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题目是考察学生古诗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全国各省市高考题目中都有涉及。教师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只有积淀丰厚,外加得力的应试技巧,才能够在此类题目中取得完胜。
诗歌鉴赏题目 景情手法 六看
诗歌鉴赏题目,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一个很常规的题目类型。老师和学生对此题如何能得更高的分数一直感到无从下手,因为付出了很多,工作也做了不少,总不见成效。8分的题目,得起分来是难之又难,势比登天。
一、诗歌鉴赏题目现状及成因分析
学生反映,高一时,还能轻松得三、四分,为了提高得分,师生就寄希望于高二学习《唐诗宋词选读》,可是学完了,却仍不见起色,也没有更增加几分。于是,他们又寄希望于高三的总复习,又不见起色。分析个中原因,笔者以为,大概有两方面: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丰厚的诗词知识积淀,想要驾轻就熟,真的是很难。诗词知识积累不够,这是学生最大的问题。学生常问我诗歌鉴赏得分为什么少得可怜,而且感觉付出了不少却总不见提高?我总是反问他们,自己能够流畅的背诵下几首诗歌?他们往往无言以对。因为真正能够留在脑海里的诗歌并不多。虽然很多人的童年都是沐浴在唐诗的光华里,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储备没有随之增加,甚至有的学生因为在小时候在家长不正确的教育之下,背诵唐诗词过多,而对此产生了厌烦情绪。总之,作为国学瑰宝的诗词,学生们深入学习和思考的太少。所以,做起题来肯定非常的费劲。
2.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对于诗词古人向来就有“诗无达诂”之说。在阅读学里,同一首诗歌,不同知识阅历的人在不同情境下解读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诗歌本身就是多义性的。试卷上见到一首诗歌,老师透彻的讲解和分析之后,当学生再次见到另一首诗歌,学生就又不会了,得分也不高。迁移运用的能力不强,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学生提高这个题目得分的积极性。长此以往,8分的分值在很多学生看来觉得不值得去下更多功夫。
二、解铃还须系铃人
学生对于此类题目规律的总结和思路的把握不是很准确,那么如何准备这类题目,并能够在考试中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分数呢?笔者根据学生出错的情况和诗歌的一般常识,总结了这样一个大概的思路:
下面以2012高考山东卷诗歌鉴赏为例,阐释一下这个步骤:
第一,拿到试卷后,看题目,诗歌鉴赏的题目要求,明确需要鉴赏的是唐诗,宋词抑或元曲。山东卷的这首诗是一首宋诗。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时代不同,诗风就不同(唐诗和宋诗在风格上的差异);体裁不同(律师和绝句的差异等),答题思路自然也就不同。
第二,看诗的题目。散文或者诗歌,自身的题目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关注和思考。因为题目涵盖了很多关键信息。抓题目就是抓关键。透过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的作者行进在路上,那么所要抒发的感情可作适当推测,并引发联想(是否是羁旅行役诗),在读完诗歌文本之后若还是对诗歌主要意思把握不准的话,则要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诗歌的题目。总之,要最大程度上挖掘出题目的意涵。
第三,看作者。对作者的了解程度,决定了读者对诗歌的理解深度。如果学生掌握了较为丰富的文史知识,那么就可推断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以及心境,从而准确有效的答题。此题作者暂无。
第四,要好好品读小注的内容,小注里面包含了很多信息,包括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甚至所表达的感情也能够在小注里面找到答案。此题只有吴松一个注解,对答题作用不是很大。
第五,聚焦诗歌文本。这时,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这首诗歌的体裁,也就是对它进行定位,比如,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或者是元曲?(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二是从诗歌内容上对诗歌进行定位,是一首送别诗,还是边塞诗。或者怀古诗。这两方面如果定位准确的话,对做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鉴赏题目第二问往往要求考生结合全诗来分析作者的感情。这样,如果是绝句,要一句一句的分析,如果是律诗,则要逐联的分析,而且作为律诗来说,往往考察中间对仗的两联。如果能够明确是边塞诗或者是送别诗的话,那么即便诗歌很难理解,但是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对这类诗歌的意象、感情把握很多了,那么送别诗或边塞诗的感情,只要答上相关内容就会八九不离十的。此诗为羁旅行役诗,应该和漂泊在外、思乡等有关。
第六,要深入品读诗歌的文本。以写景抒情诗(这类诗歌占了诗歌王国的大半江山)为例,景、情、手法这三方面是必须要有的,而这8分的得分要点也主要围绕着这三方面:
抓特点:景。这个方面往往这样设问,诗歌是如何写景的?在答题的时候,要分析诗歌里面所用的意象(物象)以及物象连缀起来所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如果有意象的话,就需要联系平时所积累的关于常见意象的知识,并加以理解判断。山东卷2012高考诗歌鉴赏题目就直接考查了意象。
悟感情。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色及其特点一定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感情的把握要结合作者的经历,诗作的背景以及文本中表示感情的关键词语。综合运用这些信息,就可以较为准确全面把握作者的感情。
析方法。诗歌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或者艺术手法等提法,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只要学生混淆5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就可以了。在答题实践的过程中,令学生和老师头疼的是,这些手法涵盖内容太多,太广,不好灵活运用。其实,学生可以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来考查诗歌所用的手法。
仍以写景抒情诗为例,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首先,一般按照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等)甚至通感,或者时(时间的推移)空(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顺序来分析。
其次,考虑动静结合,反衬,烘托等,另外把修辞单列出来考察,常用的修辞有比喻,夸张等。白描,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对比,借古讽今,化无形为有形,站在对方角度落笔等手法都和特定类型的诗歌相关。这点在做题中多总结就可以了。最后,实在看不出是什么手法的时候,借景抒情,是最后的选择。在这里,一定要区分好它和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两种,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手法的区别就在于“景”“物”,景色都是由物构成的。如果诗歌集中描写一种事物,那此诗所用手法应为托物言志,如果诗歌在景物描写中描摹多种景物,那诗歌应为借景抒情。
总之,按照从题目—作者—小注释—文本定位—景情手法分析,并组织答案—落实笔头的顺序,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易走入的误区,相信考生一定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分数。当然,平时扎实的学习和深厚的积累应该是前提。
杜甫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笔者有言,诗背百首,(8分)一分不少。
诗歌鉴赏题目 景情手法 六看
诗歌鉴赏题目,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一个很常规的题目类型。老师和学生对此题如何能得更高的分数一直感到无从下手,因为付出了很多,工作也做了不少,总不见成效。8分的题目,得起分来是难之又难,势比登天。
一、诗歌鉴赏题目现状及成因分析
学生反映,高一时,还能轻松得三、四分,为了提高得分,师生就寄希望于高二学习《唐诗宋词选读》,可是学完了,却仍不见起色,也没有更增加几分。于是,他们又寄希望于高三的总复习,又不见起色。分析个中原因,笔者以为,大概有两方面: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丰厚的诗词知识积淀,想要驾轻就熟,真的是很难。诗词知识积累不够,这是学生最大的问题。学生常问我诗歌鉴赏得分为什么少得可怜,而且感觉付出了不少却总不见提高?我总是反问他们,自己能够流畅的背诵下几首诗歌?他们往往无言以对。因为真正能够留在脑海里的诗歌并不多。虽然很多人的童年都是沐浴在唐诗的光华里,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储备没有随之增加,甚至有的学生因为在小时候在家长不正确的教育之下,背诵唐诗词过多,而对此产生了厌烦情绪。总之,作为国学瑰宝的诗词,学生们深入学习和思考的太少。所以,做起题来肯定非常的费劲。
2.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对于诗词古人向来就有“诗无达诂”之说。在阅读学里,同一首诗歌,不同知识阅历的人在不同情境下解读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诗歌本身就是多义性的。试卷上见到一首诗歌,老师透彻的讲解和分析之后,当学生再次见到另一首诗歌,学生就又不会了,得分也不高。迁移运用的能力不强,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学生提高这个题目得分的积极性。长此以往,8分的分值在很多学生看来觉得不值得去下更多功夫。
二、解铃还须系铃人
学生对于此类题目规律的总结和思路的把握不是很准确,那么如何准备这类题目,并能够在考试中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分数呢?笔者根据学生出错的情况和诗歌的一般常识,总结了这样一个大概的思路:
下面以2012高考山东卷诗歌鉴赏为例,阐释一下这个步骤:
第一,拿到试卷后,看题目,诗歌鉴赏的题目要求,明确需要鉴赏的是唐诗,宋词抑或元曲。山东卷的这首诗是一首宋诗。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时代不同,诗风就不同(唐诗和宋诗在风格上的差异);体裁不同(律师和绝句的差异等),答题思路自然也就不同。
第二,看诗的题目。散文或者诗歌,自身的题目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关注和思考。因为题目涵盖了很多关键信息。抓题目就是抓关键。透过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的作者行进在路上,那么所要抒发的感情可作适当推测,并引发联想(是否是羁旅行役诗),在读完诗歌文本之后若还是对诗歌主要意思把握不准的话,则要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诗歌的题目。总之,要最大程度上挖掘出题目的意涵。
第三,看作者。对作者的了解程度,决定了读者对诗歌的理解深度。如果学生掌握了较为丰富的文史知识,那么就可推断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以及心境,从而准确有效的答题。此题作者暂无。
第四,要好好品读小注的内容,小注里面包含了很多信息,包括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甚至所表达的感情也能够在小注里面找到答案。此题只有吴松一个注解,对答题作用不是很大。
第五,聚焦诗歌文本。这时,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这首诗歌的体裁,也就是对它进行定位,比如,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或者是元曲?(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二是从诗歌内容上对诗歌进行定位,是一首送别诗,还是边塞诗。或者怀古诗。这两方面如果定位准确的话,对做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鉴赏题目第二问往往要求考生结合全诗来分析作者的感情。这样,如果是绝句,要一句一句的分析,如果是律诗,则要逐联的分析,而且作为律诗来说,往往考察中间对仗的两联。如果能够明确是边塞诗或者是送别诗的话,那么即便诗歌很难理解,但是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对这类诗歌的意象、感情把握很多了,那么送别诗或边塞诗的感情,只要答上相关内容就会八九不离十的。此诗为羁旅行役诗,应该和漂泊在外、思乡等有关。
第六,要深入品读诗歌的文本。以写景抒情诗(这类诗歌占了诗歌王国的大半江山)为例,景、情、手法这三方面是必须要有的,而这8分的得分要点也主要围绕着这三方面:
抓特点:景。这个方面往往这样设问,诗歌是如何写景的?在答题的时候,要分析诗歌里面所用的意象(物象)以及物象连缀起来所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如果有意象的话,就需要联系平时所积累的关于常见意象的知识,并加以理解判断。山东卷2012高考诗歌鉴赏题目就直接考查了意象。
悟感情。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色及其特点一定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感情的把握要结合作者的经历,诗作的背景以及文本中表示感情的关键词语。综合运用这些信息,就可以较为准确全面把握作者的感情。
析方法。诗歌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或者艺术手法等提法,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只要学生混淆5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就可以了。在答题实践的过程中,令学生和老师头疼的是,这些手法涵盖内容太多,太广,不好灵活运用。其实,学生可以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来考查诗歌所用的手法。
仍以写景抒情诗为例,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首先,一般按照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等)甚至通感,或者时(时间的推移)空(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顺序来分析。
其次,考虑动静结合,反衬,烘托等,另外把修辞单列出来考察,常用的修辞有比喻,夸张等。白描,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对比,借古讽今,化无形为有形,站在对方角度落笔等手法都和特定类型的诗歌相关。这点在做题中多总结就可以了。最后,实在看不出是什么手法的时候,借景抒情,是最后的选择。在这里,一定要区分好它和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两种,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手法的区别就在于“景”“物”,景色都是由物构成的。如果诗歌集中描写一种事物,那此诗所用手法应为托物言志,如果诗歌在景物描写中描摹多种景物,那诗歌应为借景抒情。
总之,按照从题目—作者—小注释—文本定位—景情手法分析,并组织答案—落实笔头的顺序,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易走入的误区,相信考生一定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分数。当然,平时扎实的学习和深厚的积累应该是前提。
杜甫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笔者有言,诗背百首,(8分)一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