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b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阅读文字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应该怎样培养呢?以下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调动学生的阅读意愿,让学生热爱读书。
  孙中山先生也说过;“一天不读书就不能生存。”要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种本能,是生活的必需。读书无时无刻不贯穿于我们的生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难能可贵的就是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将陪伴着人漫长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生动有趣多样化的上好每一堂课,关键是改变学生对学习的看法,让学生热爱读书,才能更好的热爱语文课。那么语文的阅读能力很自然就得到了提升。
  二、阅读能力得到培养的各种途径。
  作为语文老师,不仅仅要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求学生能从书中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毕竟学生的知识浅薄、生活阅历少,就更应该向海绵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吸收各种知识来补充能量。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认真阅读、认真思考。学习实践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很好地概括阅读对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其次,除了平时的语文教学外,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报刊杂志,让学生了解社会;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多媒体,使语文紧跟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在阅读中还要培养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习惯。
  三、尊重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在阅读中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阅读的作品从根本上讲都是为读者而创作的,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学生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创造力量。如果作品脱离了学生的参与,那是无法想象的。每一部供学生阅读的作品都包含着无数未定之外,有待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阅读学习的主体。所以说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的情感体验是不能代替学生的感受的。
  由于学生自身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受和体验往往具有个性的特质。因此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活动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无数独特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将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差异性,独特性予以尊重、珍视。如孟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求老师要‘有容乃大’,虚怀若谷,允许不同感受、见解、观点,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其次,还要尽可能的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潜在的创造力火花,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四、 老师自身的提高,与学生的共同参与阅读最可贵。
  作为语文老师,我认为不仅要有专业的语文知识,更需要广博的文科内知识。比如熟悉和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那么讲解杜甫的《春望》,有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情景在现,学生不难理解杜甫忧国忧民四十岁已成白发的思想感情。
  其次,不管要求学生课内还是课外看什么名著,老师一定要共同参与共同阅读。情感是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动力。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作者把他们的人生经历,生活感悟凝聚成文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学生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以及人物的命运深深打动的时候,就能理解作品的内涵,与作者形成共鸣,使情感得以深化。不仅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道德情操、人生态度的影响。而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个阅读作品都能情感共鸣,这就需要老师共同参与,为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甚至有时老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调动学生,俗话说“做什么事情,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所以老师只有自己进入角色,才能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状态,走进作品中人物的内心。形成师生情感的共鸣,求得实现阅读目标的一致性。
  总之,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但是通过调动学生的好读,强调学生多读,引导学生共读的办法外,老师自身的提高,事无巨细的参与,一定能点燃学生内心的激情。
其他文献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头戏。作文是用文字书写灵魂,倾诉情感,每一个字必经“千锤百炼”。而现在许多学生是洋洋洒洒数千字,不知其所云;或是寥寥数字,虽言简而意不明;或是假情假意,真情不在。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真”作文成了语文教师最大的难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指导中学生在作文写出既有生活的真,也有情感和美,还有思想的善的文章呢?下面我就谈谈这个问题。  一、作文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 
期刊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入。评改的过程既是完善写作的过程,又是对生活认识的深化过程。它是写出精品习作的必由之路。多年来,学生怕写作,教师怕批改。学生的作文经过教师的字斟句酌的批改后,已面目全非,作文本发下去,学生看完分数,就将作文本束之高阁。长此以往,周而复始地疲于应付,教师筋疲力尽,学生进步甚微。其实习作评价与其他的教育评价一样,它作为一种筛选、选拔的工具,更多的
期刊
审美已成为文明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美变成每个学生的心灵财富,要达到这一目标实属不易。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体会不到语文学习带来的美感,功利性学习和被动性学习主宰着大部分课堂教学,由此导致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难以提高。怎样才能走出语文教学这一困境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美在和谐中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
期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在平时以情感召学生,以理折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最终学生一定会逐渐变化和成长的。  在工作中我始终把责任感放在第一位,把与学生有关的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一直注重培养班干部,共同管理班级,塑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面向全体学生,以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使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全面
期刊
史料有两种产生方式,一种是原始的史料,一种是后人记载、加工而产生的史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不论哪一类史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求史料教学的方法。本文试图通过《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浅析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不同环节中的运用  一、运用于新课导入之时  讲授新课导入时,引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史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进入到新课,学生注意力也
期刊
2013年6月9日《家庭教育》杂志创刊30周年暨家庭教育30周年研讨会在杭召开。会议共同探讨30年来素质教育、学生学习和家庭教育工作宣传、普及情况。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是说一是父母的教育学习。二是30年来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探索,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人才观、成才观。结合研讨会的召开,笔者觉
期刊
语文老师,要用读书提升精神,用写作充实人生,用儒雅涵养性情,用敏锐洞察生活,用激情点燃学生,用严谨对待事业,用良知捍卫文明,用诗意行走人生。读书、写作、反思,勤奋、执著、求索,把这些关键词镶嵌进生命的旅程,路会越走越宽。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具体要求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
期刊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永远的朋友,每一位学生应多读书,读好书。诵读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改进学生语文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鉴于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通过多种形式,以经典诵
期刊
初中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有时取决于老师的态度。教师亲和学生,可以让孩子们很快融入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习的实践者。一堂课,往往由教师一时的灵感或者随机应变而显得不同寻常。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搞“一刀切”,令学生力所能及,继而拥有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参与的欲望。能够做到以上三个方面,课堂教学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一、营造氛围,因和促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
期刊
现在学生的作文次数比以前增加了,每周一次大作文和一篇周记。全班一周近100篇作文,若全批全改,按通常的评改速度——15分钟一篇,每天得花4~5小时在评改上。繁重的批改,使教师整天埋于作文堆中疲于奔命,严重影响了教师备课和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间。在此情况下,有的教师只好敷衍塞责,把作文的次数当作完成任务,因而收效甚微。据笔者调查,即使教师精批细改了,作文发下去后,很少有学生看教师的批改,更很少有学生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