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展示小中见大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or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近期末的一次市级教研活动,笔者应邀去一所高中开课。考虑到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等因素,笔者将学生已学过的《老王》作为教学文本,希望他们能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借助已有经验,尝试新学法,获得新体验。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虽然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但印象不深;并且他们能用来温习课文的时间不到十分钟,这给开课者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散文名作,影响深远。教师想要在四五十分钟内带领学生深入研习并学有所得,必须在文本的诸多教学点中选择两三个点,重锤击打,锻炼精钢;千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贪多求全而最终事与愿违。立足文本,针对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点,往往是文學名篇公开教学的一大难点。
  在搜集相关资料时,笔者读到洪子诚先生的一段话:“杨绛的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冷静地展示个人和周围世界形形色色的生态和灵魂,往往写出了事件的荒谬性,透出心中深刻的隐痛。”(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这段颇有见地的评论让笔者深受启发。于是,笔者选取两个点来展开教学活动:一是“简约含蓄”“自然温婉”的语言,二是“我”的“愧怍”之情。
  一、平静展示,品味语言
  文学作品的独特,往往首先表现为语言的独特。作为女性作家,杨绛先生生于北京,长于江南,学于英法,她的作品极具个性,语言独特。“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的特点,在《老王》一文中得到很好体现。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文章开头以短句为主,自然简练,舒缓自如,交代“我”与老王雇主、车夫之间的融洽关系,也暗示出“我”与老王身份阶层的不同,为下文的叙事作铺垫。
  在叙述老王无依无靠时,作者写道:“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在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中,此处表述为“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笔者以为,文字更为准确动人)笔者拟写“有个死了的哥哥和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等两个句子,要求学生对上述三句话细读慢品,并给出自己的评判。通过比较,多数学生“煮”出了文句的味道,充分领悟作品自然温婉、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
  再如,有关老王“田螺眼”残疾的病因,别人这样传,“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作者却这样想,“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大约”“也许”等词用得传神,将别人的不负责任妄加揣测不无冷漠恶意中伤,自己的善良内心深切同情,表达准确到位,发人深思。
  更有,在记叙文革中老王送钱钟书先生去医院看病时,作者来了一句“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前后对照,此处似乎让人费解:之前的“我”不是常坐老王的三轮吗?为什么现在就“不敢乘三轮”呢?波澜不惊的叙述背后,有着暗流涌动的情感,这种细微之处,正是师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心灵的幽径。教师引述两段材料:“1966年‘文革’爆发后,杨绛是最早受冲击的学者之一,比丈夫钱钟书还早三天成为‘反动学术权威’。向来和颜悦色、慢条斯理、温文尔雅的她,被罚扫厕所,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批斗,被剪‘阴阳头’,头发剃去一边留一边,成为魔鬼似的半边发。有了这样一种外在的标志,坐在三轮车上让劳动人民出汗,随时随地都可能被认为招摇嚣张而被拉下车”,“我们夫妻双双都是‘牛鬼蛇神’,每个月只发生活费若干元,而存款都已冻结,我们俩的生活费实在很紧”。读罢以上文字,学生们豁然开朗:“我”是不敢乘三轮了;“我”生活拮据,却一定要把车费给老王;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还有没有钱了。作者以简练自然、温婉的语言,明白如话地叙述“大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既表达个人的见闻与感受,又“展示个人和周围世界形形色色的生态和灵魂,往往写出了事件的荒谬性,透出心中深刻的隐痛”。
  二、小中见大,探究意旨
  本次开课,笔者积极尝试,以求出新。让学生复述散文的基本情节之后,笔者要求学生细读文章最后一段,并思考以下问题:文段所说的“幸运的人”指谁?“不幸者”指谁?“我”的“愧怍”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这段言简意赅的文字,发人深思的地方不少,比如,想起老王时“我”为什么会感到“不安”?“我”拿钱给老王为什么却是在“侮辱”他?“我”为什么要心生“愧怍”?……
  一番思考后,学生已有答案。但教师并未要求学生表达见解,而是让他们带着思考与疑虑细读前文。借助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将学生引入预设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他们打开思路,深入探究。
  有学生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老王是个好人,作者应不应该把临终前的老王写得如此丑陋可怕?细读文本时,笔者也有过相同的疑惑,是孙绍振先生的一段话点醒了我:“为什么对一个要赞美的人物要用那样带着冷酷的,甚至可以说是‘丑化’的笔墨?这是因为,在接受老王的馈赠时,她对老王的理解还只限于物质上的,虽然有些感激,仍然有些不解,觉得老王对他们的经济困境想象得有些过度。因而,想到的只是在经济给予等价的补偿。正是因为这样,她看到的老王的形象还只是生理上的病态。‘僵尸’‘白骨’‘骷髅’等用语,叫人毛骨悚然。不可忽略的是,前面还有个限度——‘说得可笑些’,面对接近死亡的征象,居然还有开玩笑的兴致。这说明,她还没有理解老王的精神:把自己最好的食品留给非亲非故的‘弱者’。”(《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中华书局2015年版)然而,笔者也不完全认同孙先生的看法,杨绛先生以自然真实的笔触,叙述“我”与老王的交流,并非“开玩笑”。临死前的老王无疑丑陋无比,他却万分艰难地把倾注全部情感的香油鸡蛋送到“我们”家,如此写来,老王的形象愈加动人;而“我”作为一个出身世家,曾经生活优裕的高级知识分子,害怕临死前丑陋无比的老王,自然是真情流露。读者不难理解“我”的处境与情感:虽然“我”心地善良,以诚待人,但始终未能平等地将老王视为自己的朋友甚至亲人;老王把“我们”当亲人,而“我”对老王更多的只是同情与照顾。也许,这正是作者多年反思后所沉淀的“内心隐痛”。
  三、留有遗憾,期待发现
  重教《老王》,心有所思。从教学实效来看,第一个点推进顺利,教师点拨到位,学生思考深入,师生共同咀嚼典型语句,收获颇多;第二个点的实施显得“艰涩”,学生对“我”的“愧怍”之情的理解,大都浮于表面,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有鉴于此,笔者形成了三点认识:
  一是教师对于文本的理解尚待深化,想让学生触碰文章的“内核”,教师必须有“深入浅出”的功夫,毕竟学生在生活体验认知能力方面还有局限性。
  二是教师心目中“灵活机智,扎实有效”的学法,未必适合学生,他们应该有适合自身的学法;教师必须在掌握学情基础上,突出学生立场,使自己的教学切合学生实际,使之琢磨研习之道,形成自我见解。
  三是教师在追求“本色教学”的同时,必须勇于创新,优化实践,在保持教学风格的基础上,知难而进,不断吸收新知识新观点,梳理思路,探索方法,以“成长自己,促进学生”。
  卡尔维诺说:“每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教学《老王》这类的经典之作,留有遗憾纯属正常;有的时候,“遗憾”也能成为人们深入探究的契机。
  “平静展示”“小中见大”,本是《老王》的写作特点,但它不也是师生研习这篇散文的有效方式吗?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教师需切实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在写作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写作的意义,明确习作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强化读、记、练融合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写作和评改训练活动拓展学生的作文视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发展敏捷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化底蕴,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写作的意义  核心素养理念引
期刊
小MM,全称意林小小姐,是专门为女生创办的一份文学杂志。它是我成长路上一道明媚的阳光。  我是个敏感脆弱的女孩儿,时常为别人一句不中听的话郁闷很久。每次看到同学成功时,我都会感到不自在,不能给予真诚的祝福;一点点不完美,都让我忧心忡忡。而小MM的每篇故事都在告诉我,优秀的女孩儿有很多,做自己便是最好的。  《只穿一天公主裙》中的女主角凡凡很不起眼,有幸被邀出演舞台剧。大概因为女生都喜欢闪闪发光,喜
期刊
借时光之手,暖一树花开;于方寸之间,立骨植根。  ——题 记  时光是个调皮的娃娃,每天都在和你捉迷藏,你好不容易捉住了它,它却总能变着戏法从你的手中逃掉。和它玩了十多年,总是输,甚至一次都没有赢过。这样想着,想着,已是深夜,外面的鞭炮声诉说着曾经的快乐,我看着窗外转瞬即逝的烟花,渐渐地放空了自己,坐上了倒流的时光机。  小时候,第一次面对春联。是一双温暖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地教
期刊
丁零零,放学了,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现在却变得乌云密布。  幸亏林伟明有先见之明,带了雨衣。可是小红和小东都没带雨具。小红用双手举着书包遮雨,而小东准备淋着雨跑回家。林伟明看见了,说:“小红,小东,我们一起走吧!”说完,他脱掉雨衣,然后摊开让小东和小红钻进去。林伟明站在中间,小红站在左边,小东站在右边。小红用左手托着雨衣,小东用右手托着雨衣。三个小伙伴一边走,一边听着雨点儿滴在雨衣上的声音,这是多美
期刊
想我华夏,泱泱大国,悠悠千年,传统文化根深叶茂 。  根之一,诗词文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淡抹总相宜。”自然美景,乐以忘忧,会心之处,不知老之将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借酒消愁,怀才不遇,千古同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忠君爱国,日月可鉴,天地变色。所谓诗歌,情动于心,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举手投足之间,自然万物、个
期刊
读书,使我快乐;读书,使我进步;读书,让我成长。最近,我读了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猫耳镇有棵紫樱树》。刚看到题目,我心中一下子冒出了一串长长的问号,猫耳镇和紫樱树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猫耳镇上有一棵紫樱树,遗憾的是村里要建水泥路,这棵紫樱树必须砍掉。镇长派傻二去砍。  傻二走到紫樱树下,看见好多孩子站在树下,孩子们说:“叔叔,求求您不要
期刊
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正值春节,冬寒正浓。裹着厚厚的围巾,我和母亲顺着人潮汇入了春运。各色的行人好似洄游的鱼儿,驮着沉重的包袱,努力摆动身姿,溯游而上,涌入车站。  车厢里暖气氤氲,我收拾好行装窝在座位上,期盼着九霄之外的相逢。一个巨大的旅行包从天而降,砸到我的脑袋,打断了我的遐想。“对不起啊小妹,人老啦手脚不太利索。”我转头一
期刊
众所周知,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中职学生普遍害怕写作,即使写也是词汇贫乏,内容空洞,结构呆板,让人弄不明白写的是什么。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中职生写作时要想言之有物,有常变常新的写作源泉,就必须多积累写作素材。因此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作文素材积累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关键。本文就中职语文作文教学素材积累展开探讨。  一、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经典中
期刊
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更是天真的……在我的童年里,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但是,我记忆犹新的,还是5岁那年由于我的天真而闹出的笑话。现在想想,真的是很好笑。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我坐在姥姥家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仰头望着白茫茫的天空飞过的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麻雀,有些无聊。我低下头来,脖子酸了,扭扭脖子,看见地上篮子里的一个个鸡蛋,大脑里冒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不如孵两只小鸡陪我玩玩吧!
期刊
清晨,露珠挂在草尖,摇摇欲坠,我们踏着先烈们开辟的道路,走向更好的未来,尽管路的两旁荆棘丛生。  ——题 記  我们行走在烈士墓园中,这里寂静、肃穆、圣洁,300多人的进入竟然惊不起一只守陵鸟,空气也为之凝滞。墓碑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如一本本厚重的书,压向我的心口,使我艰于呼吸视听。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进!!”国歌响起,每个人的脸上写满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