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出现“小插曲”应该怎么办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du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越来越像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管理者。我们所做的工作不再是对学生管手管脚,强化对学生的控制,而是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出发,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实践中探索,在对话中发展。音乐课气氛应该是活跃的,但处于青春叛逆的初中生特别好斗、顽皮,有时甚至会捣乱或恶作剧,课堂上时不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插曲”,此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案例描述
  那堂课上的是《青春舞曲》,它是七年级十三册二单元中的一曲背唱,以它作为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创编演唱、演奏、舞蹈等形式,营造一个欢乐的气氛,体验新疆维吾尔族人民传统的娱乐活动——
  麦西来甫,生动优美,惟妙惟肖。
  在学会歌曲后,我和往常一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根据乐曲中的音乐形象一起进行创作表演,随着轻轻的乐曲声响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表演了起来:
  喜欢跳舞的同学,纷纷展现出了或优美或活泼的舞姿。
  喜欢画画的同学在黑板上勾勒出朝气盎然的青春组合图。
  喜欢打击乐的同学用乐器给歌曲伴奏。
  喜欢唱歌的同学手拿书本,好似拿着麦克风在歌声中陶醉。
  还有些可爱的同学成对地歇在凳子上为同学伴唱呐喊。看着这沉浸在音乐中的画面,我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同学的组合里跳起了新疆舞。正当我为大家尽情的表演,同学们也为我优美的舞姿尽兴时,我为教学和表演感到自豪时。
  “倩涩涩”一道不和谐的声音传入了大家的耳膜。
  “老师,张三是在骂你!”有学生忿忿地喊道。(张三是他们班最顽皮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而且喜欢搞破坏,刚开学班主任就向我提醒过他,平时的音乐课我都特别留意他。)
  我向发出声音的地方望去,只见张三正得意洋洋昂着头的“德性”。我万分恼火,想起“倩涩涩”这三个“刺耳的侮辱”更加气急
  败坏。
  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所以目光全部集中在他的身上,有审视的,有担心的,还有幸灾乐祸等着看热闹的。该怎么办?
  二、问题的解决
  我的头脑飞速地运转着,寻找眼前被动局面的办法。
  脑中的教育观提醒我,发火是不明智的,短暂地镇静一下自己的情绪后,我再看他的神情挺像芭蕾剧里傲慢的王子的形象,于是灵机一动,(我做着芭蕾舞的造型)微笑着对他说:“张三你是不是
  喜欢西方公主,而不喜欢我们新疆的姑娘”。
  他以为我要批评他,昂着脑袋不吭声,眼睛却从眼皮底下偷偷地往我瞄,同学们都静静地注视着我们,看我怎么做。
  我笑着对跳舞组的同学说:“看来新疆人们的热情都邀不来西方王子,你们还请了哪方人士来参加我们的音乐会呢?”同学们一愣,似乎有些不相信?
  “阿凡提,他会演奏冬不拉。”……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进来,学生的兴致上来了,他们依据往常的习惯,还操起乐器模拟五湖四海的艺术风格,融合原先的乐曲当中,再看张三也不再有刚才那种神情(他的神情已经转了180度,很明显他有些歉意),望着兴致勃勃的学生们,我突然有个感触:这不是很好的第二次创作吗?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艺术融合吗?该给它改个名儿,叫《维也纳音乐会》。
  三、分析与讨论
  通过这件事,我感触颇多,我想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是绝没有想到过,课堂会是这样的一个结尾。无疑,学生们创造出的《维也纳音乐会》是课堂学习的升华,是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极好表现,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不就是这些吗?当然,这要归功于那位“傲慢”的同学,还要归功于我对那位学生的宽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捣乱”现象屡有发生,如何处理它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每当这时,我都思考:如何“蹲下来看学生”,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了解、宽容学生!你对学生宽容与理解,学生会以更大的积极进取回报老师。
  如何真正地做到宽容呢?
  1.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
  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修养、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真诚的态度接受不同类型的学生,冷静地面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要运用教育机智,变“捣乱”为“教学资源”,借机营造出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音乐中发挥想象,去尽情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2.以民主与尊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尊重学生,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完全可以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时,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一种让人喜悦的情景!
  (作者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倍数和因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课例了,本课的重点为探索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和一个数的因数,靠老师的告知方式也是能让学生知道找因数和找倍数的方法的,但要让学生理解找的方法并能渗透有序找全的数学思想方法,却并不简单。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掌握数学知识,而是数学方法的学习与情感体验的获得。那么,在本节课中,如何适时、适度、高效地展开重点内容的探究,是我
三室制退器为扁平状,前端直径稍大,后端直径稍小  意大利萨波提(Sabatti)公司以生产采用旋转后拉枪机式操作方式的射击比赛步枪及狩猎步枪为主,STR(Sabatti Tactical Rifle)战术狙击步枪是该公司面向狙击步枪市场推出的新产品。机匣顶部设有皮卡汀尼导轨,护手较长,顶部同样设有皮卡汀尼导轨,该导轨与机匣顶部的导轨相连,供安装多种瞄准装置。铝合金护手为圆筒形,较纤细,除顶部设有导
初秋的魔都,一汽一大众蔚领携手崔克联合打造的TREK100骑行活动,再一次回到了TREK100的国内骑行起源地——上海,数百名骑行爱好者,在浦江骑行道的美景下,亲身体验一汽-大众蔚领倡导的“4 2”新旅行生活。  4轮旅行车缩短了赶往目的时间。留下充足的时间和体力去享受骑行。2轮自行车骑行去往旅行车不能到达的地方,慢慢享受美好的景致,两者无缝对接。带来更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是蔚领所倡导的“4輪旅行车
大雪已至。  雪,無声无息,抱合天地。  凛冽的风过境之后,温度计上的水银好像蜷缩凝结在小小的红色球体里,冷,鸟儿说不定也会冻结在空中,像云一样悬浮停留的吧?    在屋外走走,聆听双足走在地毯般的覆雪上,吱吱嘎嘎的响声,还有寒风吹拂着你的发丝和耳垂,就像吹动远山寺庙屋檐下的一挂风铃。可怕的冻疮  上海的冬天极端温度并不低,总在0度上下,可是却阴冷潮湿。天空总是阴沉着。我记得很清楚,王澍获得世界建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要坚持以音乐为本,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并将其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可以说聆听是打开音乐殿堂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音乐听觉体验,中心点是听,围绕听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关于一二年级的学段目标,新课标中是这样阐述的:“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因而,低年级的音乐聆听教学其重点是以“听”为前
猩猩弹药公司是美国少数几家拥有自己的内弹道实验室的弹药制造公司之一,主要研制和生产各型轻武器枪弹,同时也涉猎AR系步枪和消声器领域。GF-10轻型战斗步枪是该公司最新推出的一款AR15系半自動步枪。该枪采用中等长度的气吹式导气系统,导气箍上设有简易气体调节器,导气量大小可调。枪管口部设有三瓣式消焰器,也可换装消声器。上下机匣均采用7075-T6铝合金材料制成,取消了辅助推机柄设计,并在其相应位置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正经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关键时期。应试教育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往往唱起了“独角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往往无法调动。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广泛应用给数学教学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接触数学、认识数学、应用数学。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
摘 要: “零余者”是郁达夫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理念,历来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维度的聚焦。论文通过对经典小说 《沉沦》文本的重探,基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20世纪非理性哲学的讨论,以两种话语体系施加给零余者的身体压抑为主线,为主人公的命运及最终死亡提供了新的合理性解答和理解方向。  关键词:郁达夫 《沉沦》 福柯 知识权力理论 规训  一、零余者:两种话语的产物  众所周知,零余者的独特形象是郁达夫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的教学作为传输知识的载体,不仅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与桥梁,而且是教师传播情感、诱发美感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是被浓厚的感情浸透了的、形象化了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因而它比普通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一种既善于表象又善于表情的艺术符号。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声情并茂,回味无穷等美学效
少年立志 献身国防  生于1989年的袁点,第一眼看到他,会让人产生一种文弱书生的感觉(他的微信昵称还真是冷面书生),个子不算太高,但非常瘦,几乎不敢想象就是这样一副身躯的他日复一日与测试试验中心的射手们“混迹”于一起,完成了无数次枪械试验,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所在科室的一名骨干。袁点(右三)与射手们在一起  生于农村家庭的袁点,读初中时开始接触军事杂志,但又因为经济不够宽裕,所以每次都是去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