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发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12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细读
  《童年的发现》是一个很值得品读玩味的文本。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自己童年的发现,并因这个发现情不自禁笑出声来而受到了惩罚,然后具体叙述这个发现的过程及受惩罚的原因。文章语言幽默诙谐而富有哲理,费奥多罗夫的发现在他看来,是“如此简单明了”;而在我们看来,显得如此稚嫩与可笑,但细细品读之后,却又意味深长。
  
  简单——不简单
  
  对于童年的发现,费奥多罗夫在文中有个十分经典的描述:“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初读这段话,儿童的天真烂漫在此表露无遗。那份对于发现后的高兴、激动、兴奋、自豪甚至有点得意的心态在一个“哈”、一个“格外”、一句“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更让人抹之不去的是费奥多罗夫对于“发现”的那份自我认识——“竟是如此简单明了”。一个“竟”字夹带着的是那份意外,而“如此”则点出了简单的程度。然而,真的如费奥多罗夫自己所说如此简单吗?透过“简单”的背后——
  首先让我想到的是费奥多罗夫的“九岁”,站在童年的角度,一个九岁的孩子就顺着自己的思考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能算是一件简单的事吗?然后,我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就会聚焦到费奥多罗夫发现的过程上,由梦中飞行的疑惑到询问老师的惊讶再到想弄明白的那份渴望,绞尽脑汁地思考,可以说,费奥多罗夫发现的过程是如此的不简单。特别是请教老师的那一连串的追问,那份渴望弄清楚的急切以及对老师回答的不满足是那样地显而易见,甚至到后来,“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备的某些特征”。费奥多罗夫似乎着了魔一样,达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一个“翻来覆去”、一个“恨不得”不禁让我们浮想联翩,我们甚至可以猜想:当费奥多罗夫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抬头看见飞翔的小鸟,他……。
  当费奥多罗夫回到家里,冲着迎他而来的小狗花花,他……
  当费奥多罗夫跟随爸爸妈妈到动物园玩耍观赏时,他……
  一个充满幻想、喜欢刨根问底、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儿童形象顺理成章地就浮现在了我们的心里,而这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不简单。
  
  可笑——不可笑
  
  其实,费奥多罗夫对于自己“发现”的幼稚与好笑是有着清醒意识的。文章开头就说:“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完全”和“独立”除了显示我发现的不同寻常和表达我抑制不住的自豪外,我们很清楚地能感受到费奥多罗夫的“有意而为之”。这在后面“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中同样有体现。他似乎有意要用这种诙谐的口吻来激起我们情感上的反差。特别是在讲述受惩罚的部分中女教师的“一本正经”、“板着脸”;教室里的“安静得出奇”;大家的“默不作声”与我“情不自禁的笑声”所形成的强烈对比,教室里的一阵哄笑与女教师气得苍白的脸色的又一个对比。这一切,读来是那么幽默可笑,但细细想来,这该是费奥多罗夫叙写的本意吗?由此我们可以想到的是我们对待发现的态度,对待一个个童年的发现的态度,费奥多罗夫似乎在告诉我们,要鼓励发现,要尊重发现,要珍视发现,特别要尊重和珍视童年的发现。每一个发现无论稚嫩与否,都不可笑,每一个童年的发现,更不可笑。由此,文章末尾费奥多罗夫自嘲式的感悟——“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意思也就不难明白了。
  
  教学策略
  
  一、聚焦发现本身
  1.读梦境,谈体会。
  (重抓“迷恋”,体会朗读。)
  2.由梦境,找寻“发现”。
  (随机理解“胚胎”。)
  3.品读“发现”,体会作者心境。
  (重抓“哈”、“格外”、“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4.抓“简单”,引不简单,引发思辨。
  (发现的过程也如作者说的如此简单吗?)
  二、探询发现过程
  1.梳理发现过程。
  (梦中飞行——请教老师——痴迷思考)
  2.感受不简单:过程曲折、终不放弃。
  (1)品读“询问老师”,体会急切。
  (2)品读“那样痴迷”。(重点抓“渴望”、“翻来覆去”、“恨不得”)
  3.折回梦境,领悟原因。
  (提炼:充满幻想、喜欢刨根问底、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三、引发发现思考
  然而,费奥多罗夫的发现却给他带来了一次难忘的经历。
  1.指向“受惩罚”。品读“情不自禁”。
  2.体会教室、教师、大家与“我”的对比反差。
  3.你觉得费奥多罗夫的“笑”有理由吗?(随机联系文章开头句子共同体会)
  4.我们怎么看待费奥多罗夫的这次发现?
  引发发现思考,随机教学:“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作业设计
  
  课堂小练笔: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备的某些特征。”
  当费奥多罗夫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抬头看见飞翔的小鸟,他_______________。
  当费奥多罗夫回到家里,冲着迎他而来的小狗花花,他_______________。
  当费奥多罗夫跟随爸爸妈妈到动物园玩耍观赏时,他_______________。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概括性强,重于说理,疏于记事。在教学中,力求:  1,走进教材,缘事悟理。明白一个人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件,就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2,超越教材,读人悟情。通过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体验、理解他的伟大。  3,走近历史,读史晤史。通过对课文诸多隐性内容的发问和解读。理解历史是伟大的,而用生命书写中华文明和自己的历史的人更伟大。    教学过程    一、赏读名言,证明伟
伯尔的短篇小说《在桥边》的主题是什么?教参如是说:  小说的主题,在表面上看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  这样的概括相当客观准确。我们现在围绕小说的具体内容来看看小说是如何对以上主题进行展开的,同时再探索一下伯尔这篇篇幅相当短小的小说又蕴含着什么其他深刻的社会
书名:修辞学发凡  作者:陈望道  出版单位: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  ISBN:9787309056150  定价:28元  新的时代、新的思想通常都需要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如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突破口,网络语言、新媒体文风成为信息时代的风向标。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是少年的陈望道先生就深切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使用,也就是正确地掌握表达思想的工具,对于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是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这“米”。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也要求学生“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达到“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的效果。  一、通过课堂教学,积累语言,丰富“内存”  1.理解体悟促积累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读多了,读熟了,才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孩子的淳朴可爱、热情好客,感受他们的幸福与快乐。  3.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诗意导入,走进槐乡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五月槐乡。槐乡,就像一首清新、欢快的诗,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槐乡的美,槐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学生主体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不是单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更不是靠教育界流行的“教不够作业凑”的做法。当前,小学生的家课作业负担太重,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是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语文作业布置的现状及反思  课外作业是巩固、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当的作业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但现在的大部分家庭作业存在下面
听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总有如沐春风之感。薛法根老师的课,清新自然,幽默风趣,充满智慧,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质朴悠远的境界。这里,我们以薛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课为例,谈谈他课堂教学和谐、智慧、圆融的特征。    一、和谐——学习目标清晰呈现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堂幽默风趣,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薛老师站在学生面前,似一位娓娓道来的大哥哥。薛教师总是适时示弱,把学生推到前
所谓“错”,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失误。教育专家曾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词语教学中,对课堂上的错误,教师应时刻留心,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并加以巧妙地点拨。让学生的错误认识转变为正确认识,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体验超越的快乐。    一、开门见山    在写作中,开门见山式的开头,直入文题,一下抓住读者的心,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词语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如果也能开门见山地
课堂实录  一、激情导入,沉浸在热烈的掌声中  师: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掌声》一文。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掌声”。  师:我觉得应该读热烈些!  (学生再读)  师:再热烈些!(学生再读)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感情饱满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课题,这样会使学生笼罩在热烈的氛围之中,提前感受掌声的无形力量,为接下来的感悟掌声埋下了伏笔。】  二、品读文本,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要重在培养对写话的兴趣”,没有字数和段落的要求。因此,很多教师就称其为“写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造句训练”,只要学生能写上两到三句话就行了。到了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并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资料,初步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各项要求都相应提高了,很多学生刚开始时十分不适应,产生了对作文的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