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它明确指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学中注重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强调教学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课堂教學生活化实践与研究
【正文】:
目前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教师“灌输式”向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多模式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现代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但深入观察,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多,激情少;思维多,智慧少;有回答,但无质疑;有探索,但无创新。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远离我们的真实世界,纯“数学化”的东西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机械的。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学生根本无兴趣去探究,更何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新意识。所以,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现状,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在数学教育中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正如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走生活化的道路。
一、 挖掘教材中潜在生活化因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我们不但要明确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素,更要挖掘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要素。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人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有趣,从而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的时代特征。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积累数学信息,学生对这种课前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百分数的感性材料。上课时,这一生活经验减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顺利的获得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带来了大量含有百分数的物品,并且早已会读出百分数,还能说出百分数的含义,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这里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既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我们就得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时,我们围绕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为生活情境:中餐以6人一小组为单位订购,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超市提供的食品价目表填写购物单。要求是:搭配合理,经济实惠。
超市食品价目表
面包:1只1元5角娃哈哈:6瓶8元4角 火腿肠:10根10元
矿泉水:1瓶1元蛋糕:2块2元4角牛肉于:1包3元8角
酸奶:8瓶8元
学生围绕“为春游准备什么食品”,展开讨论,俨然是一种小当家的架势,想出了许多方案。这都归功于教师提供了大家关心的、现实性的内容,提供了开放式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
三、设计生活化练习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教学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价值,增强运用数学的信心。
(1)以生活为背景设计课堂练习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数学知识。
例如:在第一册教材中,有一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自由选择标准进行分类。其实这一部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因此,在学习时我选择了这样一些物品:西红柿、白菜、樱桃、苹果、辣椒、豌豆、柿子椒、葡萄、萝卜、草莓。由于这一素材来自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思维一下就被激活了,讨论起来一发不可收:有的说:“我把它们分成两种,樱桃、苹果、葡萄和草莓是水果,西红柿、白菜、辣椒、豌豆和萝卜是蔬菜。”有的说:“我把它们按颜色分,红色的一类,有樱桃、苹果、萝卜、西红柿和草莓,剩下的是另一类。”还有的说:“我把它们分成两种,一种是樱桃和草莓,它们是我喜欢吃的,剩下的我都不喜欢吃。”……在感受童言天真的同时,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分类思想是如此朴实地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真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们也懂得了:自己的身边处处是数学,原来自己就生活在数学的世界中。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数学的面纱被揭开了,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最终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社会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以生活为着眼点延伸课外练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针对学生看得见、用得着的实际问题,设计一些实用性、思考性较强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
设计实践题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更熟练的运用。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担任小小调查员,去各商店调查老师指定的物品和他们所喜欢的物品价格,并完成调查表。通过调查,他们对自己身边物品的价格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这部分内容学习后,我们又安排了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贸易节”,让学生扮成小售货员和小顾客,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活动中要买什么,买多少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商品的价格做出决定”,这都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交易过程中,学生还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人民币的价值和换算,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以致用,将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设计开放题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开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使之符号化、图示化,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我们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因生活而精彩。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3]郑毓信《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生活化、个性化、社会化取向》,教育研究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它明确指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学中注重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强调教学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课堂教學生活化实践与研究
【正文】:
目前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教师“灌输式”向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多模式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现代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但深入观察,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多,激情少;思维多,智慧少;有回答,但无质疑;有探索,但无创新。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远离我们的真实世界,纯“数学化”的东西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机械的。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学生根本无兴趣去探究,更何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新意识。所以,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现状,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在数学教育中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正如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走生活化的道路。
一、 挖掘教材中潜在生活化因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我们不但要明确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素,更要挖掘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要素。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人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有趣,从而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的时代特征。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积累数学信息,学生对这种课前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百分数的感性材料。上课时,这一生活经验减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顺利的获得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带来了大量含有百分数的物品,并且早已会读出百分数,还能说出百分数的含义,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这里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既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我们就得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时,我们围绕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为生活情境:中餐以6人一小组为单位订购,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超市提供的食品价目表填写购物单。要求是:搭配合理,经济实惠。
超市食品价目表
面包:1只1元5角娃哈哈:6瓶8元4角 火腿肠:10根10元
矿泉水:1瓶1元蛋糕:2块2元4角牛肉于:1包3元8角
酸奶:8瓶8元
学生围绕“为春游准备什么食品”,展开讨论,俨然是一种小当家的架势,想出了许多方案。这都归功于教师提供了大家关心的、现实性的内容,提供了开放式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
三、设计生活化练习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教学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价值,增强运用数学的信心。
(1)以生活为背景设计课堂练习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数学知识。
例如:在第一册教材中,有一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自由选择标准进行分类。其实这一部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因此,在学习时我选择了这样一些物品:西红柿、白菜、樱桃、苹果、辣椒、豌豆、柿子椒、葡萄、萝卜、草莓。由于这一素材来自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思维一下就被激活了,讨论起来一发不可收:有的说:“我把它们分成两种,樱桃、苹果、葡萄和草莓是水果,西红柿、白菜、辣椒、豌豆和萝卜是蔬菜。”有的说:“我把它们按颜色分,红色的一类,有樱桃、苹果、萝卜、西红柿和草莓,剩下的是另一类。”还有的说:“我把它们分成两种,一种是樱桃和草莓,它们是我喜欢吃的,剩下的我都不喜欢吃。”……在感受童言天真的同时,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分类思想是如此朴实地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真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们也懂得了:自己的身边处处是数学,原来自己就生活在数学的世界中。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数学的面纱被揭开了,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最终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社会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以生活为着眼点延伸课外练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针对学生看得见、用得着的实际问题,设计一些实用性、思考性较强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
设计实践题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更熟练的运用。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担任小小调查员,去各商店调查老师指定的物品和他们所喜欢的物品价格,并完成调查表。通过调查,他们对自己身边物品的价格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这部分内容学习后,我们又安排了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贸易节”,让学生扮成小售货员和小顾客,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活动中要买什么,买多少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商品的价格做出决定”,这都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交易过程中,学生还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人民币的价值和换算,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以致用,将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设计开放题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开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使之符号化、图示化,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我们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因生活而精彩。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3]郑毓信《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生活化、个性化、社会化取向》,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