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物穷,患心穷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y637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段时间,上海黄浦区路口出现的会“说话”的信号灯,为劝阻“中国式过马路”起了不小的作用。仔细想想,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连过马路都不会了,竟需要信号灯来提醒?我们的文明素养哪儿去了?其实此类现象正应了张天麟的话,“中国不患物穷而患心穷。”
  心中不再有沉稳平静,取而代之的是浮躁。我们为什么会违反交通规则?为什么不能安静地等上一两分钟?当下社会每个人都很忙,恨不得一秒当成两秒用,两步并成一步走,直到忙晕了头,开始变得浮躁。没错,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间,没有谁能将日子过得如行云流水,但浮躁只会使生活变得更加混乱,使交通秩序变得更加混乱不堪。难道不是吗?也许现在人们过马路关注的不再是红灯什么时候亮,而是路上什么时候车少,可以赶紧过去。我们的心渐渐被浮躁占据了,被它一点点侵蚀,逐渐变“穷”。
  心中不再有热情友爱,取而代之的是冷漠。一个人闯红灯仅体现了个别人的素质,如今出现了“中国式过马路”这样的现象,那就不單单是个人素质问题了,更映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人性友爱互助的光辉正在消散。红灯下,我们看见有人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不但不加以劝阻,反而任其行,甚至自己也加入其中。这不是冷漠又是什么?一句善意的劝阻很难说出口吗?心也开始被冷漠填充,逐渐变“穷”。
  心中不再有敬畏,取而代之的是无所谓。朱熹曰:“君子之心,常怀敬畏。”世上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敬畏,最重要的莫过于生命。生命是值得敬畏的,然而过马路时你是选择与汽车的速度相较量,还是选择停一停,让一让?“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前提是车被人逼停,可是如果车不停呢?相信我,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全身而退这种事情。过马路这件小事实际上是国人随着时代变迁而变迁的一个缩影。人们对生命不再敬畏,真的可以无所谓吗?
  当所有的问题呈现在我们眼前,所有的提问叩击我们的心灵时,何不进行改变呢?信号灯的出现确实是一种改变,但它改变不了问题的本质,关键是要提升国民素养,让人们的心“富”起来,不再焦躁,不再冷漠,不再无所畏惧。
  找回我们的沉着冷静,过马路时停一停;找回我们的亲和友善,遇违规时劝一劝;找回我们的敬畏之心,过红灯时退一退……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身修养,真正改变我们的心穷,做到不患物穷亦不患心穷。
  教师点评
  本文开篇紧扣材料,提出两个问题,进而很自然地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不患物穷而患心穷”。论点既紧扣作文材料,立意又别致新颖。文章主体部分,作者采用并列式的结构模式,从“心中不再有沉稳平静,取而代之的是浮躁”“心中不再有热情友爱,取而代之的是冷漠”“心中不再有敬畏,取而代之的是无所谓”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分析议论。文章结尾,作者又用整齐的句式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7分+发展等级17分=54分
其他文献
■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命题者往往从分析小说的其他元素入手来考查小说主题。那么,理解小说主题时,我们该如何入手呢?  一、知人论世  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即结合作者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等理解小说的主题。因为作者的身世、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等必然反映到作品的主题里,生活的磨炼和思索使他们对社会有更深入的观察与体验。可见,要想把握小说的主题,我们必须了解作者的
期刊
【技法梳理】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是要透过展现给我们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现象,去触及反映事物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的本质,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认识的质的飞跃。写作时,如果我们能够在审题和构思上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能让文章更加深刻。  一、细致入微,由小见大  由小见大,就是通过小事可以得出大道理,或透过局部看出整体。写作时,我们对所刻画的对象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进行描写,
期刊
飞雪未到,人心皆倒。人们常说:“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然而,就在不久前,一场虚张声势的风雪将所有人“吓倒”。当树木傲然挺立、待发新芽,动物奔跑竞赛、嬉戏打闹时,自视高等生物的人们大多已屯好粮食,窝在了自己温暖的小窝里,“期待”着一场虚无的风雪。我似乎才明白《论语》所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开篇摆明观点,三言两语,言简意赅。将挺立的树木和嬉戏的动物与人作对比,观点鲜明。“期待”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您已红灯越线,请退回等候。”目前,上海黄浦区25个重点路口出现了会“说话”的信号灯:只要有人闯红灯,语音提示就会响起,提醒行人退回路边。在国内,行人违章的现象屡见不鲜,会“说话”的信号灯,为劝阻“中国式过马路”起了不小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有人说,“现在的人连马路都不会过了,还得要机器提醒。”更有人感慨:“光靠设备,是喊不出文明素质的。”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
期刊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写随笔就像与友人谈心般轻松,作者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娓娓道来中,启人深思。  摄影师,是我追求的梦想职业。做一名摄影师,不但要有专业的摄影技术,还要有浓厚的兴趣,不然这枯燥乏味的工作很难坚持下去。而且,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之外,还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美
期刊
人是“规则动物”,爱给自己制定规则,更爱用规则来约束别人。《宿舍检查标准》作为对宿舍卫生状况的一个考量标准的同时,却忘记宿舍是人们生活休息的场所,是完全的私人空间。这样不太人性化的标准确实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不便。  摩西奶奶在《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中说:“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同样的道理,绝对正确的生活方式也不存在。人为制定一把尺子,拿自己
期刊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刻画人物形貌,洞察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让读者在阅读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议论文固然以议论为主,但适当地穿插一些描写,能增强说理的形象性,使论述的道理易于为读者所接受。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写道:“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
期刊
《极花》是贾平凹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西北的妇女被拐卖的事件。小说正视了当代社会拐卖妇女这一社会现象,回答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  小说取材真实事件  辽宁日报:小说中您通过一个农村女孩的命运,是在关注一个人的活法,其实又不仅仅是关注一个人的活法。您讲述的是那个年代的故事。如今,您如何看待那个年代?  贾平凹:小说的素材来源是10年前的一个真实事件,而这10多年来,打击拐卖妇
期刊
每年高考临考前几天,一些校园便出现了考生用撕书、扔书的方式释放压力的情况。近日,厦门教育系统发出通知,规定“各普通高中要严格规范管理,坚持正面引导,坚持正确的方式方法,科学开展高三年级心理疏导工作,切实提高高考备考的心理疏导效果,杜绝简单地通过组织学生撕书、吼楼等形式宣泄压力”。  撕书,意味与青春的告别;吼楼,代表对压力的宣泄。有学生认为“我的青春我做主”,一場考试过后,不该留下这些束缚自由的课
期刊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著名文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行动起来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索菲娅是哈佛大学艺术团的歌剧演员。在一次校际演讲比赛中,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最为璀璨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先去欧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纽约百老汇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天下午,索菲娅的心理学老师找到她,问了她一句:“你今天去百老汇跟毕业后去有什么差别?”索菲娅仔细一想:“是呀,大学生活并不能帮我争取到去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