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氟哌啶醇和哌替啶合剂作为麻醉期间辅助用药—164例初步体会
【机 构】
:
洛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组,洛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组
【出 处】
:
中华麻醉学杂志
【发表日期】
:
1983年03期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经颈动脉三角旁实施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法。作者对颈内静脉有关解剖,高位穿刺的定位标志及操作方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通过100例临床观察和测量,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点至锁骨上缘的距离均值为8.2±1.29厘米。如果选用长5厘米的穿刺针穿刺,基本上可避免误伤胸膜,防止发生气胸、血胸等严重合并症,从而,使颈内静脉穿刺的安全性得以提高。
期刊
我院在225例休克病人进行了麻醉前抗休克措施,主要是迅速补充血容量。麻醉方法中有209例选用气管内插管,氯胺酮、安定、γ—OH、肌松药静脉复合麻醉,术中循环平稳,80.3%病人麻醉后血压上升,肌松良好,效果满意。氯胺酮镇痛好,对呼吸影响轻,对循环有兴奋作用,在休克病人麻醉中有一定优点。16例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及胆道感染病人,经过抗休克血压稳定,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中12例血压平稳,4例仍需少
期刊
在全麻下施行原位肝移植术的10例病人,手术期间采桡动脉血进行了血液酸硷气体分析。结果表明:手术各个阶段均可发生不同类型的酸硷内稳失衡,主要为代谢性酸中毒,尤其在开放下腔静脉时最严重;手术过程酸硷变化急剧,影响因素较复杂。术中通过反复血气分析,以掌握病人的酸硷内稳动态变化,并以pH、BE或BD为主要参数来调整碳酸氢钠用量,对酸硷失常的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期刊
我院自1979年开始,以血气分析为主要指标,结合临床表现,拔管时间明缩短。本文44例心瓣膜置换术中,施行二尖瓣置换术4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2例。术毕拔管时间为2±1小时,最短22分,最长5小时30分钟。本组无一例重新插气管导管,72小时内无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我们根据心瓣膜置换术病人的临床表现、监测指标和血气分析结果,提出拔管标准如下:胸腹呼吸运动良好,潮气量>8
期刊
本文报告了45例二尖瓣替换术的临床麻醉。对麻醉方法和术中处理作了简要介绍。本组临床效果较好,术中无一例发生肺水肿,复苏后仅一例出现短暂低心排需用药物支持。我们的体会是:(1)常握好诱导期间的用药量和用药次序,以及多种药物相互搭配和衔接时间,对保持诱导顺利和麻醉平稳甚为重要;(2)维持体循环血管轻度扩张,能增加心输出量和降低肺循环压力,有力于对肺水肿的预防;(3)停机前补充钙并维持10~15分钟低负
期刊
用三磷酸腺苷(ATP)于心血管手术120例,第一组20例为常温下动脉导管手术,在钳夹动脉导管前注射ATP。一次静脉注射及持续点滴两种方法,最长降压时间达2小时以上,效果良好。第二组100例为低温或深低温下体外循环手术。体外循环运转中,由于各种原因,可引起血压上升,如超过100毫米汞柱则从心肺机内注入ATP3~20毫克,血压可立即下降,无一例失败,最快10秒钟显效。由于临床效果卓著,我们又做动物实验
期刊
本文分析了成人硬膜外阻滞直入法的穿刺深度990例。认为成人硬膜外阻滞穿刺深度主要与各个椎骨的形态有关;性别对硬膜外阻滞穿刺深度也有一定影响,男性穿刺深度较女性为深。并分析了964例硬膜外穿刺时负压和刺破感的出现情况,二者阳性率均在90%以上。脑段负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腰段;脑段刺破感的阳性率稍低于腰段。因此,作者认为在进行硬膜外穿刺时,以同时观察负压和刺破感为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