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中产阶级收入增长仅10%,下层阶级收入毫无增长的时期,富有阶级的收入却增长了2/3,对于外人来说,最奇怪的莫过于,对美国贫富不均表示抗议的美国人寥寥无几
美国最富庶的选区是被称为上流社区的纽约市上东区,人均年收入41151美元;最穷的选区是洛杉矶一个以西班牙移民为主的居住区,人均年收入为6997美元。
1973年,美国家庭中最穷的5%,平均年收入为13240美元(按今天的币值计算),到2000年,最穷的5%平均收入没什么变化,13320美元。与此相反,1973年美国最富的5%家庭平均收入为14. 915万美元,到2000年为已经上涨为25.484万美元。
在一个中产阶级收入增长仅10%,下层阶级收入毫无增长的时期,富有阶级的收入却增长了2/3,收入不均等状况的加剧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外人来说,最奇怪的莫过于,对美国贫富不均表示抗议的美国人寥寥无几。然而,一个收入分配扭曲的社会确实比一个收入平等的社会糟糕。一年1万美元的收入很难使一个百万富翁更幸福,但每年缺少1万美元却会对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如果遵照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的功利主义原则,以贫富机会是否均等来评价一个社会的社会福利,你就会轻易断定:更为平等的社会其社会和经济安排更好。由此又会很容易得出一个推论——只要税收的重新分配不会减缓经济增长,当不平等加剧时,政府有责任对富人征税并将财富转移给穷人。
然而,主流政客中并无人呼吁大幅提高所得税累进率。实际上,即便是主流言论中的左派,最强烈的呼吁也就是让富人拿出“适当的钱”,用于支付政府的费用。
在最近的美国选举中,参院候选人、北卡罗莱纳州的厄斯金·鲍尔斯(克林顿总统的前参谋长)被人们视为有勇无谋。这并非因为他提出增加收入调节税,而只是因为他极力主张联邦政府要为处方药提供资金,而不是进一步降低最高的边际税率。结果如何?鲍尔斯一败涂地。
事实上,似乎没有哪位美国主流政客反对取消房地产遗产税——由于这样的减税无法刺激生产和投资,这一政策主张将会使财富进一步集中。克林顿的经济政策助理吉恩·斯珀林曾写道:如果助手们告诉国会议员,取消房地产遗产税将使国家损失数十亿美元,而且只会让几千个家庭从中受益,议员们会这么回答他们:“也许如此,但我想在我上次的筹款会上,我和他们每个人都见过面了。”
收入不均的扩大并不一定会加速经济增长。实际上,美国“相对”贫富差距的扩大主要集中在1973年至1995年。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增长比大萧条以来任何时期都慢。中产阶级也没有富裕到使主流选民能容忍这种状况的地步——除了过去5年,富有阶层之外其他阶层的收入如此缓慢,很难说人们的生活比其上一代好了许多。
那么,为什么美国人对他们国家收入不均的扩大会无动于衷呢?原因之一是大多数美国人并不清楚实际情况。一项调查表明,19%的美国人认为他们的收入水平能排在前1%,另有20%的人希望有朝一日能跻身到前1%。
美国人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深层核心是一种信仰和态度,即笃信:明天会更好;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个人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国家;为了生活更美好,人们能够赴汤蹈火;成功者凭的不是运气和腐败,而是勤奋。但是,这些信仰并不总有助于社会民主。
在1933年以来的两代,美国与西欧式的社会民主极为相似。大萧条的影响及对罗斯福新政的响应可能是造成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财富重新分配的态度极大地“非美国化”的原因。但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时年仅10岁的人现在年已耄耋。对大萧条的回忆正在消逝。因此,更久远的和更持久的——称之为“镀金年代”的—— 美国意识形态、文化和政治经济模式似乎又死灰复燃。
美国最富庶的选区是被称为上流社区的纽约市上东区,人均年收入41151美元;最穷的选区是洛杉矶一个以西班牙移民为主的居住区,人均年收入为6997美元。
1973年,美国家庭中最穷的5%,平均年收入为13240美元(按今天的币值计算),到2000年,最穷的5%平均收入没什么变化,13320美元。与此相反,1973年美国最富的5%家庭平均收入为14. 915万美元,到2000年为已经上涨为25.484万美元。
在一个中产阶级收入增长仅10%,下层阶级收入毫无增长的时期,富有阶级的收入却增长了2/3,收入不均等状况的加剧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外人来说,最奇怪的莫过于,对美国贫富不均表示抗议的美国人寥寥无几。然而,一个收入分配扭曲的社会确实比一个收入平等的社会糟糕。一年1万美元的收入很难使一个百万富翁更幸福,但每年缺少1万美元却会对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如果遵照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的功利主义原则,以贫富机会是否均等来评价一个社会的社会福利,你就会轻易断定:更为平等的社会其社会和经济安排更好。由此又会很容易得出一个推论——只要税收的重新分配不会减缓经济增长,当不平等加剧时,政府有责任对富人征税并将财富转移给穷人。
然而,主流政客中并无人呼吁大幅提高所得税累进率。实际上,即便是主流言论中的左派,最强烈的呼吁也就是让富人拿出“适当的钱”,用于支付政府的费用。
在最近的美国选举中,参院候选人、北卡罗莱纳州的厄斯金·鲍尔斯(克林顿总统的前参谋长)被人们视为有勇无谋。这并非因为他提出增加收入调节税,而只是因为他极力主张联邦政府要为处方药提供资金,而不是进一步降低最高的边际税率。结果如何?鲍尔斯一败涂地。
事实上,似乎没有哪位美国主流政客反对取消房地产遗产税——由于这样的减税无法刺激生产和投资,这一政策主张将会使财富进一步集中。克林顿的经济政策助理吉恩·斯珀林曾写道:如果助手们告诉国会议员,取消房地产遗产税将使国家损失数十亿美元,而且只会让几千个家庭从中受益,议员们会这么回答他们:“也许如此,但我想在我上次的筹款会上,我和他们每个人都见过面了。”
收入不均的扩大并不一定会加速经济增长。实际上,美国“相对”贫富差距的扩大主要集中在1973年至1995年。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增长比大萧条以来任何时期都慢。中产阶级也没有富裕到使主流选民能容忍这种状况的地步——除了过去5年,富有阶层之外其他阶层的收入如此缓慢,很难说人们的生活比其上一代好了许多。
那么,为什么美国人对他们国家收入不均的扩大会无动于衷呢?原因之一是大多数美国人并不清楚实际情况。一项调查表明,19%的美国人认为他们的收入水平能排在前1%,另有20%的人希望有朝一日能跻身到前1%。
美国人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深层核心是一种信仰和态度,即笃信:明天会更好;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个人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国家;为了生活更美好,人们能够赴汤蹈火;成功者凭的不是运气和腐败,而是勤奋。但是,这些信仰并不总有助于社会民主。
在1933年以来的两代,美国与西欧式的社会民主极为相似。大萧条的影响及对罗斯福新政的响应可能是造成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财富重新分配的态度极大地“非美国化”的原因。但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时年仅10岁的人现在年已耄耋。对大萧条的回忆正在消逝。因此,更久远的和更持久的——称之为“镀金年代”的—— 美国意识形态、文化和政治经济模式似乎又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