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七宗罪》一直被评为电影史上最成功、最具有代表性的犯罪影片之一。它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不但情节动人,更富有对宗教、伦理、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影片至始至终都笼罩在一种阴暗的灰色调子中,从宗教的角度暗示着人性的罪与罚,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希腊悲剧式的酒神精神。
关键词:《七宗罪》 宗教 伦理 人性 罪与罚
被评为电影史上最成功、最具有代表性的犯罪影片之一的《七宗罪》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不但情节动人,更富有对宗教、伦理、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一、剧情概要
美国电影《七宗罪》取材于基督教经典和民间流传的“七宗罪”。“从影片一开头,观众就深深地被杀人惯犯的故事吸引住了。罪犯以为社会清洗罪恶的名义,惩罚了那些犯有这七宗罪的人”(戴维•芬奇,1997)。故事背景是一个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一连串离奇残忍的凶杀案接连在这里发生。威廉是纽约警察局的刑事警官,他当了32年的警察,再过几天就要退休了。为了接替他的工作,上司又给他派了一个新搭档——米尔斯,他是和妻子翠西一同搬到纽约来的。一个胖得出奇的男人在家中被杀了,可是在现场,米尔斯和威廉却没有发现什么线索。紧接着另一起案子发生了,一位富有的辩护律师格特被杀害,在凶案现场的地板上,凶手用血写着两个字:贪婪。细心的威廉重新回到前一个案发现场,终于在冰箱后面发现了两个字:暴食。威廉猛想到了《失乐园》中的语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在现场发现的指纹使格特的当事人毒贩维克多成了怀疑对象。但当警察赶去拘捕他时,却发现他已经死了,在墙上凶手写着:懒惰。通过图书馆内部的调查资料,威廉终于把目标锁定为记者约翰•多伊,一个为了不留下自己的指纹而将手指上的皮剥掉的变态者。在约翰家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金发妓女的照片。但等他们找到她时,她也死了,旁边写着:淫欲。到星期日,威廉就要退休了,而约翰打来电话告诉他们他又下手了。一个女人赤裸地死在床上,旁边写着:骄傲。威廉决定办完这个案子再退休,可约翰却突然来自首了。这时,有人给米尔斯送了个包裹来,打开时却发现了里面竟是妻子翠西的头颅,约翰告诉米尔斯是“嫉妒”杀死了翠西。盛怒和悲伤之下的米尔斯无法控制自己,开枪打死了约翰——他犯了“愤怒”之罪,是完成7条训诫的最后一人。
二、《七宗罪》中的宗教意识
(一)神秘的数字“7”
“七宗罪”——骄傲(Pride)、愤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暴食(Gluttony)、淫欲(Lust)、嫉妒(Envy),屡次出现在基督教《圣经》里,从《创世纪》一直到《启示录》(陈勇、胡步芬,2007)。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教皇格里高利于公元六世纪的时候在其著作Moralia in Job中第一次创造了“七宗罪”的条目,这本著作是对《圣经•约伯记》的进一步阐述,因为格里高利相信上帝以比喻的方式将它们在《圣经》里都已经表达出来了。1589年Peter Binsfeld把每种罪行和恶魔联系在一起,代表各种罪行的恶魔会引诱拥有相同罪行的人。根据Binsfeld的分类,其配对如下:路西法——傲慢(他因傲慢,不愿向耶稣下跪引起耶和华不满);玛蒙——贪婪(财宝和贪婪的错误神);阿斯蒙蒂斯——淫欲(欲望的魔神的始祖);萨麦尔——暴怒(愤怒的化身);别西卜——饕餮(苍蝇君主,圣经中以“鬼王”相称呼);利维坦——妒忌(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贝露佩欧鲁——懒惰(原为亚述的魔神之一)。
在西方文化中,“7”与宗教也与人的罪恶相关,显得十分神秘乃至诡秘。《圣经》中上帝用7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7根肋骨造了夏娃,而亚当和夏娃一创造出来即产生了原罪。撒旦的原身是有7个头的火龙,《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三节写道:“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头上戴着7个冠冕……(孙晓玉,2009)。但丁在《神曲•炼狱篇》中写道:“他用剑锋在我的额头上刻了7个P字母,说:‘你到了里面,要注意选择这些伤痕’。”(但丁,2002)。乔叟也在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以牧师关于7大死罪的证道而结束诗集。
在电影里,7罪、7罚、7次下雨、故事发生在7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着:它是人性的罪与罚。“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约翰•多伊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二)“救赎”与“审判”
《七宗罪》向人们呈现了一个残忍而又变态的宗教杀手。导演戴维•芬奇无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场景来达到使人觉得恐怖的效果。他并非是想对杀戮场面进行简单的电影图解,而意在揭示这种行为背后所掩盖的意义。《七宗罪》中的杀手约翰并非因为嗜血而杀人,而是有着强大的宗教信仰加上妄念来实施他的“审判”和“救赎”。约翰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教徒,他把《圣经》作为依据,对他认为“有罪”的人进行了惩罚,代表上帝对世人进行“审判”。
然而,《七宗罪》决不仅仅是讲一个疯子如何冠以宗教名义的凶杀故事,约翰最终的辩白孤立看来竟然似乎都有道理。从中世纪到90年代,宗教的布道目丝毫未变:“赎罪”。但片中约翰布道的内容已从善行变为亲自动手的血腥暴力,布道的途径已非感化,而是强迫你赎罪并非信任。一个不正常的社会是产生这样的杀手的根源。现实生活中美国持续不断发生的连环变态杀手事件也在电影中不断有所反映和体现。如世界各地近年来出现的邪教组织和连环杀手:太阳圣殿教、奥姆真理教、吉姆•琼斯、邮包连环杀手大卫•卡钦斯基……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三)“罪”与“罚”
天主教教义第1849条给“罪”做了一个完整的定义:罪是对理性、真理和良心的冒犯;是由对特定物质的放纵的追求而导致失去对上帝和邻居的爱,它伤害了人的本性和完整。它是与永恒的法律背道而驰的言语、行为和欲望。(刘新元,1998)简单地说,罪就是对上帝的不服从,对上帝的反叛。何辉斌认为:“基督教的罪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干坏事,更主要是指这样的行为:以自由意志为动因,以骄傲为重要特点,以关系破裂为标志。”《圣经》中所说的罪是以上帝为中心来定义的,其实质是人的行为过了头,妄图与上帝平起平坐。正是因为这种过度的人类行为自由最终导致“七宗罪”里所罗列的各种罪的出现。从电影《七宗罪》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死罪,都是对灵魂的诅咒。然而从现代法律的角度来看,它们并不构成死罪。因此基督教的罪“sin”与法律上的罪“crime”是不同的。在犹太教-基督教的价值体系里,上帝是道德的来源,因而对道德的判断超乎个人和社会态度之上。没有上帝,每个社会或个人都可以规定一套自己的道德标准。然而一旦个人或社会成为道德价值的来源,对与错,善与恶,就都不过是描述个人倾向性的形容词了。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相对主义——现代世俗社会看待道德的主流态度。只有上帝,这个超越的道德来源说谋杀是错的,谋杀才真正是错的,而不仅仅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态度。
《十诫》里说“不要谋杀”,而不是“不要杀人”。在宗教意义上,“罪”是一种偏离,而无关于道德。不道德的杀人是谋杀,只有根据具体情境,我们才能判断某个杀人事件是不道德的。犹太-基督教的价值观相信杀人可以是道德的(如自卫,保护其他无辜的人,处决谋杀犯),杀人也可以是不道德的(有目的的谋杀无辜的人,侵略战争,恐怖主义等等)。
《圣经》中说:“暴怒的人,必受刑罚,你若救他,必须再救。”《圣经》还说:“懒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饥饿。”约翰作为邪恶的代表——杀人犯,在最后因自己犯了“嫉妒”之罪而遭到米尔斯的枪杀;米尔斯作为正义的代表——警察,在“愤怒”中枪杀约翰,而被捕入狱。这样的结局对于我们所持有的传统道德观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对于我们自认为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善与恶、是与非的界限似乎变得模糊了,变态杀手约翰所杀的人的确不是能够称之为“无辜”的人,律师为了金钱让真正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妓女四处散播疾病,毒贩到处贩卖毒品,破坏家庭……即使是在我们心中代表着绝对正义与光明的警察米尔斯,在最后也沦为了杀人犯,这是对他的“罚”,罚的不是他杀人的行为,而是他迸发的“愤怒”,是基督教里不可饶恕的原罪。
三、结束语
正如影片《七宗罪》所反映的,现代社会物质发展得愈加昌盛,精神价值却日益亏空,一个欲望的时代,留下的只有人性的荒原。它激起了每一个人的原罪意识,看过影片的人都不免胆战心惊。尽管我们把自己的地球称之为地球村,但是这个村庄的发展却是不同步的。如在许多阿拉伯国家,妇女必须身着黑袍,面纱遮面,因为这些国家的人们信奉伊斯兰教,认为男人看见陌生女人的脸是不吉祥的。如果在这些国家触犯了教义、教条,即使没有违背代表着理性的法律,也会受到惩罚。从古希腊追求理性与真理,到当今社会人人对名利和金钱的狂热崇拜,宗教与法律、道德与信仰之间的冲突,无不揭示了人性的弱点。电影的成功在于它以宗教为背景,用了观众所熟知的哲学概念,更在于它引导我们看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亏空,看到了社会的不平衡。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戴维•芬奇.七宗罪[J].世界电影,1997(3).
2、陈勇,胡步芬.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J].宜宾学院学报,2007(4).
3、孙晓玉.从人性与法文化的角度评价《七宗罪》[J].作家杂志,2009(5).
4、但丁著;田德望译.神曲•炼狱篇[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刘新元.认识罪[J].天风,1998(6).
6、何辉斌.基督教的罪及其在悲剧中的表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7、胡晔.在地狱中述说光明[J].电影艺术,1997(5).
关键词:《七宗罪》 宗教 伦理 人性 罪与罚
被评为电影史上最成功、最具有代表性的犯罪影片之一的《七宗罪》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不但情节动人,更富有对宗教、伦理、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一、剧情概要
美国电影《七宗罪》取材于基督教经典和民间流传的“七宗罪”。“从影片一开头,观众就深深地被杀人惯犯的故事吸引住了。罪犯以为社会清洗罪恶的名义,惩罚了那些犯有这七宗罪的人”(戴维•芬奇,1997)。故事背景是一个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一连串离奇残忍的凶杀案接连在这里发生。威廉是纽约警察局的刑事警官,他当了32年的警察,再过几天就要退休了。为了接替他的工作,上司又给他派了一个新搭档——米尔斯,他是和妻子翠西一同搬到纽约来的。一个胖得出奇的男人在家中被杀了,可是在现场,米尔斯和威廉却没有发现什么线索。紧接着另一起案子发生了,一位富有的辩护律师格特被杀害,在凶案现场的地板上,凶手用血写着两个字:贪婪。细心的威廉重新回到前一个案发现场,终于在冰箱后面发现了两个字:暴食。威廉猛想到了《失乐园》中的语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在现场发现的指纹使格特的当事人毒贩维克多成了怀疑对象。但当警察赶去拘捕他时,却发现他已经死了,在墙上凶手写着:懒惰。通过图书馆内部的调查资料,威廉终于把目标锁定为记者约翰•多伊,一个为了不留下自己的指纹而将手指上的皮剥掉的变态者。在约翰家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金发妓女的照片。但等他们找到她时,她也死了,旁边写着:淫欲。到星期日,威廉就要退休了,而约翰打来电话告诉他们他又下手了。一个女人赤裸地死在床上,旁边写着:骄傲。威廉决定办完这个案子再退休,可约翰却突然来自首了。这时,有人给米尔斯送了个包裹来,打开时却发现了里面竟是妻子翠西的头颅,约翰告诉米尔斯是“嫉妒”杀死了翠西。盛怒和悲伤之下的米尔斯无法控制自己,开枪打死了约翰——他犯了“愤怒”之罪,是完成7条训诫的最后一人。
二、《七宗罪》中的宗教意识
(一)神秘的数字“7”
“七宗罪”——骄傲(Pride)、愤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暴食(Gluttony)、淫欲(Lust)、嫉妒(Envy),屡次出现在基督教《圣经》里,从《创世纪》一直到《启示录》(陈勇、胡步芬,2007)。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教皇格里高利于公元六世纪的时候在其著作Moralia in Job中第一次创造了“七宗罪”的条目,这本著作是对《圣经•约伯记》的进一步阐述,因为格里高利相信上帝以比喻的方式将它们在《圣经》里都已经表达出来了。1589年Peter Binsfeld把每种罪行和恶魔联系在一起,代表各种罪行的恶魔会引诱拥有相同罪行的人。根据Binsfeld的分类,其配对如下:路西法——傲慢(他因傲慢,不愿向耶稣下跪引起耶和华不满);玛蒙——贪婪(财宝和贪婪的错误神);阿斯蒙蒂斯——淫欲(欲望的魔神的始祖);萨麦尔——暴怒(愤怒的化身);别西卜——饕餮(苍蝇君主,圣经中以“鬼王”相称呼);利维坦——妒忌(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贝露佩欧鲁——懒惰(原为亚述的魔神之一)。
在西方文化中,“7”与宗教也与人的罪恶相关,显得十分神秘乃至诡秘。《圣经》中上帝用7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7根肋骨造了夏娃,而亚当和夏娃一创造出来即产生了原罪。撒旦的原身是有7个头的火龙,《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三节写道:“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头上戴着7个冠冕……(孙晓玉,2009)。但丁在《神曲•炼狱篇》中写道:“他用剑锋在我的额头上刻了7个P字母,说:‘你到了里面,要注意选择这些伤痕’。”(但丁,2002)。乔叟也在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以牧师关于7大死罪的证道而结束诗集。
在电影里,7罪、7罚、7次下雨、故事发生在7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着:它是人性的罪与罚。“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约翰•多伊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二)“救赎”与“审判”
《七宗罪》向人们呈现了一个残忍而又变态的宗教杀手。导演戴维•芬奇无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场景来达到使人觉得恐怖的效果。他并非是想对杀戮场面进行简单的电影图解,而意在揭示这种行为背后所掩盖的意义。《七宗罪》中的杀手约翰并非因为嗜血而杀人,而是有着强大的宗教信仰加上妄念来实施他的“审判”和“救赎”。约翰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教徒,他把《圣经》作为依据,对他认为“有罪”的人进行了惩罚,代表上帝对世人进行“审判”。
然而,《七宗罪》决不仅仅是讲一个疯子如何冠以宗教名义的凶杀故事,约翰最终的辩白孤立看来竟然似乎都有道理。从中世纪到90年代,宗教的布道目丝毫未变:“赎罪”。但片中约翰布道的内容已从善行变为亲自动手的血腥暴力,布道的途径已非感化,而是强迫你赎罪并非信任。一个不正常的社会是产生这样的杀手的根源。现实生活中美国持续不断发生的连环变态杀手事件也在电影中不断有所反映和体现。如世界各地近年来出现的邪教组织和连环杀手:太阳圣殿教、奥姆真理教、吉姆•琼斯、邮包连环杀手大卫•卡钦斯基……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三)“罪”与“罚”
天主教教义第1849条给“罪”做了一个完整的定义:罪是对理性、真理和良心的冒犯;是由对特定物质的放纵的追求而导致失去对上帝和邻居的爱,它伤害了人的本性和完整。它是与永恒的法律背道而驰的言语、行为和欲望。(刘新元,1998)简单地说,罪就是对上帝的不服从,对上帝的反叛。何辉斌认为:“基督教的罪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干坏事,更主要是指这样的行为:以自由意志为动因,以骄傲为重要特点,以关系破裂为标志。”《圣经》中所说的罪是以上帝为中心来定义的,其实质是人的行为过了头,妄图与上帝平起平坐。正是因为这种过度的人类行为自由最终导致“七宗罪”里所罗列的各种罪的出现。从电影《七宗罪》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死罪,都是对灵魂的诅咒。然而从现代法律的角度来看,它们并不构成死罪。因此基督教的罪“sin”与法律上的罪“crime”是不同的。在犹太教-基督教的价值体系里,上帝是道德的来源,因而对道德的判断超乎个人和社会态度之上。没有上帝,每个社会或个人都可以规定一套自己的道德标准。然而一旦个人或社会成为道德价值的来源,对与错,善与恶,就都不过是描述个人倾向性的形容词了。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相对主义——现代世俗社会看待道德的主流态度。只有上帝,这个超越的道德来源说谋杀是错的,谋杀才真正是错的,而不仅仅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态度。
《十诫》里说“不要谋杀”,而不是“不要杀人”。在宗教意义上,“罪”是一种偏离,而无关于道德。不道德的杀人是谋杀,只有根据具体情境,我们才能判断某个杀人事件是不道德的。犹太-基督教的价值观相信杀人可以是道德的(如自卫,保护其他无辜的人,处决谋杀犯),杀人也可以是不道德的(有目的的谋杀无辜的人,侵略战争,恐怖主义等等)。
《圣经》中说:“暴怒的人,必受刑罚,你若救他,必须再救。”《圣经》还说:“懒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饥饿。”约翰作为邪恶的代表——杀人犯,在最后因自己犯了“嫉妒”之罪而遭到米尔斯的枪杀;米尔斯作为正义的代表——警察,在“愤怒”中枪杀约翰,而被捕入狱。这样的结局对于我们所持有的传统道德观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对于我们自认为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善与恶、是与非的界限似乎变得模糊了,变态杀手约翰所杀的人的确不是能够称之为“无辜”的人,律师为了金钱让真正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妓女四处散播疾病,毒贩到处贩卖毒品,破坏家庭……即使是在我们心中代表着绝对正义与光明的警察米尔斯,在最后也沦为了杀人犯,这是对他的“罚”,罚的不是他杀人的行为,而是他迸发的“愤怒”,是基督教里不可饶恕的原罪。
三、结束语
正如影片《七宗罪》所反映的,现代社会物质发展得愈加昌盛,精神价值却日益亏空,一个欲望的时代,留下的只有人性的荒原。它激起了每一个人的原罪意识,看过影片的人都不免胆战心惊。尽管我们把自己的地球称之为地球村,但是这个村庄的发展却是不同步的。如在许多阿拉伯国家,妇女必须身着黑袍,面纱遮面,因为这些国家的人们信奉伊斯兰教,认为男人看见陌生女人的脸是不吉祥的。如果在这些国家触犯了教义、教条,即使没有违背代表着理性的法律,也会受到惩罚。从古希腊追求理性与真理,到当今社会人人对名利和金钱的狂热崇拜,宗教与法律、道德与信仰之间的冲突,无不揭示了人性的弱点。电影的成功在于它以宗教为背景,用了观众所熟知的哲学概念,更在于它引导我们看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亏空,看到了社会的不平衡。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戴维•芬奇.七宗罪[J].世界电影,1997(3).
2、陈勇,胡步芬.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J].宜宾学院学报,2007(4).
3、孙晓玉.从人性与法文化的角度评价《七宗罪》[J].作家杂志,2009(5).
4、但丁著;田德望译.神曲•炼狱篇[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刘新元.认识罪[J].天风,1998(6).
6、何辉斌.基督教的罪及其在悲剧中的表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7、胡晔.在地狱中述说光明[J].电影艺术,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