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为何对贫富差距熟视无睹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iumph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中产阶级收入增长仅10%,下层阶级收入毫无增长的时期,富有阶级的收入却增长了2/3,对于外人来说,最奇怪的莫过于,对美国贫富不均表示抗议的美国人寥寥无几
  美国最富庶的选区是被称为上流社区的纽约市上东区,人均年收入41151美元;最穷的选区是洛杉矶一个以西班牙移民为主的居住区,人均年收入为6997美元。
  1973年,美国家庭中最穷的5%,平均年收入为13240美元(按今天的币值计算),到2000年,最穷的5%平均收入没什么变化,13320美元。与此相反,1973年美国最富的5%家庭平均收入为14. 915万美元,到2000年为已经上涨为25.484万美元。
  在一个中产阶级收入增长仅10%,下层阶级收入毫无增长的时期,富有阶级的收入却增长了2/3,收入不均等状况的加剧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外人来说,最奇怪的莫过于,对美国贫富不均表示抗议的美国人寥寥无几。然而,一个收入分配扭曲的社会确实比一个收入平等的社会糟糕。一年1万美元的收入很难使一个百万富翁更幸福,但每年缺少1万美元却会对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如果遵照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的功利主义原则,以贫富机会是否均等来评价一个社会的社会福利,你就会轻易断定:更为平等的社会其社会和经济安排更好。由此又会很容易得出一个推论——只要税收的重新分配不会减缓经济增长,当不平等加剧时,政府有责任对富人征税并将财富转移给穷人。
  然而,主流政客中并无人呼吁大幅提高所得税累进率。实际上,即便是主流言论中的左派,最强烈的呼吁也就是让富人拿出“适当的钱”,用于支付政府的费用。
  在最近的美国选举中,参院候选人、北卡罗莱纳州的厄斯金·鲍尔斯(克林顿总统的前参谋长)被人们视为有勇无谋。这并非因为他提出增加收入调节税,而只是因为他极力主张联邦政府要为处方药提供资金,而不是进一步降低最高的边际税率。结果如何?鲍尔斯一败涂地。
  事实上,似乎没有哪位美国主流政客反对取消房地产遗产税——由于这样的减税无法刺激生产和投资,这一政策主张将会使财富进一步集中。克林顿的经济政策助理吉恩·斯珀林曾写道:如果助手们告诉国会议员,取消房地产遗产税将使国家损失数十亿美元,而且只会让几千个家庭从中受益,议员们会这么回答他们:“也许如此,但我想在我上次的筹款会上,我和他们每个人都见过面了。”
  收入不均的扩大并不一定会加速经济增长。实际上,美国“相对”贫富差距的扩大主要集中在1973年至1995年。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增长比大萧条以来任何时期都慢。中产阶级也没有富裕到使主流选民能容忍这种状况的地步——除了过去5年,富有阶层之外其他阶层的收入如此缓慢,很难说人们的生活比其上一代好了许多。
  那么,为什么美国人对他们国家收入不均的扩大会无动于衷呢?原因之一是大多数美国人并不清楚实际情况。一项调查表明,19%的美国人认为他们的收入水平能排在前1%,另有20%的人希望有朝一日能跻身到前1%。
  美国人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深层核心是一种信仰和态度,即笃信:明天会更好;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个人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国家;为了生活更美好,人们能够赴汤蹈火;成功者凭的不是运气和腐败,而是勤奋。但是,这些信仰并不总有助于社会民主。
  在1933年以来的两代,美国与西欧式的社会民主极为相似。大萧条的影响及对罗斯福新政的响应可能是造成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财富重新分配的态度极大地“非美国化”的原因。但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时年仅10岁的人现在年已耄耋。对大萧条的回忆正在消逝。因此,更久远的和更持久的——称之为“镀金年代”的—— 美国意识形态、文化和政治经济模式似乎又死灰复燃。
其他文献
在京城地产即将走入严冬的凄风冷雨中,地产大佬们正在打着怎样的算盘?是生存,还是毁灭?谁能成为行业老大,谁又能独善其身?    你能在清场中生存吗?    一个负债18亿的人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现在我每日里只做一些类似吃饭、睡觉这类必须维持生理运行需求的活动,其他的事情一概没有了兴趣。”张力颓废地说。  张力前些年曾经在一家北京房地产公司打工,熟悉了房地产公司的业务流程以后,看着周围很多房地产
期刊
谁也不清楚上海怎么又“冒”出一个韩正。而且这个“陌生”的名字竟然一跃“跳”进了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名单中。还让中外媒体惊讶不已的是,这位1954年4月生的常务副市长,现在已经是上海市政府的第二号人物,可望于明年接任已升任市委书记的陈良宇上海市长一职。  48岁就在中国经济最强大的城市做“封疆大吏”,外人看来是个奇迹,但在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华东分社高级记者康燕看来,却有很多“必然性”。“90年代是上海
期刊
国企改革:上海政府的赎救或自赎    怡甸大厦,上海肇嘉浜路746号,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本部驻扎在这座20多层的大楼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家很陌生的公司。但如果翻阅有关上海国有企业改革的文件和资料,你会发现上海仪电的名字出现频率相当高,因为它是上海“国有企业改革第一家”。  这是一家拥有222亿庞大资产的国有公司,旗下包括上海金陵、 飞乐音响、飞乐股份、上海自动化等四家上市公司,亚明灯泡、精
期刊
他是一个真实而透明的人,一个不讳言失败的CEO,在IT低谷之中,他能把亚信变成HP和埃森哲吗?    资本过山车    他正当壮年,眉宇间挂着勃勃生气,他有一双有力的大手,还有魁梧的身形,但这都遮挡不住他身上所带有的一股风尘仆仆的气息。  11月29日,星期五,一个普通工作日的清晨。丁健,这位纳斯达克引人瞩目的中国概念股——亚信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这样开始了他新一天的工作:口里一边胡乱嚼着早餐,
期刊
虽然会受到供求关系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但政府仍然操持北京房市的生杀大权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中,政府在用政策构造好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后,就应该“退居二线”,对市场的发展起决定因素的只有供求关系和宏观经济环境两个因素,但是时至今日,北京的政府部门仍然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扮演“主角”。  利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世达认为,因为北京的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转型期,政府的政策因素依然是影响市场的关键
期刊
“犯法但不足以坐牢监,违纪但不足以开除党籍。”这是周方权回顾自己45年从政生涯的肺腑之言。作为浙江——一个地方政府体系内的普通县级官员,他曾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参与和亲历了温州经济的数次重大改革和突破,在每一个历史关头,他的政治生命也随时都有就此结束的危险。  在维护中央政府政策的权威性和保护新生民间经济力量创新的二难选择之间,地方官员群体试图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在今天看来,周方权们的行为,简直
期刊
一些外国保险公司估计:入世后中国保险市场将扩大20倍。但是,他们不久就发现,外来和尚要念好中国经并没有那么容易  《加拿大商业》11月    重要的是捷足先登?    找到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是一个需要反复试验的漫长过程,问问维克多·阿普斯就知道这点了。  54岁的阿普斯是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团执行副总裁及该公司亚洲业务负责人。过去10年,他花了很多时间会见中国政府官员,并申请牌照,向拥有13亿人口
期刊
社会必须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即从每单位的能源、水、材料和任何从地球取得并消耗掉的东西中获得4倍、10倍或者100倍的利润。    制约经济繁荣的将是自然资本,而非工业势力    《商务周刊》:随着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大家都意识到:稀少地球资源最终将阻碍人类发展,你怎么从经济学方面看待这个问题?  艾默里:我认为,限制我们发展的,正是生命本身。今天,我们的不断进步受到限制,并非因为捕鱼船的数量不够,
期刊
尽管安然、安达信、世通等一批世界级的明星公司相继被揭出丑闻,而地位显赫的梅西耶、凯斯、海尔的张瑞敏等,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质疑。但是那些富于魅力的商业巨子,充满传奇色彩的发家故事,以及他们或许真实或许被渲染出的鲜明个性,依然是商业圈里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巨星陨落、企业蒙尘的时代,中国经理人们心中的“商业偶像”,将会是哪些人呢?“商业偶像”,在我们的定义里是:事业成功同时又富于魅力,因而被他的同行们所
期刊
新一届政府面临的最大经济难题是什么?  发展中国家怎样赶上发达国家?  为什么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慢?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问题用主流经济学理论很难解释?  中国经济学家何时有望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    发展中国家怎样赶上发达国家  《商务周刊》: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以后面临的最大经济难题是什么?  林毅夫:短期来讲还是如何启动市场的问题。中长期来讲,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国有企业改革等等,都是重要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