里、连绵不绝的群山哟!你们在听吗?那飘入你耳际的是环山绕崮的千里沂河用先秦编钟奏出的音符。你听:叮咚、叮咚,多么的悦耳。  几十年来,每每我漫步在沂河岸边的时候,脑子里总萦绕着一个问题:沂河形成于何时?源头在哪?为什么围绕着沂河总有那么多故事?于是我心里便时时出现一种“涌动”:兴许我能写写她呢!我觉得有一种责任感在鼓动着我写写她,因为,我家就在沂河岸边,我是沐浴着沂河水长大的。  沂河,流
期刊
旧时言崂,必及即墨,缘于崂山属即墨辖地。  即墨之东南,四十里皆山焉,山之大者曰崂山,峰之高者曰巨峰。  古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非虚誉哉,形胜名山之冠焉。  华夏名山,皆山奇而远海。成山、蓬莱山临海而不奇,兼而有之者唯崂山。观其凌峰之高,不让岱岳;盘道入空,险比华山;飞瀑澄潭,媲庐山之美;古松怪石,及黄山之致。可谓揽众山之奇,集众山之妙境。  我爱崂山,非为名山而爱,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
期刊
轻柔的微风轻轻掠过鄂尔多斯的西南,你站在倾颓的明长城烽火燧上,似乎依然能看到,那历史的烟火风云之中鼓角争鸣,人嘶马啸。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活跃着数十个少数民族,有的已经被岁月湮没,有的依然屹立于华夏民族之林。战火纷飞的影像,似乎已经尘封。放眼望去,三边内外,高楼林立,经济繁荣,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一派盛世气象。忆往昔,多少革命先辈们为了今天的繁荣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不畏牺牲,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
期刊
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我独自从江苏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前去雨花台瞻仰革命先烈,因订好当天返程机票,我一路脚步匆匆来到雨花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坐落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南端的任家山上,是一座既有传统民族风格且具现代气息的优美建筑。  纪念馆于1984年4月破土兴建,1988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名镌刻在门额上方,檐下正中还雕着象征烈士英灵永存的“日月同辉”图案。  馆内
期刊
我们总有些柔软的地方,有些被我们偷偷藏了起来,有些被我们慢慢磨掉了,有些竟然被我们悄悄地忘掉了。可是我们可曾想起,我们总有些柔软的地方,原来那个地方怕痒,原来那个地方怕光,原来那个地方会痛。偶尔想起竟然是那么不可收拾,原以为我们长大了,柔软的地方也会长大,变的坚不可摧,可是我们忘了那处柔软的地方永远在心底保留,从来未变。  接触的人多了,看的事情多了,原以为看透了世间的人情冷暖,阅尽了世间的人生百
期刊
2018年6月13日,刚刚开完上合峰会的青岛,正以最美的姿态展现着她独有的魅力和风采,街道两旁处处繁花似锦,五彩缤纷,那些花儿惬意地随风起舞,像是在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傍晚,我驾车从海尔路一转到跨海大桥的高架路上,视线豁然就开阔了,远远地看到,有一大片深灰色的云就像布幕一样,从西北往东南方向慢慢地着拉过来,铺天盖地,虽然缓慢却很有张力,黑压压的,那翻腾的云黑灰间隔的排列了几排,像是托塔天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