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文体特征 感悟理性美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o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年级的阅读课要关注文体的特点,只有从文体着眼,才能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领悟丰富内涵。否则,就很难把握文本的思路、情感和主旨,也很难品味出语言之精妙。教师要学会利用文体这把“钥匙”,去打开解读文本之门,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怎样教本文,笔者认为抓住文体特点,依文而教。从说理文本身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入手,关注文本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形式,反复推敲,潜心斟酌,引导学生感受说理文所彰显的理性美。
  一、聚焦文本结构,感受严密的结构建筑美
  【案例】
  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文章。文章首先呈现了——
  生:滴水穿石的奇观。
  师:接着由滴水穿石的奇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下来作者——
  生:从正反两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最后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就是说理文常用的结构,而“举事例、讲道理”是说理文常用的写作方法。
  这篇说理文从总体辐射,引出三个事例,放而后收,形成一种彼此对应、相互关联、前后贯通的网络式结构。教者借助形象的板书和学生互动完成了对全文脉络的回顾,既让学生体会到说理文严密的结构建筑美,又领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为今后学写说理文打好基础。
  二、聚焦语言形式,感受语言表达的多重美
  1.以情驭理,体会语言的简约美。如何让学生在理性的殿堂中也如沐春风、饮甘霖,教学中可以抓住情感美的体验,以情驭理。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滴水穿石的精神时,教师补充了其父写给他的一封家信,学生从中深刻感受到李时珍凭着坚定的信念、刚强的毅力和无畏的勇气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文中李时珍的事例仅仅用了两句话,简洁、概括地写出了人物滴水穿石的精神,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关键字词和精心补充的课外材料,读出了丰富的内涵,感受到说理文语言表达的凝练美、简约美。
  2.营造句式,体会语言的波澜美。本篇文章有两个反问句和一个设问句,这是说理文的语言特色:营造问句,创造文章的波澜美。如:“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一反问句强调了水滴精神,应读出坚定的信心和水滴穿石的气势。教师在教学中以此句为典型,让学生比较、修改、朗读,从中感受句式的魅力。
  3.运用排比,体会语言的气势美。课文中的三个例子一气呵成,相互印证又相互补充,很有说服力,很有气势,可以让学生在品读、诵读的基础上,上讲台像演讲者一样朗读。借助表情和动作,更可增强事例的气势,强有力地说明本文的观点。学生在演讲中学会了用举例说服别人,感受了说理文以理服人的特点。
  三、聚焦说理方法,感受典型的论证方法美
  1.在比较中体会事例的精确美。对于文中引用的三个事例,学生一读就懂。然而,缺少深层次的比较研究,难以发现作为说理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件的差异。这些说理文选材和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特别指导、讲述,学生才会关注的。教者以课文中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提问,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从关注事例的内容上转移到关注事例的表达上,进而关注事例表达的效果和意图。学生便从中体会到作者举例的精妙安排,就能初步掌握怎样选择合适例子的方法了。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者设计了“思考第四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说理文的表达,明白对比论证是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体会到通过对比,正确的论点会更加有说服力。这样简单而又扎实的点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了说理文的另一种写作方法,切实感受到从反面举例是论事说理的妙药。
  2.在仿写中领悟举例说理的方法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三个事例在表达上的特点,使他们在辨析中体会到:举例必须紧扣观点,语言应当凝练,以概述为主。领悟了写法后,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位靠滴水穿石精神取得成功的名人,模仿课文的写法,写100字左右的事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启示。通过交流修改,学生呈现的作品精妙绝伦。乔布斯是当下的热点人物,他一生坎坷却自强不息,创造了奇迹,他的故事很能说明本课的观点。学生能够选择乔布斯的事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启示,说明书中三位名人的事例打动了他们,而且掌握了怎样选择合适例子的方法。教师把指导学生仿写事例这一环节作为重头戏,既让学生训练了选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又进一步体验了举例说理的方法美。
  特级教师祝禧提出:教师的教学站在语言和文学的文化背景下,看什么文体,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用同一种思路、方法教任何文体是很不利的。说理文就应该用说理的方式来教,力求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内容,凭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来品味、推敲语言形式的妙处,领悟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教出说理文特有的理性美。◆(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其他文献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及其标准  所谓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其基本要素由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三部分组成,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极目标。目前全国出现的昌乐二中、枝江中学等高效课堂模式都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传统教学的改革,一
期刊
导入是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它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好的课堂导入就像这支点燃的火焰,能迅速让学生融入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之中。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让这支火焰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新课程教学实践,找出了一些符合
期刊
就算学校教育设施再先进,总还有一些教具找不到,而且还要受时间、地点的因素干扰,对于绝大多数农村中学来说,教学设施可能更是有限。但是为了适应目前新教材教学的需要,因陋就简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辅助教学就很有必要。  一、巧妙利用所处的教室解决问题  (1)教室一般是一个长方体的空间,我利用它讲解了几个知识点: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平行直线,相交直线,异面直线;利用早上或傍晚太阳光斜照入教室,讲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知有些偏颇,过于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让占据重要地位的“工具性”退避三舍,所以出现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泛语文”“非语文”等说法。“语文味”在不知不觉中已从课堂上渐渐淡化,甚至于缺失,这就使得语文学科陷入了尴尬的地位,成为一门“四不像”学科。因此,呼唤语文课中“语文味”的回归已显得十分必要。那么,如何让“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上得以充分体现呢?笔者结合多年
期刊
一、 润物细无声——以诗学史 以史促读  学生初读一首古诗,并不能很好地读通、读顺,那就更难理解诗意。如果让学生了解了诗人创作背景,在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与传说,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促进背诵与积累。如在指导学生诵读《示儿》时,我向学生介绍: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显然,只有在读中探写,并且是将读与写融为一体,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启发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使读与写如雨入水,相融无痕,让学生“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
期刊
在“新课改”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今天,教师越来越感受到,授之以“渔”变得尤为重要。带着要让学生真正贴近音乐的执著, 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尝试,而在众多教学方法的尝试中,我发现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音乐不仅能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印象和理解,更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鉴赏的能力,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  一、 运用比较法聆听,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大家一定常有这样的感触:当单独用文学的语言形式来向
期刊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品德、个性、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收外界的各种信息。一切品质、习惯都会非常牢固地与他们如影随形。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会礼貌用语、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学会拿哪里的玩具放回哪里,学会与小朋友互相谦让、尊重长辈、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等习惯,那一定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从教多年,我每天面对的都是
期刊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会有效果。从终身学习的观点出发,笔者认为,中学阶段是一个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  一、中学生的行为习惯  1.行为习惯。行为是一个人的瞬间举止动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与偶然性。习惯,是指一个人在后天养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动作行为倾向。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学
期刊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阅读,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作文,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会照教师的指令去思考,按统一的要求来表达,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禁锢。  新大纲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在中学语文活动课中,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