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求索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贲友林老师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老师,本文从三个方面解读他数学教学的成功密码:鲜明的数学意识,正确的学生观,且行且思,不断成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关键词:贲友林;成功密码;数学意识;学生观;且行且思
  2016年6月29日,吴江区吴梅香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见面会在我们学校召开。吴梅香老师是我们学校小学部的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也是我的师傅。这次见面会最大的收获就是师傅给我们人手一本贲友林的新书《此岸与彼岸Ⅱ》,“大家好好读,要像贲友林那样教数学!”师父的话重重敲击我们的心。
  贲友林是谁?我这个教师队伍里的新兵一头雾水。待到读完了他的《此岸与彼岸Ⅱ》,贲友林的形象在我的心里渐渐丰富和生动起来:这是一个教育的智者,这是一个学生们的大朋友,这是一个我们数学教师的老师。贲老师的成功有何密码?细细梳理,那就是又一次的感动和震撼。
  密码之一:鲜明的数学意识
  我们是干什么的?贲老师常常会冒出这样一句似乎没有必要问出来的话。但大道至简。这么一句话会给很多人当头棒喝,令人瞬间明悟。我们是干什么的?当然是教数学的。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了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迷失在眼花缭乱的教法选择、练习设计中,而对于数学本身,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本身思考得却明显不够。
  比如说小学生口算的问题。我们通常就是让学生反复地练习,直到能脱口而出。但贲老师不是。在《此岸与彼岸Ⅱ》第17页上,他写道:“3 2,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就这个问题,我先后采访了大学教授、小学数学教研员和小学数学教师,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做出解释。”读到这里,其实我也不以为然。但当我的不以为然刚刚冒出来的时候,我立马就想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最忌讳的就是想当然。果不其然,贲老师接下来就有了很长一段话的发挥,貌似无话可说的3 2,真正蕴含了加法的定义,这显然比我的那个不以为然不知道高明多少倍!
  我们为什么非常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读过这一部分我才真的豁然开朗:让算法脱胎于算理,学习基本口算就是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一个“数学事实库”,继而完成从构建事实到提取事实的转换。口算学习之初,有算法但不知道算理;后来,知道算法也知道算理;最后,回归到最初的形态:有算法无算理。整个看来,那是经历了一个“无—有—无”的过程,但最后的“无”相对于最初的“无”已经有了本质上的飞跃。
  口算教学我们教师一般都是只看你算对了没有,至于如何算,则被放到了无足轻重的位置。但其实这里面也蕴含了丰富的数学元素。贲老师举例说,20×0.4,虽然最后基本都不会算错,但运算路径却是各不相同,教师如果只看到答案8,那就会丢掉很多精彩的思维过程。数学课上,努力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品质意义重大。单单是20×0.4,就可能包含“分解因数、运用乘法结合律”“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乘以10,积不变”等有意义的算理。所以,贲老师告诫我们说: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口算教学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只满足于口算正确,不愿花时间去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我们要注意克服这种不良倾向,在口算时,鼓励学生“用你的脑子去算”,而不仅仅“在你的脑子里算”。什么叫作用脑子算?那就是带着数学的意识学数学。
  我看过一位教师教乘法的意义,他先是让学生计算一百个2相加,这显然是很浩大的计算工程,学生埋头写,教师也在黑板上一起写。足足奋斗了五六分钟,师生才一起长吁一口气,总算算出来了,等于200!最初的时候,我就觉得架床叠屋,太过烦琐,但紧接着就是峰回路转。教师笑眯眯地说:“这么一长串的算式写下来真是累得够呛,有没有更好的算法呢?”接着就是出示2×100。经历了前面的痛苦,幸福来得太及时!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这个角度看,这位教师显然已经取得了真经。经历数学过程,培育数学思维,练就数学眼光,教师要如此,学生也要如此。
  密码之二: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
  在教与学这对关系中,教师起到了一个主导作用,他决定着教学内容、进度、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但无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怎样一个极致,都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来判定其是否合理有效。归根结底,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矛盾的最主要方面。因此,正确认识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我们走向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贲友林老师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给予我多方面的启迪。
  第一是努力读懂我们的学生。
  我们教师天天跟学生在一起,可是,贲老师建议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认识学生吗?你是怎样认识学生的?贲老师举了一个“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至少买几张电影票”的例子告诉我们,看似结果一致,但孩子的思维过程却跟我们大相径庭——两个儿子每人一张半票,而不是我们以为的三人中“爸爸”的一身两职。
  那么,这样一个案例它蕴含着怎样的启迪呢?我们的答案成人气息社会气息浓郁,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爷孙仨啊!但孩子不这样想,他更多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小孩嘛,半票。所以,读懂学生不容易,你得自觉放低身段,向他们学习,努力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去想和做。
  记得有一次有个学生问作业,我一看挺简单,就说你再读读,一定会的。他读了一会说我还是不懂。这个学生没有说我不会,他说的是不懂。我说,“你哪里不懂?”他指指题目中的“计划”说,“老师,‘计划’是什么意思?”我顿时晕倒。你以为你很懂学生了吗?其实差远了。学生数学学习中他最真实的困境在哪里?呵呵,老师们,蹲下身子看孩子,还真不是简单说说就行的呀!
  第二是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
  相信学生是什么意思?贲老师说,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不是一无所知地走进课堂。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建立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形成了许多日常概念。这些日常概念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感性层次上的概括,并成为他们日后学习科学概念的出发点。   贲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数学学习不是凭空发生的,它有学生自发性的概念基础,这些基础既有实践性、浅显性、通俗性的优势,也有它的缺点和错误。比如说“角”的概念,有学生会把他自身生活经验中的“角落”与我们教科书中平面图形的“角”混淆,也有的会从视觉上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来判断角的大小。
  但相信学生,就应当是包容所有。教师们要从这看似明显错误的认知中发掘出合理的元素,理解我们的学生“错得有道理”,充分发挥这些错误认知中的合理元素,引领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
  我知道一个陶行知先生用公鸡做演讲道具的故事,陶先生总结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贲老师从这个故事出发,批判了当前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自以为是,满堂灌满堂问的不良倾向,呼吁大家相信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第三是尊重学生,认同学生的思维价值。
  在“苹果装筐”习题教学中,有学生回答出了用16个小筐装正合适,但贲老师没有就此止步。优秀的教师似乎总喜欢不满足于学生一步到位式的回答,他们更喜欢“折腾”——果然,贲老师一脸平静,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也不负所望,有!学生甲:400÷30=13(个)……10(千克),老师,需要14个大筐。学生乙:最好是13个大筐,1个小筐。学生丙:老师,这个题目问得不怎么好,最好改成“怎么装比较合适”。
  简简单单一道装苹果,装出了数学课上的五彩缤纷。精彩的是贲老师,最成功的是学生!如果我们仅仅就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一旦出来了标准回答立马喜不自胜抓住不放,这样的数学课堂才真的会彻底沦陷。所以我就想到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那一句著名的话: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另一个,他们彼此是平等的,尊重和认同就有了基础,因此,自信和自尊就有了生命力。
  密码之三:且行且思,不断成长
  说起成长,似乎总是指向学生,不错,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成长。但反过来,教师难道就不需要成长了吗?教学相长,这句古老的教育箴言早就规定了教师成长的任务和基本方式。一个不会成长的教师,他的学生能走得远吗?他的影响力能深广吗?
  贲老师出名早,那是因为他从走进教育职场的第一天起就默默地自我成长。华应龙老师津津乐道于贲老师的成名作《“平面图形”总复习》,说他因为这一节课的成功,走上了更加成功的康庄大道。
  贲老师的成长让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课,听课的老师完全被抓住入迷了。课后有人请教他这节课准备了多久。他说:“为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15分钟。”
  同样是一节课,那位历史老师用了一辈子来备课,贲老师则是把它作为走向更高更远的起点。引人注目的是,在《此岸与彼岸Ⅱ》的第236页我们再次看到了《“平面图形”总复习》的美丽身影,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作为成名作的《“平面图形”总复习》,在贲老师那里还真的仅仅就是一个逗号呢?
  贲老师的成长有这样几个基本的特点。
  一是他的成长是跟课堂跟读书密切相关的。优秀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优秀的读者,贲老师读过很多书,仅仅是《此岸与彼岸Ⅱ》中引用到的各类教育名著就接近20本。读书开阔眼界,读书提高思辨能力。贲老师不是闭门造车者。他的课堂就是他最好的成长基地。尽管他成了全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但他仍然不离开课堂。“我们的知识只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无知必然是无限的。”近代哲学家波普尔的这句名言是贲老师喜欢的座右铭,也是贲老师孜孜以求精神的动力源泉。
  二是他的成长总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贲老师说:对教师来说,最浪漫又最现实的事,是和学生一起慢慢成长。贲老师还说:我不能让所有孩子成为数学尖子生,但可以帮助孩子不畏惧数学,愿意思考、会思考、会表达。
  在贲老师的心里学生永远是他最珍视的一块宝。有很多教育教学专著晦涩艰深,令人望而生畏,但手捧《此岸与彼岸Ⅱ》却绝对叫你如沐春风、爱不释手。书里面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一个个呼之欲出的学生形象,既生动又深刻,有温度又有深度。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和教师观。
  三是他的成长还得益于他的勤奋写作。有很多教师都怕写文章,这是很奇怪的事情,我至今都没能弄明白其中的原因。但贲老师是不怕写文章的,甚至是喜欢写作的,他是优秀的读者,但也是优秀的作者。一年一本书,他忙碌着也思考着,他书写着也快乐着。
  贲老师很忙。在《此岸与彼岸Ⅱ》的后记中他摘录了日常工作的流水账:今天,早上到校,首先帮英语李老师看早读;然后,帮语文李老师看操和晨会;第一节课,听课;第二节课,上课;第三节课、第四节课,评课,再帮另一位老师备课、说课;中午,吃饭、值班;下午第一课,帮体育老师代课;下午第二课,听另一位老师上课;紧接着,安排本周双休日学校在东南大学举办的活动。然后,评课,帮助备课,直至五点半,回家。课间,批改作业。
  这一段文字琐碎,充斥着纷乱,不敢想象。可是,我们的贲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滚滚红尘中生活——也可以说成是修炼,最终成长为一棵参天的大树。
  华应龙老师给《此岸与彼岸Ⅱ》作序,结尾时说:“一”就是“多”,“无”即是“有”。从一节课到一本书,一步之遥,贲友林老师在此岸与彼岸之间完成着摆渡。贲老师仅仅是一节课吗?仅仅是一本书吗?显然不是。华老师的意思在于“一”的无限趋向多,在于“无”的丰富可能性。
  此岸在脚下,彼岸有多远?心在哪里,彼岸就在哪里。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贲老师说:“感谢我的学生!没有他们同行,我的思考与行动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结束我的这篇短文时,我要说:“感谢贲老师,让我找到了专业前进的方向——我要像贲友林那样教数学!”
  颜子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密码三则,管窥蠡测而已。细读《此岸与彼岸Ⅱ》,贲老师的身影越发的高大,激起我不断前行的无限勇气。
其他文献
镭神智能CH128X1激光雷达采用转镜式混合固态扫描方案,按车规标准进行设计,最远测距可达200m,10%反射率状况下可探测到160m,且探测视场覆盖120°x25°,在关键感知区域(ROI)的分辨率高达0.2°x0.125°,单回波每秒可获取点云数高达76万点。CH128X1突破了高线束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原来的体积局限,整机尺寸仅118x90x75mm,窗口片尺寸更是仅85.3x66.8mm,更適
[摘 要]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对问题的背景或图形稍作演变,许多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许多实例也表明:在讲解时教师直接把自己的解题思路灌输给学生,就题论题,对一些学生薄弱的地方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处理方法单一,缺乏演变,再加上学生参与不够,这样的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只有透析图形本质,深入思考,实现多题归一,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关键词] 识图;析图;明图  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如果一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创造性、整体性以及不确定性,在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改进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学习上的问题。由于学生对教师教授知识理解不够,导致知识运用生搬硬套、用不得法,引起了笔者对教与学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面积计算;错误;思考  新课程犹如一缕和煦的春风,清新自然,润之而焕发生机;又似一坛窑藏的老酒,醇香悠长,醉之则迷失方向。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我
摘 要:对于笔算教学来说,其程序性、机械性常常引发教师对教学的简单理解。如何让笔算教学走出功利性地掌握“算术”的局限,走向数学能力与素养提升的境界,需要握好“四理”:即认知之心理、法则之算理、应用之情理、多法之原理。多维视角下的“四理”教学,能有效推动儿童对笔算学习的监控、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四理;心理;算理;情理;原理  所谓笔算,一般指竖式计算。在计算机(器)尚未诞生的时代,以纸笔为计算工
摘 要:数学练习课是为巩固数学学习效果,通过适量、适度的练习题,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形式。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练习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在落实“四基”的基础上,利用多种途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关键词:练习课;学习起点;空间观念  数学练习课是为巩固数学学习效果,通过适量、
摘 要: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本文试着从微课以小见大的作用,仅仅“微”是不够的,微课的使用契机,以及微课制作的注意点几方面,阐述微课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结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学习的殿堂,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关键词:微课;激发兴趣;学习方式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进步和发
摘 要: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积累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验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帮助他们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地制宜开展一些可行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数学好玩”的积极心态,实现他们“玩好数学”的目标,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学实验;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
摘 要:儿童是课堂教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儿童的内心是丰富的,儿童的文化是生动的,儿童的精神世界是多彩的。基于“儿童本位”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我们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节律,在与儿童的多向交流与互动活动中开发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唯有如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关键词:儿童;数学教学;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
[摘  要] 中美两国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标准在教学内容、知识背景、基本理念以及内容广度和强调重点上有异有同. 本文就中国的《新课标》与美国的《美国学校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中对初中教育阶段“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统计与概率;比较;研究  统计与概率是应用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在被以数据所构成的信息包围、控制着. 对
摘 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把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这样使新教材充满生命活力。作为一线数学教师的我们,要想做好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教学,就应该大胆在教学中实践,借此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技艺。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技艺;读;说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语言的发展水平体现着思维的水平,语言的发展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能忽视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低年级解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