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语创新的四原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y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作文评语,我们会在脑海中浮现一连串的短语:“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字迹工整……”这些评语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成了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惯用语。其实,教师经常写这样的评语,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强烈的厌烦感。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燃起自己作文评语创新的热情呢?为何不去热情地赞扬鼓励,诚心地帮助指点,幽默随和地评价?为何不通过这样的评语使学生得到心理的平衡、知识的满足、学习的动力呢?近两年来,我对作文评语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下面。粗浅地谈一谈作文评语创新的几个原则。
  
  一、鼓励性原则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素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学生的作文无论优劣,总是费心血写出来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想法,懂得欣赏他们。即使文章很差,只要态度认真,也应沙里淘金,点滴肯定。让他们“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点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当学生看到自己文中的佳处被老师发现并加以赞赏时。往往会产生较强的成就感。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极易升华为认真作文的动力。相反,学生苦思冥想的得意之笔被老师刷刷两道红杠子划掉了,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也会严重挫伤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对较差的作文,我常下这样的批语:“我打心眼里为你的进步高兴……”,“你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你会成功的!”。
  当然,鼓励并不是要一味赞扬而对学生作文中明显的或暗藏的毛病视而不见,闭着眼睛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褒言或空洞的套话,对于文中的败笔,教师无疑当指出并明示其改正方法。
  
  二、商讨性原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性逐渐增强,他们期望与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如果教师居高临下,以教训式的口吻尽说些“打棍子”的话,容易造成一种逆反心理,只能打击他们作文的热情。如果教师以探讨者的身份平等地跟学生“交谈”,让学生自己解悟,解悟自己,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
  请看下面几条评语:①“想一想,还可以有比这更好的结尾吗,”②“若开头再简洁点会好些,愿意再动脑筋吗?”③“请你想一想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④“换上这个词,你看是否好些?读读看!”⑤“能否在以后作文中避免下列几个错别字,还汉字本来的面目?”⑥“这段文字与中心似无关系,可不可以去掉?”
  一条评语若仅仅指出学生作文的得失,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评语中得到启发,从而产生思索中的冲动和再创造的欲望。以上几条评语多用商讨式语气又不失其指导性,避免了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平等对话交流的位置上,从而创设了一种民主的气氛,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渠道,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诱导之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悟出修改之道。这对于提高他们作文的兴趣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文采性原则
  
  语文教师既然承载着启发指导学生写好文质兼美文章的任务,那么顺理成章教师也应该“言传身教”且能以文采斐然的评语去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积极投身于作文的兴趣。
  具体来说,可以用一些诗文名句或自写一些精辟凝练优美的语句来下评语。如针对主题不鲜明的作文,就可用“难识庐山真面目”;针对内容平直的作文,可用“文似看山不喜平”;针对写景和抒情结合较好的,可用“一枝一叶总关情”或“凡景语皆情语也”;针对语言质朴自然的,就可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等。
  这样,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评阅作文,既给学生以新鲜感,让学生带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体会,同时又培养了他们运用诗文名句的兴趣和爱好,对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无疑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幽默性原则
  
  一则文明得体、幽默诙谐的评语,往往能使学生在忍俊不禁的心理状态下警醒、顿悟,从而获得效益。有位学生不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往往一逗到底,我们可这样评:“句号瞪着圆圆的眼睛,引号的眉毛挑起来了。感叹号哭起了鼻子;我的小主人,你怎么忽视了我们在文中应有的位置?”或者“你太偏爱‘,’了,就不怕‘?:!。’生气吗?一碗水可要端平啊!”当面对错别字太多的作文时,可评“这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挺不错的,可惜的是错别字太嚣张,害得那些‘非错别字’们一个个哀声叫苦。为了伸张正义,来不及跟你商量,我已把错别字统统揪了出来示众。请你各打它们50大板,然后统统关押起来,什么时候改造好了,再放它们出来”等等。
  这样的评语,幽默中见真情,幽默中见力量,语气委婉,内容风趣,收到了比直截了当对学生进行批评更佳的批评效果。正如德国学者海因·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
  总之,作文评语是语文教师思想水平、教学意识、教学能力的综合运用。作文评语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思想,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功能。运用精当,新世纪的“栋粱”,就有可能萌芽于我们的笔下。
其他文献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宋初大文学家王禹偁的代表性作品。文章写得清新明丽、飘逸俊爽。  清人王符评曰:“竹楼,韵事,竹楼记,韵文也。”《小竹楼记》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一、贬官文化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曾提到“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王朝控制官吏、维护中央集权、制衡朝政、激发行政活力的手段。终宋一朝,执
语文课看似枯燥,其实是一门耐人寻味的学科,我们上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儿”呢?笔者认为可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至高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彰显个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一、妙设导语,点燃学生的热情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都是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条件。不健康的心理和不健康的身体一样,会直接影响人的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对于以人为工作对象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年轻一代身心的健康成长。其实,教师的心理并未因其职业的神圣性和特殊性而比其他行业的人健康,相反,其心理健康问题反而日益增多,越来越复杂。那么,教师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究。    一、
自古以来,杨柳就在文人墨客笔下频频出现,诗人词人借之或歌春景,或咏愁肠,或斥狂妄之辈,或颂兢兢之修为,或惜韶光,或话别情,或诉凄凉,或说沧桑……不一而足,杨柳所表达的意义可谓多矣。  一、春之使者。李元膺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所以他作《洞仙歌》曰:“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一年春好处,不
李玉新,中共党员,2003年作为湖北大学附中的首位特聘中学教师走上工作岗位,2004年被任命为教学校长,2008年被任命为校长。湖北省教育科研100佳个人;武汉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武昌区教育学会语文常务理事;武昌区学科带头人;全国教育科研协作体高级参事,教育部西部教育顾问。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由湖北大学和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管理的全日制公办中学,始建于1957年,2004年9月被武汉市人民
须一瓜的短篇小说《一次用心筹备的邂逅》,乍看是一个欲望叙事文本,是网络上流行的网恋故事,但读过才知,这是一篇非常有质量的心理小说,恰恰是对流行的欲望叙事或身体写作的颠覆。小说写了两个世界:话语世界和现实世界。人物在两个世界中穿行,从而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话语世界的“堕落”想象与现实世界的道德秩序,构成人物的多重侧面。堕落冲动可能来自于人性的本能,也是对现实的挑战;而现实生活的严谨体现的却是教育和教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标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呢?    一、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课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把教材上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读熟了,读烂了,语文成绩一定能提高,所以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读,并不是毫无目的地读,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如文
空白是一种艺术,它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是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老庄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不可言传”之妙境,还是中国戏剧的“虚拟”,武术表演中的“亮相”,音乐中的“休止符”,泼墨山水画中的“飞白”……这些空白都令人遐想,无不构成一种独特的美。真可谓“万象皆由空出”。没有空白就没有艺术,一切艺术都体现着空白之美意,即无声之境,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伟大作品的精妙就在于它存在
说到“质朴”与“生动”,人们可能都会认为,这是从语言性能的两个层面来进行界定的。似乎质朴的语言就不具有生动的特点;而生动的语言,又绝不可能是质朴的。实际上,这应该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达到哪一种效果,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你的写作技艺高,质朴的语言也同样耐读,吸引人;如果驾驭语言的能力差,尽管通篇堆砌华丽的词藻,人们也不愿意读。  怎样才能把语言写得既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