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纠结”对叙有限战争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lai_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1日,叙利亚反对派和亲反对派的一些民间组织、活动家在YouTube等互联网平台上突然上传大量视频,指控大马士革当局向大马士革郊区反对派控制区格胡大地区释放神经性毒气“沙林”,此后几日指控逐步升级,宣称中毒死亡的人数也由最初的“至少170人”上升到“1700人以上”。
  由于去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划出“化武即动武”的“红线”,今年5、6月间,美、英、法又异口同声指控巴沙尔政府“确实”使用了化武,但并未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也未明确说此举是否触及“红线”,仅以此为由宣布放松对叙利亚反对派的军援限制。此次“8·21”事件的指控非同小可,人们当然关注“打不打”这个问题。

一再拉而不响的战争警报


  最初几日,有消息言之凿凿,称美英法军事干预“最快27日、不晚于8月29日”。27、29日,美国国务卿克里两度发表讲话,宣称“有证据相信”巴沙尔政权使用了化武,甚至给出了一个“据可靠情报来源”的“死1429人,包括426名儿童”的“化武受害者数据”,并表示“不排除军事干预选项”。但也就在29日,军事干预调门很高的英国却突然“哑火”:英国下院以285对272票的否决表决,让跃跃欲试的首相卡梅伦在刹那间被捆住手脚。
  继而有人信誓旦旦称“8月31日会打响”,这一说法在8月29日晚,白宫宣布奥巴马将在次日凌晨发表重要讲话之际被许多人信以为真,然而等来的却是奥巴马一方面重提“巴沙尔化武责任”,另一方面将“战与不战”决定权交给国会两院表决的结果。
奥巴马的对策,是宣布“握有铁证”,希望借此说服国内外反对者。

  9月3日,俄罗斯通讯社突然发布消息,称在东地中海海域监测到两枚“弹道运行物体”向东地中海飞去,一些性急的传媒和分析家据此纷纷哄传“打起来了”。然而,这不过是美国与以色列在地中海共同测试反导系统。
  且不说“8·21”事件是否化武袭击,又是否系巴沙尔当局所为,既然美、英、法等国情报部门认定巴沙尔当局曾多次使用化武,那对它们而言就已具备了动武的口实,要打就打,要不打就不打,一再拉警报,总也拉不响,这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配角有苦衷,主角有顾虑


  英、法两国自叙利亚内战爆发至今,军事干预的调门一直比美国还高,英国是第一个提出援助叙反政府武装的国家,而法国是率先承认叙利亚“全国委员会”前身“叙利亚过渡委员会”为“叙人民合法代表”的国家。一系列武装干预的版本,如“禁飞区”、“安全区”、“缓冲区”等,也大多是这两个国家的“发明创造”。
  由于经济和社会福利改革等问题,英、法政府在国内政坛的地位都不算稳固,自“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也都不同程度尝到过借军事干预转移国内不满,提振民调支持率的甜头。此次两国率先喊打,也有这方面用意。然而两人似乎都错估了形势:卡梅伦低估了民调反对力度和反对党的杯葛决心,导致信心满满的议会投票出了洋相;奥朗德或许料到法国民意主流反战(费加罗/RTL-LCI联合民调,反对军事干预比例高达59%且有继续上升迹象),却未料到除自己的社会党外,左、中、右翼反对党一边倒反对军事干预。
  英国的问题一是财力、军情不许可,二是当年布莱尔轻信美国“萨达姆有化武”指控积极参加伊拉克战争,导致英国劳民伤财,被拖多年,让英国人至今心有余悸;法国的问题更复杂,马里军事行动尚未结束,军事上分身乏术,法国人传统上不买美国账,对奥朗德的积极姿态本能反感,许多人担心军事干预会导致法国长期派驻黎巴嫩的900名维和部队成为坚定支持巴沙尔的黎巴嫩真主党的袭击目标。
  不过它们都是、也只想当配角,美国动,它们才会跟风,美国不带头出击,它们也不可能单独动手。
  问题恰出在美国身上。
  从8月30日奥巴马那番讲话可知,白宫对军事干预颇犹豫,因为对奥巴马而言,打与不打都要蒙受巨大政治风险:不追究巴沙尔“化武罪责”,等于自食其言,坐实了“猴皮筋红线”的讥讽,有成为政治失信之弱势总统的风险。真的动手,问题同样很大:首先,民调不支持(路透社早先民调显示,即便有证据证明巴沙尔当局真的使用化武,也有多达60%的美国人反对军事干预,而无条件支持军事干预的比例还不到10%);其次,叙内战打了两年多,“圣战者”等宗教极端势力在叙反对派军事力量中的分量、比例加大,对他们一旦得势后的前景,美国社会已开始普遍警觉,奥巴马当然也不会不考虑,毕竟类似扶持“基地”和萨达姆导致反啮自伤的前鉴,也并非很遥远的事。

奥巴马的解围和奥朗德的尴尬


  既然打或不打的决心都难下,责任都不好担,那么索性把这个决心和责任推卸掉—这恐怕是8月31日,奥巴马发表“让国会授权”讲话时的真实想法。
  这样做等于是把原本属于自己的难题转嫁给国会:打是你们要打的,打错了是你们的责任;不打也是你们不要打的,将来有人批评“该打没打”,那也不能怪我。
  美国自独立至今已历200多年,涉外用兵大小不下百次,开战前走过国会授权程序的,据说只有3场(一说有5场),最近一场可追溯至越战。如今“红线”是奥巴马划的,作为行政主管和武装力量总司令,决断一次按奥巴马所言“目标和规模都有限”的军事行动,却要诉诸国会,且鉴于国会目前参、众两院民主、共和两党席位分布,表决结果很难预料,这种情况下坚持“国会说了算”,用心可谓一目了然。
叙利亚内战迄今已两年多,最初导致反对派获得普遍同情的加分因素,如“和平示威”、“手无寸铁”、“民主诉求”等,如今已越来越少人采信,“一群混蛋打另一群混蛋”的“叙利亚无义战”情绪占了上风,既然都不是好人,那么又何必插手?
  问题是国会也不是傻子,已有人指出,根据美国法律原则,即便国会否决,奥巴马想打一样可以打。
  这次奥巴马的“踢皮球”看似得计,但政治风险恐怕不亚于自己拍板决策打或不打。
  首先,“踢皮球”姿态过于明显,当断不断却推卸责任,可能损害其政治声望;其次,由此造成的军事决策拖延,未必会带来国际舆论和民意的积极变化。
  最尴尬的莫过于奥朗德。
  英国的突然熄火本已让他手忙脚乱,奥巴马的“议会决定说”,又正好给一边倒反对动武的左中右各派政党以口实。连日来他们理直气壮要求奥朗德效仿英、美,也来个议会表决。对此执政党心知肚明,以如今的力量对比,表决结果堪虞,而一旦表决失败,尽管法国宪法修正案规定,理论上总统仍可独立决策开战,但那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
  奥巴马和奥朗德的对策,是宣布“握有铁证”,希望借此说服国内外反对者。
  9月2日,法国总理埃劳在法国议会提交了“铁证”,包括一些照片和数据,并称“没有人否认巴沙尔大规模对本国人民使用化武的事实”。但正如法国《新观察家报》所言,不论“铁证”意在向俄罗斯等国施压,还是意在说服国内议员,都没有达到目的。的确,普京事后表示,如果阿萨德政权确实发动了化武攻击,在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不排除同意对叙动武。但联合国授权本身就需要莫斯科的弃权票甚至赞成票,普京这番表态并无实质内容。而在法国国内,亦没有迹象显示原先持反对立场的议员有谁被说服,法国民主党人和独立人士联盟主席让-路易·伯洛的意见最有代表性,他表示“这些是推理,不是证据”。《新观察家报》文章称,如果仅仅靠男人、妇女和儿童死亡的图片、视频博取同情,却无法提供早就声明拥有的、叙利亚政府大规模使用化武的独立证据,奥朗德政府将越来越被动,并直言埃劳“无人否认说”结论“下得过于武断”,因为事实上从化武话题诞生起,叙内战双方就相互指责对方使用化武。
  美国方面尚未公布更多“铁证”,只是在流传奥巴马用来说服国会两党领袖的“排除法”—叙反对派不可能掌握那么大剂量的化武。即便公布叙官员录音等所谓“铁证”,效果估计也大同小异。说到底,叙利亚内战迄今已两年多,最初导致反对派获得普遍同情的加分因素,如“和平示威”、“手无寸铁”、“民主诉求”等,如今已越来越少人采信,“一群混蛋打另一群混蛋”的“叙利亚无义战”情绪占了上风,既然都不是好人,那么又何必插手?

到底打不打


  打不打的关键在美国。平心而论,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奥巴马并没有很强的军事干预意愿,但倘若认定找不到不干预的口实,或评估后发现不干预的政治风险更大,打的概率还是不小的。
打不打的关键在美国。平心而论,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奥巴马并没有很强的军事干预意愿,但倘若认定找不到不干预的口实,或评估后发现不干预的政治风险更大,打的概率还是不小的。

  打的目的和规模,奥巴马“有限说”当属可信,当然,战端一开,能否如期“休止”,就未必由发起者说了算。
  美国参众两院中,前者决定9月9日举行表决,后者9月9日才开听证会,尽管事实上奥巴马无需真的等表决授权才有权动武,但既然已做了一次有争议的政治赌博,他当然没理由在短短几天内再失信一次,去提前开火。而美国不动,法国等可能参战的其它国家也不可能单独提前冒险。因此,照情理9月9日前并没有开战风险。
  奥巴马的拖延和推托,让法国决策参战变得更加困难。从目前情况看,奥朗德已无退路,此时退却,左中右各派反对党势必乘胜追击,令其政治影响力更趋衰微。因此只要美国动手,奥朗德几乎别无选择,只能跟进赌一把。
  英国方面同样无悬念:卡梅伦已明确拒绝了“再表决一次”的建议,在赌博与稳妥二者间,他显然选择了后者,宁可违背本意对奥巴马说“抱歉”,也要避免被国内潜在的政治风暴所伤。
  其它美国抱以期待的国家,态度也大同小异,要么强调“必须先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如意大利、西班牙和巴西等,要么直接表示“不参与”,如德国、加拿大等。
  9月1日,阿拉伯联盟22国提前两天召开叙利亚问题紧急会议,会后声明虽照例谴责了巴沙尔当局,却只谈及“敦促采取威慑性措施”,以防止化武使用,含糊呼吁国际社会“承担责任”,并明确强调必须在联合国框架内,而没有对任何西方主导的军事干预表示明确支持。这些阿拉伯国家中,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原本就对军事干预不感兴趣,对反对派也不抱好感,沙特、卡塔尔一直是叙反对派武装最直接的财源,之所以此次未表态支持西方军事干预,是因为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担心此举造成地区危机扩散和局势失控,且深知国内民意对这种军事干预普遍不认同,而沙特和卡塔尔之间也矛盾重重,形不成合力。这意味着美国一旦下决心动手,很难如干预利比亚那样,在阿拉伯世界内找到许多帮手。
  目前唯一积极主张干预的区域内国家是土耳其。土耳其不是阿拉伯国家,其总理埃尔多安几年前甚至还和巴沙尔称兄道弟,但属原教旨派系的埃尔多安一直希望争夺逊尼派的话语主导权,恢复昔日奥斯曼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叙利亚冲突爆发后,他积极支持逊尼派为主的叙反对派对抗什叶派阿拉维分支为主的叙政府军,“8·21”后他不仅想打,还要“打到底”即推翻巴沙尔政权。当然,土耳其是“配角的配角”,阿拉伯世界对其插手“自家事”素来警惕,而埃尔多安与世俗派居多的本国军界也是芥蒂重重,一旦开打,打到怎样算个头,就不是埃尔多安能说了算的了。
其他文献
2005年以来,每隔一两年就要来一次的“油荒”,此次也踏点而来,10月份至今,“油荒”消息如雪片般纷纷而来。此次国家国庆刚下调零售油价不久,“油荒”就到了。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召集几十家媒体,指责两大公司因油价下调“惜售断供”,两大公司一直观而不语,只有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某论坛上称公司在超负荷运转保供。   这并不是相关协会第一次“炮轰”两大公司,却是近年影响最大的一次。其实与前几次相比,今年“
不仅是泰国和柬埔寨,事实上亚洲各国之间基本没有将类似争议提交国际法院解决的传统,依照西方传统设立的国际法院在亚洲的适用性也始终存在一定的疑问,因此,一些国家往往还是习惯于通过军事冲突来达到目的,而国际法院却对此无可奈何。    为了争夺“一座已被轰塌了一堵墙的旧庙宇”,泰国与柬埔寨两国的军队从2月4日起接连爆发多起冲突。就在联合国安理会2月14日专门开会“敦促两国保持最大限度克制”当晚,泰柬再次交
正如我们追问突尼斯一个失业青年商贩自焚,为什么会演变为令数个政府垮台的中东变局一样,8月4日晚伦敦一名黑人青年被警察在追捕中射杀所引发的骚乱,其背后肯定有处于应激状态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只要引燃导火索,已经绷紧的关系体就会以激烈冲突来释放对社会和政府“不满意”的压力。  这种释放,大体考察下来,有这么三种方式:和平式的暴力,纯暴力的骚乱,以及骚乱方式的革命。和平式的暴力,与圣雄甘地的不达目的不罢休但
“危机”这个词所描述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从2008年始到今天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困境,只是又一次激发并放大了其在19世纪就已经有的“会不会玩完”的焦虑。  这种焦虑,和对资本主义的狂热信仰一样,在西方世界已经深入骨髓,随着经济危机一起发作。  看起来很奇怪:一方面,资本主义一次次地被认为要走向死亡,却在历经劫难后一次次地像飞出灰烬的凤凰一样浴火重生,而且从西欧走出后,席卷了
“隨着时间的过去,人们开始意识到,原来许多思想信仰上的斗争其实毫无必要,”美国最高法院法官霍尔姆斯在其1919年的著名反对意见中写道,“他们开始相信……要追求至善,最好还是通过思想的自由交流来实现至善,也就是说,要检验某种思想是否为真理,最佳检验方法乃是让其接受市场竞争,看其是否能被接受—而真理,是人们的愿望可以安全实现的唯一土壤。”  但是,与所有市场一样,思想市场需要监管:特别是,思想市场的参
《左传·昭公七年》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任何一个社会,无论是否具有某种特色,都有社会学上所说的“社会分层”现象,根据人们所占有的权力、金钱、机会等社会资源,以及所处的利益结构的不同,分成各个不同的阶层等级—至于是否“十等”,那就要看怎么分了。  说一个人是“农民工”,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个人处于社会底层—是下层中比较差的那一层,而说一个人是“精英”,他肯定不是就不属于所谓的底层。在中国,精
自然垄断理论认为,电力、电信、铁路运输和自来水等基础设施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这些行业在生产上存在边际成本下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观点认为允许垄断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率。  基于这样的论述,各国传统的电力市场都维持单一的电力市场格局,每个地区的电力的生产、输送、零售和系统的运行调度都由一个大的电力公司进行控制。这种垄断运营的局面被认为是非常“自然”的,出于规模经济效益的考
尽管现阶段民调落后,知名度不高,但洪博培在2012年或2016年成功入主白宫的前景依然被看好。  “未来的计划我必须回家以后考虑清楚,可能是接下来几周或几个月。”随着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即将到岗,驻华仅仅20个月的洪博培,在4月30日正式离任前仍四处拜会中方人士,至于是否决定参加美总统竞选,他表示离任前“不能为这样的事做决定”。但这位前共和党州长年方51,今年1月主动辞去如此重要的大使职务,显然志不
城镇化发展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柱,加快实质性的城镇化发展是释放内需潜力、扩大就业、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关键。过去30年重在工业化,以工业化为核心,未来10~20年应重在城镇化,重在工业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结合,通过大幅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来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但加快城镇化发展,不是继续搞以土地扩张为核心、“见房不见人”的旧式城镇化,而是必须走一条以资源节约、效
二三十年前,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人,大都志得意满,觉得有义务给国人指点迷津。邹恒甫1980年代中从哈佛毕业的时候,他的导师杰弗里·萨克斯就豪迈地对他说,要是不给个部长干的话,就别回去了,于是他去了世界银行。到了今天,情况发生了大逆转,留学回来的人预期降低了很多,而且因为离开国内太久,完全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得到处跟别人请教国内的问题。  从1980年代开始,一些官员和学者基本上接受了“以西方为师”这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