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上,脑卒中属于一种典型的危重疾病,诱发癫痫的可能性较高,特别是老年人,由脑卒中所诱发的老年癫痫发作率大约为52.1%。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出现于脑卒中患者各个病程中,发作时会出现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高热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致残率、致死率居高不下,需接受针对性有效的预防措施。相关研究指出,脑卒中患者往往会同时存在缺血、缺氧、脑水肿等症状,使得脑循环出现障碍,从而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血糖值不断提高,心功能、肾功能被严重损坏,从而产生酸中毒等并发症。然而,现阶段临床上关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研究成果有限,临床防治对策有限。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本研究重点总结分析了脑卒中激发癫痫的临床特征及有效的防治措施,现总结如下:
1脑卒中后激发癫痫的临床特点
1.1不同脑卒中类型下患者癫痫发作时间比较
相关研究指出,对于脑卒中类型而言,其中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风险(62.1%)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9%),且早发型癫痫发作为主(83.3%),其中迟发型脑卒中患者发作癫痫的几率为16.7%。在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患者中,早发型癫痫患者(59.1%)明显高于迟发型癫痫患者(40.9%)。由此得知,对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患者发作时间分析得知,早发型是最常见的癫痫类型。在早发型癫痫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例坐高,特别是出血类型中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例最高。
1.2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病灶部位分析
相关研究指出,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关键病灶位置主要是皮质上和皮质下。早发型癫痫患者中皮质上病灶部位的癫痫患者(67.4%)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皮质下病灶部位的癫痫患者( 32.6%);在迟发型癫痫患者中,皮质上病灶部位的癫痫患者占比达72.2%,皮质下病灶部位的癫痫患者占比达27.8%;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皮质上病灶部位的癫痫患者占比达59.1%,皮质下部位的癫痫患者占比达40.9%。
1.3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癫痫类型发作情况
分析癫痫发作类型得知,全身心发病类型只有22.4%,部分性发作类型比例未74.1%。其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往往表现为全身心发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表现为部分性发作。
1.4脑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
脑卒中类型、病灶范围和部位是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主要危险因素,特别是皮层上累及多脑叶的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诱发的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为最高。
2脑卒中后癫痫的防治
脑卒中后激发癫痫的病情十分复杂,再加上患者的年龄整体上较大,且往往合并有高血糖、高血压等常规慢性疾病,使得临床治疗的风险越来越高,极易使得患者肝代谢率、酶诱导活性、肾清除率、吸收率、血浆蛋白结合力等发生明显的改变。在药物治疗方面,中老年患者对不良反应的敏感性较高,再加上治疗过程中还需服用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药物间发生相互作用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产生各种不良反应。所以,对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疾病的防治应十分谨慎,基于患者真实、客观的情况制定针对性有效的防治方案,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2.1心理干预
医务人员借助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基于患者的文化程度、自我照顾能力、家庭社会支持情况等相关因素对患者不良情绪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对患者予以一定的信心支持,巧妙地引导患者从积极角度对待问题,不得过于内疚与自责,缓解其无助感。引导患者加强自我激励与安慰,积极将自己内心想法倾述出来,勤于同家属、病友及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另外,护理人员可借助散步、聊天、看电视、看书等方式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得其保持愉悦的心态,从容应对疾病。
2.2选择恰当的治疗时机
对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疾病,临床上主要采取相关药物进行防治。相关研究指出,继发性癫痫患者可在发作两次以上的癫痫症状后接受抗癫痫药物的治疗。针对只是出现了一次癫痫症状的患者,临床上应予以重点观察,暂时不进行抗癫痫药物的治疗。针对脑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基于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在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后选取恰当的治疗时机。现阶段,临床上普遍遵循以下规定:脑卒中后连续出现两次以上的癫痫症状则可接受针对性有效的抗癫痫治疗。
2.3卒中后癫痫的治疗原则
目前,临床上关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治疗原则同原发性癫痫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癫痫大体一致,应积极预防及控制癫痫的发作,重点分析癫痫发作的诱因,等到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诱因明确后,再诊断具体病情,从而制定出有效的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计划。另外,有效控制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时,还应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作时所产生的生理及病理症状,从而有效预防由于生理、病理异常而造成癫痫症状进一步恶化。
2.4选择有效的防治对策
基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疾病的临床特点,可实施有效的防治对策:①脑保护干预:针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神经保护剂或低温等治疗,对脑卒中予以有效的保护,进一步控制脑组织的耗氧量,缓解其脑细胞能量的代谢情况,形成有效的血脑保护屏障,对炎性因子活性予以有效抑制,避免产生轻脑组织炎性反应,遏制脑卒中进一步损害;②抗癫痫药物的干预: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予以相对应的抗癫痫药物,例如,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托吡酯、卡马西平等常见的抗癫痫药物,能够对患者的神经细胞膜发挥重要的作用,对钙离子、钠离子内流情况予以隔断,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预防神经细胞出现痫性放电情况;托吡酯是临床一种新研发出现的抗癫痫药物,能够对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予以阻断,从而产生有效的抗癫痫作用;左乙拉西坦也是一种最新的抗癫痫药物,能够直接同中枢神经突触囊泡蛋白 2A予以有效融合,对突触囊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予以强烈地抑制,避免神经元出现不正常放电的情况。
2.5卒中后癫痫的治疗注意事项
临床上,基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患者是否接受抗癫痫治疗时应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自我意愿所决定。抗癫痫药物是临床上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患者临床症状差异较大,者主要是因为脑卒中不同类型、不同部位、不同发病机制等因素所影响,所以临床上关于这一类疾病患者的治疗应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化差异。一般情形下,脑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的患者,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时间较短,一般控制在三到六个月之间。然而脑卒中后晚期发作癫痫的患者,其治疗时间较差,需长时间服用抗癫痫的药物予以治疗。临床上,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属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治疗的常见药物,然而临床用药时不得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应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因素及人体对药物的耐受力。脑卒中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基础性疾病较为多样及复杂,需要同时服用各种药物,而抗癫痫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原发疾病药物治疗造成影响,例如卡马西平会直接提高降血脂药物的代谢速度,使得降血脂药物效果差强人意;苯妥英钠会使得患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症状进一步恶化;丙戊酸钠极易造成肝酶代谢药物浓度有所提高,从而使得药物毒副反应进一步增加。所以,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中应对其血药浓度予以密切监测,并观察临床效果,及时调整抗癫痫药物的剂量,从而有效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
2.6药物停用时机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患者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停药时机往往因人而异,在严格按照停药原则基础上对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针对脑卒中急性期,随着病情的好转,应加强癫痫癥状发作的控制。而在脑卒中的恢复期,致痫灶、中风囊等高危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癫痫症状进一步恶化,应接受系统、全面、持久的抗癫痫治疗,综合分析,全面治疗。临床上停药的时机如下:脑卒中急性期单次癫痫发作时只需短期服用抗癫痫药物;脑卒中后一个月出现癫痫症状,应接受规律、长期的抗癫痫药物治疗。
总结:脑卒中继发癫痫,是一种典型的危重疾病,使得脑功能出现局灶性或弥散性缺失,诱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使得患者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差。临床上应基于该疾病的特征,实施针对性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此来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促使其早日康复。
1脑卒中后激发癫痫的临床特点
1.1不同脑卒中类型下患者癫痫发作时间比较
相关研究指出,对于脑卒中类型而言,其中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风险(62.1%)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9%),且早发型癫痫发作为主(83.3%),其中迟发型脑卒中患者发作癫痫的几率为16.7%。在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患者中,早发型癫痫患者(59.1%)明显高于迟发型癫痫患者(40.9%)。由此得知,对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患者发作时间分析得知,早发型是最常见的癫痫类型。在早发型癫痫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例坐高,特别是出血类型中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例最高。
1.2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病灶部位分析
相关研究指出,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关键病灶位置主要是皮质上和皮质下。早发型癫痫患者中皮质上病灶部位的癫痫患者(67.4%)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皮质下病灶部位的癫痫患者( 32.6%);在迟发型癫痫患者中,皮质上病灶部位的癫痫患者占比达72.2%,皮质下病灶部位的癫痫患者占比达27.8%;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皮质上病灶部位的癫痫患者占比达59.1%,皮质下部位的癫痫患者占比达40.9%。
1.3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癫痫类型发作情况
分析癫痫发作类型得知,全身心发病类型只有22.4%,部分性发作类型比例未74.1%。其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往往表现为全身心发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表现为部分性发作。
1.4脑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
脑卒中类型、病灶范围和部位是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主要危险因素,特别是皮层上累及多脑叶的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诱发的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为最高。
2脑卒中后癫痫的防治
脑卒中后激发癫痫的病情十分复杂,再加上患者的年龄整体上较大,且往往合并有高血糖、高血压等常规慢性疾病,使得临床治疗的风险越来越高,极易使得患者肝代谢率、酶诱导活性、肾清除率、吸收率、血浆蛋白结合力等发生明显的改变。在药物治疗方面,中老年患者对不良反应的敏感性较高,再加上治疗过程中还需服用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药物间发生相互作用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产生各种不良反应。所以,对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疾病的防治应十分谨慎,基于患者真实、客观的情况制定针对性有效的防治方案,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2.1心理干预
医务人员借助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基于患者的文化程度、自我照顾能力、家庭社会支持情况等相关因素对患者不良情绪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对患者予以一定的信心支持,巧妙地引导患者从积极角度对待问题,不得过于内疚与自责,缓解其无助感。引导患者加强自我激励与安慰,积极将自己内心想法倾述出来,勤于同家属、病友及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另外,护理人员可借助散步、聊天、看电视、看书等方式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得其保持愉悦的心态,从容应对疾病。
2.2选择恰当的治疗时机
对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疾病,临床上主要采取相关药物进行防治。相关研究指出,继发性癫痫患者可在发作两次以上的癫痫症状后接受抗癫痫药物的治疗。针对只是出现了一次癫痫症状的患者,临床上应予以重点观察,暂时不进行抗癫痫药物的治疗。针对脑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基于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在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后选取恰当的治疗时机。现阶段,临床上普遍遵循以下规定:脑卒中后连续出现两次以上的癫痫症状则可接受针对性有效的抗癫痫治疗。
2.3卒中后癫痫的治疗原则
目前,临床上关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治疗原则同原发性癫痫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癫痫大体一致,应积极预防及控制癫痫的发作,重点分析癫痫发作的诱因,等到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诱因明确后,再诊断具体病情,从而制定出有效的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计划。另外,有效控制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时,还应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作时所产生的生理及病理症状,从而有效预防由于生理、病理异常而造成癫痫症状进一步恶化。
2.4选择有效的防治对策
基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疾病的临床特点,可实施有效的防治对策:①脑保护干预:针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神经保护剂或低温等治疗,对脑卒中予以有效的保护,进一步控制脑组织的耗氧量,缓解其脑细胞能量的代谢情况,形成有效的血脑保护屏障,对炎性因子活性予以有效抑制,避免产生轻脑组织炎性反应,遏制脑卒中进一步损害;②抗癫痫药物的干预: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予以相对应的抗癫痫药物,例如,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托吡酯、卡马西平等常见的抗癫痫药物,能够对患者的神经细胞膜发挥重要的作用,对钙离子、钠离子内流情况予以隔断,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预防神经细胞出现痫性放电情况;托吡酯是临床一种新研发出现的抗癫痫药物,能够对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予以阻断,从而产生有效的抗癫痫作用;左乙拉西坦也是一种最新的抗癫痫药物,能够直接同中枢神经突触囊泡蛋白 2A予以有效融合,对突触囊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予以强烈地抑制,避免神经元出现不正常放电的情况。
2.5卒中后癫痫的治疗注意事项
临床上,基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患者是否接受抗癫痫治疗时应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自我意愿所决定。抗癫痫药物是临床上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患者临床症状差异较大,者主要是因为脑卒中不同类型、不同部位、不同发病机制等因素所影响,所以临床上关于这一类疾病患者的治疗应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化差异。一般情形下,脑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的患者,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时间较短,一般控制在三到六个月之间。然而脑卒中后晚期发作癫痫的患者,其治疗时间较差,需长时间服用抗癫痫的药物予以治疗。临床上,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属于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治疗的常见药物,然而临床用药时不得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应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因素及人体对药物的耐受力。脑卒中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基础性疾病较为多样及复杂,需要同时服用各种药物,而抗癫痫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原发疾病药物治疗造成影响,例如卡马西平会直接提高降血脂药物的代谢速度,使得降血脂药物效果差强人意;苯妥英钠会使得患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症状进一步恶化;丙戊酸钠极易造成肝酶代谢药物浓度有所提高,从而使得药物毒副反应进一步增加。所以,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中应对其血药浓度予以密切监测,并观察临床效果,及时调整抗癫痫药物的剂量,从而有效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
2.6药物停用时机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患者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停药时机往往因人而异,在严格按照停药原则基础上对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针对脑卒中急性期,随着病情的好转,应加强癫痫癥状发作的控制。而在脑卒中的恢复期,致痫灶、中风囊等高危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癫痫症状进一步恶化,应接受系统、全面、持久的抗癫痫治疗,综合分析,全面治疗。临床上停药的时机如下:脑卒中急性期单次癫痫发作时只需短期服用抗癫痫药物;脑卒中后一个月出现癫痫症状,应接受规律、长期的抗癫痫药物治疗。
总结:脑卒中继发癫痫,是一种典型的危重疾病,使得脑功能出现局灶性或弥散性缺失,诱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使得患者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差。临床上应基于该疾病的特征,实施针对性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此来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促使其早日康复。